对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探究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85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会对以后语文教学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它在整个母语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近年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挑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降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面临这一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的重点问题。
  關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思索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对待。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笔者认为语文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辩证看待,进而扬长避短,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力具备,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
  一、走进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只局限于一本书,而要贴近生活取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特别是要从报纸、小说、杂志、电视、互联网及日常交际等现代人常处的语言环境中选取语文材料,让学生辨别错字、诊断病句、仿写句子、探明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与教材知识点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把感想真实、自然地流泻于笔端,每周在班级内开辟读写专栏,让学生间相互交流、修改、完善,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学生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日渐增长。
  二、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读死书,但是新课程改革如果走了极端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读书。到底哪些是读书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其次,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第四,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课程改革而言,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
  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四、转变教学模式: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五、转变教学思维: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
其他文献
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单位,这就使得班级管理成为学校最基础性管理,它的管理好坏直接决定着学校管理的成败.基于师范学校的本质性考虑,师范学校担负着培养和输送教育人才的重任
摘 要:高中英语教学中,传统的作业形式在训练学生记忆方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效果很明显,所以一直受到教师的推崇。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不免可以看出,这种缺乏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严重阻碍了高中生英语创新能力的提高,抑制了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积极调整作业形式,争取学生作业效果的最大化,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期刊
职业高中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它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它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经营、管理等常常奔赴于第一线的实用型以及技能型的人才,因此
当前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这种学习方式应当有所改变:数学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下面就以本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索的几种数学学习方式为例,谈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
期刊
摘 要:探究性教学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要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深层次探究,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实践活动很有必要。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意义;策略  高中历史学习不是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也不是简单的历史资料的堆砌,更不是生硬地、简单地让学生记住某个历史事件或一种比较权威的解释。而是要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
期刊
1植物名称都山绣球(Hydrangea bretschneideri Dippel.var.dushanensis F.L. Yanget W.H.Sun var. nov)。2材料类别幼嫩叶片切块。3培养条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1)N6+6-BA2.
摘 要:教学信息反馈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用来调控课堂教学,及时查漏补缺,可以避免教师的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反馈;调控课堂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过程 教师教的效果如何,学生学会多少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才可以了解。因此教师如果想使自己的教学效益最大化,必须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捕获各种反馈信息作为教师调控课堂的依据。如何才能及
期刊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目标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索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然而,目前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从地理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综合素质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师必须接受并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高
期刊
摘 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教学领域也在与时俱进,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素质教育被推出。于是,神州大地上呈现出一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闹景象。然而,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不难看出新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仅限于形式。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作用,成为我不懈奋斗的目标。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合作学习,做了具体的阐述。现在分享给广大同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难度大,理论抽象性很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有机的组合体,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是相对于教和学两方面来说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来说,要做学习的主人,既要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挥好主体性。由此可见,当前的高中数学改革就是在教学中践行新课程標准,实现新课程目标,最终提升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