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作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课改的有效性和成功与否。因此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会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笔者就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对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性教学的实践,谈谈个人肤浅的体验与思考。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认识上的不够全面,不够透彻,致使课程改革出现了某些偏差,如:课堂上一味地培养学习兴趣,一味地尊重学生,出现语文课无语文味的怪现象,学生该获得的语文基本素养没获得,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极有必要确立明晰的有效性教学理念。
为了通俗地理解,借用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陈旭远教授的观点,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性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
1.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
2.有效性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
3.有效性教学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
4.有效性教学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有效性教学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師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一、清晰认识有效性教学的缺失
对照上述五点再来看现实中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在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上存在某种缺失,下面就例举五点:
1.教学管理的放任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于是我们能看到一些教师手里拿的不是课本和粉笔,而是各种小礼品、图片和模型。教师不断地提问题,学生跳喊抢着回答。如果这种热闹的教学管理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得他们的思维得以活跃、产生深刻的思考、启迪智慧,那就是在追求有效性。可现实课堂中却是不少学生钻空子,举手打小报告,开小差等,引发课堂纠纷。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就陷入想管不敢管的困境。如果任凭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极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逃避困难的不良心理。从小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的初期和习惯培养的中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必要的,而且是有助于个性发展的。
2.教学目标的混沌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有些教师在制定、落实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为了面面俱到,而出现了教学多目标或无目标了。如此例:一教师在给三年级学生上阅读课,忽然有学生发现一只大鸟,便引得学生们的注意移向了窗外,老师见机一动,加入他们的观察队伍中。不一会儿鸟飞走了,学生意犹未尽,老师就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孩子们又兴趣盎然地说个不停,最后下课了,教师宣布抄写作业取消,改成写一篇描述大鸟的短文。
诚然,该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照顾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灵活地利用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但细想这样处理真的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吗?真的是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了吗?他们真正在这堂语文课上获得了什么知识与技能,又经历了怎样一个学习过程,掌握什么学习方法呢,是语文素养的提高了,还是个性得到发展了呢?有效性教学需要动态生成,需要对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但不意味着改变教学目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开展、组织,都要紧紧围绕目标,评价教学的有效性最终看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
3.教学手段的纷繁
新课程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教育的技术化趋势,借助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有些教师花大力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降低认知难度、激发学习动机。
4.小组学习的混乱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小组学习中往往是各说各的,抢着说,不会倾听,结果成为一些学生发展的“一言堂”。同时,学生之间有知识层次的差距,因此参与的积极程度就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使有的合作讨论就完全失去意义。简而言之,实际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学习很多形式多于实质,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是主题上缺乏讨论的价值。讨论过多过滥。
问题二是组织上追求形式热闹,不在于讨论实效。
问题三是评价上仍以教师为中心,与教师观点一致则正确,反之则错误。
二、及时运用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精心预设教学
40分钟的一堂语文课效率高低,学生收获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预设,教学目标、教材的取舍剪裁,到课的结构安排、教学用语,乃至提示、发问,都须经过缜密的考虑,精心的设计,明确本学段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要花真功夫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实际,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认识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再来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
2.教师适时引导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新课程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理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简言之就是广采博纳,厚积薄发,勤学善思。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苛求精深但一定要广博,跳出教育看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积累反思,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形成理性的有效性教学思想。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认识上的不够全面,不够透彻,致使课程改革出现了某些偏差,如:课堂上一味地培养学习兴趣,一味地尊重学生,出现语文课无语文味的怪现象,学生该获得的语文基本素养没获得,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极有必要确立明晰的有效性教学理念。
为了通俗地理解,借用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陈旭远教授的观点,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性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
1.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
2.有效性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
3.有效性教学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
4.有效性教学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有效性教学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師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一、清晰认识有效性教学的缺失
对照上述五点再来看现实中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在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上存在某种缺失,下面就例举五点:
1.教学管理的放任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于是我们能看到一些教师手里拿的不是课本和粉笔,而是各种小礼品、图片和模型。教师不断地提问题,学生跳喊抢着回答。如果这种热闹的教学管理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得他们的思维得以活跃、产生深刻的思考、启迪智慧,那就是在追求有效性。可现实课堂中却是不少学生钻空子,举手打小报告,开小差等,引发课堂纠纷。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就陷入想管不敢管的困境。如果任凭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极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逃避困难的不良心理。从小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的初期和习惯培养的中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必要的,而且是有助于个性发展的。
2.教学目标的混沌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有些教师在制定、落实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为了面面俱到,而出现了教学多目标或无目标了。如此例:一教师在给三年级学生上阅读课,忽然有学生发现一只大鸟,便引得学生们的注意移向了窗外,老师见机一动,加入他们的观察队伍中。不一会儿鸟飞走了,学生意犹未尽,老师就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孩子们又兴趣盎然地说个不停,最后下课了,教师宣布抄写作业取消,改成写一篇描述大鸟的短文。
诚然,该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照顾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灵活地利用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但细想这样处理真的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吗?真的是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了吗?他们真正在这堂语文课上获得了什么知识与技能,又经历了怎样一个学习过程,掌握什么学习方法呢,是语文素养的提高了,还是个性得到发展了呢?有效性教学需要动态生成,需要对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但不意味着改变教学目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开展、组织,都要紧紧围绕目标,评价教学的有效性最终看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
3.教学手段的纷繁
新课程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教育的技术化趋势,借助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有些教师花大力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降低认知难度、激发学习动机。
4.小组学习的混乱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小组学习中往往是各说各的,抢着说,不会倾听,结果成为一些学生发展的“一言堂”。同时,学生之间有知识层次的差距,因此参与的积极程度就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使有的合作讨论就完全失去意义。简而言之,实际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学习很多形式多于实质,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是主题上缺乏讨论的价值。讨论过多过滥。
问题二是组织上追求形式热闹,不在于讨论实效。
问题三是评价上仍以教师为中心,与教师观点一致则正确,反之则错误。
二、及时运用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精心预设教学
40分钟的一堂语文课效率高低,学生收获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预设,教学目标、教材的取舍剪裁,到课的结构安排、教学用语,乃至提示、发问,都须经过缜密的考虑,精心的设计,明确本学段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要花真功夫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实际,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认识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再来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
2.教师适时引导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新课程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理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简言之就是广采博纳,厚积薄发,勤学善思。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苛求精深但一定要广博,跳出教育看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积累反思,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形成理性的有效性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