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探索一种包含有效的诱导因素、明确的行为导向、合理的奖惩幅度在内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十分重要,其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保障。
一、研究背景
激励机制的研究对“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能够为职业院校留住所需专业人才。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目前关于“双师型”的论文很多,但涉及激励机制研究较少,大部分文献都专注于探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以及模式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实际调查,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激励问题作为切入点,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个初步探讨。
二、“双师型”教师及激励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目前学术界有三个提法: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三是“雙融合论”,即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对此,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于一身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理论水平、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教育工作者。激励机制的内涵是指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它是调动个体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保持工作热情的关键所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需要,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这种动力就会促使他们去实现自己的需求而努力工作。
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进一步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存在问题,我们特别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对象为湖南技师学院等几所湖南省内职业院校,调查方法为个案调查和集中访谈相结合。总体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不够完善。积极性物质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激发教师工作动机的其他方式方法仍然缺乏。对于教师丰富多样的需求,特别是教师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励,也就不能达到一个完善的激励效果。缺乏竞争激励,激励制度不够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
(2)地位不够明确。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学校中应居于主导地位。但调查发现,在实际当中这方面并不太明确,与其他教师相比,“双师型”教师一般都只有部分薪酬上的区别,并没有让他们在办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体现他们的价值。
(3)薪酬水平偏低。随着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教师的待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各职业院校还多少有一点“双师型”教师补贴经费,但目前各院校整体薪酬水平偏低,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的薪酬水平仍然远低于他们创造的价值。因而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双师型”人才,这一现象在职业院校显得尤其突出。
(4)培训力度不够。目前很多学校的培训都只是为了提高学历和科研能力,重量不重质,培训似有流于形式的迹象。部分实践性的培训不受学校和教师青睐,包括为专业“双师型”教师制定的专门性培训。一些学校的教师甚至认为培训提高不了太多自己的学术和教学水平。
四、对策和建议
(1)加大政策吸引力。包括加大物质和精神上的政策吸引力。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目前,职业教师的经济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显得偏低。因此,职业院校应在工资、福利等方面合理增加投入,使“双师型”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教师还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学校要制定各类教师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2)健全培训体制。职业院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师资培训体系,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合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聘请大公司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进修培训基地,掌握先进技能,了解行业需求及发展动向。
(3)实施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将个人目标与学校的目标相结合,从而产生激励作用。职业院校在设定激励目标时,尽量要让教师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加大对目标的理解,产生认同感,更好地发挥整体合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目标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发挥目标激励。在实现过程中,要构建严格的管理机制,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职责,加强绩效评估的考核和结果运用。
一、研究背景
激励机制的研究对“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能够为职业院校留住所需专业人才。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目前关于“双师型”的论文很多,但涉及激励机制研究较少,大部分文献都专注于探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以及模式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实际调查,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激励问题作为切入点,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个初步探讨。
二、“双师型”教师及激励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目前学术界有三个提法: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三是“雙融合论”,即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对此,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于一身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理论水平、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教育工作者。激励机制的内涵是指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它是调动个体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保持工作热情的关键所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需要,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这种动力就会促使他们去实现自己的需求而努力工作。
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进一步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存在问题,我们特别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对象为湖南技师学院等几所湖南省内职业院校,调查方法为个案调查和集中访谈相结合。总体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不够完善。积极性物质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激发教师工作动机的其他方式方法仍然缺乏。对于教师丰富多样的需求,特别是教师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励,也就不能达到一个完善的激励效果。缺乏竞争激励,激励制度不够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
(2)地位不够明确。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学校中应居于主导地位。但调查发现,在实际当中这方面并不太明确,与其他教师相比,“双师型”教师一般都只有部分薪酬上的区别,并没有让他们在办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体现他们的价值。
(3)薪酬水平偏低。随着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教师的待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各职业院校还多少有一点“双师型”教师补贴经费,但目前各院校整体薪酬水平偏低,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的薪酬水平仍然远低于他们创造的价值。因而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双师型”人才,这一现象在职业院校显得尤其突出。
(4)培训力度不够。目前很多学校的培训都只是为了提高学历和科研能力,重量不重质,培训似有流于形式的迹象。部分实践性的培训不受学校和教师青睐,包括为专业“双师型”教师制定的专门性培训。一些学校的教师甚至认为培训提高不了太多自己的学术和教学水平。
四、对策和建议
(1)加大政策吸引力。包括加大物质和精神上的政策吸引力。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目前,职业教师的经济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显得偏低。因此,职业院校应在工资、福利等方面合理增加投入,使“双师型”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教师还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学校要制定各类教师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2)健全培训体制。职业院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师资培训体系,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合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聘请大公司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进修培训基地,掌握先进技能,了解行业需求及发展动向。
(3)实施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将个人目标与学校的目标相结合,从而产生激励作用。职业院校在设定激励目标时,尽量要让教师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加大对目标的理解,产生认同感,更好地发挥整体合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目标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发挥目标激励。在实现过程中,要构建严格的管理机制,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职责,加强绩效评估的考核和结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