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合理组织实验教学、灵活改变实验方式、指导学生探究实验、重视实验结果分析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方面入手,探讨了新课程下如何实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40-1
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对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作出了明确的定位。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举足轻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合理组织实验教学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二、灵活改变实验方式
为了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将验证式实验变为过程式实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笔者将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改为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提供材料用具,实验装置及步骤,由小组讨论完成,并要求做好实验记录。组织学生讨论:①你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②本实验阴雨天是否能成功?③用什么样的水草效果最明显?学生的实验求证欲望相当强烈,实验结果是,两组效果明显,两组效果不明显。他们的实验装置都有创新之处,有的用透明玻璃酒瓶代替玻璃杯,用细玻璃管代替漏斗,用点燃的卫生香代替了火柴梗。所采集的水草则是多种多样,效果明显的两组主要是采集的水草是易于放氧的水草。教师让实验效果明显的其中一组汇报实验所使用的材料用具及观察到的现象。让其他组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分析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学生在这种过程式的实验中,都各自萌生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意识。
三、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和实施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体悟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
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科的综合、分析等思维过程获取知识,这一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讨论,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同时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和处理生物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探索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运用科学的方法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如探究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空气注入澄清石灰水中,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提了很多种方法,最后我在实验桌上放置洗耳球和针筒让他们自由选择,并对他们不同组选择不同材料做的实验效果进行对比,从中引发他们更深一层地思考问题。
四、重视实验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是实验教学的又一个重要过程,因为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有所缺失的。如“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这个实验,把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装有新鲜植物的塑料袋里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而没装植物的袋子里的气体不能使石灰水浑浊。让学生通过分析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时,许多同学都说“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样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就本实验来说,得出这种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这说明学生不知道或者说没有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由于实验报告没有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两个实验分开分析,所以很多老师没能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也是实验教学有效性缺失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方面的相关教学。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中,教师要为学生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初二生物有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节内容,课本设计的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行為”两个,这两个探究材料准备时都很不容易,也不易观察,这时我们可给予学生引导与启发,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找容易观察的实验对象,这时有学生提出了用“狗(猫)、小鸭、小鸡等的游泳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来替代上面的实验对象。让学生们根据这一提法提出自己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假设“狗(猫)的游泳是先天性行为”,这样来就容易观察了,学生们也从中得到了启发。由此可见,任何探究都可以加以创造更新,要求教师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生物教学不仅要重视实验教学,更要重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这不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40-1
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对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作出了明确的定位。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举足轻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合理组织实验教学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二、灵活改变实验方式
为了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将验证式实验变为过程式实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笔者将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改为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提供材料用具,实验装置及步骤,由小组讨论完成,并要求做好实验记录。组织学生讨论:①你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②本实验阴雨天是否能成功?③用什么样的水草效果最明显?学生的实验求证欲望相当强烈,实验结果是,两组效果明显,两组效果不明显。他们的实验装置都有创新之处,有的用透明玻璃酒瓶代替玻璃杯,用细玻璃管代替漏斗,用点燃的卫生香代替了火柴梗。所采集的水草则是多种多样,效果明显的两组主要是采集的水草是易于放氧的水草。教师让实验效果明显的其中一组汇报实验所使用的材料用具及观察到的现象。让其他组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分析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学生在这种过程式的实验中,都各自萌生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意识。
三、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和实施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体悟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
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科的综合、分析等思维过程获取知识,这一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讨论,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同时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和处理生物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探索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运用科学的方法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如探究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空气注入澄清石灰水中,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提了很多种方法,最后我在实验桌上放置洗耳球和针筒让他们自由选择,并对他们不同组选择不同材料做的实验效果进行对比,从中引发他们更深一层地思考问题。
四、重视实验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是实验教学的又一个重要过程,因为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有所缺失的。如“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这个实验,把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装有新鲜植物的塑料袋里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而没装植物的袋子里的气体不能使石灰水浑浊。让学生通过分析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时,许多同学都说“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样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就本实验来说,得出这种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这说明学生不知道或者说没有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由于实验报告没有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两个实验分开分析,所以很多老师没能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也是实验教学有效性缺失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方面的相关教学。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中,教师要为学生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初二生物有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节内容,课本设计的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行為”两个,这两个探究材料准备时都很不容易,也不易观察,这时我们可给予学生引导与启发,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找容易观察的实验对象,这时有学生提出了用“狗(猫)、小鸭、小鸡等的游泳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来替代上面的实验对象。让学生们根据这一提法提出自己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假设“狗(猫)的游泳是先天性行为”,这样来就容易观察了,学生们也从中得到了启发。由此可见,任何探究都可以加以创造更新,要求教师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生物教学不仅要重视实验教学,更要重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这不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