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的崛起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9ta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片的概念原先特指在电影院放映、短于商业影片传统长度的电影。纵观电影的历史,从始至终,“短片”从没在银幕上离开过。
  不同的历史时期,短片有不同的展现内容和时代特色。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短片以绝对的优势跳到前台来,成为这个数字时代当之无愧的主角。而中国的DV短片也在网络视频、手机电影等多媒体类型的发展中,呈现越来越丰富的样式。
  
  短片的时间
  
  短片的“短”
  短片原是一个电影术语,原文来自法文的court-métrage,“métrage”意即(电影
  胶片的)长度,(电影胶片的)尺数、米数。“短片”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short film”或“filmlet”。
  法国人认为短片是60分钟之内的电影和电视片,美国人则认为是30秒到30分钟,甚至更长。2001年北京首届独立映像展,规定60分钟以下剧情短片才可以报名参加短片单元,而长度在90分钟以上的纪录片,全世界只有不到5家电视公司会播出,绝大多数电视台都只播出60分钟以内的纪录短片。更多的电影节则将短片参赛标准定为30分钟以下。
  
  为“短”而生的电影节
  1996年纽约电影节开辟第一个短片展,专门放映最新的先锋派电影,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前卫短片展之一。随着短片日益受到关注,许多大的电影节也纷纷开设短片单元,而更加专业的,针对短片开设的电影节也出现了。
  进入21世纪初期,DV短片的民间创作逐渐成为一种青年人的时尚潮流,优秀DV作品不断涌现,各式各样的影像艺术形式也开始丰富起来。2001年,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与荷兰桑德伯格学院进行“一分钟”影像项目合作,这是该项目第一次与国内学生接触。同年,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也在北京举行了。谁能想到这个当年参展作品只有来自15个国家的59部影片,国内影片仅占七八部的学生作品展,如今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电影节。
  2004年12月,美国Zofe电影公司举办首届全球性的手机短片电影节。相对于纽约电影节仍然属于小众的短片展,手机电影节的出现使更多人看到短片的“钱景”。Zoie电影公司CEO— VictoriaWeston女士认为:“现在手机电影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商业化,搞个广告短片或者小短剧,留下点印象就行了。” 基于手机的便携性与娱乐性,在国外手机电影甚至被直接称作“口袋电影”。
  随着视频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世界上越来越多时长更短的在短片节开始出现。
  2009年,中国为短片专门设定的电影节“南方多媒短片节”,短片长度标准被设定在5分钟以内。因为电影节的主办方希望这些短片“应该更适合在多媒体的平台上,在移动的状态下收看。”而在一些视频网站,如美国的视频网站Youtube和中国的YouKu,大量的视频短片在60秒之内,有些甚至只有几秒钟。
  
  历史上的短片
  
   短片:最初的电影
  一百多年前电影的雏形期中,电影只是类似活动照片的影像。因为当时的胶片长度很少超过20米,所以当时电影的放映时间大都不过一分钟。而且在电影诞生初期并没有镜头变换、更谈不上电影语言,有的只是对影像的简单摄录。可以说,短片其实就是早期电影的基本样式。
  随着技术发展和电影语言的丰富,“电影”逐渐划分成各种类型和流派,短片也并非只出现在单一类型的电影中。最终人们更关注影片的内涵,而影片长短仅仅是为了表达需要。
  
   中国第一部电影
  早期的影像探索者不断通过短片实验,逐渐发展了各种镜头语言,创立了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逐渐完善了电影语言和语法,丰富了电影的叙事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短片一直学习国外经验。
  诞生于1895年的电影,第二年就传入中国。但直到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戏曲片《定军山》,才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部自己生产的电影短片。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
  1913年由郑正秋与张石川导演合作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当时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投拍这部短片时,已经有了专为拍摄而编写的电影剧本,甚至有了最初的摄影和美工。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拍摄时事短片,并于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二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时期和三四十年代的进步电影时期,故事片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流。导演们采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电影的蒙太奇手段与中国传统叙事手法相结合,产生了一批经典作品。
  
  实验和发展中的短片
  
   实验中产生的短片
  相对于长片,短片的概念一直没有变化。然而随着影视业的不断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技术的进步一直深刻影响着短片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
  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日渐成熟,随着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对大众娱乐的抵触情绪的逐渐弱化,以及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先锋艺术家的大力倡导,实验电影应运而生。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纷纷开始借助实验电影一展身手,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实验短片。
  欧洲超现实主义运动代表人物,布努埃尔在1928年制作了24分钟的短片《一条安达鲁狗》,其中不可思议的镜头画面,开创了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早期中国的短片实验
  在中国,除了各大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外,技术的实践者也用中国的独特技艺开始短片创作。1925年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绘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次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紧接着,万氏兄弟又在1930年摄制了《纸人捣乱记》。
  1957年,新中国唯一的美术电影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几十年来,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大胆实验,用水墨、汉字、壁画、剪纸、木偶、戏剧等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资源在动画设计中有所运用。产生了大批享誉国际的动画片,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
  
   新中国短片的开路先锋
  新中国短片制作的开路先锋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从1947年到1949年,他们尝试制作各类片种,创下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六个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她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和第一步译制片《普通一兵》。前四项都是短片。
  
   由短片开始的中国纪录片
  新中国电影纪录片开创的起点,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延安电影团是1953年成立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前身。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陈光忠,拍摄了纪录片《莫让年华付水流》,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中引起了轰动,深刻影响着一代人。
  
  电视对短片的影响
  
   电视的途径
  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中叶,电视作为影像媒介进入图像传播渠道,让影像进入第二次革命。这世界的纷繁影像,原来只能从电影院放映的新闻片上看到,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影像进入了普通家庭,而且黑白彩色应有尽有。
  1951年,美国克罗斯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实用的磁带录像机,从此拉开磁带记录方式的序幕。1965年索尼公司推出盘式携带型黑白摄像机系统,1970年推出的3/4英寸录放系统,其增加了录像机剪辑和摄像机使用携带型充电电池的功能,成为专业规格。
  1972年飞利浦公司推出0.5英寸卡式家用录像机,从此打开家庭录像市场。之后,索尼司推出的Betamax和松下公司的VHS系统占据家用录像设备市场大部分份额。到了20世纪80年代,家用录像系统已经具有定格、遥控、回放等完备的设置功能了。
  
   广告短片的诱惑
  技术的发展也让电视的普及速度非常惊人。1953年底,2/3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而到了1960年,拥有电视的家庭已达90%。60年代末,电视已经完全企业化、商品化。
  大量广告短片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广告制作者也越来越追求作品品质。1954年由电影广告媒体代理商发起组织了戛纳国际电影广告节,希望广告短片能像电影一样受到人们的瞩目。
  
  第一支电视广告短片惑
  1941年7月1日凌晨2点29分,播出了世界第一支电视广告短片,这是由宝路华钟表公司向美国纽约全国广播公司(NBC)旗下的“WNBC”电视台购买的棒球赛播出前10秒钟时段。这广告价格仅9美元,内容只是一支宝路华的手表显示在美国地图前面,并搭配了公司的口号旁白:“美国以宝路华的时间运行!”
  中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短片是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了“参桂补酒”广告,这是我国第一条电视广告。
  
   反媒体的媒体
  1965年,视频艺术之父、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用一台刚上市的索尼便携式摄像机,到纽约的大街上拍摄。在这些没有目的性的素材中,恰好有几个镜头拍到了正在纽约公园大道的罗马教皇,由此宣告录像艺术诞生。
  随着电视的发展,录像艺术家们逐渐发现电视这种反传统媒体的媒体惊人的表现力。
  
  大师爱短片
  
  最节约的电影
  俗话说: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一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经费往往决定影片能否最终完成。
  因为短片的制作周期和使用经费的节省,也让很多优秀的影像制作者选择了短片的形式。在很多电影大师未成名的短片中,往往能看到其之后作品的蛛丝马迹。比如动画电影大师蒂姆·伯顿创作的电影众多形象,都能在1982他为迪斯尼公司创作的短片《文森特》中找到影子。
  两年后,蒂姆·伯顿也正因为短片《小科学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被制片人看好,从而得到让他一举成名的首部长片电影《荒唐小混蛋历险记》的制作机会。
  
  自由、无拘束的灵感体验
  几乎国际上有名的导演,如彼得·格林纳威、李安等导演都拍摄过短片。法国新浪潮大师让·吕克·戈达尔拍摄的短片《所有的男人都叫帕特里克》堪为经典。
  作为一种受到电影大师们推崇的艺术形式,不仅仅因为短片在经济运作上的优势,更由于其在创作时的无拘无束,有别于商业电影的艺术形式,以及给制作者无限的灵感体验。用短片来表达自己的电影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探索性质的实验电影。捷克动画大师扬·史云梅耶就用面包、木头、陶器、真人等元素制作了大量实验性动画短片。无疑,短片之“短”让太多电影人热衷于制作这类精巧而又极能彰显个性的艺术形式。
  
  人人都能拍短片
  
   中国个人影像出现
  在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电影”这个词是与老百姓没有关系的。短片作品更多出现在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中,在大众眼中这都是的精英小众才干的事。“摄像机”不仅仅是一项记录工具,更是特权阶层的象征。
  和有相当历史的国外家庭影像历史不同,对“照相”尚属稀罕事情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家庭录像”简直是闻所未闻。
  当20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开始发展时,手拿模拟信号摄像机的独立电影人开始尝试脱离电视台摄像风格,寻找属于自己的影像方式。吴文光、蒋樾、康健宁、段锦川等有电视台背景和关系的作者开始创造一批“自己想要的影像”。这批人也成为今后独立影像的引导者,并给后来的作者带来新的启示。
  
   世界首台DV诞生
  短片发展和影像的数字化密不可分,这点在中国短片发展上显得尤其重要。在8mm系统与VHS系统竞争了十几年之后,仍然被压制在VHS系统在世界上的巨大拥有量下,世界需要一种新的技术突破原有的模式,这个时候,数字化变得刻不容缓。
  1995年,在数字化呼声最高的时候,日本两大摄像机制造商Panasonic和索尼联合全球50多家相关企业开发的图像质量高而造价低廉的家用数字格式——DV格式,这种质的改变,和模拟系统不可同日而语。同年,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世界上第一台DV格式的便携式摄像机DCR-VX1000E,Panasonic公司的EZ1是第二台。
  
   DV让“个人短片”成为可能
  由于DV价格的低廉,让这种记录方式迅速普及,从此打破了“业内人士”对于影视拍摄器材的垄断,而DV外形的小巧更模糊了专业摄像与家庭录像之间的差异,从而赋予了普通人真正意义上的影像创作权利。
  DV拍摄的优势被人们一再提起:拍摄自由;实现与拍摄对象无限亲近;可长时间待机,最大限度地获取素材;迅速启动,一个人可以完成导演、摄像、编辑全部工作;省钱。更多普通人创作短片的欲望仿佛在一夜之间被引爆了。
  2002年贾樟柯拍摄31分钟短片《公共场所》,内容是山西大同的很多公共空间。候车室、舞厅、台球厅、旱冰场、餐馆等,影片就是一个抽离的过程,贾樟柯将这些空间里面可能产生的叙事部分统统去掉,只剩下空间的状态,这是贾樟柯第一部用DV拍摄的影像作品,使用索尼PD150摄像机。采用一种散漫的拍摄方式。虽然也有传统剧组中如制片、导演、摄影、录音等职位,但显得更自然。
  
   爱电影到爱DV
  在DV进入家庭后,民间影像越来越涌现出来。松散的DV创作者们因为电影开始聚到一起,中国各地都有类型不同的民间DV组织。1998年成广州成立“缘影会”、2000年北京成立“实践社”、接着武汉的“观影”、上海的“101电影工作室”等影像组织相继成立。
  无论是纪录片、剧情片、艺术片还是实验电影,热情的影像爱好者们以“DV”为标榜,拍摄大量或长或短的影像,每个人都想用DV抒情,表达思想或者展示自己的生活。
  
  短片网络时代
  
   网络迎接短片时代
  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影像技术的数字化成为一种趋势,“短片”这一原属于电影的概念,早已脱离胶片的束缚,可以用DV、DC甚至手机来完成制作;而伴随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短片的展示平台也扩展到各个领域。
  在电视、网络上短片成为最吸引人的亮点,飞机、火车的电视上也都能看到短片。多种播放平台,也注定了视频短片的巨大影响力。各种媒体都开始把视频短片纳入关心的范围,甚至报纸、杂志的编辑在选题时,也会从视频短片中寻找所需要的灵感。
   视频短片从一个不能认同的概念,到如今已有众多机构和个人进行商业运作,并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价值。如2005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更引发了视频短片风潮,各类资本纷纷加入到视频短片的商业投资中,中国短片商业前景已非常清晰。
  
   网络让短片更平民
  不受时间、版面、地域限制的数字短片,因其进入门槛低、流传速度快等种种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传媒报告》称,中国正成长为媒体大国,新媒体将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中国媒体成长的主要推动力。
  专业的自由创作人,初试身手的校园学生和热爱生活的大众拍客,这些散落民间的影像精英,代表着当下最值得珍视的影像创作群体。也是引领中国短片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生力军。
  
   用相机拍短片
  2008年8月,第一台带高清视频拍摄的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尼康D90问世。同年9月,佳能发布的最新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EOS 5D Mark II,画面效果达到2110万有效像素的全画幅素质。自此,新一轮“相机拍短片”运动开始。一些艺术院校在选购DV设备时甚至考虑改买单反相机。
  
   艺术与商业结合的短片
  2003年BMW北美分公司,不惜巨资请来包括李安、王家卫和吴宇森在内八位国际级知名导演,拍摄八部超炫的网络广告短片,从此拉开了网络影音时代的序幕。
  这八个不同主题,拍摄长度约6-8分钟不等的网络电影,用流媒体技术在为此专门设立的网站“Hire”上播放。
  影片中,开着BMW名车的职业司机都由英国著名演员克里夫·欧文担任。电影里自然少不了各式的汽车追逐场面,当然,主角的“坐骑”全都是BMW。
  
   植入式短片在中国
  随着宝马网络电影的成功亮相,网络电影逐渐成为一种潮流。2005年,福特汽车邀请包括王小帅、贾樟柯、孟京辉等八位导演各自执导一部三分钟的短片。随后,这八部独立完成的短片被合成一部24分钟的影片,放在网上供人下载。
  
   靠短片成名
  如今,打开网络,你可以随时看到如土豆网和优酷网这类视频网站中,由公众自己制作和上传的各类短片,从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
  现在,任何人都可能穿着睡衣坐在家里编辑一部短片,毫不费力地上传到指定网址,如果可能,这部视频短片的流行可能会迅速将一个“宅男/女”变成网络红人。
  
   小视频吓倒大公司
  视频短片成为更多舆论的焦点,甚至有时候可以改变别人的生活。在中国有拍客记录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而在国外,更有人将生活中的乐事和小问题拍成短片,制作成小故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短片,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2009年,加拿大流行民谣歌手戴维的吉他在他坐飞机时,被美联航的工作人员摔坏了。长达九个月的投诉未果后,戴维把自己的委屈与郁闷用调侃的方式,制作成音乐视频《美联航摔坏了吉他》,上传到视频网站Youtube上,发布当天就有15万的点击。一周之内,网友观看次数超过300万,数十个抵制美联航的小组迅速在Facebook上成立。
  视频短片所产生的巨大社会舆论让“美联航”这样的大公司都不得不及时做出“危机公关”。事实上在戴维将视频上线的第二天,美联航就发表声明,会尽快解决问题,并“希望能够用这个视频来训练员工,保证所有旅客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而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戴维,如今成了互联网上最红的音乐人之一。
  
   短片让艺术多元化
  200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热衷于影像实验的英国著名导演彼得·格林纳威不但带来了根据名画《迦南的婚礼》创作的装置作品,还向威尼斯电影节提交了和这部作品有关的40分钟短片《婚礼》。
  
   结束语
  
  短片,是人类生命的延长。它为“多媒时代”构建更广阔的平台。一部好的、真实的短片是关于生活和世界的最好引语。
  中国短片,使人们对电影和影像的理解更加多元,更加宽容。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在不同角落,充满激情和梦想的中国民间影像制作者们。
  我们期待,有一天中国短片会被视为有史以来表达一切创造力的最佳方式。
  备注:部分资料来自《中国短片浪潮》一书
  [责任编辑:石文燕]
其他文献
在这个信息网络化的年代,你可以不是记者,但没人能阻止你怀抱新闻理想,只要你能记录,能传递,能分享。于是我们有幸看到了一个平民影像世界,原创视频铺天盖地而来,大大小小的事儿被拍客拿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在我们眼前。  民间拍客帮我们发现,原来生活如此精彩。    专家    刘远祥  芝麻拍客记录人生芝麻小事   我的记录是在人生行走中一个发现的记录,原始的记录,随时随地的记录,或许这样才能拍到最
期刊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所以,不但视觉上面的感知很重要,听觉方面的感知也同样重要。这里就涉及到声音的录制和剪辑合成的问题了,但是这个问题一般人好像并没给予太多的重视。音频在电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综艺节目中增加气氛的音频特效。“快乐大本营”开头曲的设置让观众们感受到一种娱乐、活泼的气氛,而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则给观众以庄严、严肃的氛围。不同的音效有着千差万别的效果。通过对大洋ME的应用,发现
期刊
目前,使用非磁带介质作为高标清DV存储的方式已经成熟,可以分为大容量光盘、HDD硬盘和半导体介质存储卡等类型。其中,半导体这种固化的芯片更加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不但因为它的价格和容量很亲民,性价比很高,更是因为它先天的特性决定了没有其他介质的机械运作机构,这样在磨损和能耗方面表现突出,其稳定性与便携性已经得到市场验证。  但是,半导体存储介质,暂时还不能在一张卡片上实现如硬盘一样的百G为单位的数据容
期刊
DV、单反相机视频拍摄都已经进入高清时代,可是当我们把这些高清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分享时,常常感觉与原始画质有很大差距,这是困扰很多爱好者的一个问题。除了要懂得如何拍摄,作为网络时代的DV爱好者,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视频网站的上传功能,把视频以最清晰的画质、尽量小的文件容量与亲朋好友分享,这需要在清晰度和上传效率之间做到平衡。本文就是针对大家的困扰,澄清一些疑惑,以国产压缩软件MediaCoder为应用
期刊
每逢春节或者大大小小的节假日,现在的人们可以有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选择,但是对于注重亲情和友情的中国人来说,安排一场家宴招待亲朋好友仍然是重要的活动。这时候拍照留念自然必不可少,但是现场感十足的DV动态影像更加不可或缺,把当时的欢声笑语、举手投足的过程拍摄下来,不仅可以立刻通过大屏幕与亲朋分享,也可以日后细细回味欢聚时的喜悦和温馨。  没有拍过DV没有关系,只要您把对家庭、对亲朋好友的情感融入到拍摄
期刊
寒冷的冬季,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滑雪场体验这项十分过瘾的运动。踏上滑雪板,迎着风,在冰雪的世界尽情翱翔,惬意非同寻常。对于摄影师而言,滑雪也成了渐渐兴起的拍摄对象。  雪地摄像相比平常的摄像有诸多的不同,装备复杂,难度大,滑雪摄影师,不仅要会拍摄,更要能跟随滑雪者滑行,以捕捉滑行过程中的动人瞬间。这种惊险刺激的拍摄,让人跃跃欲试。  马烈,自由摄影师,热衷于冰雪中的拍摄,他不仅能在雪场中自由穿行,更能
期刊
在影视摄制中,录音技术一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观众的视听心理中,对声音的敏感度比对图像的敏感度要高很多。假设一个电视节目图像质量一般,而声音部分还原得非常准确,那么,普通观众大多数是能够接受的。而如果图像质量很好,声音很糟糕的话,观众对整个节目的接受能力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忍受。  由此可见,音频的录制和还原,对一部影片来说,某种意义上比图像更重要,况且,在后期编辑制作过程中,对图像可以使用特效和其
期刊
豆瓣网上好友更新了一条评论:“一部《老男孩》看得我泪流满面。”这位好友一向很少看电影,也绝非“多愁善感”之人。什么电影可以令他如此感动?打开后才发现,自己竟然与朋友产生同感。  这部被称为“70、80人青春祭奠之作”的《老男孩》自从2010年10月28日上线以来,受到了数以千万计的网友关注。影片在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商业宣传的情况下,仅靠口口相传,竟然创造了网络视频电影的收视奇迹。  陈嘉上、陆川、
期刊
他是中国最早被贴上“拍客”标签群体中的一员,作为一家公益网站的主编,爱若干还身兼中国诗人俱乐部副秘书长职务,他曾经推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公民拍客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还号召了更多人加入到拍客队伍中来。  “用影像力量推动公益事业”一直是爱若干努力的方向。爱若干的公益理想是希望人类都能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诚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和谐共生。    为爱留痕    爱
期刊
裴竟德是摄影师,更是环保志愿者:保存更多资料,影响更多人去关注藏羚羊是他赋予自己的使命。  自2005年起,裴竟德六入可可西里,拍到藏羚羊产羔全过程,史无前例。“2009年度‘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特别奖、作品被北京奥组委悬挂于国家体育馆等奥运活动场所向世界展示……这些成果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裴竟德在拍藏羚羊产羔过程中,好不容易等到的珍贵瞬间让他迫切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