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至民国藏彝走廊地区人群类别称谓及其嬗变——以汉文史籍的记载为中心

来源 :藏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ndre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彝走廊是由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走廊'概念,主要指青藏高原东部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及其间的河流共同形成的高山峡谷区域。该区域既是历史上西北、西南间民族迁徙流动的重要交通孔道,也是我国目前公认的民族种类最繁多、支系最复杂、民族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完好的地区。本文主要以汉文史籍的记载为中心,系统清理历史上藏彝走廊地区存在的人群类别情况,其时限上起汉代,下迄民国时期。这对于了解和认识历史上该区域人群面貌的变迁及民族发展脉络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其他文献
本文从夏鲁寺14世纪的多闻天王和八大马主图像入手,结合梵、藏、汉文文献以及西藏、敦煌、印度等地的图像材料,深入讨论这一组像的文本和图像发展脉络。作者认为该图像是依据
期刊
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列宁所发现的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客观规律。深刻掌握这一规律是正确认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论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正>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对外通商口岸。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看来,上海是五处通商口岸中,最有利于它们入侵中国内地的桥头阵地。因为上海地居中国海岸线的中心点,扼长江出海之咽喉,有广大而富饶的长江流域作腹地,可以捷便地掠夺江浙两省大量丝茶;并且,也可以借助于水陆交通的便利,向华中与华北广大地区推销进口商品,以摧毁中国农村自然经济。所以上海开埠后,它们便把经济侵略的重心,由广州移至上海,
《学术月刊》1961年第四期刊载了朱建同志撰写的“关于中国农业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朱文”),对景甦同志与我合写的《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一书(以下简称《性质》)提出了商榷意见。在“朱文”的结论部分,作者强调指出:“中国资本主义的农业企业,开始出现是在廿世纪初年”,作者认为1901年建立的通海垦牧公司、1907年建立的金坛茅麓明农公司以及1921年至1936年间在苏南建立的七十多处农场,才是纯粹“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企业,“如果以此与清代山东经营地主那种庄园式的生产关系比较起来,这两
本文据历史文献及碑刻资料,对吐蕃职官制度中的&#39;钵阐布&#39;一职进行分析,明确了&#39;钵阐布&#39;一词的藏文对译,并探讨了该官职的职务、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作用和历史
本文系日本学者武内绍人所著《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约文书》中的一节,其引用敦煌、新疆出土的古藏文契约文书,与汉文契约格式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古藏文契约的形成过程、性
期刊
综述国内外土壤改良剂的研发情况,以及土壤改良剂在干旱土壤改良与防止水土流失、盐碱地改良、土壤酸化治理上的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科学专业都逐渐建立起健全系统的学科内容,进而又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带来新的知识与创新。就测绘这门学科来讲,已经由传统的人工测量绘制逐渐被高
安全隐患问题一直是影响矿井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就包括火灾的发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加强矿井安全意识以及安全措施的完善。时刻抱着对工人负责,对煤矿负责的态度加强
石棺葬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后,藏彝走廊地区所发现的最重要、最普遍的考古遗存。本文主要从藏彝走廊石棺葬文化的特点、时代及考古学内涵等方面对其来源问题特别是与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