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 提出一些高校钢琴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努力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实现中长期教学目标。
高校钢琴理论课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理论修养, 培养学生钢琴文化领域的审美知觉、审美体验、审美心理素质的重要的实用性课程(如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钢琴基本弹奏法等课程)。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钢琴理论课, 多数是以教师理论讲解为主, 缺少操作性强的实用性内容和方法, 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基础背景各不相同, 学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异, 钢琴副修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兴趣, 而有些钢琴主修专业的学生又感到教学的深度不够。本文就这个现状,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 提出一些高校钢琴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努力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使该课程适应学生的需求, 提高学习的效果, 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改变钢琴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构建主义最早由瑞士的皮亚杰(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 这就意味着学习不是教师主动的灌输, 也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明确意图的、积极的建构实践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活动、策略、评价等进行分析和构造, 以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经验、激活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促进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为目的。根据教学模式和构建主义的理论, 钢琴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中应当强调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 将反映和再现钢琴基础理论教学与钢琴教学技能训练两部分结构, 能直观地显示教学诸因素尤其是学生间的自主学习的组合状态。
二、教学内容分层
分层教学是一种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高校钢琴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 可以让全体或者大部分学生在钢琴文化的认知、情感体验及钢琴教学初级技能等方面尽可能得到发展; 同时还能使小部分钢琴专业的学生较其他学生获得更多的钢琴技能训练。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一、二、三这几个层次, 第一层以钢琴理论最基本的内容, 例如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钢琴基本弹奏法为主体, 旨在提升学生的钢琴艺术修养, 全体学生都要进行该层次的学习。第二层的内容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增加钢琴中级阶段教学法, 对主体内容进行初级拓展及深化, 供主修和辅修钢琴学生进行学习。第三层的内容是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增加钢琴高级阶段教学法、钢琴教学心理训练、全国钢琴考级曲目教学研究与实践, 是第二层模块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 是对钢琴教学法理论与钢琴教学职业技能的深化, 侧重于钢琴教学实用技术能力的训练, 是为培养未来基础钢琴教师而设计, 主修钢琴学生继续学习第三层模块。将教学内容分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实现自身对钢琴理论课中钢琴教学技能职业训练的期待, 这也符合建构主义中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明确意图的、积极的建构实践过程这一理念。
三、情境教学法在高校钢琴理论课教学的运用
情境教学理论主张, 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 学习效果应在情境中评估,强调在学习者和实践世界之间建立联系的需要。教师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 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论, 从而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高校钢琴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在钢琴文献的赏析、钢琴作品的示范演奏、钢琴教学案例示范演奏的教学环节中, 精心策划、认真备课, 创设一流的钢琴音乐环境,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教师还可在选择好基础钢琴教学内容后, 邀请校外中小学、培训中心的学生做作学对象, 让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教这些校外的学生, 高校老师进行指导,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形式, 利用钢琴音乐情境、协作、会话、钢琴表演等音乐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而不仅将学生的眼界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有效提高学生的钢琴教学知识和技能。情境教学法为钢琴音乐学习环境构建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多媒体在高校钢琴理论课的运用
多媒体在高校钢琴理论课的运用是建构主义的重要体现。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高校钢琴理论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给教学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基础钢琴教学的文本、音响、音像资料, 将课堂伸向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使学生的信息接收范围增大, 使学生通过同一方面不同信息内容的比较, 最终建立独立的个性审美标准,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与主体意识,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青.建构主义下的教学策略.科教文汇, 2008(5) .
[2] 骆魁敏.基于课程整合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国远程教育, 2002(7) .
[3] 陈琦, 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1) .
【作者简介】谢琳(1978.6-), 汉族, 四川江安人, 职称: 讲师, 学位: 艺术硕士。现任职于云南艺术学院附中。
高校钢琴理论课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理论修养, 培养学生钢琴文化领域的审美知觉、审美体验、审美心理素质的重要的实用性课程(如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钢琴基本弹奏法等课程)。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钢琴理论课, 多数是以教师理论讲解为主, 缺少操作性强的实用性内容和方法, 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基础背景各不相同, 学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异, 钢琴副修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兴趣, 而有些钢琴主修专业的学生又感到教学的深度不够。本文就这个现状,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 提出一些高校钢琴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努力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使该课程适应学生的需求, 提高学习的效果, 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改变钢琴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构建主义最早由瑞士的皮亚杰(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 这就意味着学习不是教师主动的灌输, 也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明确意图的、积极的建构实践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活动、策略、评价等进行分析和构造, 以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经验、激活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促进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为目的。根据教学模式和构建主义的理论, 钢琴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中应当强调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 将反映和再现钢琴基础理论教学与钢琴教学技能训练两部分结构, 能直观地显示教学诸因素尤其是学生间的自主学习的组合状态。
二、教学内容分层
分层教学是一种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高校钢琴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 可以让全体或者大部分学生在钢琴文化的认知、情感体验及钢琴教学初级技能等方面尽可能得到发展; 同时还能使小部分钢琴专业的学生较其他学生获得更多的钢琴技能训练。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一、二、三这几个层次, 第一层以钢琴理论最基本的内容, 例如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钢琴基本弹奏法为主体, 旨在提升学生的钢琴艺术修养, 全体学生都要进行该层次的学习。第二层的内容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增加钢琴中级阶段教学法, 对主体内容进行初级拓展及深化, 供主修和辅修钢琴学生进行学习。第三层的内容是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增加钢琴高级阶段教学法、钢琴教学心理训练、全国钢琴考级曲目教学研究与实践, 是第二层模块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 是对钢琴教学法理论与钢琴教学职业技能的深化, 侧重于钢琴教学实用技术能力的训练, 是为培养未来基础钢琴教师而设计, 主修钢琴学生继续学习第三层模块。将教学内容分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实现自身对钢琴理论课中钢琴教学技能职业训练的期待, 这也符合建构主义中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明确意图的、积极的建构实践过程这一理念。
三、情境教学法在高校钢琴理论课教学的运用
情境教学理论主张, 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 学习效果应在情境中评估,强调在学习者和实践世界之间建立联系的需要。教师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 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论, 从而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高校钢琴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在钢琴文献的赏析、钢琴作品的示范演奏、钢琴教学案例示范演奏的教学环节中, 精心策划、认真备课, 创设一流的钢琴音乐环境,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教师还可在选择好基础钢琴教学内容后, 邀请校外中小学、培训中心的学生做作学对象, 让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教这些校外的学生, 高校老师进行指导,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形式, 利用钢琴音乐情境、协作、会话、钢琴表演等音乐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而不仅将学生的眼界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有效提高学生的钢琴教学知识和技能。情境教学法为钢琴音乐学习环境构建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多媒体在高校钢琴理论课的运用
多媒体在高校钢琴理论课的运用是建构主义的重要体现。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高校钢琴理论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给教学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基础钢琴教学的文本、音响、音像资料, 将课堂伸向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使学生的信息接收范围增大, 使学生通过同一方面不同信息内容的比较, 最终建立独立的个性审美标准,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与主体意识,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青.建构主义下的教学策略.科教文汇, 2008(5) .
[2] 骆魁敏.基于课程整合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国远程教育, 2002(7) .
[3] 陈琦, 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1) .
【作者简介】谢琳(1978.6-), 汉族, 四川江安人, 职称: 讲师, 学位: 艺术硕士。现任职于云南艺术学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