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二那年,我辍学了。
我辍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数学成绩越来越差,班主任说我不可能考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意味着我不能到县城去读书,不去县城,那我就只能在扇背镇的破高中混日子。与其早晚要混日子,还不如提前出来混,反正一样都是混。
我在家赋闲半年,和我父亲的关系搞得很糟糕,时不时都要吵一架。我越来越倔强,不把父亲放在眼里,而他看我整天吃白食,心里也不爽,没事就得找我撒气。我固执的架势、战争到底的态度几乎让他感到崩溃。
父亲又不敢对我动粗,我已经高出他半个头,胳膊和大腿都长到了可以与他抗衡的地步——我的所有自信也正是来自身体的自信。我为我能够及时且争气地获得一个健壮的身体而自喜,甚至还有挑衅父亲对我动粗的欲望。我还真希望父子俩能打上一架,决出个胜负来。总是在最后时刻,父亲冷静了下来,他蹲在角落里停止了手臂的挥动和声音的聒噪,看那样子就像是一头被按上屠宰台的年猪,撕心裂肺的挣扎过后是渐趋衰弱的沉默。
那年开春,湖村重修三山国王庙,那可是村里的年度大事,村主任陈四九亲自坐镇,前后修了半年。光人丁钱远远不够,况且还有人家连丁钱都拿不出来,这取决于人丁的多寡,像我家的问题就很麻烦,几乎要交别人家两倍的钱。父亲一辈子一无所长,生孩子倒是把好手,一口气男男女女竟生了六个,多子多福,倒是都能帮上点忙了,俗话说得好啊,做不了梁,做椽,做不了椽,还可以当搅屎棍。只是一到收人丁钱时,父亲就开始发愁,通常只能先给一半,另一半能拖就拖着。陈四九也算照顾,没多说什么。
历经半年,三山国王庙修缮完毕,琉璃青瓦,飞檐斗拱,屋脊上双龙夺珠的嵌瓷还是请潮州的师傅做的;只是一对杉木门还没有请人上漆油画,陈四九和村里的耆老商议,决定高价请县上的朱画师来画门面上的守门神尉迟恭和秦叔宝。
朱畫师可不简单,是我们县的名家,早年师从赖子期先生,书画雕刻皆精,尤其是神庙门神,县里比较重要的寺庙修缮之时,都得请朱画师亲自上门绘画。不过朱画师年纪也大了,一般不再外出。朱画师的癖性也是远近有名,他无妻无室,无儿无女——小时候听大人讲古,其中就有不少是关于朱画师的,多数讲他天赋异禀、足智多谋,有玄乎点的,说是“文革”时红卫兵抄他家,一进屋,就看见墙上的弥勒佛张嘴大笑,栩栩如生,活的一般,把抄家的红卫兵吓得屁滚尿流。
陈四九能够请动朱画师下乡,确是下了一番功夫,他托了弟弟陈志军的关系,陈志军是教育局领导,认识县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主席沈兼豪,沈兼豪是朱画师的至交,朱画师还被沈兼豪聘为民间艺术家协会顾问。沈兼豪出了面,才做通了朱画师的工作。陈四九跟人们说起这些时,还有邀功的意思。当然了,他要是连这点能耐都没有,还怎么当村主任呢?
父亲却只能避着陈四九走,他怕陈四九跟他要仍欠着的人丁钱。
人丁钱这账还走不了,一家人几口人,清清楚楚,陈四九就是想帮我家,也遮不住其他人的眼睛啊。再说,如果可以,陈四九也愿意为我家出剩下四口人的钱,可是不行,我家的人,怎么能让陈四九出钱呢?这不是明摆着让我家一下子少了四口人吗?有时为了讨吉利,肚子里刚怀上的都得多算一口人呢,活生生的就更是一个都不能少。
不过,父亲避着陈四九,陈四九却主动上门来找他了。
陈四九先是给了父亲一根烟,点上,抽得差不多了,才说话。
陈四九说,半年了,庙都修好了,如果你不介意,倒是可以这么解决人丁钱的事。朱画师不是要来油门吗?他人老了,跟我们提了个要求,希望我们找个机灵点的、懂点字墨的年轻人去帮他,打个下手——当然了,也就是看着点,年岁有了,万一有什么闪失,我们负不起这个责。我村里上下都过了一遍,觉得阿玮最合适,眼下他又没什么事情干,就跟着朱画师吃住,十天,或者半个月,很快的事情,也能学点东西,朱画师可是大名家,其他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你觉得呢?也就是说,人丁钱就算在村委会给阿玮开的辛苦费里。要是没意见的话,就叫阿玮明天到庙里来吧。
第二天,我就只身去了三山国王庙。
我刚一迈进庙门,就被一个苍老、听起来却还健壮的声音给喝住了,“干吗呢你?这个小陈,都交代过了,我干活不能有人打扰。”我两条腿一前一后刚好跨在门槛上,进退都不是。我嗫嚅着说:“是村主任叫我来帮忙的。”“帮忙?帮什么忙?”他又问。
庙里光线很暗,朱画师又背对着我,蹲着身子摆弄他的工具。我也不知道我能帮上什么忙,只好说:“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朱画师笑了,他站了起来,开始转过身,面对着我。天窗上射下的一束阳光,刚好打在他的头上,使他看起来像是站在舞台上面。
必须说,朱画师给我的第一印象,还真是穿越时空,像是来自古代的人物。他身着棉麻长衫,长发白须,戴毡帽,脚穿黑色布鞋,还是戏台上小生穿的那种,托着海柳长烟斗,说是在干活,实际上抽烟的时候居多,他抽的又是烟丝,很费劲,三两口的烟,事前他得捣鼓十分钟;走起路来,也不见脚步,挪着走,还是戏台上的架势,长衫稍长,有点曳着地,咝咝响……后来我才得知,原来“文革”前,朱画师曾是县白字戏团的名角,演过张翠锦和秦香莲,怪不得身上透着一股阴柔之气。
起初几天,朱画师没怎么理我,看似当我不存在。他油门画像的进程也奇慢无比,都快一个星期过去了,还在摆弄工具和调颜料。两面杉木门倒是被我打磨得光滑无比,接下来我就闲着无趣了,没有什么可以帮上忙的,我又不敢离开。庙里整天只有我们两个人,彼此都闷不吭声,三餐有陈四九安排人送过来,吃得还真不错,如果说我极具耐心又毫无怨言地坚持下来了,多半也是被三餐的伙食诱惑住了。
一个星期后,朱画师开始动笔了,这个时候他才真正需要我帮忙。也是年纪大的缘故,他受不了长时间的专注,每次从门板上抬起头,都需要我搀扶着坐在椅子上。他随身带着酒壶和烟斗,每画一阵就要停下来喝一口,抽一锅烟,大多时候我就在旁边伺候他喝酒抽烟,像伺候着旧社会的地主。 那段日子我过得战战兢兢,面对表情严厉的朱画师,总怕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惹他生气。我觉得这是一个怪人,却又无缘由对他满怀敬意。他作画时的眼神和表情,十分凝重,也不开口说话,多以睁眼闭眼的方式回答我的提问。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物时那种不容被侵扰和辱没的魅力,看似在为神画像,实际上自己也成了神的某种投影。我甚至感觉有些幸运,正如陈四九所言,不一定谁都有这样的机会。
半个月后,门神如期画好了,尉迟恭和秦叔宝,一左一右,在三山国王庙大门的两侧赫然而立,还真的像活的一般。朱画师站在门口,仰头瞻望片刻,进庙烧了香,双膝跪地朝拜,他示意我也这么干,当是与“三山国王”告别。关于三山国王的来历,也有故事——据说古时有帝王逃难,路过粤东某地,追兵紧随其后,眼看无路可逃了,突然从路边杀出三位猛将,为帝王击退了追兵,待帝王想要感谢救驾之功时,却发现立于身旁的只是三座大山,于是当即封为“三山国王”。后人膜拜,在山下建了庙宇,三山国王庙便开始在粤东地区流传开来,几乎每个村子的出入口都建有一座三山国王庙,用于镇守村口,辟邪祛晦,护佑村人出入平安。
朱画师回城的前一天,竟然找到了我家。
我母亲没见过朱画师,看那样子,还以为是哪里来的乞讨者。待朱画师坐下来,并掏出红包,说是给我的半个月工钱时,母亲才知道,眼前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朱画师。母亲不知道朱画师此举何意,她把父亲叫了回来。我父亲也纳闷,说我的工钱不是村委会给了吗。朱画师笑着说:“那是你们的事,我不管,小伙子在我这儿工作了半个月,我就得给他开工钱。”父亲接了朱画师的红包,事后拆开一看,竟然有五百元。接着,朱画师又问了一些我的情况,似乎是无意提起,不过也可能是考虑已久,朱画师的心思我揣摩不清楚,他问我父亲是否愿意让我跟着他,也就是说,他想收我为学徒。父亲着实吓一跳,他以为朱画师事先已经跟我商量好了的。事实上并没有,朱画师此举突然,连我都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我身上是哪一点让他给看上了。
当父亲征求我的意思時,我从他的语气中感觉得到他已经同意了,他巴不得我早日离开那个家;只有我母亲站在一边,吧嗒吧嗒地开始落泪。我呢?当时应该说,头脑一片空白,我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朱画师,我除了敬重,经过半个月的相处,倒是也蛮喜欢。我想最吸引我的还不是期望能从朱画师身上学到什么,我对书画和木雕是感兴趣,却一点基础都没有,倒是即将到来的县城生活,让我一下子兴奋不已。也就是说,即便我读不好书,考不上县城的高中,我还是有机会离开湖村,到县城里去生活了。
当晚,我就收拾好了衣物。
第二天,我便跟随朱画师,坐车直奔县城。县城离湖村有200里路,沿着海边向西行,一路事物都十分陌生。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连空气都感觉跟村里的不太一样。我甚至有了背井离乡之感,心中升腾起了一股既豪迈又伤感的复杂情绪。
县城叫海东,依然是一座海滨小城,只不过要比扇背镇大很多。但实际上我也就在第一天到达县城时,才算是透过模糊的车窗玻璃看到了街市的全貌。两边低矮的楼房倒是密集而错落,类似税务局、政府大楼、文化馆等生锈陈旧的招牌让它显得古老而端庄,这也是它立马就能与扇背镇区别开来的原因。不时有鸽群从矮楼深处飞出来,它们无声地掠过晴朗的天空,又无声地消失在河流对岸的住宅区里——河流?是的,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它蜿蜒而绵长,从遥远的山区流出来,经过县城时,显然经过县城人一番刻意的修饰,比如用规则不一的石头修筑起了堤坝,南面叫南堤,北面叫北堤,偶尔还有石阶,不少妇女提着水桶蹲在石阶上洗刷衣物。我也是后来才知道,河流还拥有名字——螺河。这名字初听起来有些怪异,我一度以为河里生长着的都是密密麻麻的田螺,实际上并没有,除了水浮莲和少数野生的福寿鱼,剩下的大概就是顺着水流而下的洗衣粉泡沫了。螺河的两岸长满了柳树。我第一次看到柳树,它们的枝叶低垂到了河面上,显得有些诗意。我当时还不知道诗意这个词汇的真正含义,不过也隐约能感觉到,县城生活大概会对我的人生产生一些不一样的影响。
应该说,朱画师并没有住在县城里面,我指的是热闹的城区。这也是我后来没机会到街市里来的主要原因。朱画师的住所是城郊的一座庵堂,名叫月眉庵。说是庵堂,实际上也是名不副实的,更像是朱画师寄居的场所,或者如朱画师所言,那是他的工作室。只是庵堂里还供奉着神像,看不出是什么神,因为它被一匹落满灰尘的红布整个遮掩了起来,逢初一十五,朱画师才会为神像奉上三杯清茶,再上一炷香。现在想来,那其实是一座废弃了的庵堂,墙体似乎都有曾经被大火烧过的痕迹,只是后来被洗刷了。朱画师不说,我也不便问太多,然而面对那么简陋而偏远的住所,我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这失落我还不能随意表达出来,只是在第一天夜里暗自哭了一场,之后就再也没哭过。
月眉庵不小,加上院子和菜园,面积也相当于后来人们在城郊修建的别墅。朱画师选择在这种地方生活和工作,既是他工作的需要,也算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喜欢清静。后来我知道不少有名的艺术家都在偏僻之地修建自然古朴的住所,像是重返田园,又装修得朴拙诗意,朱画师想必就是这些艺术家的祖师爷了。庵里是下山虎式的三房两室建筑,中间最大的是客厅,摆放着茶几、榆木椅,和朱画师从各地收集而来的檀木神像,也有大型雕塑、石磨,甚至还有神庙门口摆放着的石狮子,缺胳膊断腿的,却都被朱画师擦拭一新;左边厝头是朱画师的书房和工作室,没得到允许我不敢进入;右边厝头是卧室;院子边上的两间小房,一间是厨房,另一件是杂物间,后来就成了我的住所。
起初一两个月,朱画师并没有要理会我的意思,更别说教我什么了。他似乎都忘了在湖村热情地收了我这么一个学徒。除了清扫庭院,朱画师就让我做一件事:磨刀。刀有三种:雕刀、板钉、圆凿。其中就属雕刀最难磨,通常一不小心就把刀尖给磨废了。我磨了两个多月的刻刀,手都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结茧,接着在茧上又起了另一层水泡……我的手指由于长时间的并拢和使劲已经变了形,看起来都畸形了。况且磨刀也不是光使劲那么容易的事,刻刀磨得怎么样,看磨刀石就行了,无论磨多久,磨刀石都必须得保持一张纸一样水平,磨出凹道或斜边,都算失败。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我开始怀疑朱画师当初心血来潮收我为徒并不是真心要教我手艺,只是缺少一个帮他磨刀的人而已。他总有那么多刻刀需要磨。其实他已经很少用到刻刀了,大多时候只是画画写字。他书画时不需要我帮任何忙,就连画好了收拾墨砚、洗毛笔这样的事他都不容我插手,似乎那些也是书画的一部分,需要书画者亲力亲为——我倒更乐意帮他这方面的忙。 我开始厌烦这种渺渺无期的学徒生活。想着自己要是能考上县城的中学,那该多好。全县城的人都知道,县里最有名的学校,就是百年老校龙山中学。龙山中学建于龙山之上,我从月眉庵就可以眺望到它山顶上高高耸立的钟塔。朱画师就毕业于龙山中学,那年刚好遇上256周年校庆,校长特意邀请朱画师回校参观,我也跟随去走了一趟,见识了一回海东县的各大名流,他们都是龙山中学的校友。名流们对我而言谈不上多大的诱惑,反倒是学生们一身浅蓝色的校服让我眼前一亮。
从学校回来后,朱画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跟我说,如果有兴趣,书房里的书可以随便看。我对朱画师满屋子的藏书觊觎很久了,突然得到允许,心里甭说有多高兴。也就是说,除了磨刀,我大可以用读书来消磨剩余的无聊时光了。朱画师的藏书除了绘画雕刻等艺术专著,还有大量文学书籍,古今中外,简直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倒是在此之前就读了《红楼梦》和俄国作家写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当时还想,要是朱画师真的不打算教会我什么手艺,我就把他一屋子的书读完,大概也就不吃亏了。朱画师对此并无异议,还颇为欢喜,仿佛读他的书也是我该干的工作。
晚年的朱画师眼睛不好,读书和工作的时间不多,多数时候就在院子里弄弄盆栽,时不时,他还会亲自去龙山桥头买树头树根,回来自己培种。龙山桥头是小城盆栽爱好者集市之地,他们似乎约好了时间,卖家和买家都在那儿碰头,挑挑拣拣,讨价还价,几乎也都是老头。只要朱画师一去,其他人都得恭恭敬敬地让开,喊一声朱老师,让朱画师先挑。有人辛苦从山里刨回来的稀有花草,甚至指定专卖给朱画师,别人买不到——当然也是朱画师出的价钱高,一般还不还价。
朱画师名溢海东,事实上走动的朋友并不多,上门求画求字的却不少,带了名烟名酒,除非是真懂行,否则一般都会空手而归。我印象中,跟朱画师走得密的,除了陈四九曾经提及的沈兼豪,还有几个也是海东小有名气的人物,作协主席周光以,龙山中学的蔡老师,以及青云山灯光寺的住持宏达法师……他们几个倒是每月要来月眉庵聚会一次,吃茶抽烟,吟诗作对,为平仄和韵律饶有兴致地讨论半天。最后必将移至书房,铺开一张七尺全开的大宣纸,几人合作书画。沈兼豪先落笔,沉吟片刻,岔开秃笔枯墨画出一座假山;周光以接着画下几片硕大的芭蕉叶子,以墨代绿,再用藤黄加花青,花青稍多,笔尖加点墨涂底,立马就活泼了起来;朱画师最后收尾,据他们言,收尾比较难,比较难的当然要交给朱画师——朱画师想了一会儿,说,这会儿要是画上一只大公鸡,则不好题名,总不能题作《鸡芭图》吧?众人几乎笑岔了气。最后,朱画师从色碟上沾了几笔赭石胭脂和余墨,在芭蕉叶下画了几颗石榴,有一颗已经熟得裂开来了,像是孩童露出满嘴的红润。朱画师捏着毛笔笑着说:“芭蕉树下结石榴啊。”宣纸上还留出大片空白,蔡老师有个绝技,能写一手天书一般的甲骨文,他和宏达法师一左一右同时题款,众人再钤印……
我作为朱画师的学徒,自然免不了续茶递水,朱画师跟他们介绍我时,没说是学徒,说我是远房亲戚的孩子,来这儿帮下忙,爱看书,会写点小文章,请周主席关注关注。周光以主席便问我爱读什么书,有时间可以给县里的报纸副刊写写稿。我觉得他说的是客套话,况且我会写文章这件事多少被朱画师夸大其词了,他有一次让我写过一段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读后感,我跟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做了一番对比阅读,实则也是瞎扯。朱画师看了就逢人说我会写文章了。
在他们的闲聊中,我听到了一些朱画师早年的历史,算是解开了一些心中之惑,比如朱画师为什么对神像情有独钟,只要是神庙邀请他的工作,他一般都不会推辞。起初我还以为朱画师是迷信思想,后来才知道“文革”初期,他是海东白字戏团的青衣,有一年应邀到青云山灯光寺酬神演出,其间红卫兵冲击灯光寺,烧了戏台不说,还放火烧了青云山。整个山头顿时葬身火海。朱画师他们退到山下,目睹灯光寺被烧成一地废墟,上百尊檀香佛像在大火中被烧得“噼里啪啦”响,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味,几天几夜都弥漫不去。那年朱画师也就30多岁,他的聪慧过人后来在海东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白字戏青衣只是朱画师客串的角,他真正的职业是曲山中学的语文老师,书画界名家;“文革”后,朱画师在县宣传部任职,所有人都觉得他会有大成就,官运亨通。这是沈兼豪说的,最让沈兼豪津津乐道的还是朱画师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曾在省报与当时在任的省長曾念先相互唱和。20世纪80年代末,曾念先省长要去汕头考察,路过海东时,还与海东县委书记提起过朱画师的文才,并亲自召见,当时已经有意要把朱画师提到省里去做幕僚。不过没多久,朱画师就出事了,在那个特殊的年月,他往香港某报社寄了一封信,信里是一首手写的七律。信还没寄出去呢,就被截了下来(后来知道有人举报,举报者还是朱画师身边的熟人,否则也不知道朱画师往香港的报纸投了稿),拆开一看,署的不是朱画师的名,笔迹却逃脱不了——全海东都认识他的笔迹,那时以过年贴一幅朱画师写的春联为荣。朱画师出事后,被撤销所有职务,以特务之罪入狱4年;出狱后,他便搬进了月眉庵,过起了避世的生活。
更多的时间,朱画师就和我待在月眉庵里。他有时半夜咳嗽,一咳就停不下来,像在打机关枪。我在外屋听得清清楚楚,怕他半夜会咳死过去。他似乎不怎么在意身上的病,没看过医生,家里也没有一片药。好在,第二天清晨,朱画师依然精神矍铄,在院子里清嗓子唱起了潮戏:
我变作紫金城内龙凤鼓;
你变作长安钟楼万寿钟。
钟声响,咚咚咚;
锣鼓响,当当当……
一年后,我成了海东城小有名气的磨刀师,一把雕刻刀在我手上,给我半天时间,我就可以完美地提供给雕刻师;舀一把水浇洗磨刀石,竟平整得如一面镜子。朱画师对我的磨刀技术赞不绝口,在他看来,我已经是县城最好的磨刀师了。
从那以后,我不但要帮朱画师磨刀,城里几个稍有名望的木雕师、篆刻师也都把刻刀送到了月眉庵——据说这点很难,我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使刀的手艺人都对刀极为挑剔,刀也得是亲手磨出来的才用得顺手舒心,而我磨出的刀竟然能让所有手艺人都用得顺手舒心。县城的手艺人几乎都知道,朱画师有一个磨刀了得的徒儿。当然,除了磨刀,我还在朱画师那里学到了书画的基本功,《兰亭序》和《圣教序》临了六七成像,《芥子园画传》也摹得有模有样,至于一些细化粗坯和织裂的木雕活儿,我都能帮上忙了。年底,《海东报》做了一版朱画师的专访,文稿的撰写和梳理,实际上也是我在背后执笔。 怎么说呢?我和朱画师相处得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情同父子。朱画师在我身上验证了他的慧眼;我则从一个老人身上理解了一代人的情感。也就是说,我对上一辈人的情感是从朱画师开始的,包括日后我如何处理跟父亲的关系。如果不出意外,我还想再继续伺候朱画师,如若不是在揭城坐牢时染上的哮喘病一直纠缠着他,他也算不上是多么老的老头。病症的缘故,加上懒于治疗,70岁未到的朱画师看起来像是风前残烛了。然而,我和朱画师的情谊最终只能结束于一封香港来信。
收到香港来信那天,已经是秋天。信件先是寄到了《海东报》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辗转了几手,其间差点被当作废纸丢进垃圾桶。等到朱画师拿到时,离到埠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月,信封也残缺不全,所幸没有被人拆开过。朱画师把信拽在手里,迟迟不敢拆封。他眼里含着泪,手已经抖得快抓不住信了。我莫名其妙,和朱画师面对面坐着,这里面似乎藏有什么秘密,联想朱画师之前因为往香港的报社投稿而招惹了牢狱之灾,眼前这封信,理应也是不祥之物吧——至少我当时这么想。
朱画师没有先拆信件,他跟我讲起了他的家族往事。
朱家世代书香,曾祖父朱洪于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高中进士,当时海东城还隶属于惠州府,轰动全城。据乾隆版《海东县志》记载:
朱洪,号彝明,海东人。登天启辛酉贤书,戊辰进士。禀性孝友,恬静寡言,嗜古好学,手不释卷……恤孤侄、构宗祠,督子弟耕读,非公事不至公庭。平生无机言机事。郡聘修史,笔无谀辞。著有《遽津汇藻》诸书。寿七十四,卒于家……
到了祖父这一代,朱家继承家业,还是海东显赫的地主。祖父育有三个儿子,除了朱画师的父亲留在海东城,两位伯父皆下南洋去了马来西亚,开办实业,在当地发展得很好。土改时,朱画师的父亲主动向政府献出田产,保得一家平安。20世纪50年代,朱画师的父亲患肺结核去世,母亲不久也郁郁而终,遗下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朱画师。朱画师当年已经20岁,几年后,他就成了曲山中学的语文老师。“文革”初期,鉴于当时形势紧张,朱家祖上又有地主成分,朱画师怕妻儿遭殃,便联系海外的亲戚,协助妻儿由螺河入海口偷渡去了香港,再辗转马来西亚。事实证明,朱画师的未雨绸缪是正确的做法,之后没多久,他便成了批斗的对象,先是宅院被毁,所有藏品被毁于一炬。因红卫兵惧于一幅佛像轰然从墙上落下,竟砸在了他们的头上,佛像还栩栩如生,在火中丝毫未损,他们以为是神明显灵,就放了朱画师一马,匆忙离开。从此,朱画师便与家人相隔,海外的亲戚失去了音信。“文革”后,朱画师的生活恢复正常,政府也帮他平反,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开始有知情人给他传言,说当年他妻儿乘坐的渔船实际上并没有到达香港,而是遭遇台风,沉没到了海里,尸骨无归。朱画师不信,他坚信妻儿还活着,只是摸不清内地这边的情况,才不敢与朱画师联系,怕害了他。
这么多年来,朱画师一直在等待香港的消息,也尝试着自己去联系。他甚至想出在香港报纸刊登文章的办法,告知他在这边还活着,终身没有再娶,等着骨肉相认,祈求妻儿能够阅读到。朱画师还是心有忌惮,不敢署真名,化了曾祖父的名号,取名朱彝明,更不敢把文章写得过于直白,用的是藏头诗的技法——妻子在身边时,他们也经常玩这种才子佳人的文字游戏。这也就是后来他为什么以特务罪名入狱的原因。
出狱后,朱画师依然不死心,一有机会就托人打听香港那边的消息。小城走私火热那些年,有不少货船佯装渔船跑香港,往这边拉洋货,其中有一个大老板,叫庄富贵,生意做得挺大,经常从海路往返于香港、海东两地,走私货物,堪称海东首富。庄富贵有求于朱画师,有钱人都喜欢装扮成文化人,朱画师便趁机求庄老板到香港打听妻儿的下落。虽说香港不算大,但茫茫人海,怎么找呢?况且也不知道人到底有没有去到香港,是生还是死。不过庄富贵附庸风雅,喜欢朱画师的书画,顺水人情,也就敷衍一下,到了香港有没有去打听,谁也不知道。庄富贵是明白人,不会干糊涂事。只是庄富贵的货船一靠岸,朱画师便偷偷去到他家的别墅,问有消息没有。庄富贵人可精了,提前准备了不少香港那边的报纸杂志,其中不乏一些家族渊源的边角料,狗仔队刨出来的所谓秘闻,关于李嘉诚的,关于向家兄弟的,等等,塞了满满一个大信封,让朱画师自己去“研究”,看是否能找出点妻儿的蛛丝马迹。朱画师看着那些竖排的繁体字,端着放大镜,竟也一行一行地往下读。
我收拾朱画师的书房时,经常在某个抽屉里,一拉就一抽屉的香港报刊,当时还挺好奇,心想朱画师也和我们年轻人一样,追香港的星呐?因为我所看到的那些报刊上,尽是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和郭富城的种种绯闻……
听完朱画师的讲述,我终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对朱画师另眼相看,也就明白他为什么迟迟不敢拆开信件的心理压力了。谁也不知道,手中的信会给朱画师带来什么消息,是喜讯,还是噩耗?好几次朱画师要把信封撕开,最后却停住了颤巍巍的手指。
我按住了朱画师的手背,甚至能感受到他如鼓的心跳声。
我说:“我来拆吧。”
朱画师坚持了一会儿,最后松懈了下来,他手里的信件也就落到了我手上,像是一把千钧重的铁锤,我把它给接了过来。我轻轻撕开信封的一侧,从里面抽出一张白纸。字竟然是打印上去的,在一张A4纸上面,没有任何手写的笔迹。
我展开信纸,慢慢念道:
朱先生,您好!
请原谅我还是先以“先生”相称,因为我实在不能有十足的把握,认定您就是我的父亲朱文保,尽管在一个小县城里,同名同姓,岁数相当,职业爱好也一致,确实是微乎其微的事情。大概是上帝怜悯吧,让我母亲看到了那份不知道是以什么方式流浪到病榻床头的报纸,也许是某位朋友送來看望的糕点,潮汕的糕点又习惯用报纸包着,这份糕点恰好又来自内地——香港回归了,好多事情就变成了可能……应该是这个样子吧,我也不太清楚。总之,母亲睡下时,无意中看到了报纸上您的名字——民间艺术家:朱文保。那么大的字体,作为标题,是一个整版的报道,关于您的事迹和艺术造诣。母亲当即就像是没病的人一样坐了起来,她患了多年白内障的眼睛顿时如泉眼一样,眼泪唰唰地往外涌,尽管她已经看不清楚图片和文字,却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报纸上的老头就是她多年前的丈夫。说起来是多么悲伤的往事啊,我恨我不是一名作家,否则我们家的事就是一部完完整整的长篇小说啊。关于往事,我的记忆已经模糊了,母亲说的,那年我才4岁,不过4岁本应该有了记忆的能力,可能是我天生笨拙吧,硬是对那年发生的事情没有了任何记忆——这点可能让您老人家失望了。我真自豪我有一个像您这么优秀的父亲。是的,我叫您父亲了。尽管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叫着另外一个男人为父亲,他是母亲后来的丈夫,是的,他是一个好人,可以说是救了我们母子俩,尽管他因为癌症已经过世三年了,不过我依然想念他。还请您不要怪罪于母亲,她也是没办法,人总是要往活路走的。据她说,当年漂洋过海到了香港,却怎么也联系不上世伯,当然后来是联系上了,那是几年后的事情了。是他收留了我们,给我们饭吃,给我们衣服穿,还让我上学,视我为己出。他真的是一个好人,事实上也没强迫母亲一定要嫁给他,他甚至还试图打听您的消息,自然也没有打听到确切的消息,这点您作为当事人应该能理解,不过倒是有传言,说您早就被人整死了。母亲不信,可是漫漫的岁月也容不得她继续坚强啊。最近这些年,我们当然有机会打听到您的消息,甚至还可以回去,把您带过来——如今我在香港有了自己的公司,发展得也还算不错,如果我们知道您还在人世,怎么样也不会留您一个人在那边孤苦啊。香港都回归了,我们也应该相聚才是。感谢上帝,最终还是让我们一家团聚了,在母亲还没有去世之前。是啊,最后不得不告知您,母亲已经患了癌症,晚期了,医生说最多也就三个月的寿命。我实在不希望在这封信里告知您这个噩耗。所以,还望您收到信后,及时给我们回个话,我好安排时间过去接您老人家,来见母亲最后一面,以及让我这个不孝子为您尽最后的孝道。
望您收到后当即致电:xxxxxxxxxxx
您的不忠妻:李银娥
您的不孝子:朱希平
9月,我离开了月眉庵。
沈兼豪处理完朱画师捐赠给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收藏品,想在县城筹办一所民间艺术博物馆,希望我能留下来帮忙。我却拒绝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对县城一下子失去了兴趣。
临去香港时,朱画师给我开了一年的学徒工资,有8000元钱。1999年,那几乎是一笔巨款,我都不知道怎么跟父母亲说起。
我辍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数学成绩越来越差,班主任说我不可能考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意味着我不能到县城去读书,不去县城,那我就只能在扇背镇的破高中混日子。与其早晚要混日子,还不如提前出来混,反正一样都是混。
我在家赋闲半年,和我父亲的关系搞得很糟糕,时不时都要吵一架。我越来越倔强,不把父亲放在眼里,而他看我整天吃白食,心里也不爽,没事就得找我撒气。我固执的架势、战争到底的态度几乎让他感到崩溃。
父亲又不敢对我动粗,我已经高出他半个头,胳膊和大腿都长到了可以与他抗衡的地步——我的所有自信也正是来自身体的自信。我为我能够及时且争气地获得一个健壮的身体而自喜,甚至还有挑衅父亲对我动粗的欲望。我还真希望父子俩能打上一架,决出个胜负来。总是在最后时刻,父亲冷静了下来,他蹲在角落里停止了手臂的挥动和声音的聒噪,看那样子就像是一头被按上屠宰台的年猪,撕心裂肺的挣扎过后是渐趋衰弱的沉默。
那年开春,湖村重修三山国王庙,那可是村里的年度大事,村主任陈四九亲自坐镇,前后修了半年。光人丁钱远远不够,况且还有人家连丁钱都拿不出来,这取决于人丁的多寡,像我家的问题就很麻烦,几乎要交别人家两倍的钱。父亲一辈子一无所长,生孩子倒是把好手,一口气男男女女竟生了六个,多子多福,倒是都能帮上点忙了,俗话说得好啊,做不了梁,做椽,做不了椽,还可以当搅屎棍。只是一到收人丁钱时,父亲就开始发愁,通常只能先给一半,另一半能拖就拖着。陈四九也算照顾,没多说什么。
历经半年,三山国王庙修缮完毕,琉璃青瓦,飞檐斗拱,屋脊上双龙夺珠的嵌瓷还是请潮州的师傅做的;只是一对杉木门还没有请人上漆油画,陈四九和村里的耆老商议,决定高价请县上的朱画师来画门面上的守门神尉迟恭和秦叔宝。
朱畫师可不简单,是我们县的名家,早年师从赖子期先生,书画雕刻皆精,尤其是神庙门神,县里比较重要的寺庙修缮之时,都得请朱画师亲自上门绘画。不过朱画师年纪也大了,一般不再外出。朱画师的癖性也是远近有名,他无妻无室,无儿无女——小时候听大人讲古,其中就有不少是关于朱画师的,多数讲他天赋异禀、足智多谋,有玄乎点的,说是“文革”时红卫兵抄他家,一进屋,就看见墙上的弥勒佛张嘴大笑,栩栩如生,活的一般,把抄家的红卫兵吓得屁滚尿流。
陈四九能够请动朱画师下乡,确是下了一番功夫,他托了弟弟陈志军的关系,陈志军是教育局领导,认识县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主席沈兼豪,沈兼豪是朱画师的至交,朱画师还被沈兼豪聘为民间艺术家协会顾问。沈兼豪出了面,才做通了朱画师的工作。陈四九跟人们说起这些时,还有邀功的意思。当然了,他要是连这点能耐都没有,还怎么当村主任呢?
父亲却只能避着陈四九走,他怕陈四九跟他要仍欠着的人丁钱。
人丁钱这账还走不了,一家人几口人,清清楚楚,陈四九就是想帮我家,也遮不住其他人的眼睛啊。再说,如果可以,陈四九也愿意为我家出剩下四口人的钱,可是不行,我家的人,怎么能让陈四九出钱呢?这不是明摆着让我家一下子少了四口人吗?有时为了讨吉利,肚子里刚怀上的都得多算一口人呢,活生生的就更是一个都不能少。
不过,父亲避着陈四九,陈四九却主动上门来找他了。
陈四九先是给了父亲一根烟,点上,抽得差不多了,才说话。
陈四九说,半年了,庙都修好了,如果你不介意,倒是可以这么解决人丁钱的事。朱画师不是要来油门吗?他人老了,跟我们提了个要求,希望我们找个机灵点的、懂点字墨的年轻人去帮他,打个下手——当然了,也就是看着点,年岁有了,万一有什么闪失,我们负不起这个责。我村里上下都过了一遍,觉得阿玮最合适,眼下他又没什么事情干,就跟着朱画师吃住,十天,或者半个月,很快的事情,也能学点东西,朱画师可是大名家,其他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你觉得呢?也就是说,人丁钱就算在村委会给阿玮开的辛苦费里。要是没意见的话,就叫阿玮明天到庙里来吧。
第二天,我就只身去了三山国王庙。
我刚一迈进庙门,就被一个苍老、听起来却还健壮的声音给喝住了,“干吗呢你?这个小陈,都交代过了,我干活不能有人打扰。”我两条腿一前一后刚好跨在门槛上,进退都不是。我嗫嚅着说:“是村主任叫我来帮忙的。”“帮忙?帮什么忙?”他又问。
庙里光线很暗,朱画师又背对着我,蹲着身子摆弄他的工具。我也不知道我能帮上什么忙,只好说:“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朱画师笑了,他站了起来,开始转过身,面对着我。天窗上射下的一束阳光,刚好打在他的头上,使他看起来像是站在舞台上面。
必须说,朱画师给我的第一印象,还真是穿越时空,像是来自古代的人物。他身着棉麻长衫,长发白须,戴毡帽,脚穿黑色布鞋,还是戏台上小生穿的那种,托着海柳长烟斗,说是在干活,实际上抽烟的时候居多,他抽的又是烟丝,很费劲,三两口的烟,事前他得捣鼓十分钟;走起路来,也不见脚步,挪着走,还是戏台上的架势,长衫稍长,有点曳着地,咝咝响……后来我才得知,原来“文革”前,朱画师曾是县白字戏团的名角,演过张翠锦和秦香莲,怪不得身上透着一股阴柔之气。
起初几天,朱画师没怎么理我,看似当我不存在。他油门画像的进程也奇慢无比,都快一个星期过去了,还在摆弄工具和调颜料。两面杉木门倒是被我打磨得光滑无比,接下来我就闲着无趣了,没有什么可以帮上忙的,我又不敢离开。庙里整天只有我们两个人,彼此都闷不吭声,三餐有陈四九安排人送过来,吃得还真不错,如果说我极具耐心又毫无怨言地坚持下来了,多半也是被三餐的伙食诱惑住了。
一个星期后,朱画师开始动笔了,这个时候他才真正需要我帮忙。也是年纪大的缘故,他受不了长时间的专注,每次从门板上抬起头,都需要我搀扶着坐在椅子上。他随身带着酒壶和烟斗,每画一阵就要停下来喝一口,抽一锅烟,大多时候我就在旁边伺候他喝酒抽烟,像伺候着旧社会的地主。 那段日子我过得战战兢兢,面对表情严厉的朱画师,总怕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惹他生气。我觉得这是一个怪人,却又无缘由对他满怀敬意。他作画时的眼神和表情,十分凝重,也不开口说话,多以睁眼闭眼的方式回答我的提问。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物时那种不容被侵扰和辱没的魅力,看似在为神画像,实际上自己也成了神的某种投影。我甚至感觉有些幸运,正如陈四九所言,不一定谁都有这样的机会。
半个月后,门神如期画好了,尉迟恭和秦叔宝,一左一右,在三山国王庙大门的两侧赫然而立,还真的像活的一般。朱画师站在门口,仰头瞻望片刻,进庙烧了香,双膝跪地朝拜,他示意我也这么干,当是与“三山国王”告别。关于三山国王的来历,也有故事——据说古时有帝王逃难,路过粤东某地,追兵紧随其后,眼看无路可逃了,突然从路边杀出三位猛将,为帝王击退了追兵,待帝王想要感谢救驾之功时,却发现立于身旁的只是三座大山,于是当即封为“三山国王”。后人膜拜,在山下建了庙宇,三山国王庙便开始在粤东地区流传开来,几乎每个村子的出入口都建有一座三山国王庙,用于镇守村口,辟邪祛晦,护佑村人出入平安。
朱画师回城的前一天,竟然找到了我家。
我母亲没见过朱画师,看那样子,还以为是哪里来的乞讨者。待朱画师坐下来,并掏出红包,说是给我的半个月工钱时,母亲才知道,眼前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朱画师。母亲不知道朱画师此举何意,她把父亲叫了回来。我父亲也纳闷,说我的工钱不是村委会给了吗。朱画师笑着说:“那是你们的事,我不管,小伙子在我这儿工作了半个月,我就得给他开工钱。”父亲接了朱画师的红包,事后拆开一看,竟然有五百元。接着,朱画师又问了一些我的情况,似乎是无意提起,不过也可能是考虑已久,朱画师的心思我揣摩不清楚,他问我父亲是否愿意让我跟着他,也就是说,他想收我为学徒。父亲着实吓一跳,他以为朱画师事先已经跟我商量好了的。事实上并没有,朱画师此举突然,连我都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我身上是哪一点让他给看上了。
当父亲征求我的意思時,我从他的语气中感觉得到他已经同意了,他巴不得我早日离开那个家;只有我母亲站在一边,吧嗒吧嗒地开始落泪。我呢?当时应该说,头脑一片空白,我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朱画师,我除了敬重,经过半个月的相处,倒是也蛮喜欢。我想最吸引我的还不是期望能从朱画师身上学到什么,我对书画和木雕是感兴趣,却一点基础都没有,倒是即将到来的县城生活,让我一下子兴奋不已。也就是说,即便我读不好书,考不上县城的高中,我还是有机会离开湖村,到县城里去生活了。
当晚,我就收拾好了衣物。
第二天,我便跟随朱画师,坐车直奔县城。县城离湖村有200里路,沿着海边向西行,一路事物都十分陌生。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连空气都感觉跟村里的不太一样。我甚至有了背井离乡之感,心中升腾起了一股既豪迈又伤感的复杂情绪。
县城叫海东,依然是一座海滨小城,只不过要比扇背镇大很多。但实际上我也就在第一天到达县城时,才算是透过模糊的车窗玻璃看到了街市的全貌。两边低矮的楼房倒是密集而错落,类似税务局、政府大楼、文化馆等生锈陈旧的招牌让它显得古老而端庄,这也是它立马就能与扇背镇区别开来的原因。不时有鸽群从矮楼深处飞出来,它们无声地掠过晴朗的天空,又无声地消失在河流对岸的住宅区里——河流?是的,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它蜿蜒而绵长,从遥远的山区流出来,经过县城时,显然经过县城人一番刻意的修饰,比如用规则不一的石头修筑起了堤坝,南面叫南堤,北面叫北堤,偶尔还有石阶,不少妇女提着水桶蹲在石阶上洗刷衣物。我也是后来才知道,河流还拥有名字——螺河。这名字初听起来有些怪异,我一度以为河里生长着的都是密密麻麻的田螺,实际上并没有,除了水浮莲和少数野生的福寿鱼,剩下的大概就是顺着水流而下的洗衣粉泡沫了。螺河的两岸长满了柳树。我第一次看到柳树,它们的枝叶低垂到了河面上,显得有些诗意。我当时还不知道诗意这个词汇的真正含义,不过也隐约能感觉到,县城生活大概会对我的人生产生一些不一样的影响。
应该说,朱画师并没有住在县城里面,我指的是热闹的城区。这也是我后来没机会到街市里来的主要原因。朱画师的住所是城郊的一座庵堂,名叫月眉庵。说是庵堂,实际上也是名不副实的,更像是朱画师寄居的场所,或者如朱画师所言,那是他的工作室。只是庵堂里还供奉着神像,看不出是什么神,因为它被一匹落满灰尘的红布整个遮掩了起来,逢初一十五,朱画师才会为神像奉上三杯清茶,再上一炷香。现在想来,那其实是一座废弃了的庵堂,墙体似乎都有曾经被大火烧过的痕迹,只是后来被洗刷了。朱画师不说,我也不便问太多,然而面对那么简陋而偏远的住所,我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这失落我还不能随意表达出来,只是在第一天夜里暗自哭了一场,之后就再也没哭过。
月眉庵不小,加上院子和菜园,面积也相当于后来人们在城郊修建的别墅。朱画师选择在这种地方生活和工作,既是他工作的需要,也算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喜欢清静。后来我知道不少有名的艺术家都在偏僻之地修建自然古朴的住所,像是重返田园,又装修得朴拙诗意,朱画师想必就是这些艺术家的祖师爷了。庵里是下山虎式的三房两室建筑,中间最大的是客厅,摆放着茶几、榆木椅,和朱画师从各地收集而来的檀木神像,也有大型雕塑、石磨,甚至还有神庙门口摆放着的石狮子,缺胳膊断腿的,却都被朱画师擦拭一新;左边厝头是朱画师的书房和工作室,没得到允许我不敢进入;右边厝头是卧室;院子边上的两间小房,一间是厨房,另一件是杂物间,后来就成了我的住所。
起初一两个月,朱画师并没有要理会我的意思,更别说教我什么了。他似乎都忘了在湖村热情地收了我这么一个学徒。除了清扫庭院,朱画师就让我做一件事:磨刀。刀有三种:雕刀、板钉、圆凿。其中就属雕刀最难磨,通常一不小心就把刀尖给磨废了。我磨了两个多月的刻刀,手都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结茧,接着在茧上又起了另一层水泡……我的手指由于长时间的并拢和使劲已经变了形,看起来都畸形了。况且磨刀也不是光使劲那么容易的事,刻刀磨得怎么样,看磨刀石就行了,无论磨多久,磨刀石都必须得保持一张纸一样水平,磨出凹道或斜边,都算失败。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我开始怀疑朱画师当初心血来潮收我为徒并不是真心要教我手艺,只是缺少一个帮他磨刀的人而已。他总有那么多刻刀需要磨。其实他已经很少用到刻刀了,大多时候只是画画写字。他书画时不需要我帮任何忙,就连画好了收拾墨砚、洗毛笔这样的事他都不容我插手,似乎那些也是书画的一部分,需要书画者亲力亲为——我倒更乐意帮他这方面的忙。 我开始厌烦这种渺渺无期的学徒生活。想着自己要是能考上县城的中学,那该多好。全县城的人都知道,县里最有名的学校,就是百年老校龙山中学。龙山中学建于龙山之上,我从月眉庵就可以眺望到它山顶上高高耸立的钟塔。朱画师就毕业于龙山中学,那年刚好遇上256周年校庆,校长特意邀请朱画师回校参观,我也跟随去走了一趟,见识了一回海东县的各大名流,他们都是龙山中学的校友。名流们对我而言谈不上多大的诱惑,反倒是学生们一身浅蓝色的校服让我眼前一亮。
从学校回来后,朱画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跟我说,如果有兴趣,书房里的书可以随便看。我对朱画师满屋子的藏书觊觎很久了,突然得到允许,心里甭说有多高兴。也就是说,除了磨刀,我大可以用读书来消磨剩余的无聊时光了。朱画师的藏书除了绘画雕刻等艺术专著,还有大量文学书籍,古今中外,简直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倒是在此之前就读了《红楼梦》和俄国作家写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当时还想,要是朱画师真的不打算教会我什么手艺,我就把他一屋子的书读完,大概也就不吃亏了。朱画师对此并无异议,还颇为欢喜,仿佛读他的书也是我该干的工作。
晚年的朱画师眼睛不好,读书和工作的时间不多,多数时候就在院子里弄弄盆栽,时不时,他还会亲自去龙山桥头买树头树根,回来自己培种。龙山桥头是小城盆栽爱好者集市之地,他们似乎约好了时间,卖家和买家都在那儿碰头,挑挑拣拣,讨价还价,几乎也都是老头。只要朱画师一去,其他人都得恭恭敬敬地让开,喊一声朱老师,让朱画师先挑。有人辛苦从山里刨回来的稀有花草,甚至指定专卖给朱画师,别人买不到——当然也是朱画师出的价钱高,一般还不还价。
朱画师名溢海东,事实上走动的朋友并不多,上门求画求字的却不少,带了名烟名酒,除非是真懂行,否则一般都会空手而归。我印象中,跟朱画师走得密的,除了陈四九曾经提及的沈兼豪,还有几个也是海东小有名气的人物,作协主席周光以,龙山中学的蔡老师,以及青云山灯光寺的住持宏达法师……他们几个倒是每月要来月眉庵聚会一次,吃茶抽烟,吟诗作对,为平仄和韵律饶有兴致地讨论半天。最后必将移至书房,铺开一张七尺全开的大宣纸,几人合作书画。沈兼豪先落笔,沉吟片刻,岔开秃笔枯墨画出一座假山;周光以接着画下几片硕大的芭蕉叶子,以墨代绿,再用藤黄加花青,花青稍多,笔尖加点墨涂底,立马就活泼了起来;朱画师最后收尾,据他们言,收尾比较难,比较难的当然要交给朱画师——朱画师想了一会儿,说,这会儿要是画上一只大公鸡,则不好题名,总不能题作《鸡芭图》吧?众人几乎笑岔了气。最后,朱画师从色碟上沾了几笔赭石胭脂和余墨,在芭蕉叶下画了几颗石榴,有一颗已经熟得裂开来了,像是孩童露出满嘴的红润。朱画师捏着毛笔笑着说:“芭蕉树下结石榴啊。”宣纸上还留出大片空白,蔡老师有个绝技,能写一手天书一般的甲骨文,他和宏达法师一左一右同时题款,众人再钤印……
我作为朱画师的学徒,自然免不了续茶递水,朱画师跟他们介绍我时,没说是学徒,说我是远房亲戚的孩子,来这儿帮下忙,爱看书,会写点小文章,请周主席关注关注。周光以主席便问我爱读什么书,有时间可以给县里的报纸副刊写写稿。我觉得他说的是客套话,况且我会写文章这件事多少被朱画师夸大其词了,他有一次让我写过一段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读后感,我跟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做了一番对比阅读,实则也是瞎扯。朱画师看了就逢人说我会写文章了。
在他们的闲聊中,我听到了一些朱画师早年的历史,算是解开了一些心中之惑,比如朱画师为什么对神像情有独钟,只要是神庙邀请他的工作,他一般都不会推辞。起初我还以为朱画师是迷信思想,后来才知道“文革”初期,他是海东白字戏团的青衣,有一年应邀到青云山灯光寺酬神演出,其间红卫兵冲击灯光寺,烧了戏台不说,还放火烧了青云山。整个山头顿时葬身火海。朱画师他们退到山下,目睹灯光寺被烧成一地废墟,上百尊檀香佛像在大火中被烧得“噼里啪啦”响,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味,几天几夜都弥漫不去。那年朱画师也就30多岁,他的聪慧过人后来在海东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白字戏青衣只是朱画师客串的角,他真正的职业是曲山中学的语文老师,书画界名家;“文革”后,朱画师在县宣传部任职,所有人都觉得他会有大成就,官运亨通。这是沈兼豪说的,最让沈兼豪津津乐道的还是朱画师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曾在省报与当时在任的省長曾念先相互唱和。20世纪80年代末,曾念先省长要去汕头考察,路过海东时,还与海东县委书记提起过朱画师的文才,并亲自召见,当时已经有意要把朱画师提到省里去做幕僚。不过没多久,朱画师就出事了,在那个特殊的年月,他往香港某报社寄了一封信,信里是一首手写的七律。信还没寄出去呢,就被截了下来(后来知道有人举报,举报者还是朱画师身边的熟人,否则也不知道朱画师往香港的报纸投了稿),拆开一看,署的不是朱画师的名,笔迹却逃脱不了——全海东都认识他的笔迹,那时以过年贴一幅朱画师写的春联为荣。朱画师出事后,被撤销所有职务,以特务之罪入狱4年;出狱后,他便搬进了月眉庵,过起了避世的生活。
更多的时间,朱画师就和我待在月眉庵里。他有时半夜咳嗽,一咳就停不下来,像在打机关枪。我在外屋听得清清楚楚,怕他半夜会咳死过去。他似乎不怎么在意身上的病,没看过医生,家里也没有一片药。好在,第二天清晨,朱画师依然精神矍铄,在院子里清嗓子唱起了潮戏:
我变作紫金城内龙凤鼓;
你变作长安钟楼万寿钟。
钟声响,咚咚咚;
锣鼓响,当当当……
一年后,我成了海东城小有名气的磨刀师,一把雕刻刀在我手上,给我半天时间,我就可以完美地提供给雕刻师;舀一把水浇洗磨刀石,竟平整得如一面镜子。朱画师对我的磨刀技术赞不绝口,在他看来,我已经是县城最好的磨刀师了。
从那以后,我不但要帮朱画师磨刀,城里几个稍有名望的木雕师、篆刻师也都把刻刀送到了月眉庵——据说这点很难,我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使刀的手艺人都对刀极为挑剔,刀也得是亲手磨出来的才用得顺手舒心,而我磨出的刀竟然能让所有手艺人都用得顺手舒心。县城的手艺人几乎都知道,朱画师有一个磨刀了得的徒儿。当然,除了磨刀,我还在朱画师那里学到了书画的基本功,《兰亭序》和《圣教序》临了六七成像,《芥子园画传》也摹得有模有样,至于一些细化粗坯和织裂的木雕活儿,我都能帮上忙了。年底,《海东报》做了一版朱画师的专访,文稿的撰写和梳理,实际上也是我在背后执笔。 怎么说呢?我和朱画师相处得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情同父子。朱画师在我身上验证了他的慧眼;我则从一个老人身上理解了一代人的情感。也就是说,我对上一辈人的情感是从朱画师开始的,包括日后我如何处理跟父亲的关系。如果不出意外,我还想再继续伺候朱画师,如若不是在揭城坐牢时染上的哮喘病一直纠缠着他,他也算不上是多么老的老头。病症的缘故,加上懒于治疗,70岁未到的朱画师看起来像是风前残烛了。然而,我和朱画师的情谊最终只能结束于一封香港来信。
收到香港来信那天,已经是秋天。信件先是寄到了《海东报》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辗转了几手,其间差点被当作废纸丢进垃圾桶。等到朱画师拿到时,离到埠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月,信封也残缺不全,所幸没有被人拆开过。朱画师把信拽在手里,迟迟不敢拆封。他眼里含着泪,手已经抖得快抓不住信了。我莫名其妙,和朱画师面对面坐着,这里面似乎藏有什么秘密,联想朱画师之前因为往香港的报社投稿而招惹了牢狱之灾,眼前这封信,理应也是不祥之物吧——至少我当时这么想。
朱画师没有先拆信件,他跟我讲起了他的家族往事。
朱家世代书香,曾祖父朱洪于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高中进士,当时海东城还隶属于惠州府,轰动全城。据乾隆版《海东县志》记载:
朱洪,号彝明,海东人。登天启辛酉贤书,戊辰进士。禀性孝友,恬静寡言,嗜古好学,手不释卷……恤孤侄、构宗祠,督子弟耕读,非公事不至公庭。平生无机言机事。郡聘修史,笔无谀辞。著有《遽津汇藻》诸书。寿七十四,卒于家……
到了祖父这一代,朱家继承家业,还是海东显赫的地主。祖父育有三个儿子,除了朱画师的父亲留在海东城,两位伯父皆下南洋去了马来西亚,开办实业,在当地发展得很好。土改时,朱画师的父亲主动向政府献出田产,保得一家平安。20世纪50年代,朱画师的父亲患肺结核去世,母亲不久也郁郁而终,遗下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朱画师。朱画师当年已经20岁,几年后,他就成了曲山中学的语文老师。“文革”初期,鉴于当时形势紧张,朱家祖上又有地主成分,朱画师怕妻儿遭殃,便联系海外的亲戚,协助妻儿由螺河入海口偷渡去了香港,再辗转马来西亚。事实证明,朱画师的未雨绸缪是正确的做法,之后没多久,他便成了批斗的对象,先是宅院被毁,所有藏品被毁于一炬。因红卫兵惧于一幅佛像轰然从墙上落下,竟砸在了他们的头上,佛像还栩栩如生,在火中丝毫未损,他们以为是神明显灵,就放了朱画师一马,匆忙离开。从此,朱画师便与家人相隔,海外的亲戚失去了音信。“文革”后,朱画师的生活恢复正常,政府也帮他平反,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开始有知情人给他传言,说当年他妻儿乘坐的渔船实际上并没有到达香港,而是遭遇台风,沉没到了海里,尸骨无归。朱画师不信,他坚信妻儿还活着,只是摸不清内地这边的情况,才不敢与朱画师联系,怕害了他。
这么多年来,朱画师一直在等待香港的消息,也尝试着自己去联系。他甚至想出在香港报纸刊登文章的办法,告知他在这边还活着,终身没有再娶,等着骨肉相认,祈求妻儿能够阅读到。朱画师还是心有忌惮,不敢署真名,化了曾祖父的名号,取名朱彝明,更不敢把文章写得过于直白,用的是藏头诗的技法——妻子在身边时,他们也经常玩这种才子佳人的文字游戏。这也就是后来他为什么以特务罪名入狱的原因。
出狱后,朱画师依然不死心,一有机会就托人打听香港那边的消息。小城走私火热那些年,有不少货船佯装渔船跑香港,往这边拉洋货,其中有一个大老板,叫庄富贵,生意做得挺大,经常从海路往返于香港、海东两地,走私货物,堪称海东首富。庄富贵有求于朱画师,有钱人都喜欢装扮成文化人,朱画师便趁机求庄老板到香港打听妻儿的下落。虽说香港不算大,但茫茫人海,怎么找呢?况且也不知道人到底有没有去到香港,是生还是死。不过庄富贵附庸风雅,喜欢朱画师的书画,顺水人情,也就敷衍一下,到了香港有没有去打听,谁也不知道。庄富贵是明白人,不会干糊涂事。只是庄富贵的货船一靠岸,朱画师便偷偷去到他家的别墅,问有消息没有。庄富贵人可精了,提前准备了不少香港那边的报纸杂志,其中不乏一些家族渊源的边角料,狗仔队刨出来的所谓秘闻,关于李嘉诚的,关于向家兄弟的,等等,塞了满满一个大信封,让朱画师自己去“研究”,看是否能找出点妻儿的蛛丝马迹。朱画师看着那些竖排的繁体字,端着放大镜,竟也一行一行地往下读。
我收拾朱画师的书房时,经常在某个抽屉里,一拉就一抽屉的香港报刊,当时还挺好奇,心想朱画师也和我们年轻人一样,追香港的星呐?因为我所看到的那些报刊上,尽是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和郭富城的种种绯闻……
听完朱画师的讲述,我终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对朱画师另眼相看,也就明白他为什么迟迟不敢拆开信件的心理压力了。谁也不知道,手中的信会给朱画师带来什么消息,是喜讯,还是噩耗?好几次朱画师要把信封撕开,最后却停住了颤巍巍的手指。
我按住了朱画师的手背,甚至能感受到他如鼓的心跳声。
我说:“我来拆吧。”
朱画师坚持了一会儿,最后松懈了下来,他手里的信件也就落到了我手上,像是一把千钧重的铁锤,我把它给接了过来。我轻轻撕开信封的一侧,从里面抽出一张白纸。字竟然是打印上去的,在一张A4纸上面,没有任何手写的笔迹。
我展开信纸,慢慢念道:
朱先生,您好!
请原谅我还是先以“先生”相称,因为我实在不能有十足的把握,认定您就是我的父亲朱文保,尽管在一个小县城里,同名同姓,岁数相当,职业爱好也一致,确实是微乎其微的事情。大概是上帝怜悯吧,让我母亲看到了那份不知道是以什么方式流浪到病榻床头的报纸,也许是某位朋友送來看望的糕点,潮汕的糕点又习惯用报纸包着,这份糕点恰好又来自内地——香港回归了,好多事情就变成了可能……应该是这个样子吧,我也不太清楚。总之,母亲睡下时,无意中看到了报纸上您的名字——民间艺术家:朱文保。那么大的字体,作为标题,是一个整版的报道,关于您的事迹和艺术造诣。母亲当即就像是没病的人一样坐了起来,她患了多年白内障的眼睛顿时如泉眼一样,眼泪唰唰地往外涌,尽管她已经看不清楚图片和文字,却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报纸上的老头就是她多年前的丈夫。说起来是多么悲伤的往事啊,我恨我不是一名作家,否则我们家的事就是一部完完整整的长篇小说啊。关于往事,我的记忆已经模糊了,母亲说的,那年我才4岁,不过4岁本应该有了记忆的能力,可能是我天生笨拙吧,硬是对那年发生的事情没有了任何记忆——这点可能让您老人家失望了。我真自豪我有一个像您这么优秀的父亲。是的,我叫您父亲了。尽管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叫着另外一个男人为父亲,他是母亲后来的丈夫,是的,他是一个好人,可以说是救了我们母子俩,尽管他因为癌症已经过世三年了,不过我依然想念他。还请您不要怪罪于母亲,她也是没办法,人总是要往活路走的。据她说,当年漂洋过海到了香港,却怎么也联系不上世伯,当然后来是联系上了,那是几年后的事情了。是他收留了我们,给我们饭吃,给我们衣服穿,还让我上学,视我为己出。他真的是一个好人,事实上也没强迫母亲一定要嫁给他,他甚至还试图打听您的消息,自然也没有打听到确切的消息,这点您作为当事人应该能理解,不过倒是有传言,说您早就被人整死了。母亲不信,可是漫漫的岁月也容不得她继续坚强啊。最近这些年,我们当然有机会打听到您的消息,甚至还可以回去,把您带过来——如今我在香港有了自己的公司,发展得也还算不错,如果我们知道您还在人世,怎么样也不会留您一个人在那边孤苦啊。香港都回归了,我们也应该相聚才是。感谢上帝,最终还是让我们一家团聚了,在母亲还没有去世之前。是啊,最后不得不告知您,母亲已经患了癌症,晚期了,医生说最多也就三个月的寿命。我实在不希望在这封信里告知您这个噩耗。所以,还望您收到信后,及时给我们回个话,我好安排时间过去接您老人家,来见母亲最后一面,以及让我这个不孝子为您尽最后的孝道。
望您收到后当即致电:xxxxxxxxxxx
您的不忠妻:李银娥
您的不孝子:朱希平
9月,我离开了月眉庵。
沈兼豪处理完朱画师捐赠给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收藏品,想在县城筹办一所民间艺术博物馆,希望我能留下来帮忙。我却拒绝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对县城一下子失去了兴趣。
临去香港时,朱画师给我开了一年的学徒工资,有8000元钱。1999年,那几乎是一笔巨款,我都不知道怎么跟父母亲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