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毅(1901—1972),原名陈世俊,字仲弘。他是人民军队主要缔造者和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军事家;他是一位极富诗情的共和国元帅;他是一位举世瞩目的外交家。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特撰写专题文章,作为对陈毅同志的纪念。
勤奋好学,立志为国效力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于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一户耕读世家。父亲陈昌礼是个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陈毅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兴趣广泛。5岁开始读私塾,7岁随父亲到湖北利川建南司外祖父任职的地方寄读。9岁时陈家由乐至迁居成都东门外上河心村租田耕种,陈毅随父由利川回成都上小学。1911年祖父陈荣盛与地主打官司败诉,本来已不富裕的家庭破产,落入贫民阶层。陈毅心如刀绞,内心更加仇视官府。
1913年秋,12岁的陈毅考入成都华阳县德胜乡高等小学,由于好学上进,很得老师喜爱。1916年2月14日,陈毅考入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今成都电子高等专科学校),读染织专业。甲工校特别重视聘请归国留学生作为教师。其中多数为先后留学日、美、德、法、比等国的。当时知名的有杨声、徐子休、郑学传等。徐子休对四川保路运动作出过贡献,郑学传是四川辛亥革命风云人物尹昌衡的老师。陈毅后来在《给罗生特同志的信》中回忆“在成都遇见几个精通国文的老师”,对他影响很大。
陈毅在甲工校学习期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上进心特别强,非常关心国际国内形势,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由于家境贫困,加上天旱欠收,生活十分艰苦。陈毅每天早晨在家常常是吃一碗麦麸糊糊或红苕稀饭,从东门外穿过成都市区跑很远的路到甲工校上学。有时家里给他点小钱,他都用于买书。陈毅1963年8月与其长子陈昊苏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在学校里有许多军阀、官僚的子弟,老师对他们非常宠。而我们这些穷人家里没有钱,靠借钱来交学费或者靠一点奖学金过日子,被人叫做‘乡下佬’、‘穷学生’,但学习成绩好,很受器重”。陈毅对劝他人军校的人说:“谁愿去当军阀的炮灰谁就去进军校吧,我是要探求真理,为国效力的。”那时他就确立了要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渴望到国外去认识世界,寻找改革社会的真理。
敢于挑战权贵,捍卫民主与科学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各种救国思想并存。他虽然学着工科,寻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但是他的兴趣却集中在政治和文学的探索上。有一次老师上课讲道:“四川没有出过皇帝,没有出过大将,只出了几个文人,很可惜。”陈毅当即站起来反驳:“现在是民国了,无需出皇帝,况且孟子早就说过民为贵,君为轻,要是多出几个科学家就好”。
一次考试,老师从《易经》中出了一个题目:“象日: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陈毅运用科学知识进行了论述:《易经》是古代文献,那时的初民没有科学知识,听见打雷就害怕。如果科学发达,人们懂得了自然现象的规律,就不会闻雷而恐惧,所以当时的君子不过是无知识的胆怯者而已。现在有了避雷针,根本用不着害怕。再者,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君子既然严谨端正,无亏于心,何必又怕雷震呢?
然而,对具有旧意识的老师看来,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因此老师大发脾气说:“你敢反驳《易经》,真是离经叛道之徒。”到发榜的时候,把陈毅列为倒数第一。这一来,不但陈毅不服,许多同学也为之打抱不平。事情闹大了,校长出来打圆场。陈毅仍然不服,起来申辩说:“我们是甲种工业学校,应当提倡科学,怎么反而推崇迷信呢?”陈毅相信自己的观点正确,要求把文章退给他,以便送报馆发表,在社会上开展讨论。
陈毅在甲工校为民主和科学的两次冲突,发生在“五四运动”以前,充分地显示了他敢于以新思想向旧思想、旧世界挑战,要民主、要科学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成都时,陈毅求学的甲工校议论纷纷,他踊跃参加辩论。辩论者当时称搞共产主义为过激党。辩论双方观点都十分鲜明。有钱人家的学生说:“过激党和富人作对,搞共产,行不通;富人出钱雇兵打仗。一定能打垮过激党。”陈毅反驳说:“不然!有钱也买不到穷人去替富人打仗:假如穷人知道过激党是为自己谋利益的,他们又何必替富人卖命!”他那敏锐的目光。已看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曙光,将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新的选择。
赴法留学,探求救国之道
1918年春。吴玉章、蔡元培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号召中国青年学生到法国去半工半读。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技术。在当时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恰好符合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要求,留法勤工俭学成了先进青年寻求真理的一条道路。吴玉章在成都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四川分会,在成都和重庆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通过考试招收青年学生。哥哥陈孟熙找到陈毅说:“仲弘,现在成都开办了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我们一起去读这个学校好不好?将来能到国外走一趟,看看大世面,学点本事,也为回国谋一碗饭吃”。陈毅高兴地说:“我正要告诉你这个消息,如能到外国去求得真理,救国救民,何愁没有饭吃呢?”陈毅的同学好心劝道:“你怎么放弃读书,想去法国当苦工,干苦力?”陈毅说:“我们青年有救国的责任,留法勤工俭学就是为了到外国去求得真理,救国救民。”这充分表明了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何等强烈!
1918年4月陈毅和陈孟熙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今成都市第三中学)。在陈毅的影响下,甲工校先后有安子初等十余名学生报考预备学校。在预备学校期间,陈毅十分刻苦用功,课余阅读由李大钊、鲁迅为主要撰稿者的《新青年》杂志。他联络甲工校和成都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成立了“社会主义读书会”。1919年春,成都留法预备学校第一期150名学生毕业时,冯一批教育长宣布:经四川督军熊克武和省长杨庶堪的同意,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结业考试进入前30名者,由政府发给每人旅费津贴400元,享受四川省官费赴法的待遇。考试结果,陈毅、陈孟熙都考得了官费留法的资格。1919年6月1日成都第一届留法学生由吴铁生护送起程途经重庆、南京抵上海。8月12日乘“麦浪”号轮船,经西贡、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于10月10日抵法国马赛,后转到巴黎入蒙达尼学校法文补习班学习,陈毅与蔡和森等是同学。
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陈毅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了质变。1920年,他在巴黎施乃德工厂做工8个月,参加了李富春等组织的工学互助社和工人运动。1921年2月,他作为四川学生代表参加争取勤工俭学学生“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被工厂解雇。斗争取得胜利后,被安排入圣日尔曼公学读书,成为中国学生领袖之一。6月至8月为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出卖筑路权的秘密借款。与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一起,领导组织和发动了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并取 得胜利。9月20日与蔡和森、赵世炎、李隆郅(立三)等发动和领导勤工俭学学生代表100余人占领里昂中法大学校园,全体遭法方关押。10月14日,陈毅和蔡和森、李隆郅等100余人被法国当局武装押送遣送回国。11月回到上海……
1922年1月29日,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代表陈毅、黎纯一等由上海到达重庆。2月3日,发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被迫归国后宣言书》,陈述留法的爱国学生因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横遭中法官方迫害的实情。此后,陈毅往返渝蓉两地,向官方请愿,但毫无结果。其间,陈毅经蔡和森介绍,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受聘于《新蜀报》任主笔,在该报上发表了不少文艺作品和政论文章。终因触犯地方军阀,于1923年9月中旬被“礼送”出川。
投身革命,创建中国工农红军
1923年秋,陈毅来到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11月。陈毅由颜昌颐、肖振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的引导下,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陈毅中法大学毕业后,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革命事业之中,成为了职业革命家。
1926年,受党组织之命,到四川万县促使川军响应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之后,去四川合川与刘伯承等人领导武装暴动。1927年春,陈毅奉命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担任中共委员会书记。“四·一二”事变,蒋介石叛变革命,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于1927年8月1日发动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中国共产党人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陈毅从武汉到江西,赶上了南下的起义部队,周恩来与刘伯承等商量后,任命陈毅为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党代表。周恩来说:“派你做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陈毅答道:“什么小不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装我就干!”起义部队在潮汕地区遭到失败,由朱德和陈毅率部向粤、赣、湘边界转进。这时部队减员日多,思想混乱,在这关键时刻,朱德振臂高呼:“愿革命的跟我来!”陈毅立即奋起响应,协助朱德对部队进行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起义军干部、战士耐心说明革命的前途,鼓舞士气,坚持斗争,保存了南昌起义部队的骨干。
1928年1月,朱德、陈毅与湘南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发动和领导了湘南暴动,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和工农革命政府。后来部队受到挫折,陈毅协助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前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这支英雄部队后来逐步发展壮大为红四军、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在井冈山时期,陈毅先后任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协助毛泽东和朱德领导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由于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赣粤边区领导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任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时期,组建了新四军。建立起苏皖根据地,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总指挥,新四军代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华东野战军抗击国民党50万正规军,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参与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任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享年71岁。毛泽东主席带病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并给予高度评价:“陈毅是个好同志。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是给中国人民立了功的”。陈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忠于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千古。
勤奋好学,立志为国效力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于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一户耕读世家。父亲陈昌礼是个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陈毅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兴趣广泛。5岁开始读私塾,7岁随父亲到湖北利川建南司外祖父任职的地方寄读。9岁时陈家由乐至迁居成都东门外上河心村租田耕种,陈毅随父由利川回成都上小学。1911年祖父陈荣盛与地主打官司败诉,本来已不富裕的家庭破产,落入贫民阶层。陈毅心如刀绞,内心更加仇视官府。
1913年秋,12岁的陈毅考入成都华阳县德胜乡高等小学,由于好学上进,很得老师喜爱。1916年2月14日,陈毅考入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今成都电子高等专科学校),读染织专业。甲工校特别重视聘请归国留学生作为教师。其中多数为先后留学日、美、德、法、比等国的。当时知名的有杨声、徐子休、郑学传等。徐子休对四川保路运动作出过贡献,郑学传是四川辛亥革命风云人物尹昌衡的老师。陈毅后来在《给罗生特同志的信》中回忆“在成都遇见几个精通国文的老师”,对他影响很大。
陈毅在甲工校学习期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上进心特别强,非常关心国际国内形势,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由于家境贫困,加上天旱欠收,生活十分艰苦。陈毅每天早晨在家常常是吃一碗麦麸糊糊或红苕稀饭,从东门外穿过成都市区跑很远的路到甲工校上学。有时家里给他点小钱,他都用于买书。陈毅1963年8月与其长子陈昊苏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在学校里有许多军阀、官僚的子弟,老师对他们非常宠。而我们这些穷人家里没有钱,靠借钱来交学费或者靠一点奖学金过日子,被人叫做‘乡下佬’、‘穷学生’,但学习成绩好,很受器重”。陈毅对劝他人军校的人说:“谁愿去当军阀的炮灰谁就去进军校吧,我是要探求真理,为国效力的。”那时他就确立了要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渴望到国外去认识世界,寻找改革社会的真理。
敢于挑战权贵,捍卫民主与科学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各种救国思想并存。他虽然学着工科,寻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但是他的兴趣却集中在政治和文学的探索上。有一次老师上课讲道:“四川没有出过皇帝,没有出过大将,只出了几个文人,很可惜。”陈毅当即站起来反驳:“现在是民国了,无需出皇帝,况且孟子早就说过民为贵,君为轻,要是多出几个科学家就好”。
一次考试,老师从《易经》中出了一个题目:“象日: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陈毅运用科学知识进行了论述:《易经》是古代文献,那时的初民没有科学知识,听见打雷就害怕。如果科学发达,人们懂得了自然现象的规律,就不会闻雷而恐惧,所以当时的君子不过是无知识的胆怯者而已。现在有了避雷针,根本用不着害怕。再者,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君子既然严谨端正,无亏于心,何必又怕雷震呢?
然而,对具有旧意识的老师看来,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因此老师大发脾气说:“你敢反驳《易经》,真是离经叛道之徒。”到发榜的时候,把陈毅列为倒数第一。这一来,不但陈毅不服,许多同学也为之打抱不平。事情闹大了,校长出来打圆场。陈毅仍然不服,起来申辩说:“我们是甲种工业学校,应当提倡科学,怎么反而推崇迷信呢?”陈毅相信自己的观点正确,要求把文章退给他,以便送报馆发表,在社会上开展讨论。
陈毅在甲工校为民主和科学的两次冲突,发生在“五四运动”以前,充分地显示了他敢于以新思想向旧思想、旧世界挑战,要民主、要科学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成都时,陈毅求学的甲工校议论纷纷,他踊跃参加辩论。辩论者当时称搞共产主义为过激党。辩论双方观点都十分鲜明。有钱人家的学生说:“过激党和富人作对,搞共产,行不通;富人出钱雇兵打仗。一定能打垮过激党。”陈毅反驳说:“不然!有钱也买不到穷人去替富人打仗:假如穷人知道过激党是为自己谋利益的,他们又何必替富人卖命!”他那敏锐的目光。已看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曙光,将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新的选择。
赴法留学,探求救国之道
1918年春。吴玉章、蔡元培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号召中国青年学生到法国去半工半读。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技术。在当时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恰好符合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要求,留法勤工俭学成了先进青年寻求真理的一条道路。吴玉章在成都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四川分会,在成都和重庆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通过考试招收青年学生。哥哥陈孟熙找到陈毅说:“仲弘,现在成都开办了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我们一起去读这个学校好不好?将来能到国外走一趟,看看大世面,学点本事,也为回国谋一碗饭吃”。陈毅高兴地说:“我正要告诉你这个消息,如能到外国去求得真理,救国救民,何愁没有饭吃呢?”陈毅的同学好心劝道:“你怎么放弃读书,想去法国当苦工,干苦力?”陈毅说:“我们青年有救国的责任,留法勤工俭学就是为了到外国去求得真理,救国救民。”这充分表明了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何等强烈!
1918年4月陈毅和陈孟熙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今成都市第三中学)。在陈毅的影响下,甲工校先后有安子初等十余名学生报考预备学校。在预备学校期间,陈毅十分刻苦用功,课余阅读由李大钊、鲁迅为主要撰稿者的《新青年》杂志。他联络甲工校和成都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成立了“社会主义读书会”。1919年春,成都留法预备学校第一期150名学生毕业时,冯一批教育长宣布:经四川督军熊克武和省长杨庶堪的同意,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结业考试进入前30名者,由政府发给每人旅费津贴400元,享受四川省官费赴法的待遇。考试结果,陈毅、陈孟熙都考得了官费留法的资格。1919年6月1日成都第一届留法学生由吴铁生护送起程途经重庆、南京抵上海。8月12日乘“麦浪”号轮船,经西贡、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于10月10日抵法国马赛,后转到巴黎入蒙达尼学校法文补习班学习,陈毅与蔡和森等是同学。
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陈毅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了质变。1920年,他在巴黎施乃德工厂做工8个月,参加了李富春等组织的工学互助社和工人运动。1921年2月,他作为四川学生代表参加争取勤工俭学学生“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被工厂解雇。斗争取得胜利后,被安排入圣日尔曼公学读书,成为中国学生领袖之一。6月至8月为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出卖筑路权的秘密借款。与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一起,领导组织和发动了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并取 得胜利。9月20日与蔡和森、赵世炎、李隆郅(立三)等发动和领导勤工俭学学生代表100余人占领里昂中法大学校园,全体遭法方关押。10月14日,陈毅和蔡和森、李隆郅等100余人被法国当局武装押送遣送回国。11月回到上海……
1922年1月29日,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代表陈毅、黎纯一等由上海到达重庆。2月3日,发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被迫归国后宣言书》,陈述留法的爱国学生因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横遭中法官方迫害的实情。此后,陈毅往返渝蓉两地,向官方请愿,但毫无结果。其间,陈毅经蔡和森介绍,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受聘于《新蜀报》任主笔,在该报上发表了不少文艺作品和政论文章。终因触犯地方军阀,于1923年9月中旬被“礼送”出川。
投身革命,创建中国工农红军
1923年秋,陈毅来到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11月。陈毅由颜昌颐、肖振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的引导下,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陈毅中法大学毕业后,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革命事业之中,成为了职业革命家。
1926年,受党组织之命,到四川万县促使川军响应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之后,去四川合川与刘伯承等人领导武装暴动。1927年春,陈毅奉命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担任中共委员会书记。“四·一二”事变,蒋介石叛变革命,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于1927年8月1日发动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中国共产党人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陈毅从武汉到江西,赶上了南下的起义部队,周恩来与刘伯承等商量后,任命陈毅为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党代表。周恩来说:“派你做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陈毅答道:“什么小不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装我就干!”起义部队在潮汕地区遭到失败,由朱德和陈毅率部向粤、赣、湘边界转进。这时部队减员日多,思想混乱,在这关键时刻,朱德振臂高呼:“愿革命的跟我来!”陈毅立即奋起响应,协助朱德对部队进行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起义军干部、战士耐心说明革命的前途,鼓舞士气,坚持斗争,保存了南昌起义部队的骨干。
1928年1月,朱德、陈毅与湘南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发动和领导了湘南暴动,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和工农革命政府。后来部队受到挫折,陈毅协助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前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这支英雄部队后来逐步发展壮大为红四军、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在井冈山时期,陈毅先后任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协助毛泽东和朱德领导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由于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赣粤边区领导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任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时期,组建了新四军。建立起苏皖根据地,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总指挥,新四军代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华东野战军抗击国民党50万正规军,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参与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任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享年71岁。毛泽东主席带病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并给予高度评价:“陈毅是个好同志。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是给中国人民立了功的”。陈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忠于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