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进行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专业课程作为思想育人工作的主要载体,目前高职院校部分老师难以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的契合点,课程思政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章认为,通过思政元素的筛选、专业课程知识点提炼、找准“契合点”等途径可以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元素与农业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农业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在农业高职课程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相结合,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使命担当。把“立德树人”的目标有效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内涵动力落实到专业课程[1]。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在讲授专业课时,部分教师存在机械传授技能,部分教师尝试课程思政并未真正发生“化合反应”,教学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有效融入农业专业课程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一系列有效途径。
一、课程思政遵循原则
(一)遵循立德树人原则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助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专业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中孕育的德育元素,并将这些德育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2]。对于广大专业教师而言,有机融合就是要关注思政元素并与思政教师共同探索立德树人的教育方法,打破固有专业领域的限制、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传艺不仅仅是传技术,更要传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每一名大学生明白将来能为党和国家做出怎样的贡献[3]。
(二)遵循自然融入原则
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自然融入的原则。专业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取使学生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通过典型案例,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过程[4]。例如,借助农业科学家们废寝忘食的科研精神、中国大国发展战略、国际新闻动态等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专业教师改变理论灌输的方式,而将这些鲜活的案例结合专业课程实际,转化为有趣、贴近现实、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避免空谈说教。
二、思政元素融入农业高校专业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思政元素的筛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岗位知识与技能,更要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根据2018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致可以提炼出九方面的思政元素,如党的领导、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中国精神、一带一路、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等。专业教师要针对这九方面的思政元素深入分析其内涵、领悟其精髓,结合专业背景去认真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二)挖掘农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契合点
在全面掌握农业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有重点地精选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素材分析課程理论。在进行课程教学标准设计时,应明确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元素教育的契合点,如行业发展前景、发展规划理念、社会生态价值、创新精神培养等可以和一带一路、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等结合;服务领域、职业素养等可以和中国精神、四个自信等主题结合。通过将课程体系中提练出典型的适合与思政元素结合的知识、技能模块,分类归纳,对应总结,逐渐形成一套德育与专业匹配的知识体系(如图1)。
三、课程思政保障措施
(一)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直接主体。在课程思政化的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将思政元素进行有效合理地提炼,将思政元素中的“传道”与专业课程的“授业”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关注农业、走进农业、热爱农业。
(二)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
从课程标准、教案、PPT、教材等方面,科学、系统地同步建设配套的指标体系。例如,课程标准中可以确定各个知识、技能体系中提炼的思政元素数量、契合内容、学时分配、考评体系等指标;教案中可以确定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指标;PPT中可以确定表现形式、影片、案例等指标;教材中可以确定各个知识、技能模块中契合的思政内容、设计形式、育人环节等指标。实现整个教学、育人过程中全程、全面地引导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长效机制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间的工作,需要从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建设。在管理机制建设中,从教学过程、文件制定、年终考核、教研项目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积极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改革。在运行机制中,将检查、考查、督查放于日常教师教学活动中,及时考评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等重要教学文件中立德树人教育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考察“育德功能”指标,以此促进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建设步伐。在评价机制建设中,将督导评教、教评教、学评教的评价中设置“育德效果”的评价点等,完善育人工作体系;在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师职务评聘等环节设置考量教师德育效果的考核标准。在保障机制中,高校要提高统一协调能力、统筹教育资源、资金分配,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共同推进并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孙丽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4]陈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7.
[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3-36.
作者简介:杨晓菊(1981-),女,山西运城人,硕士,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农业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在农业高职课程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相结合,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使命担当。把“立德树人”的目标有效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内涵动力落实到专业课程[1]。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在讲授专业课时,部分教师存在机械传授技能,部分教师尝试课程思政并未真正发生“化合反应”,教学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有效融入农业专业课程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一系列有效途径。
一、课程思政遵循原则
(一)遵循立德树人原则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助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专业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中孕育的德育元素,并将这些德育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2]。对于广大专业教师而言,有机融合就是要关注思政元素并与思政教师共同探索立德树人的教育方法,打破固有专业领域的限制、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传艺不仅仅是传技术,更要传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每一名大学生明白将来能为党和国家做出怎样的贡献[3]。
(二)遵循自然融入原则
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自然融入的原则。专业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取使学生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通过典型案例,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过程[4]。例如,借助农业科学家们废寝忘食的科研精神、中国大国发展战略、国际新闻动态等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专业教师改变理论灌输的方式,而将这些鲜活的案例结合专业课程实际,转化为有趣、贴近现实、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避免空谈说教。
二、思政元素融入农业高校专业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思政元素的筛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岗位知识与技能,更要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根据2018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致可以提炼出九方面的思政元素,如党的领导、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中国精神、一带一路、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等。专业教师要针对这九方面的思政元素深入分析其内涵、领悟其精髓,结合专业背景去认真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二)挖掘农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契合点
在全面掌握农业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有重点地精选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素材分析課程理论。在进行课程教学标准设计时,应明确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元素教育的契合点,如行业发展前景、发展规划理念、社会生态价值、创新精神培养等可以和一带一路、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等结合;服务领域、职业素养等可以和中国精神、四个自信等主题结合。通过将课程体系中提练出典型的适合与思政元素结合的知识、技能模块,分类归纳,对应总结,逐渐形成一套德育与专业匹配的知识体系(如图1)。
三、课程思政保障措施
(一)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直接主体。在课程思政化的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将思政元素进行有效合理地提炼,将思政元素中的“传道”与专业课程的“授业”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关注农业、走进农业、热爱农业。
(二)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
从课程标准、教案、PPT、教材等方面,科学、系统地同步建设配套的指标体系。例如,课程标准中可以确定各个知识、技能体系中提炼的思政元素数量、契合内容、学时分配、考评体系等指标;教案中可以确定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指标;PPT中可以确定表现形式、影片、案例等指标;教材中可以确定各个知识、技能模块中契合的思政内容、设计形式、育人环节等指标。实现整个教学、育人过程中全程、全面地引导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长效机制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间的工作,需要从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建设。在管理机制建设中,从教学过程、文件制定、年终考核、教研项目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积极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改革。在运行机制中,将检查、考查、督查放于日常教师教学活动中,及时考评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等重要教学文件中立德树人教育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考察“育德功能”指标,以此促进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建设步伐。在评价机制建设中,将督导评教、教评教、学评教的评价中设置“育德效果”的评价点等,完善育人工作体系;在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师职务评聘等环节设置考量教师德育效果的考核标准。在保障机制中,高校要提高统一协调能力、统筹教育资源、资金分配,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共同推进并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孙丽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4]陈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7.
[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3-36.
作者简介:杨晓菊(1981-),女,山西运城人,硕士,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