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逻辑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ng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部编历史新教材在这方面有很大改进,我们的历史课堂与时俱进,关注时代性价值立意,运用历史逻辑思维,引导初中学生进入历史学习大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徐州市教育局开展“学讲计划”百节课例征集,我的课例部编七上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入选其中。本文以此课为例,抛砖引玉,敬请专家同行指正。
  拿到这节课,我们认真阅读、分析教材,有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怎样设计这节课,涵养学生核心素养,减轻学习负担呢?一节优质历史课,重在构思打磨。第一次采用篇章设计(渴望篇、政策篇、享受篇),第二次运用问题探究(西汉初期的民生问题、文帝景帝的贤明做法、学生眼里的汉初社会),第三次围绕一条数据主線展开教学(秦朝赋税2/3、汉高祖1/15、文景帝1/30),这样构思让人耳目一新。
  一、第一次设计:采用历史篇章
  运用史料推理历史逻辑,突出历史解释素养,用“渴望篇”、“政策篇”、“享受篇”来统领全课内容。
  (一)渴望篇: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建立西汉,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他接管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请阅读教材55页材料: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教材中的材料是专家们经过认真挑选的,非常有代表性,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用好、用足教材资源。这则材料,给出的信息量很大,几乎涵盖了第一个子目“西汉的建立”内容。
  摆出问题,引用史料来论证,引导学生论从史出,从现象里寻找背后的原因。学生在讨论汉初面临问题时,发现民生问题尤其重要。这与之前课文思想家们提出民生问题有呼应。
  通过材料分析,学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西汉建立(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汉统一全国的时间为前202年,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建立初期社会残破荒凉(人民游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皇帝将相缺马、社会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高涨、百姓缺吃、出现人吃人现象等)。结合教材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秦朝残暴统治、秦末战乱;统治者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找准历史逻辑思维:(图1)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会遇到多种问题,如何取舍?要回归到本课的主题民生问题上来。
  那汉初统治者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呢?
  学生活动:分析汉初凋蔽。(图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大致有这样一些思考:
  生1:死了。有战死,有饿死,还有其它情况死了。
  生2:逃了。被逼,躲债,逃亡。
  师:逃到哪里了?
  生2:逃到深山老林里,官兵找不到,债主找不到,情愿与猛兽为伴。
  生3:奴了。当了人家的奴婢,要么欠债,要么在逃亡路上被人逮到。
  生4:军了。还在军队里。
  师:找到问题根源,大家再想一下,怎么解决?还缺少什么?
  学生讨论后认为,政府要出台政策,避免走“秦朝残暴统治”“秦末战乱”灭亡的道路,自然引出下一个话题:休养生息政策。
  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学会历史分析推理,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初步应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学会论从史出。推理历史,注意分层。
  (二)政策篇:
  政策一定是为人服务的,“人”既有上层统治者、更有下层劳苦大众。休养生息政策直接关系到下层劳苦大众的切身利益。
  教材56页“知识拓展”(田赋)材料:
  在中国古代,田赋是农民向国家缴纳的主要赋税。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即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与秦代相比,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这一政策,对恢复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等有推动作用。
  请阅读思考:汉高祖田赋政策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抓住教材里教学资源,回归到本课“民生问题”上来,统治者解决人民的负担问题。(图3)
  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教材内容,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原著,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教材55页上有“他(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可以引用《资治通鉴·汉纪三》的“夏,五月,兵皆罢归家”;教材里“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可以引用《汉书·高帝纪》诏令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平民)”等。
  材料中的诏令,带来的直接作用是什么?增加劳动力,恢复农民自由,回去开展生产。
  问题跟进:农民自由生产,就是休养生息吗?
  再从材料中分析,田赋政策的减轻。相比秦代,减轻了多少?
  学生很快从上节课内容里找到,教材50页里有“(秦朝)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汉高祖时为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数据能够说明问题,马上看到汉朝农民负担大大减轻。
  刘高祖还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这样老百姓才能够真正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成功的政策措施,不仅体现当时社会发展,而且后继者会延用、继承和发展。汉高祖之后的几任统治者一直沿用“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社会稳定发展。
  休养生息政策,一方面让人“自由”,另方面还让人“安心”生产,那就是人的负担,这也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采用数学语言来比较秦朝与汉初的赋税负担问题,非常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享受篇:
  到了文帝景帝时,他们享受前任“休养生息”政策红利,又有新改革,出现太平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有四层意思:
  ①农业为本―关心农桑
  ②再减税役―三十税一
  ③以德化民―废严刑峻法
  ④勤俭治国―生活俭朴
  引用教材56页“相关史事”,介绍文帝节俭。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美德,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们的历史教学当然要关注并适当挖掘,统治者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对百姓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对古训进行了提炼,把“成由勤俭败由奢”概括成“成俭败奢”。
  为了让学生明白文景时社会稳定发展,有一个物价数据可以对比分析。《太平御览》记载当时“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再回头看一下西汉初“米石五千”,这时粮价大大降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政策延续,让百姓受益。通过皇帝示范,优化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对百姓法律惩罚。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教材及配备图册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历史逻辑预测未来社会的进步发展,发展自己的思维。
  “文景之治”重在民生问题解决。一个国家物资充盈,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才会增强。学生通过学习“文景之治”治国策略,感悟社会责任。文景之治局面出现。
  第一次修改
  二、第二次修改:运用问题探究
  精减史料,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历史问题。本课内容可以设计成三个探究选项,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问题探究一:西汉初期的民生问题
  由新闻材料导入新课,引出“汉”朝建立,面临问题,结合相关史实分析统治者需要解决巩固政权与安抚民心的问题。基本上保留第一稿内容。
  问题探究二:文帝景帝的贤明做法
  增加学生表演“缇萦救父”,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增设历史情境剧,满足不同智能特点学生的学习需要。
  问题探究三:学生眼里的汉初社会
  休养生息政策谁最得利?
  回扣课前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开放,学生分组研讨、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三、第三次修改,围绕一条主线展开教学
  秦汉赋税政策的差异,结合史料分析探究。
  教师先展示一组数字:2/3,1/15, 1/30,比较大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通分母, 2/3=20/30,1/15=2/30, 1/30,分母相同,分子越小值越小,1<2<20。
  请大家结合这组数据,分析秦汉赋税政策差异及带来的社会影响。
  历史课由数学分式导入,再到历史上秦汉赋税政策,跨度大,给学生强烈的求知学习欲望。
  1.数据2/3为秦朝赋税政策
  请大家阅读教材50页“秦的暴政”,分析秦朝赋税政策出台背景、实施效果等。
  秦统一全国后,其“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2],对农民征收重税,导致民怨沸腾,最终政权被推翻。
  由于秦的暴政不是本节重点,简单一点。
  2.数据1/15为汉高祖时赋税政策
  沿用第一次设计的材料,指出汉初社会凋蔽与政策出台的背景、实施及效果。
  围绕赋税政策变化,体会人民生活稳定。
  3.数据1/30为汉景帝时赋税政策
  沿用第一次设计材料,增加历史情景剧“缇萦救父”表演,设计探究问题“‘休养生息’政策谁最受益”的研讨活动。
  学生研讨结论没有一个固定答案,只要言之合理即可。
  关注政策的普惠性、延续性、发展性,到文景时,出现“文景之治”盛世局面,为西汉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有了历史教学主线,展开史料搜集、问题研讨、活动设计、情景活动等,极大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集中和攻坚深化。
  三次教学设计和实践,给我们很多启示。从历史篇章设计、历史问题探究到历史主线教学,让我们初中历史教学更适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历史核心素养。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让学生“论从史出”或者用史料论证逻辑推理,学习者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简单到复杂等。
  “历史是一条长河,而且包容万象。研究历史,首先要再认再现已经流逝的社会情景和世界局势。纵向发展的连续性,横向联系的互动性,都是需要着眼的地方。”[3]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与中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既要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又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指向核心素养的历史逻辑设计,可以让一节历史课有灵魂、有质感,并灵动起来。
  关注每节课的价值立意、历史逻辑,符合时代赋予历史学科的责任,有现实意义。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2]教育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50页。
  [3]刘宗绪:《历史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8頁。
其他文献
在2019年旅游季,“雪都”阿勒泰又增加了新玩法—“阿勒泰号”空中旅游巴士正式开通运营。  为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交通建设步伐,阿勒泰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破冰”之举,通过“旅游 航空”“旅游 铁路”“旅游 公路”,大力释放旅游带来的红利。  随着空中旅游巴士的开通,阿勒泰地区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的立体式交通体系,助推该地区全域旅游的发展。掠过山川的空中旅行  6月10日,“阿勒泰号”空中旅游巴士
7月23日,郑州经开区受灾最严重小区橡树玫瑰城,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抢险队紧急开展抽水排涝和居民基本生活应急电源保障工作。  面对严峻的防汛救灾形势,国家电网坚持全公司一盘棋,25家省级电力公司两万余名业务骨干奔赴河南,发扬“特别负责任、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电网铁军精神,昼夜奋战、争分夺秒,确保电网安全和电力供应。  截至7月25日7时,国家电网出动抢修车辆5384台、发电车504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健康国家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确把握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
“一老一小”问题将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视野,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将得到社会更多关注和支持。  近日,中国机构编制网发布《民政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简称“三定”方案),《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根据该方案,民政部内设机构新增养老服务司和儿童福利司。  民政部部长黄树贤日前在全国民政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新机构的设立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一老一小”两个群体将更加重视和关注,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
2017年,是海南高考历史试题改革的重要一年,无论是试题考核内容还是难易程度,都影响着后来高考历史考试的考核。三年来,海南高考历史试题基本是稳中有变,变中有律。本文从三年来海南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中总结试题考核中的一些主要特征,以便更好地指导新高考历史考试,从而为全国新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一、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主要特征  自2017年以来,海南历史试题看似毫无章法,认真分析起来则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养老成为政府、社会、百姓越来越关注的大事。在发展养老事业方面,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加入养老事业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品质养老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新路:  从仅有公办公营敬老院,到公办民营、民办民营养老机构次第亮相;从单纯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到离退休职工、社会人员入住养老;从单纯养老,到快乐养老、健康养老、休闲养老理念的实施。  在临泉县民政局老龄办主任齐红
近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全球范围的国际学生流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疫情当前,来华留学生的居留往返、身心健康与学习生活受到广泛关注。  2020年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表示:生命至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在华外国人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一视同仁予以关心和爱护。他还提到,对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
幼年时对宝岛台湾的印象是满目葱茏、风光旖旎,她是孩提时代歌谣里的外婆澎湖湾,语文课本中水秀山明的日月潭和阿里山,或是余光中《乡愁》里的无可奈何与离愁别恨。随着历史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种种不幸遭遇的认识,便知晓台湾在中国人心中太多复杂的情感。2016年笔者到台湾屏东大学进行交流和研修,不仅有幸一睹宝岛台湾的芳容,又满怀深情地了解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台湾的历史教育,谨以此文略谈对台湾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里结合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谈一点关于“初心”与“使命”的学习体会。  一、与生俱来的初心與使命  17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也就是说,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的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就是
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困难和问题。  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六保”作为实施“六稳”的着力点,突出抓好稳就业和保民生。牢牢守住就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