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泊尔首府加德满都在形成城市之初,和其他旧城一样,对人口迅速膨胀没有准备,也未想到将来会有汽车。现在市区狭窄的街道充塞着无序的人流,机动车夹杂其中不得不放慢了速度。见缝插针横冲直撞的摩托车,与肩抗手推的行人争抢通道,不时遭遇到旁若无人的神牛拦路,使城市交通混乱不堪。初来乍到的人们怀疑,这哪像一个国家的首都呢?劝君切不要因此而轻视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所创造的辉煌艺术。当你置身巴德岗和帕坦皇宫广场,你会被那里高耸的佛塔、华美的寺庙及上面富丽堂皇的雕刻所倾倒。你会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所具有的智慧和才能所创造的艺术财富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公元17~18世纪以前,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是3个独立的城邦。三国之间相互竞争,你追我赶,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今天我们所看到3处皇宫和寺庙广场,集中体现了尼泊尔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于尼泊尔境内,传教于印度。现在尼泊尔信奉佛教的居民却很少,以印度教为主,好在这两大宗教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和谐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于哪座是印度教建筑,哪座是佛教寺庙,我不清楚。它没有希腊神殿的列柱,也没有罗马教堂的球盖,既没有哥特式的尖顶钟楼,更看不到伊斯兰清真寺的尖拱门窗,当然更有别于我国的大屋顶。它和任何一种建筑体系都靠不上。我深深地敬佩尼瓦尔人的祖辈,创造出如此“不拘一格”的建筑形式。“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它丰富了世界建筑史,堪称世界建筑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加德满都的石建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花塔、二是楼阁式塔、三是圆塔。
先说花塔,印度教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一体,印度教继承了古老的生殖崇拜,一开始在圣地树立象征性的男根,遂之嬗化为高耸的塔状。它既是神的居所,也代表神的本身,在底层方形殿堂之上突出状如玉米棒的中心塔身,四面有扶壁重檐小方塔;四角有独立的圆形小圆塔,造型复杂,玲珑秀俏。它和我国西藏桑耶寺乌孜大殿,承德普宁寺大乘阁以及几座金刚宝座塔,云南傣佛塔似乎存在着亲缘关系。
与此塔相迥异的是多层楼阁式方塔,屋面平直不起翘,巴德岗著名的尼亚塔波拉塔高五层,就是这种佛塔的典型代表,其造型颇似日本奈良法隆寺五重塔。
位于加德满都小山所谓“猴庙”内的斯瓦扬布塔是圆塔的典型代表,塔体下部为一覆钵形半圆球体,上有13层镏金相轮,也称“十三天”,象征佛陀的十三智慧,塔身四面各画着一双佛眼,凝视着大干世界的芸芸众生,这种塔源出于印度桑吉的寉堵坡,我国西藏江孜白居寺大菩提塔、北京北海白塔,白塔寺大白塔和五台山大白塔都和它有传承关系。
综观尼泊尔的寺塔建筑,其共同之处是,坐落在多层台基之上的主体殿堂皆为方形,面阔和进深的面积都不大,艺术性的雕饰皆表露在外观上,建筑材料有砖、木,石头和金属,许多构件布满了繁花丽藻,如巴德岗五十五窗宫旁的“黄金门”,门框和门楣上,将变形的人、神和动物,组合在卷草和云朵之间,精细工巧,无可复加,所贴金箔,虽经多年自然风化和人为的侵蚀,如今仍闪闪发光。
在巴德岗和帕坦两处广场皆有挖入砌筑的水池,水从摩羯鱼(象鼻羊口的怪兽)口中淌出。这些池塘原来可能盈满了清水供人洗浴,现今多已干涸。仍在流淌的,即有人排队在接水,有的在洗头,有的在掬饮,相信这股圣水会医治百病,灭祸消灾。尼泊尔视眼镜蛇为神灵,在水池旁,铜柱顶端雕刻着将头高高扬起虎视眈耽的眼镜蛇。
印度教和我国藏传佛教密宗,都供奉着颈项挂着骷骨髅,面色青绿的凶神恶煞,更有甚者,竟毫无掩饰地镌刻着男女交媾的姿态,这和我国喇嘛庙里双身“欢喜佛”如出一辙。这与佛教的禁憨主义极为相悖,不知他们的教义如何解释?这也说明我们少见多怪,“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皇都旧址宗教圣地本应是清静严肃的地方,现已成了商贩云集、旅游胜地和休闲者的天堂,帕坦杜巴广场是加德满都谷地人气最旺的地方,各式各样的人,衣冠辐凑,擦肩接踵,穿红挂绿,衫袖飘飘的仕女与衣着褴褛伸着脏兮兮双手的乞讨者拥挤在一起。卖小货的,卖花的,挤占着本不宽绰的人行道,一派纷扰喧嚣的景象。到这里导游让我们跟着他走,而这里要看的东西,要拍的东西太多了,一错眼珠就“掉队”了。焦急地在人群中寻觅同伴,终于“归队”而虚惊一场。
我们看到加德满都谷地的古建文物都没有什么防护措施,任人近距离地甚至零距离地抚摸并未发现任何损坏,不像我国凡是珍贵的古建文物为防止“到此一游”等不文明行为的乱涂乱划,都用金属围栏圈起来。八达岭长城找不到一块没有刻划的城砖,令国人感到惋惜,也感到羞愧。
死亡,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对于死后肉体的处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方式:如土葬、火葬、天葬,水葬等。尼泊尔人的丧葬非常简单,在加德满都一条水量不大的浊流岸边,一座座火化台排列有序,火光熊熊、青烟袅袅,是在焚烧尸体,烧后将骨灰抛撒在河中。这里没有送葬队伍、没有花圈,没有哭声。在这人生末路的地方,嗅不到任何哀挽之气,反到成为一处“景点”,到此参观还要购票,可谓“生财有道”。
尼泊尔人对待生死大事,竟如此淡然!
在公元17~18世纪以前,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是3个独立的城邦。三国之间相互竞争,你追我赶,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今天我们所看到3处皇宫和寺庙广场,集中体现了尼泊尔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于尼泊尔境内,传教于印度。现在尼泊尔信奉佛教的居民却很少,以印度教为主,好在这两大宗教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和谐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于哪座是印度教建筑,哪座是佛教寺庙,我不清楚。它没有希腊神殿的列柱,也没有罗马教堂的球盖,既没有哥特式的尖顶钟楼,更看不到伊斯兰清真寺的尖拱门窗,当然更有别于我国的大屋顶。它和任何一种建筑体系都靠不上。我深深地敬佩尼瓦尔人的祖辈,创造出如此“不拘一格”的建筑形式。“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它丰富了世界建筑史,堪称世界建筑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加德满都的石建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花塔、二是楼阁式塔、三是圆塔。
先说花塔,印度教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一体,印度教继承了古老的生殖崇拜,一开始在圣地树立象征性的男根,遂之嬗化为高耸的塔状。它既是神的居所,也代表神的本身,在底层方形殿堂之上突出状如玉米棒的中心塔身,四面有扶壁重檐小方塔;四角有独立的圆形小圆塔,造型复杂,玲珑秀俏。它和我国西藏桑耶寺乌孜大殿,承德普宁寺大乘阁以及几座金刚宝座塔,云南傣佛塔似乎存在着亲缘关系。
与此塔相迥异的是多层楼阁式方塔,屋面平直不起翘,巴德岗著名的尼亚塔波拉塔高五层,就是这种佛塔的典型代表,其造型颇似日本奈良法隆寺五重塔。
位于加德满都小山所谓“猴庙”内的斯瓦扬布塔是圆塔的典型代表,塔体下部为一覆钵形半圆球体,上有13层镏金相轮,也称“十三天”,象征佛陀的十三智慧,塔身四面各画着一双佛眼,凝视着大干世界的芸芸众生,这种塔源出于印度桑吉的寉堵坡,我国西藏江孜白居寺大菩提塔、北京北海白塔,白塔寺大白塔和五台山大白塔都和它有传承关系。
综观尼泊尔的寺塔建筑,其共同之处是,坐落在多层台基之上的主体殿堂皆为方形,面阔和进深的面积都不大,艺术性的雕饰皆表露在外观上,建筑材料有砖、木,石头和金属,许多构件布满了繁花丽藻,如巴德岗五十五窗宫旁的“黄金门”,门框和门楣上,将变形的人、神和动物,组合在卷草和云朵之间,精细工巧,无可复加,所贴金箔,虽经多年自然风化和人为的侵蚀,如今仍闪闪发光。
在巴德岗和帕坦两处广场皆有挖入砌筑的水池,水从摩羯鱼(象鼻羊口的怪兽)口中淌出。这些池塘原来可能盈满了清水供人洗浴,现今多已干涸。仍在流淌的,即有人排队在接水,有的在洗头,有的在掬饮,相信这股圣水会医治百病,灭祸消灾。尼泊尔视眼镜蛇为神灵,在水池旁,铜柱顶端雕刻着将头高高扬起虎视眈耽的眼镜蛇。
印度教和我国藏传佛教密宗,都供奉着颈项挂着骷骨髅,面色青绿的凶神恶煞,更有甚者,竟毫无掩饰地镌刻着男女交媾的姿态,这和我国喇嘛庙里双身“欢喜佛”如出一辙。这与佛教的禁憨主义极为相悖,不知他们的教义如何解释?这也说明我们少见多怪,“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皇都旧址宗教圣地本应是清静严肃的地方,现已成了商贩云集、旅游胜地和休闲者的天堂,帕坦杜巴广场是加德满都谷地人气最旺的地方,各式各样的人,衣冠辐凑,擦肩接踵,穿红挂绿,衫袖飘飘的仕女与衣着褴褛伸着脏兮兮双手的乞讨者拥挤在一起。卖小货的,卖花的,挤占着本不宽绰的人行道,一派纷扰喧嚣的景象。到这里导游让我们跟着他走,而这里要看的东西,要拍的东西太多了,一错眼珠就“掉队”了。焦急地在人群中寻觅同伴,终于“归队”而虚惊一场。
我们看到加德满都谷地的古建文物都没有什么防护措施,任人近距离地甚至零距离地抚摸并未发现任何损坏,不像我国凡是珍贵的古建文物为防止“到此一游”等不文明行为的乱涂乱划,都用金属围栏圈起来。八达岭长城找不到一块没有刻划的城砖,令国人感到惋惜,也感到羞愧。
死亡,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对于死后肉体的处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方式:如土葬、火葬、天葬,水葬等。尼泊尔人的丧葬非常简单,在加德满都一条水量不大的浊流岸边,一座座火化台排列有序,火光熊熊、青烟袅袅,是在焚烧尸体,烧后将骨灰抛撒在河中。这里没有送葬队伍、没有花圈,没有哭声。在这人生末路的地方,嗅不到任何哀挽之气,反到成为一处“景点”,到此参观还要购票,可谓“生财有道”。
尼泊尔人对待生死大事,竟如此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