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04,300平方公里,3000多年文明,9处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咖啡原产地、世界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
水资源丰富,尼罗河百分之八十的水来自这里;
从未沦为西方殖民地;
有人类摇篮、非洲屋脊、非洲瑞士、非洲气候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东北非水塔等美称……
这里,就是埃塞俄比亚。
从香港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空中飞行只需要12个小时,但我的埃塞俄比亚之行,却用了40年才实现。
1971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访问中国,这个国家第一次进入我的心扉。接下来的时间里,愿望就像影子,一刻不离地紧跟着我,跨过而立之年,越过不惑之年,闯过知天命之年,到了接近古稀之年。
2011年深秋,我终于如愿踏上了埃塞俄比亚的土地。
亚的斯亚贝巴用明媚的阳光和甜蜜的空气迎接我们。大地披上碧绿的地毯,平整的柏油路就像一根银丝把我们带到南部边境。成群结队的牛羊拦住去路,要求我们放慢脚步,不要忽视茂密的香蕉林和成片的咖啡树。
一片一片的麦田披落在中部高原逶迤的山岭上。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滚,闪闪烁烁,真的是“满山尽带黄金甲”。
厄塔阿莱(Ert-Ale)火山的岩浆喷发出创作的激情,青尼罗河的瀑布涤荡着世俗的心灵,星罗棋布的宗教建筑展示着信仰的魅力,五彩缤纷的部落族群尽显人间亲情。于是,攀高山,下洼地,穿沙漠,过草原,窥岩洞,探古迹…… 2012年的一年时间,我从北到南,由西向东,分三次跑遍了整个埃塞俄比亚。
阿萨勒(Asele)盐湖
我们的旅行就以埃塞俄比亚最东北的地方为起点吧。
这是一个叫丹纳基尔(Danakil)的洼地,是非洲地势最低点,也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沙漠盆地。这里最酷热之处,气温超过70℃。这里听不到鸟鸣,见不到动物的踪迹,一片死亡之地,被称为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地方。
在丹纳基尔地区,与厄立特里亚(Eritrea)接壤的边境,有个阿萨勒盐湖。所谓盐湖,其实没有什么水,目之所及都是灰蒙蒙的天空和白茫茫的盐巴,就连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山丘也都由盐巴构成。在远古时期,这里是海洋,由于地质板块运动,使它变成一个内陆湖。东面的达尼基高地挡住了海水,导致这里常年缺少雨水,长时间酷热的天气把原本留在湖里的水分蒸发殆尽。于是,这里变成低于海平面116米的盐仓,盐巴的厚度高达2000米以上,有的地方高达5000米。
在盐湖的西北面,由于不同矿物质的化学作用,盐巴焕发出金黄、碧绿、琥珀色……五彩缤纷,结构奇形怪状犹如雕塑品,如卷心菜、如树椿、如竹笋,有的地方还像人工喷泉般喷射出美丽的盐酸液体。
这是我至今见到过的最美的地貌,面对如此壮观的场面我简直不知所措、手忙脚乱,顾不了如火炉般的温度,顾不了一股股呛刺肺腑的硫酸气体,只是不停地按动快门来释放无限激动的心情。要不是向导再三催促,真想在此过夜。
厄塔阿莱(Ert-Ale)火山
大地在燃烧,到处都发烫,只有关上车窗给双腿盖上毛衣,才感到好受点。一整天我们都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中喘息穿行。脚下的路是当地向导凭记忆走出来的,有几次迷失了方向,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地。有几处地方一马平川,赭红色的地面平整如镜,一丁点儿的毛草都见不到,犹如天设地造的飞机场,真令我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和造物主的伟大。
傍晚,终于抵达一个阿费尔(Afar)人村落——几间用石头垒成的窑堡。吃过干粮,灌足了水,6:30分左右,我们趁着夜色出发。向导亚雷德(Yared)说,白天酷热,寸步难行,更何况是爬山。只见地上充斥着凝固的火山岩,奇形怪状的熔岩就像冻结了的海浪起伏不平,浪峰边缘锋利如刃,沟底的熔岩渣就如碎玻璃,踩上去喳喳作响。四周黑乎乎的,阴森恐怖、举步维艰。前行约二十米,我的鞋底已被割开,好在有骆驼代步。经过三个多小时颠簸,终于到达厄塔阿莱山顶。
站在十几米高的悬崖上俯视,脚下黑黝黝的大地上露出一个大窟窿,一股浓烈的白烟从窟窿里向天上冲。厄塔阿莱当地语的意思就是“冒烟的山”,那里的阿费尔人还把它称为“地狱的门户”,名副其实啊!
冒着令人窒息的阵阵恶臭靠近火山口,闷雷般的轰鸣声贯耳撞胸,感觉大地就是一头巨型怪兽,粗声喘息着张开血盆大口,愤怒地喷射烈焰,仿佛要把一切吞噬。
几十米深的窟窿底下是个熔岩湖,灼热的岩浆沸腾翻滚,时如滚动的铁流,时如喷泉迸发,烈焰红火,刺人眼目。心惊脉跳而又激动万分,我甚至产生了投身到熔岩浆里的念头。
拉里贝拉(Lalibela)
陡峭起伏的山坡上,一间间以铁皮、茅草为顶的简陋小屋相邻相间,弯弯曲曲的路道中,不时掀起红色泥尘,背柴的妇女、赶驴的汉子、牛群、羊群来回穿梭,穿着传统服装的乡民憨态可掬,见到外来的游客总是露出好奇的神情。要不是那十几间酒店的气派,真不敢相信这就是被冠以“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十大最美遗迹”、“新耶路撒冷”美誉、埃塞俄比亚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拉里贝拉。1978年,这里的岩石教堂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公元12世纪,在位的拉里贝拉国王梦中受上帝感召,引领他到圣城耶路撒冷朝拜,并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建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所有教堂都必须用整块岩石建造。”国王遂征召千万工匠,历经20多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拉斯塔高原的火山岩中,开凿了11座教堂,位置就在拉里贝拉小镇。
这11座教堂中,有4座是在整块大石上开凿的,其他或用半块石头,或开凿于地下。这些石头教堂高大雄伟、奇异壮观,每一座教堂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风格。有的外面采用数十根方柱撑住精雕细刻的飞檐,有的内里雕满十字架、卍字饰以及飞禽走兽的形象,有的是表现宗教故事的壁画。尤其是那七弯八曲的地下通道及令人费解的排水系统,更让人瞠目结舌,啧啧称绝。
在这些低于地面的岩石教堂间游走,仿佛闻到当年辛苦劳作的工匠们的气息,耳边响起金属撞击石头的铿锵声,也我感受到12~13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亚的繁荣和辉煌!
奥莫(Omo)河谷
奥莫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中部高原,一路开山劈谷逶迤南下,最终注入与西南边境相邻的肯尼亚图尔卡纳(Turkana)湖,全长800余公里。
奥莫河下游到了接近肯尼亚边界地带蜿蜒曲折、百转千回,穿梭于一片平坦的半荒漠丛林地带,这就是奥莫低谷。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大量的古人类化石,认定这里是已知的最古老始前遗址。于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80年把奥莫低谷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然而,让大多数人更感兴趣的是奥莫河谷独特的原始部落景观。由于山脉和草原的阻隔以及政治原因,这里长期处于孤独和封闭状态,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才被发现。现在,约有14个不同部落的20余万人居住在奥莫低谷,他们仍然过着原始生活,保留着部落文化,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原始部落聚居地。
走进奥莫河谷,你会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见到了一个奇异独特的人生舞台。赤身露体的祖尔马(Surma)男子、嘴唇嵌盘子的穆尔西(Mursi)妇女、浑身彩绘的卡罗(Karo)人,还有装饰华丽的哈默(Hamer)人……
为他们充分运用各种自然因素的装饰而惊奇,为他们自残式的审美观而不解,为他们顽强的环境适应力而折服,更会为他们那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生活方式而不断反思。
埃塞俄比亚政府正在设法使奥莫河谷的族人逐步树立国家观念与法制意识,并慢慢革除一些“有害的传统陋习”。国际组织和一些民间团体也在努力让当地人逐步走进现代化。奥莫河谷这幅古老非洲的完整文化图景究竟还能演绎多久?也许这也正是该地区游客越来越多的原因。
世界咖啡原产地、世界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
水资源丰富,尼罗河百分之八十的水来自这里;
从未沦为西方殖民地;
有人类摇篮、非洲屋脊、非洲瑞士、非洲气候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东北非水塔等美称……
这里,就是埃塞俄比亚。
从香港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空中飞行只需要12个小时,但我的埃塞俄比亚之行,却用了40年才实现。
1971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访问中国,这个国家第一次进入我的心扉。接下来的时间里,愿望就像影子,一刻不离地紧跟着我,跨过而立之年,越过不惑之年,闯过知天命之年,到了接近古稀之年。
2011年深秋,我终于如愿踏上了埃塞俄比亚的土地。
亚的斯亚贝巴用明媚的阳光和甜蜜的空气迎接我们。大地披上碧绿的地毯,平整的柏油路就像一根银丝把我们带到南部边境。成群结队的牛羊拦住去路,要求我们放慢脚步,不要忽视茂密的香蕉林和成片的咖啡树。
一片一片的麦田披落在中部高原逶迤的山岭上。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滚,闪闪烁烁,真的是“满山尽带黄金甲”。
厄塔阿莱(Ert-Ale)火山的岩浆喷发出创作的激情,青尼罗河的瀑布涤荡着世俗的心灵,星罗棋布的宗教建筑展示着信仰的魅力,五彩缤纷的部落族群尽显人间亲情。于是,攀高山,下洼地,穿沙漠,过草原,窥岩洞,探古迹…… 2012年的一年时间,我从北到南,由西向东,分三次跑遍了整个埃塞俄比亚。
阿萨勒(Asele)盐湖
我们的旅行就以埃塞俄比亚最东北的地方为起点吧。
这是一个叫丹纳基尔(Danakil)的洼地,是非洲地势最低点,也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沙漠盆地。这里最酷热之处,气温超过70℃。这里听不到鸟鸣,见不到动物的踪迹,一片死亡之地,被称为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地方。
在丹纳基尔地区,与厄立特里亚(Eritrea)接壤的边境,有个阿萨勒盐湖。所谓盐湖,其实没有什么水,目之所及都是灰蒙蒙的天空和白茫茫的盐巴,就连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山丘也都由盐巴构成。在远古时期,这里是海洋,由于地质板块运动,使它变成一个内陆湖。东面的达尼基高地挡住了海水,导致这里常年缺少雨水,长时间酷热的天气把原本留在湖里的水分蒸发殆尽。于是,这里变成低于海平面116米的盐仓,盐巴的厚度高达2000米以上,有的地方高达5000米。
在盐湖的西北面,由于不同矿物质的化学作用,盐巴焕发出金黄、碧绿、琥珀色……五彩缤纷,结构奇形怪状犹如雕塑品,如卷心菜、如树椿、如竹笋,有的地方还像人工喷泉般喷射出美丽的盐酸液体。
这是我至今见到过的最美的地貌,面对如此壮观的场面我简直不知所措、手忙脚乱,顾不了如火炉般的温度,顾不了一股股呛刺肺腑的硫酸气体,只是不停地按动快门来释放无限激动的心情。要不是向导再三催促,真想在此过夜。
厄塔阿莱(Ert-Ale)火山
大地在燃烧,到处都发烫,只有关上车窗给双腿盖上毛衣,才感到好受点。一整天我们都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中喘息穿行。脚下的路是当地向导凭记忆走出来的,有几次迷失了方向,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地。有几处地方一马平川,赭红色的地面平整如镜,一丁点儿的毛草都见不到,犹如天设地造的飞机场,真令我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和造物主的伟大。
傍晚,终于抵达一个阿费尔(Afar)人村落——几间用石头垒成的窑堡。吃过干粮,灌足了水,6:30分左右,我们趁着夜色出发。向导亚雷德(Yared)说,白天酷热,寸步难行,更何况是爬山。只见地上充斥着凝固的火山岩,奇形怪状的熔岩就像冻结了的海浪起伏不平,浪峰边缘锋利如刃,沟底的熔岩渣就如碎玻璃,踩上去喳喳作响。四周黑乎乎的,阴森恐怖、举步维艰。前行约二十米,我的鞋底已被割开,好在有骆驼代步。经过三个多小时颠簸,终于到达厄塔阿莱山顶。
站在十几米高的悬崖上俯视,脚下黑黝黝的大地上露出一个大窟窿,一股浓烈的白烟从窟窿里向天上冲。厄塔阿莱当地语的意思就是“冒烟的山”,那里的阿费尔人还把它称为“地狱的门户”,名副其实啊!
冒着令人窒息的阵阵恶臭靠近火山口,闷雷般的轰鸣声贯耳撞胸,感觉大地就是一头巨型怪兽,粗声喘息着张开血盆大口,愤怒地喷射烈焰,仿佛要把一切吞噬。
几十米深的窟窿底下是个熔岩湖,灼热的岩浆沸腾翻滚,时如滚动的铁流,时如喷泉迸发,烈焰红火,刺人眼目。心惊脉跳而又激动万分,我甚至产生了投身到熔岩浆里的念头。
拉里贝拉(Lalibela)
陡峭起伏的山坡上,一间间以铁皮、茅草为顶的简陋小屋相邻相间,弯弯曲曲的路道中,不时掀起红色泥尘,背柴的妇女、赶驴的汉子、牛群、羊群来回穿梭,穿着传统服装的乡民憨态可掬,见到外来的游客总是露出好奇的神情。要不是那十几间酒店的气派,真不敢相信这就是被冠以“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十大最美遗迹”、“新耶路撒冷”美誉、埃塞俄比亚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拉里贝拉。1978年,这里的岩石教堂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公元12世纪,在位的拉里贝拉国王梦中受上帝感召,引领他到圣城耶路撒冷朝拜,并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建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所有教堂都必须用整块岩石建造。”国王遂征召千万工匠,历经20多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拉斯塔高原的火山岩中,开凿了11座教堂,位置就在拉里贝拉小镇。
这11座教堂中,有4座是在整块大石上开凿的,其他或用半块石头,或开凿于地下。这些石头教堂高大雄伟、奇异壮观,每一座教堂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风格。有的外面采用数十根方柱撑住精雕细刻的飞檐,有的内里雕满十字架、卍字饰以及飞禽走兽的形象,有的是表现宗教故事的壁画。尤其是那七弯八曲的地下通道及令人费解的排水系统,更让人瞠目结舌,啧啧称绝。
在这些低于地面的岩石教堂间游走,仿佛闻到当年辛苦劳作的工匠们的气息,耳边响起金属撞击石头的铿锵声,也我感受到12~13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亚的繁荣和辉煌!
奥莫(Omo)河谷
奥莫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中部高原,一路开山劈谷逶迤南下,最终注入与西南边境相邻的肯尼亚图尔卡纳(Turkana)湖,全长800余公里。
奥莫河下游到了接近肯尼亚边界地带蜿蜒曲折、百转千回,穿梭于一片平坦的半荒漠丛林地带,这就是奥莫低谷。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大量的古人类化石,认定这里是已知的最古老始前遗址。于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80年把奥莫低谷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然而,让大多数人更感兴趣的是奥莫河谷独特的原始部落景观。由于山脉和草原的阻隔以及政治原因,这里长期处于孤独和封闭状态,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才被发现。现在,约有14个不同部落的20余万人居住在奥莫低谷,他们仍然过着原始生活,保留着部落文化,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原始部落聚居地。
走进奥莫河谷,你会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见到了一个奇异独特的人生舞台。赤身露体的祖尔马(Surma)男子、嘴唇嵌盘子的穆尔西(Mursi)妇女、浑身彩绘的卡罗(Karo)人,还有装饰华丽的哈默(Hamer)人……
为他们充分运用各种自然因素的装饰而惊奇,为他们自残式的审美观而不解,为他们顽强的环境适应力而折服,更会为他们那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生活方式而不断反思。
埃塞俄比亚政府正在设法使奥莫河谷的族人逐步树立国家观念与法制意识,并慢慢革除一些“有害的传统陋习”。国际组织和一些民间团体也在努力让当地人逐步走进现代化。奥莫河谷这幅古老非洲的完整文化图景究竟还能演绎多久?也许这也正是该地区游客越来越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