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主动提问,是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寻根究底,探索真理的重要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寻问题,自提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要想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必须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的能力和习惯。
一、使学生敢问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一大特点,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什么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很少主动提问呢?从心理学上讲,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他们想使提出的问题的价值,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生怕提得不好而被别人笑话。从教学上讲,是由于教师思想没有解放,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乱提问题延误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而没有创设提问的条件。那么,怎样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敢于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
1.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化的思想,教育民主化就是在教学中,根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新型关系,学生才能解除思想束缚和心理障碍,大胆而自由地思考、提问、讨论,才能触发起学生学习的灵感,迸射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要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提问的时间,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是为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服务的,这应是提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答问题,要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要把提问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要给学生留以必要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亲自经历这个阅读过程中获得正确的答案,领悟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课堂上提不出问题,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没有更好地阅读、思考,只有多读多思,才能产生疑问,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收获,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读书、思考、提问。
二、使学生会问
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学生可能只提出字词或常识性的一般问题,但只要认真指导,坚持训练,他们就能提出一些紧扣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通常采取下列几种训练方法:
1.整体思考,把握提问。每教一篇文章,要启发学生带着“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阅读。
读文章一开始就接触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通过题目,诱导学生想一想,这篇文章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还是说明一个道理的?小学课本一般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那么,就要让学生多从写什么样的人和怎样的事来自寻问题。
如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使学生想到这是写人的文章,这个人是音乐家,为什么称他是小音乐家呢?以后能否成为大音乐家呢?然后带着疑问和探索进入阅读,读到正文时,就要问自己有没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句,是否粗知主要内容,这样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读文求知,设疑提问,有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2.重点突破,构思提问。重点词句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捕捉重点,构思提问,可以起到抓住一点,统领全文的作用。
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引导学生抓住“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一句,这样构思提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呢?邱少云如何纹丝不动的?结果如何?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3.疑难探索,设置提问。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疑难问题,教师抓住疑难点,启发学生自我设问,这是解决疑难,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
如《凡卡》一课以梦结尾这是理解的难点,可以启发学生自己这样设问:这是什么样的梦?凡卡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他的希望能实现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自己设问、释疑,从而弄懂以梦结尾的作用和含义,这样释疑方式,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对于培养学生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大有益处。
4.揭示矛盾,引发问题。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有的是课文中内在的矛盾引起的,要引发学生揭示这种矛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她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引发学生提出:为什么用焦急和耐心这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来描写老奶奶的心情?这时,让学生开始讨论,自寻答案。
三、使学生爱问
学生积极提问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还要不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决不能挫伤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勤学好问,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改进作业,以往作业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去回答,现在是学生提问题,集体来回答,即:定好课文中的一段内容,一句话,一个词为提问范围,让学生从中概括问题,教师可根据提问的质量打分,并把好的提问带进课堂让学生讨论,从而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学生练习要留有余地,教材中的练习,一般分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两部分。对较难的综合练习题,分到各组进行讨论,提出疑难问题,要求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讲解,有不足之处,该组其他同学补充,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言善辩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胜利小学)
(责任编校:石良)
一、使学生敢问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一大特点,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什么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很少主动提问呢?从心理学上讲,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他们想使提出的问题的价值,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生怕提得不好而被别人笑话。从教学上讲,是由于教师思想没有解放,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乱提问题延误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而没有创设提问的条件。那么,怎样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敢于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
1.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化的思想,教育民主化就是在教学中,根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新型关系,学生才能解除思想束缚和心理障碍,大胆而自由地思考、提问、讨论,才能触发起学生学习的灵感,迸射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要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提问的时间,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是为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服务的,这应是提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答问题,要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要把提问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要给学生留以必要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亲自经历这个阅读过程中获得正确的答案,领悟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课堂上提不出问题,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没有更好地阅读、思考,只有多读多思,才能产生疑问,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收获,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读书、思考、提问。
二、使学生会问
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学生可能只提出字词或常识性的一般问题,但只要认真指导,坚持训练,他们就能提出一些紧扣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通常采取下列几种训练方法:
1.整体思考,把握提问。每教一篇文章,要启发学生带着“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阅读。
读文章一开始就接触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通过题目,诱导学生想一想,这篇文章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还是说明一个道理的?小学课本一般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那么,就要让学生多从写什么样的人和怎样的事来自寻问题。
如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使学生想到这是写人的文章,这个人是音乐家,为什么称他是小音乐家呢?以后能否成为大音乐家呢?然后带着疑问和探索进入阅读,读到正文时,就要问自己有没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句,是否粗知主要内容,这样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读文求知,设疑提问,有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2.重点突破,构思提问。重点词句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捕捉重点,构思提问,可以起到抓住一点,统领全文的作用。
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引导学生抓住“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一句,这样构思提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呢?邱少云如何纹丝不动的?结果如何?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3.疑难探索,设置提问。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疑难问题,教师抓住疑难点,启发学生自我设问,这是解决疑难,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
如《凡卡》一课以梦结尾这是理解的难点,可以启发学生自己这样设问:这是什么样的梦?凡卡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他的希望能实现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自己设问、释疑,从而弄懂以梦结尾的作用和含义,这样释疑方式,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对于培养学生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大有益处。
4.揭示矛盾,引发问题。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有的是课文中内在的矛盾引起的,要引发学生揭示这种矛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她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引发学生提出:为什么用焦急和耐心这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来描写老奶奶的心情?这时,让学生开始讨论,自寻答案。
三、使学生爱问
学生积极提问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还要不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决不能挫伤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勤学好问,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改进作业,以往作业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去回答,现在是学生提问题,集体来回答,即:定好课文中的一段内容,一句话,一个词为提问范围,让学生从中概括问题,教师可根据提问的质量打分,并把好的提问带进课堂让学生讨论,从而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学生练习要留有余地,教材中的练习,一般分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两部分。对较难的综合练习题,分到各组进行讨论,提出疑难问题,要求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讲解,有不足之处,该组其他同学补充,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言善辩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胜利小学)
(责任编校: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