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国内外各高校日益重视提升国际竞争力,强调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的作用,注重以大学的精神影响和引领人类文明和世界未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特别提到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高校提升国际“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而人文景观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造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传承大学精神、凝聚人心力量、提升价值追求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党委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的精神,加强大学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并以人文景观建设为载体来推动“文化育人”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逐步形成了由雕塑、石刻、建筑、林木、原物复制品等多种类型组成的立体式多空间的人文景观格局,其中不乏精品和标志性景观。它们分布在中关村校区和良乡校区,或平地拔起,或高屋建瓴,或宏大厚重,或深邃幽静,与教学、办公、休闲娱乐等场所融为一体,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历史与现实的交互。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人文景观使师生“零距离”感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资源。
让延安精神看得见、摸得着,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延安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文化理论,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国家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面有着鲜红特色的旗帜。北京理工大学来自延安,亲历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创造,并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建校7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延安精神传统,充分汲取延安精神精华,以延安精神传统来哺育、浇灌校园文化,塑造、凝练独特的大学精神品格,根据时代发展的新阶段、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对延安精神进行丰富和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资源,是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手段。学校以传承延安精神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和特色,设计并建造了若干人文景观。《理工赋》石刻历数学校的变迁及辉煌成就,“以延安为引吭,定为理工咏叹”,激励一代代北理工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延安精神、薪火相传”配以学校迁址路线图,以采自延安、形似山脉的巨石为基,令人精神振奋,昂扬奋进,寓意深刻。学风石刻有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是学校在创办初期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重要成果,是老院长徐特立的教诲。学风石与徐特立坐像遥相呼应,每每经过似乎都能听到他老人家在耳畔语重心长的嘱托。校史馆分为5个陈列分馆,突出了学校在不同时期为国家和革命事业、为人才培养、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和主要成果,延安火炬,代有传人。校训石上的“德以明理,学以精工”恰恰是建校70年来几代师生秉承延安精神,以探索客观真理为己任,以掌握学术精神造福人类,崇德尚行,学术报国,而这也将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
让校友等社会力量进得来、得的到,共建和传播先进大学文化
大学是文化创新的生力军,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大学在文化建设中不是社会文化的追随者和复制者,而是社会文化的先锋和精灵,并将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到社区、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文化建设不是孤芳自赏,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充分发挥人文景观在动员社会力量的优势作用,集聚校友等社会力量和智慧,建造反映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有机结合的精品景观,将有助于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并在社会上加以传播与发展。建校70年来,学校培养了16万多名毕业生,他们秉承学校优良传统,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踊跃出一批杰出校友,在党政工作、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国防建设、企业经济等领域成为领军人物,实现了大学精神和文化的有效传播。每当校友返校时,都会感谢母校文化的多年熏陶和教诲,感激大学精神所积淀的底蕴与力量,而这恰恰是校友事业获得成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聚集海内外校友智慧来共同创作校园人文景观,是共建和传播先进大学文化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进入校园时首先看到的是人文景观,大学生毕业时留念的首选也是人文景观。在很多大学,以人文景观为内容的明星片成为学校与家庭、兄弟院校、社会人士等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学校以校友共同的知识、记忆和情感为线索,赋予校园人文景观以生命活力,在师生中产生共鸣,强化了人文景观所蕴藏的大学精神的传播。曾庆红诗墙以1958级校友、国家原副主席曾庆红在母校60周年校庆时所写的诗《献给母校的歌,送给师长的花》为内容,表达了对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对母校未来的憧憬和祝福。10年来,这首诗被校友和师生广泛传颂,成为一代人的永久记忆。校友林以杰出校友的成功领域为依据,分为人民公仆林、工商翘楚林、时代先锋林、科教英才林、军旅骄子林,纪念校友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表达母校对校友的牵挂与思念,也体现了大学精神在社会上的辐射力量。《钱学森》塑像铭记了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对学校火箭导弹专业建设的关怀和厚爱,激励着大学生勇攀科学高峰,争创科技先端,那一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成为了当代的科技先驱和带头人。校友、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倡议并捐赠此雕塑,意在传承钱老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让“育人为本”动起来、润的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大学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本,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核心价值追求。人文景观蕴藏着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历史文化和价值追求,实现景观与参观者之间的交互,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学校通过打造交互环境,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逐步理解人文景观所蕴藏的内涵和意义,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进而影响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构建,达到育人的目的。
以学生的视角来研究人文景观的空间架构,是学校打造交互环境的重要依据。图书馆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场所,院士厅的设计以学生的行动路线和视野为线索,在桌椅周围的墙柱上悬挂着30多位院士像,弥漫着科学精神的气息,激励后辈继往开来,成才报国。中心教学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后母戊鼎”就摆放在一层大厅内,吸引了学生的关注,“后母戊鼎”气势磅礴,是繁荣的化身、鼎力相助的承诺,表达了以河南校友会为代表的广大师生对母校的热爱,基座上的《理工鼎赋》更是激励了“理工才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心花园是最受学生喜爱的休闲场所,全国首尊徐特立铜像就坐落在这里,成为了师生心目中理想的丰碑,有的校友曾在60周年校庆时发表了题为“第十所是铜像——真实的北理工”的帖子,以“朴素、执著、勤勉”来描述以老院长徐特立为代表的教师及其培养学生所体现的精神风貌,这个帖子在师生中广为流传,并激发了“北理工我爱你”的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还号召广大师生以人文景观为题,撰写诗词、散文等,抒发对党和国家、对中国高等教育、对学校的情怀,提升师生对人文景观乃至大学文化的认识和品味,进而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核心价值追求,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党委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的精神,加强大学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并以人文景观建设为载体来推动“文化育人”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逐步形成了由雕塑、石刻、建筑、林木、原物复制品等多种类型组成的立体式多空间的人文景观格局,其中不乏精品和标志性景观。它们分布在中关村校区和良乡校区,或平地拔起,或高屋建瓴,或宏大厚重,或深邃幽静,与教学、办公、休闲娱乐等场所融为一体,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历史与现实的交互。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人文景观使师生“零距离”感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资源。
让延安精神看得见、摸得着,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延安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文化理论,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国家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面有着鲜红特色的旗帜。北京理工大学来自延安,亲历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创造,并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建校7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延安精神传统,充分汲取延安精神精华,以延安精神传统来哺育、浇灌校园文化,塑造、凝练独特的大学精神品格,根据时代发展的新阶段、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对延安精神进行丰富和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资源,是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手段。学校以传承延安精神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和特色,设计并建造了若干人文景观。《理工赋》石刻历数学校的变迁及辉煌成就,“以延安为引吭,定为理工咏叹”,激励一代代北理工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延安精神、薪火相传”配以学校迁址路线图,以采自延安、形似山脉的巨石为基,令人精神振奋,昂扬奋进,寓意深刻。学风石刻有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是学校在创办初期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重要成果,是老院长徐特立的教诲。学风石与徐特立坐像遥相呼应,每每经过似乎都能听到他老人家在耳畔语重心长的嘱托。校史馆分为5个陈列分馆,突出了学校在不同时期为国家和革命事业、为人才培养、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和主要成果,延安火炬,代有传人。校训石上的“德以明理,学以精工”恰恰是建校70年来几代师生秉承延安精神,以探索客观真理为己任,以掌握学术精神造福人类,崇德尚行,学术报国,而这也将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
让校友等社会力量进得来、得的到,共建和传播先进大学文化
大学是文化创新的生力军,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大学在文化建设中不是社会文化的追随者和复制者,而是社会文化的先锋和精灵,并将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到社区、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文化建设不是孤芳自赏,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充分发挥人文景观在动员社会力量的优势作用,集聚校友等社会力量和智慧,建造反映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有机结合的精品景观,将有助于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并在社会上加以传播与发展。建校70年来,学校培养了16万多名毕业生,他们秉承学校优良传统,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踊跃出一批杰出校友,在党政工作、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国防建设、企业经济等领域成为领军人物,实现了大学精神和文化的有效传播。每当校友返校时,都会感谢母校文化的多年熏陶和教诲,感激大学精神所积淀的底蕴与力量,而这恰恰是校友事业获得成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聚集海内外校友智慧来共同创作校园人文景观,是共建和传播先进大学文化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进入校园时首先看到的是人文景观,大学生毕业时留念的首选也是人文景观。在很多大学,以人文景观为内容的明星片成为学校与家庭、兄弟院校、社会人士等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学校以校友共同的知识、记忆和情感为线索,赋予校园人文景观以生命活力,在师生中产生共鸣,强化了人文景观所蕴藏的大学精神的传播。曾庆红诗墙以1958级校友、国家原副主席曾庆红在母校60周年校庆时所写的诗《献给母校的歌,送给师长的花》为内容,表达了对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对母校未来的憧憬和祝福。10年来,这首诗被校友和师生广泛传颂,成为一代人的永久记忆。校友林以杰出校友的成功领域为依据,分为人民公仆林、工商翘楚林、时代先锋林、科教英才林、军旅骄子林,纪念校友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表达母校对校友的牵挂与思念,也体现了大学精神在社会上的辐射力量。《钱学森》塑像铭记了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对学校火箭导弹专业建设的关怀和厚爱,激励着大学生勇攀科学高峰,争创科技先端,那一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成为了当代的科技先驱和带头人。校友、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倡议并捐赠此雕塑,意在传承钱老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让“育人为本”动起来、润的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大学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本,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核心价值追求。人文景观蕴藏着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历史文化和价值追求,实现景观与参观者之间的交互,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学校通过打造交互环境,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逐步理解人文景观所蕴藏的内涵和意义,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进而影响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构建,达到育人的目的。
以学生的视角来研究人文景观的空间架构,是学校打造交互环境的重要依据。图书馆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场所,院士厅的设计以学生的行动路线和视野为线索,在桌椅周围的墙柱上悬挂着30多位院士像,弥漫着科学精神的气息,激励后辈继往开来,成才报国。中心教学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后母戊鼎”就摆放在一层大厅内,吸引了学生的关注,“后母戊鼎”气势磅礴,是繁荣的化身、鼎力相助的承诺,表达了以河南校友会为代表的广大师生对母校的热爱,基座上的《理工鼎赋》更是激励了“理工才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心花园是最受学生喜爱的休闲场所,全国首尊徐特立铜像就坐落在这里,成为了师生心目中理想的丰碑,有的校友曾在60周年校庆时发表了题为“第十所是铜像——真实的北理工”的帖子,以“朴素、执著、勤勉”来描述以老院长徐特立为代表的教师及其培养学生所体现的精神风貌,这个帖子在师生中广为流传,并激发了“北理工我爱你”的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还号召广大师生以人文景观为题,撰写诗词、散文等,抒发对党和国家、对中国高等教育、对学校的情怀,提升师生对人文景观乃至大学文化的认识和品味,进而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核心价值追求,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