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育人为本 以人文景观为载体创新大学文化建设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国内外各高校日益重视提升国际竞争力,强调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的作用,注重以大学的精神影响和引领人类文明和世界未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特别提到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高校提升国际“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而人文景观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造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传承大学精神、凝聚人心力量、提升价值追求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党委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的精神,加强大学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并以人文景观建设为载体来推动“文化育人”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逐步形成了由雕塑、石刻、建筑、林木、原物复制品等多种类型组成的立体式多空间的人文景观格局,其中不乏精品和标志性景观。它们分布在中关村校区和良乡校区,或平地拔起,或高屋建瓴,或宏大厚重,或深邃幽静,与教学、办公、休闲娱乐等场所融为一体,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历史与现实的交互。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人文景观使师生“零距离”感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资源。
  
  让延安精神看得见、摸得着,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延安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文化理论,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国家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面有着鲜红特色的旗帜。北京理工大学来自延安,亲历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创造,并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建校7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延安精神传统,充分汲取延安精神精华,以延安精神传统来哺育、浇灌校园文化,塑造、凝练独特的大学精神品格,根据时代发展的新阶段、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对延安精神进行丰富和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资源,是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手段。学校以传承延安精神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和特色,设计并建造了若干人文景观。《理工赋》石刻历数学校的变迁及辉煌成就,“以延安为引吭,定为理工咏叹”,激励一代代北理工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延安精神、薪火相传”配以学校迁址路线图,以采自延安、形似山脉的巨石为基,令人精神振奋,昂扬奋进,寓意深刻。学风石刻有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是学校在创办初期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重要成果,是老院长徐特立的教诲。学风石与徐特立坐像遥相呼应,每每经过似乎都能听到他老人家在耳畔语重心长的嘱托。校史馆分为5个陈列分馆,突出了学校在不同时期为国家和革命事业、为人才培养、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和主要成果,延安火炬,代有传人。校训石上的“德以明理,学以精工”恰恰是建校70年来几代师生秉承延安精神,以探索客观真理为己任,以掌握学术精神造福人类,崇德尚行,学术报国,而这也将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
  
  让校友等社会力量进得来、得的到,共建和传播先进大学文化
  
  大学是文化创新的生力军,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大学在文化建设中不是社会文化的追随者和复制者,而是社会文化的先锋和精灵,并将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到社区、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文化建设不是孤芳自赏,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充分发挥人文景观在动员社会力量的优势作用,集聚校友等社会力量和智慧,建造反映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有机结合的精品景观,将有助于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并在社会上加以传播与发展。建校70年来,学校培养了16万多名毕业生,他们秉承学校优良传统,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踊跃出一批杰出校友,在党政工作、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国防建设、企业经济等领域成为领军人物,实现了大学精神和文化的有效传播。每当校友返校时,都会感谢母校文化的多年熏陶和教诲,感激大学精神所积淀的底蕴与力量,而这恰恰是校友事业获得成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聚集海内外校友智慧来共同创作校园人文景观,是共建和传播先进大学文化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进入校园时首先看到的是人文景观,大学生毕业时留念的首选也是人文景观。在很多大学,以人文景观为内容的明星片成为学校与家庭、兄弟院校、社会人士等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学校以校友共同的知识、记忆和情感为线索,赋予校园人文景观以生命活力,在师生中产生共鸣,强化了人文景观所蕴藏的大学精神的传播。曾庆红诗墙以1958级校友、国家原副主席曾庆红在母校60周年校庆时所写的诗《献给母校的歌,送给师长的花》为内容,表达了对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对母校未来的憧憬和祝福。10年来,这首诗被校友和师生广泛传颂,成为一代人的永久记忆。校友林以杰出校友的成功领域为依据,分为人民公仆林、工商翘楚林、时代先锋林、科教英才林、军旅骄子林,纪念校友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表达母校对校友的牵挂与思念,也体现了大学精神在社会上的辐射力量。《钱学森》塑像铭记了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对学校火箭导弹专业建设的关怀和厚爱,激励着大学生勇攀科学高峰,争创科技先端,那一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成为了当代的科技先驱和带头人。校友、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倡议并捐赠此雕塑,意在传承钱老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让“育人为本”动起来、润的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大学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本,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核心价值追求。人文景观蕴藏着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历史文化和价值追求,实现景观与参观者之间的交互,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学校通过打造交互环境,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逐步理解人文景观所蕴藏的内涵和意义,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进而影响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构建,达到育人的目的。
  以学生的视角来研究人文景观的空间架构,是学校打造交互环境的重要依据。图书馆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场所,院士厅的设计以学生的行动路线和视野为线索,在桌椅周围的墙柱上悬挂着30多位院士像,弥漫着科学精神的气息,激励后辈继往开来,成才报国。中心教学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后母戊鼎”就摆放在一层大厅内,吸引了学生的关注,“后母戊鼎”气势磅礴,是繁荣的化身、鼎力相助的承诺,表达了以河南校友会为代表的广大师生对母校的热爱,基座上的《理工鼎赋》更是激励了“理工才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心花园是最受学生喜爱的休闲场所,全国首尊徐特立铜像就坐落在这里,成为了师生心目中理想的丰碑,有的校友曾在60周年校庆时发表了题为“第十所是铜像——真实的北理工”的帖子,以“朴素、执著、勤勉”来描述以老院长徐特立为代表的教师及其培养学生所体现的精神风貌,这个帖子在师生中广为流传,并激发了“北理工我爱你”的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还号召广大师生以人文景观为题,撰写诗词、散文等,抒发对党和国家、对中国高等教育、对学校的情怀,提升师生对人文景观乃至大学文化的认识和品味,进而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核心价值追求,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在1998年的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凯恩斯被150名经济学家选为了“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奠基人,这个荣誉显然是实至明归的。然而,绝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是,凯恩斯同样可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收藏家之一。这个荣誉不仅是因为凯恩斯的藏品颇丰——他收藏有约4000卷古籍善本,约300卷名人手稿和
期刊
大众文学是个充满歧义的概念,在对其简要的梳理中指出大众文学是现代工业文化的产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就是利益,所以,大众文学带有商品的属性,
一则京城“老人一元理发”的报道曾让无数人感动。可是您知道吗,早在19年前,浙江小伙儿顾荣辉就已向北京的老人献出了这一份爱心。如今已在北京美发行业闯出一片天地的顾荣辉不仅一直坚持“老人一元理发”,还积极参加各项慈善活动。而他最大的愿望则是给全世界的老人免费理一次头发……  18岁农村小伙儿的“北京梦”  顾荣辉从小在浙江台州的农村长大,家乡地少人多,因此小时候家中不仅贫困,粮食也经常不够吃。他记得,
期刊
几年来,公车腐败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中公务用车中的超标准配置,被人们戏称为“屁股下面的腐败”,民间调侃“屁股底下一座希望小学”所表现出的无奈,严重地割裂了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人用一幅画扳倒了当朝宰相,知道是谁吗?这就是北宋进士郑侠,他把逃荒的农民绘制成《流民图》并上奏宋神宗,让身处深宫之中看惯了锦上添花的皇帝看看从未见过的
期刊
目的探讨MSX1基因编码区突变G267C和P278S与广东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东籍NSCL/P患儿100名及健康对照者91名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基
最初了解秦淮河,是在读杜牧的《泊秦淮》,杜牧在诗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一首曲子,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被后人称作是“亡国之音”。读罢这首诗后,我就觉得秦淮河这个地方不一般,它一定有过许多不寻常的故事,于是就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好奇,好奇久了,便成了一种向往。  秦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它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它和女人有什么关系,她们都是一些什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苏轼的一生,那就是“爱”。他爱宇宙山川、爱花鸟树木、爱清风明月、爱真理、爱朋友、爱兄弟、甚至爱他的敌人;他爱吃、爱玩——对饮食,他不仅是一个热情的爱好者,还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为此,他不仅是中国政治史、文学史、哲学史、书法史上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人,还是中华美食史、酿酒史,甚至化学史上也不可能不重视的人物——他曾经搞过不少稀奇古怪的化学实验。一句话说,他精力旺盛,爱心蓬勃。他
这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岛屿.这里的天空纯净高远,这里的海水湛蓝透澈.和平时期,它是人间仙境,度假天堂;战争时期,它是兵家争夺的军事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