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各级官员的换届年,也是组织部门五年一次最为忙碌的时段。我所在的市委组织部几乎全部动员。对每一个能够进入晋升通道的官员来说都该是庆幸的,这一刻他们也该是最低调的,他们都要走过呈报、推荐、考察、票决、公示等若干环节,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即使不完全会扭转流程,也肯定会给他的未来仕途蒙上阴影。
就拿我前不久参与的一位本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A升任本市下辖县区县长来说,算是由副处级升任正处级,而且是由秘书长岗位空降一地主政岗位,对他的仕途来说具有转折性的意义,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组织部门都小心翼翼沿着既定的组织流程推进,不敢出丝毫岔子,每一步都有特定的“内部操作规范”。
民主推荐前“意图渗透”
呈报是干部任免万水千山的第一步。只有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事前与市委组织部分管领导或者干部科沟通,组织部门才会受理。不经呈报直接进入任免程序的,大部分都在“免”而不在“任”:比如因公辞职、个人申请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以及因违法违纪需降职、免职等各种特殊情况。
职位的空缺、主管领导的意图和工作需要是引起官员任免的原因。其中,主管领导的意图有多重要无需多言,不过也不是没有限制。比如不准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等等。这些都需要组织部门来核准把控,另外,对于任免对象的资格也得审查,够不够起码的门槛性要求,比如,由副职岗位转为正职岗位要在原岗位工作满2年,这些都有章可循。
接到了呈报,组织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会拿出一个有针对性的干部考核方案,交予相关科室组织完成。对A的任免进入了第二步:推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组织部负责科室科长、科室干部一行三人要去A的原工作单位——市政府办公厅进行民主推荐,办公厅最高长官携全体干部出席,这种规模的接待是正常的。
市政府办公厅秘书长主持会议,只是笼统地说这次会议是为了推荐一名正处级领导干部人选,民主推荐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无记名投票形式。到场的组织部领导宣布了岗位的基本要求。组织部到会的科长强调了纪律:不要互相影响,要独立推荐,要严肃、科学、客观、讲大局。这些宣读都是照例进行的,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的片头一样——唯一不同的只是具体岗位要求不一样。讲完这些后,就是无记名投票时间,把选票分发给会场内所有具有投票权的干部。处于试用期的干部、借调干部等只能列席会议,并无投票权利。
干部们迅速用笔写下了在心中默念多遍的名字。在这个会议之前,办公厅各处室、各部门已经统一了思想,“为了体现组织意图”,对本次民主推荐人选的组织意图进行传达——办公厅领导管这叫“意图渗透”,这样的渗透是不容有失的。投票的结果不会当众公布,但是会记录在随后考察报告当中。一般而言,全票通过才是正常现象。
民主推荐还有一类是就某一级别后备人选进行推荐,部门领导不会提前进行任何意图渗透,而只是按照干部的履历条件、平时表现、工作业绩进行民主推荐,最后按得票数多少确定为最终后备人选,因此会出现票数分散、得票不过半的情况。由于只是后备人选,并不产生任命行为,也不完全决定下一次任命的结果,只作为考察参考。
常委会看法一致最为关键
民主推荐之后,接下来就将进入干部任免关键的第三环节:考察。分为两部分:个别谈话和查阅档案。个别谈话的范围一般为,呈报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及其组织人事和纪检部门的负责人,根据需要也可延伸到考察对象所在处室的同事。谈话内容很广,也不见得全是冠冕堂皇的话,还涉及到八小时之外,缺点也会谈到。不过,除非发现违法乱纪,是不会在这个环节卡壳的。
查阅档案就更简单了,查阅项目很多,比如出生年月、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学位、公务员或干部身份、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任职资格和条件、表彰和处分情况记载等,比较严格的项目是计生,这是一票否决又很容易量化的项目。这种例行档案考察中很难发现媒体上报道出来的那种学历、年龄造假行为,即使发现也只会要求他的原单位复查,推荐单位觉得这个人没问题那就是没问题。
考察结束后,经组织部召开部长办公会的意见,形成文件,再经书记办公会议研究后,就正式提请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常委会讨论干部的程序是干部任免程序中最高级别的环节,也将最终决定这次任免成功与否。
在正式票决前,有一个讨论过程,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讨论,是整个过程中的又一处“险山恶水”,常委们在这种重大问题上不会轻易发表不同看法,也往往体现着本地政坛的政治生态,是民主的还是一言堂。一旦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同时一把手又没有拍板定案的话,那么往往这个人的任免案就会被“暂缓”,这种“束之高阁”的变数对一个官员来说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什么异议,顺利到各人开始投票,问题就不大了,票选结果当场宣布,超过半数就行了。
作为常委会的“班长”,市委书记如果认定某一岗位或者某一人选重要,也会提前评估票决结果,如果一名干部的任免通过常委会存在难度,市委书记会提前与常委作好沟通,确实无法通过的方案就不作为议题上会讨论,避免不通过或缓议的局面出现。
送任主席台上有玄机
表决结束且符合最低得票要求后,该干部任免情况将在其所在系统和单位进行公示。公示的目的自然是征求群众意见。对于公示期内收到的各类群众意见,自然还由组织部干部监督部门受理,并进行调查核实:对匿名举报且线索不清的,不予调查,捕风捉影的情况客观存在,都去调查肯定忙不过来,但对署名或当面反映问题的群众,还必须将调查核实结果向其反馈;根据调查核实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对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也就是说程序基本走完了;对问题查实影响提拔的,由市委组织部提请市委常委会复议。真要到了这一步就麻烦了。因为这将推翻从呈报到常委会整个任免过程,不仅对被任免本人是个坏消息,作为实施部门的组织部、呈报部门的原单位甚至投赞成票的各位市委常委,都不是一个好消息。因此,不是证据确凿、影响恶劣,组织部门不会轻易否定之前的一系列工作。
之后还要进行一次谈话,这对官员来说是一次欢欣鼓舞的谈话,由于A拟任的岗位是一个县县长,这次谈话由市委书记亲自进行。每一名干部谈话的内容都不一样,但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旧岗位工作成绩的肯定,新岗位工作情况介绍,包括班子成员情况、分管工作情况以及部门、基层情况,另外还有个人的想法和打算等等。组织部门会为主持谈话的领导准备素材,包括被谈话干部的优缺点、简历等等,供谈话领导参考。谈话之后,对A的任免落实到一张“两指宽文”上,上面写着:市委决定,某某同志任某县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免去其某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职务。
谈话后一周,被任免干部就要去新任岗位上任了。送干部到任依然由市委组织部统一负责,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组织部是干部的娘家。由于是送任县长,组织部长亲自带上区县科、干部科几名干部前往,同时,市政府一名副市长也受邀参加这次送任大会。
欢迎大会上,县委书记热烈欢迎了市组织部领导一行。组织部长简要介绍了新任县长的简历,表示这是市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的,这时需要的是惜字如金,对于新任干部的介绍一般也不会太长,只需点到为止。但出席人是谁和出席人讲什么话,说的人和听的人都会能感受到某些特定讯息。比如前来站台的老领导是什么级别,而他对曾经的老部下虽然一定是赞扬,但赞扬的级别不同,言辞肯定侧重点也各有差异,而这些将构成坐在听众席的官员对前来履新官员的某些联想。至此,一名经过组织程序产生的干部就最终生效了。
就拿我前不久参与的一位本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A升任本市下辖县区县长来说,算是由副处级升任正处级,而且是由秘书长岗位空降一地主政岗位,对他的仕途来说具有转折性的意义,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组织部门都小心翼翼沿着既定的组织流程推进,不敢出丝毫岔子,每一步都有特定的“内部操作规范”。
民主推荐前“意图渗透”
呈报是干部任免万水千山的第一步。只有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事前与市委组织部分管领导或者干部科沟通,组织部门才会受理。不经呈报直接进入任免程序的,大部分都在“免”而不在“任”:比如因公辞职、个人申请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以及因违法违纪需降职、免职等各种特殊情况。
职位的空缺、主管领导的意图和工作需要是引起官员任免的原因。其中,主管领导的意图有多重要无需多言,不过也不是没有限制。比如不准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等等。这些都需要组织部门来核准把控,另外,对于任免对象的资格也得审查,够不够起码的门槛性要求,比如,由副职岗位转为正职岗位要在原岗位工作满2年,这些都有章可循。
接到了呈报,组织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会拿出一个有针对性的干部考核方案,交予相关科室组织完成。对A的任免进入了第二步:推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组织部负责科室科长、科室干部一行三人要去A的原工作单位——市政府办公厅进行民主推荐,办公厅最高长官携全体干部出席,这种规模的接待是正常的。
市政府办公厅秘书长主持会议,只是笼统地说这次会议是为了推荐一名正处级领导干部人选,民主推荐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无记名投票形式。到场的组织部领导宣布了岗位的基本要求。组织部到会的科长强调了纪律:不要互相影响,要独立推荐,要严肃、科学、客观、讲大局。这些宣读都是照例进行的,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的片头一样——唯一不同的只是具体岗位要求不一样。讲完这些后,就是无记名投票时间,把选票分发给会场内所有具有投票权的干部。处于试用期的干部、借调干部等只能列席会议,并无投票权利。
干部们迅速用笔写下了在心中默念多遍的名字。在这个会议之前,办公厅各处室、各部门已经统一了思想,“为了体现组织意图”,对本次民主推荐人选的组织意图进行传达——办公厅领导管这叫“意图渗透”,这样的渗透是不容有失的。投票的结果不会当众公布,但是会记录在随后考察报告当中。一般而言,全票通过才是正常现象。
民主推荐还有一类是就某一级别后备人选进行推荐,部门领导不会提前进行任何意图渗透,而只是按照干部的履历条件、平时表现、工作业绩进行民主推荐,最后按得票数多少确定为最终后备人选,因此会出现票数分散、得票不过半的情况。由于只是后备人选,并不产生任命行为,也不完全决定下一次任命的结果,只作为考察参考。
常委会看法一致最为关键
民主推荐之后,接下来就将进入干部任免关键的第三环节:考察。分为两部分:个别谈话和查阅档案。个别谈话的范围一般为,呈报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及其组织人事和纪检部门的负责人,根据需要也可延伸到考察对象所在处室的同事。谈话内容很广,也不见得全是冠冕堂皇的话,还涉及到八小时之外,缺点也会谈到。不过,除非发现违法乱纪,是不会在这个环节卡壳的。
查阅档案就更简单了,查阅项目很多,比如出生年月、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学位、公务员或干部身份、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任职资格和条件、表彰和处分情况记载等,比较严格的项目是计生,这是一票否决又很容易量化的项目。这种例行档案考察中很难发现媒体上报道出来的那种学历、年龄造假行为,即使发现也只会要求他的原单位复查,推荐单位觉得这个人没问题那就是没问题。
考察结束后,经组织部召开部长办公会的意见,形成文件,再经书记办公会议研究后,就正式提请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常委会讨论干部的程序是干部任免程序中最高级别的环节,也将最终决定这次任免成功与否。
在正式票决前,有一个讨论过程,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讨论,是整个过程中的又一处“险山恶水”,常委们在这种重大问题上不会轻易发表不同看法,也往往体现着本地政坛的政治生态,是民主的还是一言堂。一旦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同时一把手又没有拍板定案的话,那么往往这个人的任免案就会被“暂缓”,这种“束之高阁”的变数对一个官员来说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什么异议,顺利到各人开始投票,问题就不大了,票选结果当场宣布,超过半数就行了。
作为常委会的“班长”,市委书记如果认定某一岗位或者某一人选重要,也会提前评估票决结果,如果一名干部的任免通过常委会存在难度,市委书记会提前与常委作好沟通,确实无法通过的方案就不作为议题上会讨论,避免不通过或缓议的局面出现。
送任主席台上有玄机
表决结束且符合最低得票要求后,该干部任免情况将在其所在系统和单位进行公示。公示的目的自然是征求群众意见。对于公示期内收到的各类群众意见,自然还由组织部干部监督部门受理,并进行调查核实:对匿名举报且线索不清的,不予调查,捕风捉影的情况客观存在,都去调查肯定忙不过来,但对署名或当面反映问题的群众,还必须将调查核实结果向其反馈;根据调查核实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对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也就是说程序基本走完了;对问题查实影响提拔的,由市委组织部提请市委常委会复议。真要到了这一步就麻烦了。因为这将推翻从呈报到常委会整个任免过程,不仅对被任免本人是个坏消息,作为实施部门的组织部、呈报部门的原单位甚至投赞成票的各位市委常委,都不是一个好消息。因此,不是证据确凿、影响恶劣,组织部门不会轻易否定之前的一系列工作。
之后还要进行一次谈话,这对官员来说是一次欢欣鼓舞的谈话,由于A拟任的岗位是一个县县长,这次谈话由市委书记亲自进行。每一名干部谈话的内容都不一样,但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旧岗位工作成绩的肯定,新岗位工作情况介绍,包括班子成员情况、分管工作情况以及部门、基层情况,另外还有个人的想法和打算等等。组织部门会为主持谈话的领导准备素材,包括被谈话干部的优缺点、简历等等,供谈话领导参考。谈话之后,对A的任免落实到一张“两指宽文”上,上面写着:市委决定,某某同志任某县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免去其某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职务。
谈话后一周,被任免干部就要去新任岗位上任了。送干部到任依然由市委组织部统一负责,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组织部是干部的娘家。由于是送任县长,组织部长亲自带上区县科、干部科几名干部前往,同时,市政府一名副市长也受邀参加这次送任大会。
欢迎大会上,县委书记热烈欢迎了市组织部领导一行。组织部长简要介绍了新任县长的简历,表示这是市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的,这时需要的是惜字如金,对于新任干部的介绍一般也不会太长,只需点到为止。但出席人是谁和出席人讲什么话,说的人和听的人都会能感受到某些特定讯息。比如前来站台的老领导是什么级别,而他对曾经的老部下虽然一定是赞扬,但赞扬的级别不同,言辞肯定侧重点也各有差异,而这些将构成坐在听众席的官员对前来履新官员的某些联想。至此,一名经过组织程序产生的干部就最终生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