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字开放性阅读;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23-02
所谓开放性的阅读,就是阅读中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手段创设质疑情境,挖掘创造思維因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运用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看法或理论,从而达到不但学生能独立的获取知识,而且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何运用开放性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能力呢?我认为:
1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突出学生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基础目标是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弹性目标是教育学生能将落花生的品质对照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异同;发展目标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样,分层要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同时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①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②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③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3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第三册的《秋天》一文,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关键字开放性阅读;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23-02
所谓开放性的阅读,就是阅读中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手段创设质疑情境,挖掘创造思維因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运用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看法或理论,从而达到不但学生能独立的获取知识,而且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何运用开放性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能力呢?我认为:
1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突出学生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基础目标是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弹性目标是教育学生能将落花生的品质对照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异同;发展目标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样,分层要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同时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①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②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③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3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第三册的《秋天》一文,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