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方法:将30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50例,治疗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口服,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片口服,疗程各1周。结果:治疗组痊愈114例,好转28例,无效8例;对照组痊愈90例,好转36例,无效24例。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手足口病 利巴韦林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167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的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大多数症状轻,属普通型,采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口服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6月收治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300例,所有病例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除外重症,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50例,男87例,女63例,年龄8个月~6岁。对照组150例,男79例,女71例,年龄9个月~6岁,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与方法:治疗组给予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5~10ml,3次/日口服;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片10~15mg/(kg·日),分3次口服。此外均给予退热,对症支持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治疗3天,手、足、口、臀部等皮疹消退,精神好,无发热;②好转:治疗7天,手、足、口、臀部等部位皮疹明显消退,发热、口腔疼痛等不适明显好转;③无效:治疗过程中体温上升,精神差,呕吐,易惊等。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运用SPSS 110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150例,痊愈114例,好转28例,无效8例,痊愈率76%,好转率194%,总有效率954%;对照组150例,痊愈90例,好转36例,无效24例,痊愈率60%,好转率24%,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X2=1012,P<005﹚,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X2=778,P<001﹚。
讨 论
近年来,手足口病有增多趋势,大多数为普通型,少数可发展成重症,甚至出现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导致死亡,所以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治疗上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大多可痊愈,但很多患儿因口腔疱疹,黏膜损伤引起细菌感染,诱发菌血症,败血症,故需要预防细菌感染。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DNA和RNA病毒有效,但其缺乏有力的证据,且不良反应较多,如粒细胞减少,疲倦,头痛,乏力,恶心,腹泻,便秘,皮疹等。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黄芩、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4种中药提炼而成,蒲公英含甾醇,豆甾醇,谷甾醇,具有抗病毒,抗炎及抗内毒素作用;苦地丁含有苦地丁素,香豆精等,具有消炎,镇痛作用,黄芩含有黄芩甙元,黄芩甙等,具有抗炎、解热作用;板蓝根中含有靛忒,β—谷甾醇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2。故该药既抗病毒,又有抗菌作用,不失为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良好选择,本组观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67—1169.
2 刘晓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佐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8):2511—2512.
[ZK)][HT][FL)][HJ]
[FL(3!@(0,0,0,40)K2]
敷帖疗法因其具有较好的疗效,其应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也具有较长的历史了。本疗法是根据清·吴师机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之药即内用之药,所异者法耳”的理论创立的4。小儿咳喘帖的配伍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具有很多的优势,首先从药物配伍来看,麻黄、苏子、杏仁、地龙均为肺经药物,诸药相配,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从取穴位来看,膻中穴为气之会穴、豁痰利窍、降气调逆;肺俞是肺之背俞穴,肺之募穴,乃治咳嗽之要穴。本疗法从中医治病注重整体观出发,首先通过贴敷药物来使穴位受到刺激,从而由点及线,依靠穴位的刺激来打通相关经洛、再由线及面,使一身气血得到调理,气运则血行,最终调理一身之阴阳,使得疾病痊愈。另外由于小儿属于特殊人群,肌肤对于药物的透过性要优于成年人,因次,起效迅速;贴敷之法对小儿的损伤也较小,更易于操作,小儿也可在无痛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贴敷之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定向定量的作用于局部器官和组织,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起效5。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2%和86.0%,两组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因此,小儿咳喘贴在辅助药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方面起具有药效快、药效强、作用持久的优点,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5.
2 季晓冰.微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46例临床观察[J].西北药学杂志,2006,12(6):267.
3 李忠,苏淑茵,金容完,等.中药透皮吸收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中医学大学学报,2000,23(6):70—73.
4 余波.穴位贴敷法治疗咳喘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外治杂志,2002,11(5):36—37.
5 孙迎,李东方,巩玲,等.雾化吸入与中药帖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64—265.
摘 要 目的:观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方法:将30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50例,治疗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口服,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片口服,疗程各1周。结果:治疗组痊愈114例,好转28例,无效8例;对照组痊愈90例,好转36例,无效24例。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手足口病 利巴韦林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167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的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大多数症状轻,属普通型,采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口服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6月收治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300例,所有病例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除外重症,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50例,男87例,女63例,年龄8个月~6岁。对照组150例,男79例,女71例,年龄9个月~6岁,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与方法:治疗组给予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5~10ml,3次/日口服;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片10~15mg/(kg·日),分3次口服。此外均给予退热,对症支持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治疗3天,手、足、口、臀部等皮疹消退,精神好,无发热;②好转:治疗7天,手、足、口、臀部等部位皮疹明显消退,发热、口腔疼痛等不适明显好转;③无效:治疗过程中体温上升,精神差,呕吐,易惊等。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运用SPSS 110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150例,痊愈114例,好转28例,无效8例,痊愈率76%,好转率194%,总有效率954%;对照组150例,痊愈90例,好转36例,无效24例,痊愈率60%,好转率24%,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X2=1012,P<005﹚,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X2=778,P<001﹚。
讨 论
近年来,手足口病有增多趋势,大多数为普通型,少数可发展成重症,甚至出现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导致死亡,所以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治疗上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大多可痊愈,但很多患儿因口腔疱疹,黏膜损伤引起细菌感染,诱发菌血症,败血症,故需要预防细菌感染。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DNA和RNA病毒有效,但其缺乏有力的证据,且不良反应较多,如粒细胞减少,疲倦,头痛,乏力,恶心,腹泻,便秘,皮疹等。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黄芩、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4种中药提炼而成,蒲公英含甾醇,豆甾醇,谷甾醇,具有抗病毒,抗炎及抗内毒素作用;苦地丁含有苦地丁素,香豆精等,具有消炎,镇痛作用,黄芩含有黄芩甙元,黄芩甙等,具有抗炎、解热作用;板蓝根中含有靛忒,β—谷甾醇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2。故该药既抗病毒,又有抗菌作用,不失为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良好选择,本组观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67—1169.
2 刘晓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佐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8):2511—2512.
[ZK)][HT][FL)][HJ]
[FL(3!@(0,0,0,40)K2]
敷帖疗法因其具有较好的疗效,其应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也具有较长的历史了。本疗法是根据清·吴师机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之药即内用之药,所异者法耳”的理论创立的4。小儿咳喘帖的配伍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具有很多的优势,首先从药物配伍来看,麻黄、苏子、杏仁、地龙均为肺经药物,诸药相配,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从取穴位来看,膻中穴为气之会穴、豁痰利窍、降气调逆;肺俞是肺之背俞穴,肺之募穴,乃治咳嗽之要穴。本疗法从中医治病注重整体观出发,首先通过贴敷药物来使穴位受到刺激,从而由点及线,依靠穴位的刺激来打通相关经洛、再由线及面,使一身气血得到调理,气运则血行,最终调理一身之阴阳,使得疾病痊愈。另外由于小儿属于特殊人群,肌肤对于药物的透过性要优于成年人,因次,起效迅速;贴敷之法对小儿的损伤也较小,更易于操作,小儿也可在无痛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贴敷之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定向定量的作用于局部器官和组织,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起效5。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2%和86.0%,两组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因此,小儿咳喘贴在辅助药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方面起具有药效快、药效强、作用持久的优点,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5.
2 季晓冰.微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46例临床观察[J].西北药学杂志,2006,12(6):267.
3 李忠,苏淑茵,金容完,等.中药透皮吸收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中医学大学学报,2000,23(6):70—73.
4 余波.穴位贴敷法治疗咳喘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外治杂志,2002,11(5):36—37.
5 孙迎,李东方,巩玲,等.雾化吸入与中药帖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