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与现代化城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森林公园作为生态效益与活动空间的双重承担者,旨在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实现开发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持原有生态环境不受影响,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与人居生活品质。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森林公园;海绵城市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与现代化城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人类活动干扰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直接造成更高的气温、更严重的洪涝灾害、更紧迫的水资源问题,环境恶化使得城市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为了缓解现代都市的一系列生存问题,政府及专家学者逐渐将“自然”作为首要因素。营建城市森林公园以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空间,实践“海绵城市”理念以缓解洪涝灾害、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水生态问题。
1、城市森林公园
1.1 释义
所谓“城市森林公园”,单从字面释义即有“城市”、“森林”及“公园”三层含义,[1]将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引入钢筋水泥的城市之中,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同时亦为人类活动提供开放空间。
1.2 原则
1.2.1 城市性
城市作为城市森林公园的载体,城市性是其必备原则之一。不同于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受规模与范围限制较大,其规划设计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基础设施相配套,作为人类活动的开放空间之一,考虑服务半径及承载能力,从而确定其空间布局。
1.2.2 生态性
生态性作为城市森林公园的首要原则,是其建设的动机与目的。在营建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植被、种植乡土树种、人工构建植物群落,使其所具备的生态功能尽量与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从而为城市空间提供更宜居的人居环境,同时通过自我调节与自我修复使后期维护管理成本处于可控范围之内[1]。
1.2.3 功能性
所谓功能性,即其作为“公园”的基本属性。城市森林公园不仅需要发挥生态作用,还需具备“公园”的使用功能,作为活动空间供市民休闲娱乐,市民在其中接触自然、亲近自然,从而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海绵城市
2.1 释义
所谓“海绵城市”,即城市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在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2]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对雨水回收净化并加以利用,减少路面径流污染,一定程度上改善水生态问题。
2.2 内涵
海绵城市践行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在保证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维持原有地质水文条件及原生物种不受影响,确保开发前后场地峰现时间、径流峰值、径流时间等水文要素基本不变,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3、案例分析
本文以青岛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之一的楼山河流域为例,深入解析十梅庵公园改造工程,以期为后续城市森林公园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对策与建议。
3.1 项目概况
十梅庵公园位于文昌路以东、老虎山北麓,占地面积约80.9公顷。(图1)
项目范围内现状绿化率较高,水体面积较大,排水系统欠缺,环山消防通道、人行步道及小型广场构成主要道路系统。
现状山体植被单一、部分岩石裸露,存在水土流失现象;现状场地均为不透水下垫面,雨天易形成大量地表径流污染环境;道路排水主要依靠排水明沟,雨天水量较大易对下游管网造成压力,雨水漫灌影响交通安全,同时污染路面;雨水常年冲刷山体形成冲沟,水土流失严重,两个大的水库接纳山体面源污染,水质较差、水体凝滞,且周边驳岸无防护(图2)。
3.2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结合项目现状,充分考虑径流控制及面源污染削减,海绵措施包含生态驳岸、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雨水塘、雨水湿地、生态旱溪、生态冲沟、生态草沟、绿色道路。
3.2.1 山体改造
以解决山体排水为导向,整理现状冲沟,改造沟底、护岸、植被及拦水坎,使之景观性与“海绵”功能性兼备;在现状径流汇集处修建生物滞留设施,设置植草沟及旱溪传输雨水,保证山体蓄水能力的同时提升景观效果,缓解下游水库防洪压力;山体岩石裸露处补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景观性与生态性并重;在现状地势平坦处营建观景平台与小广场,采用透水铺装,减缓路面径流,引导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直观感受“海绵”措施,有利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科普与推广。
3.2.2 水体改造
围绕现状水库营建生态驳岸,岸边分层次种植水生植物与沼生植物,净化水体的同时增加可观赏性;沿驳岸设置石笼以减弱水体冲刷,稳固堤岸;修建亲水木栈道,丰富游览路线的同时接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图3)
3.2.3 道路改造
项目西北门靠近公交站,且与项目主要景点——四清水库相连,在此处设置主要出 入口;利用现有消防通道设置闭合的环山自行车环道,改造现状混凝土排水沟为生态排水沟,雨期泄洪的同时降低流速、减少冲刷;沿山体冲沟等景观效果较好处设置山间步道,局部辅以木栈道景观长廊,增加游览趣味性,引导人们近距离接触大自然。
3.3 文脉溯源
该公园得名于古代在此得道成仙的十名美丽女子,羽化飞升后留下十株高大的梅树,故名“十梅庵”。在项目改造过程中根植本土文脉、尊重历史文化、营造情景故事,选用多种梅花营建梅林,山体复绿的同时增添植物色彩,突出“梅”的主题。(图4)
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发挥其生态作用,一方面作为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开放空间使用。海绵城市理念旨在将其生态性与功能性相统一,以解决山体水问题为导向,开发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持原有生态环境不受影响,选用符合当地习性的植物,丰富林相,同时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最终实现城市整体生态环境与人居生活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骏,梅筱,何颖. 游憩机会谱(ROS)在城市森林公园中的运用研究——以重庆照母山森林公园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2):70-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10-22.
作者简介:
王庆元(1980-),男,汉族,籍贯安徽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市政工程施工領域。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森林公园;海绵城市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与现代化城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人类活动干扰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直接造成更高的气温、更严重的洪涝灾害、更紧迫的水资源问题,环境恶化使得城市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为了缓解现代都市的一系列生存问题,政府及专家学者逐渐将“自然”作为首要因素。营建城市森林公园以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空间,实践“海绵城市”理念以缓解洪涝灾害、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水生态问题。
1、城市森林公园
1.1 释义
所谓“城市森林公园”,单从字面释义即有“城市”、“森林”及“公园”三层含义,[1]将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引入钢筋水泥的城市之中,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同时亦为人类活动提供开放空间。
1.2 原则
1.2.1 城市性
城市作为城市森林公园的载体,城市性是其必备原则之一。不同于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受规模与范围限制较大,其规划设计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基础设施相配套,作为人类活动的开放空间之一,考虑服务半径及承载能力,从而确定其空间布局。
1.2.2 生态性
生态性作为城市森林公园的首要原则,是其建设的动机与目的。在营建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植被、种植乡土树种、人工构建植物群落,使其所具备的生态功能尽量与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从而为城市空间提供更宜居的人居环境,同时通过自我调节与自我修复使后期维护管理成本处于可控范围之内[1]。
1.2.3 功能性
所谓功能性,即其作为“公园”的基本属性。城市森林公园不仅需要发挥生态作用,还需具备“公园”的使用功能,作为活动空间供市民休闲娱乐,市民在其中接触自然、亲近自然,从而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海绵城市
2.1 释义
所谓“海绵城市”,即城市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在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2]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对雨水回收净化并加以利用,减少路面径流污染,一定程度上改善水生态问题。
2.2 内涵
海绵城市践行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在保证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维持原有地质水文条件及原生物种不受影响,确保开发前后场地峰现时间、径流峰值、径流时间等水文要素基本不变,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3、案例分析
本文以青岛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之一的楼山河流域为例,深入解析十梅庵公园改造工程,以期为后续城市森林公园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对策与建议。
3.1 项目概况
十梅庵公园位于文昌路以东、老虎山北麓,占地面积约80.9公顷。(图1)
项目范围内现状绿化率较高,水体面积较大,排水系统欠缺,环山消防通道、人行步道及小型广场构成主要道路系统。
现状山体植被单一、部分岩石裸露,存在水土流失现象;现状场地均为不透水下垫面,雨天易形成大量地表径流污染环境;道路排水主要依靠排水明沟,雨天水量较大易对下游管网造成压力,雨水漫灌影响交通安全,同时污染路面;雨水常年冲刷山体形成冲沟,水土流失严重,两个大的水库接纳山体面源污染,水质较差、水体凝滞,且周边驳岸无防护(图2)。
3.2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结合项目现状,充分考虑径流控制及面源污染削减,海绵措施包含生态驳岸、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雨水塘、雨水湿地、生态旱溪、生态冲沟、生态草沟、绿色道路。
3.2.1 山体改造
以解决山体排水为导向,整理现状冲沟,改造沟底、护岸、植被及拦水坎,使之景观性与“海绵”功能性兼备;在现状径流汇集处修建生物滞留设施,设置植草沟及旱溪传输雨水,保证山体蓄水能力的同时提升景观效果,缓解下游水库防洪压力;山体岩石裸露处补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景观性与生态性并重;在现状地势平坦处营建观景平台与小广场,采用透水铺装,减缓路面径流,引导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直观感受“海绵”措施,有利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科普与推广。
3.2.2 水体改造
围绕现状水库营建生态驳岸,岸边分层次种植水生植物与沼生植物,净化水体的同时增加可观赏性;沿驳岸设置石笼以减弱水体冲刷,稳固堤岸;修建亲水木栈道,丰富游览路线的同时接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图3)
3.2.3 道路改造
项目西北门靠近公交站,且与项目主要景点——四清水库相连,在此处设置主要出 入口;利用现有消防通道设置闭合的环山自行车环道,改造现状混凝土排水沟为生态排水沟,雨期泄洪的同时降低流速、减少冲刷;沿山体冲沟等景观效果较好处设置山间步道,局部辅以木栈道景观长廊,增加游览趣味性,引导人们近距离接触大自然。
3.3 文脉溯源
该公园得名于古代在此得道成仙的十名美丽女子,羽化飞升后留下十株高大的梅树,故名“十梅庵”。在项目改造过程中根植本土文脉、尊重历史文化、营造情景故事,选用多种梅花营建梅林,山体复绿的同时增添植物色彩,突出“梅”的主题。(图4)
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发挥其生态作用,一方面作为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开放空间使用。海绵城市理念旨在将其生态性与功能性相统一,以解决山体水问题为导向,开发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持原有生态环境不受影响,选用符合当地习性的植物,丰富林相,同时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最终实现城市整体生态环境与人居生活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骏,梅筱,何颖. 游憩机会谱(ROS)在城市森林公园中的运用研究——以重庆照母山森林公园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2):70-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10-22.
作者简介:
王庆元(1980-),男,汉族,籍贯安徽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市政工程施工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