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备课作为教学质量的保证,历来为学校暨教师所注重,一位教师个人备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水准的保持或升降。架构在教师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对教师队伍整体水准的不断提升,对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功不可没。七年级文科组模范地采用了“中心设计人提供教学设计书讨论稿——集体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中心设计人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修改设计书——将修改后的设计书分发给备课组成员作为该次教学内容的执行书。”的操作程序,保证了集体备课的实效,发挥了个人与集体的睿智,使每一位教师做到“心中有底”进课堂,把新课程理念和精神落实到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在实际集体备课还有如下不足。
一、形式主义严重
我校和许多学校一样,安排集体备课的时间。由于一些教师平时工作较忙,集中的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即使教师按时来了,讨论的时间又很短,讨论不能深入;同时发现,比较普遍的集体备课现象是:备课组长一人讲,讲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分配备课任务,其余教师当“听客”与“看客”,很少有讨论、研究的气氛。在准备教案时,一些教师为应付差事,并未深研教材与大纲,搬用教学参考书或从网上直接下载,不考虑教学效果,这也使得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二、重教轻学严重
在推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求各备课组教案一致、教法一致、作业一致、考试一致,这无疑给教师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不同教师也有不同的个性,这些都不可一概而论,不能以统一的教案、教法去施教。查漏补缺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这就不能用统一的作业、训练去检查。现行的集体备课更多关注的是“教什么”,而往往不太关注“怎么教”和“怎么学”。
三、教条主义严重
集体备课强调整齐划一、整体协作,但一味地强调一致,不从实际出发,这无疑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统一教案的结果是一人备课,集体模仿。一些教师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不吃透教材,不广泛查阅资料,不细心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的重点、难点。如果某教师责任心不强,备课草率,那么影响的不仅是某一班级的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年级的同一学科。用别人的教案机械地施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灵活地采用别人的成果,再加入自己透彻地研究,才会取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妙。
四、享乐主义严重
集体备课其实并不一定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为别人的思想代替不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还得钻研,还得对别人的教案进行再打造,从而形成自己的教案。然而,一些年青教师认为自己刚刚走出师范之门,教学经验不足,重点难点知识把握不准;与其花精力去深研教材教法,还不如搬用老教师的“经验之谈”;与其“摸着石头过河”费力又危险,还不如“循规蹈矩”方便又保险。集体备课如果成为年青教师的“避风港”和“保护伞”的话,那么无疑也就成了他们的“绊脚石”,使他们裹足不前,不思进取,对他们的迅速成熟与专业成长不利。同时,在评价机制上,过分强调备课集体的荣辱,而忽视个体间水平的差异,也使得一些教师不注重个人研究,敬业精神不足,偷懒思想滋生:反正好与差,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这些现象的存在,就因为没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的过于强调“自我”,有的过于迷信“集体”。殊不知集体备课如果只注重教案的整合,而忽略研讨与反思,缺少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并不能起到实效。为此,我认为集体备课应改进形式,注重内容,优化集体备课的步骤,将研讨与反思结合起来,突出集体备课的交流与反思,走一条务实的集体备课之路。基本程序是:个人自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反思修改。这样的集体备课,既有教案教法的整合,又有教学思想的交流;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有个性火花的迸发。
①个人自备:个人自备其实就是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是自己研究与反思的过程。教研组(备课组)将教材内容按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备课表。个人自备时,不仅要遵循“五备”要求,而且要着眼于研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组织有效的变式训练等。个人自备时,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教案,还要写好教学心得与反思,阐述自己设计的理由和意图,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供集体交流时讨论。
②集体交流:为了避免集体备课缺乏研究氛围,我们应把集体备课的着眼点放在“议”,而非以往的“说”与“评”上。我认为集体交流的内容有三项:一是由主备人就个人自备时的内容进行阐述(包括重点、难点、设计思路、个人困惑等);二是备课组长组织大家对主备人的教案进行讨论,大家“见仁见智”,畅所欲言,对教案进行再打造;三是大家对上一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进行交流。这种动态式的集体交流,既强化了教师个人自备时的责任心,又能使教师在交流中提高,从而使集体备课“说”、“議”、“研”一体化。
③形成教案: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之上,各主备人对自己的教案进行重新打造,认真修改,将集体交流时的精神融入到教案中去。最后把完整的教案打印成文本,组内各位教师人手一份。这种充满集体智慧又富有个性的教案,所有教师都比较认同,大家使用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④反思修改:集体备课后所形成的教案是否就一定适用于自己的班级?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在拿到教案后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还要进行深入地推敲、斟酌,使之成为能体现自己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教案。教案不应是一成不变,因为在教案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教后的反思与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教师随时书写教后感或教学心得,这既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形式主义严重
我校和许多学校一样,安排集体备课的时间。由于一些教师平时工作较忙,集中的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即使教师按时来了,讨论的时间又很短,讨论不能深入;同时发现,比较普遍的集体备课现象是:备课组长一人讲,讲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分配备课任务,其余教师当“听客”与“看客”,很少有讨论、研究的气氛。在准备教案时,一些教师为应付差事,并未深研教材与大纲,搬用教学参考书或从网上直接下载,不考虑教学效果,这也使得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二、重教轻学严重
在推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求各备课组教案一致、教法一致、作业一致、考试一致,这无疑给教师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不同教师也有不同的个性,这些都不可一概而论,不能以统一的教案、教法去施教。查漏补缺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这就不能用统一的作业、训练去检查。现行的集体备课更多关注的是“教什么”,而往往不太关注“怎么教”和“怎么学”。
三、教条主义严重
集体备课强调整齐划一、整体协作,但一味地强调一致,不从实际出发,这无疑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统一教案的结果是一人备课,集体模仿。一些教师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不吃透教材,不广泛查阅资料,不细心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的重点、难点。如果某教师责任心不强,备课草率,那么影响的不仅是某一班级的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年级的同一学科。用别人的教案机械地施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灵活地采用别人的成果,再加入自己透彻地研究,才会取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妙。
四、享乐主义严重
集体备课其实并不一定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为别人的思想代替不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还得钻研,还得对别人的教案进行再打造,从而形成自己的教案。然而,一些年青教师认为自己刚刚走出师范之门,教学经验不足,重点难点知识把握不准;与其花精力去深研教材教法,还不如搬用老教师的“经验之谈”;与其“摸着石头过河”费力又危险,还不如“循规蹈矩”方便又保险。集体备课如果成为年青教师的“避风港”和“保护伞”的话,那么无疑也就成了他们的“绊脚石”,使他们裹足不前,不思进取,对他们的迅速成熟与专业成长不利。同时,在评价机制上,过分强调备课集体的荣辱,而忽视个体间水平的差异,也使得一些教师不注重个人研究,敬业精神不足,偷懒思想滋生:反正好与差,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这些现象的存在,就因为没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的过于强调“自我”,有的过于迷信“集体”。殊不知集体备课如果只注重教案的整合,而忽略研讨与反思,缺少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并不能起到实效。为此,我认为集体备课应改进形式,注重内容,优化集体备课的步骤,将研讨与反思结合起来,突出集体备课的交流与反思,走一条务实的集体备课之路。基本程序是:个人自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反思修改。这样的集体备课,既有教案教法的整合,又有教学思想的交流;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有个性火花的迸发。
①个人自备:个人自备其实就是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是自己研究与反思的过程。教研组(备课组)将教材内容按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备课表。个人自备时,不仅要遵循“五备”要求,而且要着眼于研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组织有效的变式训练等。个人自备时,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教案,还要写好教学心得与反思,阐述自己设计的理由和意图,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供集体交流时讨论。
②集体交流:为了避免集体备课缺乏研究氛围,我们应把集体备课的着眼点放在“议”,而非以往的“说”与“评”上。我认为集体交流的内容有三项:一是由主备人就个人自备时的内容进行阐述(包括重点、难点、设计思路、个人困惑等);二是备课组长组织大家对主备人的教案进行讨论,大家“见仁见智”,畅所欲言,对教案进行再打造;三是大家对上一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进行交流。这种动态式的集体交流,既强化了教师个人自备时的责任心,又能使教师在交流中提高,从而使集体备课“说”、“議”、“研”一体化。
③形成教案: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之上,各主备人对自己的教案进行重新打造,认真修改,将集体交流时的精神融入到教案中去。最后把完整的教案打印成文本,组内各位教师人手一份。这种充满集体智慧又富有个性的教案,所有教师都比较认同,大家使用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④反思修改:集体备课后所形成的教案是否就一定适用于自己的班级?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在拿到教案后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还要进行深入地推敲、斟酌,使之成为能体现自己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教案。教案不应是一成不变,因为在教案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教后的反思与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教师随时书写教后感或教学心得,这既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