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苏村古建筑雕刻艺术的价值探析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iori1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灵山县苏村传统民居建筑群中的各类雕刻精品比比皆是,题材丰富,雕刻手法多样,且注重造型美与文化蕴意的结合,造就了其不但有着典型的传统建筑雕刻装饰特点,更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体现了苏村人历来注重传统宗教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思考,是当代专家学者研究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内涵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苏村;建筑雕刻;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灵山县苏村古建筑以其规模宏大被称为“灵山第一村场”,苏村不但建筑规模宏大,且多数建筑结构是以大型木架为支撑的砖木或木石结构,尤其以云浮大理石见长,在苏村的建筑中随处可见,这种独特的建筑用材为苏村的装饰艺术提供了良好的表现空间。雕刻者以木、石为材料,多种雕刻手法综合运用,创作出一大批雕刻艺术品作为建筑的装饰,这些蕴含人文内涵和文化积淀的雕刻艺术品,不仅丰富了明清时期岭南建筑文化的样式和内容,还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装饰图案,对明清时期民居装饰风格发掘和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一、苏村古建筑群的基本概况
  (一)地理环境
  灵山县苏村古建筑群位于308省道旁,离灵山行政中心东部30公里,距石塘镇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整个村落地形起伏平缓,村周围零星分布着玲珑秀气的土丘,与古村落的池塘古树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古建筑群的选址颇具匠心,利用周围的山形,精心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理念。村民将古建筑前面的溪涧垒塞为池塘,以池塘前的大片平整的良田为大的前台,视野十分开阔,因其是在平缓的丘陵上建造的村落,所以在村后植上大片荔枝林做后靠,古建筑群在古树与四面丘陵环抱的映衬下显得古朴而优雅娴静。
  (二)规模布局
  苏村古建筑群现保存共计15个,占地约69万平方米,主要是苏、刘等家族的物业,但统称为苏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初康熙年间,规模宏伟壮观,主要由7个院落组成,即中宪大夫鹤亭刘公祠(祠堂,即荫祉堂)、长房司马第、二房大夫第、二房鹾尹第、三房司训第、四房二伊第和五房贡元第。总体布局以大夫第为中心,左边为司马第,右边为鹾尹第,后面为司训第,构成倒“品”字形格局。其厅堂、内宅,尤其是花厅,画栋雕梁,装饰华丽,气象万千。
  二、苏村建筑雕刻艺术概括
  苏村古建筑群的雕刻艺术装饰十分丰富,每个院落都有自己的装饰雕刻,据统计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共有200多件,琳琅满目,古朴典雅。具体可分为石雕、木雕等,而石板、木板(條)上的雕刻,多为立体造型,设计精美,构思独特。技法上采用了传统的圆雕、浅浮雕、高浮雕、漏雕、平面阴线刻等多种手法,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立体画。在内容上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福禄寿、盛世吉祥、五谷丰登等具有吉祥、安康生活意义的题材。人物题材方面包含有仙童、寿星、学士、官人等;动物类题材有传统典型的龙凤、狮、虎、鹤、鱼、龟、麒麟、鸟、凤蝶等;植物类的有四君子梅兰竹菊、桃李、牡丹、荷花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荔枝等;人文景观类有亭台楼阁、歌舞升平的景象等;而梁、榫构架和内外屋雕刻的则是云龙虎纹等;青石柱及镶嵌在走廊、通道上的石块则是人物活动的场景、吉祥的花鸟虫鱼等图案的浮雕。
  三、苏村古建筑雕刻艺术的多重价值
  苏村古建筑雕刻艺术不仅有着中原、岭南民居装饰雕刻的传统特征,还有着自己的特色,是岭南民间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造型工整、雕刻手法丰富、色彩纯朴、题材多样等方面的审美价值,体现了儒、道等方面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具有深厚的挖掘与探讨价值。
  (一)审美价值
  苏村古建筑雕刻艺术具有强烈的装饰味,无论是在造型、构图、工艺、色彩还是在题材选取上,都有着自己显著的、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1.造型工整,结构严谨
  古建筑的雕刻艺术品需要塑造者具有精湛的造型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刀为笔,运用夸张、隐喻等手法,根据装饰位置的需要“因地制宜”。在确保单个雕刻作品精致生动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与古建筑其他雕刻作品的和谐统一。如在石马巷中的石马就是用夸张的手法在整块大理石上凿出憨厚的形态,在整个石马的塑造中没有一点多余的线条与其他装饰,这就需要雕刻者具有高超的技艺与造型能力。再如司马第里的雕刻作品,其中一幅是广泛流传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望日麒麟”石雕,一头麒麟龙头鹿身牛尾,鳞甲遍体,一手持莲花的肥硕神仙坐于其背上,彩带飘逸,行走于天空中,左上方一轮辉炎的太阳掩映在祥云之中,悠然自在。在神仙的刻画中,造型比例协调、美观,用浮雕的雕刻方法去表现神仙光着上身,用简约的线来表现神仙的裤子。而麒麟与祥云的表现则是综合运用了浮雕、透雕、线雕等手法,将祥云及麒麟鳞甲、鬃毛、眼珠、牙齿等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通过一疏一密、一简一繁的用线、面表现形式形成了强烈的画面变化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使整个画面更加凸显神仙悠然自得的形态。
  2.刀法简洁,表现力强
  浮雕和圆雕通常是用在砖、石、木质上的雕刻手法,它是依靠形象的起伏造成浮凸的立体效果,通过不同层次的雕刻使得想要的主要图案凸出,其他图案向后推移,主次关系明朗,让人一目了然。古建筑装饰的雕刻工艺无论是在石刻上还是木刻上,雕刻手法都很丰富,大多数在实际运用时为多种刻法综合运用,或是浮雕加圆雕,或是浮雕加线刻。
  苏村古建筑雕刻作品多具有刀法简洁、表现力强的特点,综合运用了传统雕刻的各种工艺,如浅浮雕、圆雕、深浮雕、透雕、线刻等。精湛的雕琢工艺提升了苏村古建筑雕刻的艺术价值,也将苏村传统建筑由单居住的功能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可居可赏的境界。如“荫祉堂”正前六幅栏板石雕就尤为精彩,栏板平面剔底,以半圆线框统一每一幅构图尺寸,栏板中间刻出三个阳刻“寿”字的云拱以利通风的寻杖。寻杖、云拱、栏板、小华版和地伏都有出榫,与望柱共同形成卓越卯嵌的稳固整体。正面六幅栏板中由右至左,用秦朝的“商山四皓”故事情节创作而成,其中刻有“圣人亭”的一幅图中,三个人物居中(人物头像已遭破坏),用柔和的线条勾画,人物右边运用深浮雕粗放的线条、块面去表现亭台与公园的太湖石门,并在石门上面写上“花林”,在石门上方用凹线雕刻上几枝柳树叶。而在画面的左边的“圣人厅”则是精雕细琢,技法上包括了传统浅浮雕、深浮雕、透雕等,不仅把建筑的门板刻画得很细致,连门板上的装饰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多种雕法的综合运用,使整个画面主次分明、对比强烈。   3.色彩纯朴
  朱熹认为“大抵圣人之言,本身平易,平易之中其旨无穷”,主张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主张对色彩要素朴,反对绚丽灿烂与错金镂彩。庄周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五色乱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竞美”,体现了朴素的道家精神。
  苏村古建筑的雕刻艺术作品中无不反映了程朱理学与老庄自然、朴素的美学思想。石雕尤为突出,在现存的雕刻图案中很少或基本没有用到色彩加以装饰,几乎都是保持了石砖原有的灰色调。荫祉堂里无论是栏板人物场景、栏板后面的动植物刻画,还是里面的柱础、漏窗的石刻作品都保持着大理石原有的灰调子材料质感,充分利用了雕刻材料的质地自然之美,使它们与古建筑本身的青砖、青瓦以及周围的古树、丘陵固有的色彩在层次变化中呈现浑然一体的灰调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
  4.题材丰富
  在苏村雕刻艺术中,题材广泛应用是一大特色。人物类的多数是从儒释道三教中提取的仙童、学士或是圣贤等形象;动物类有传说中的龙、凤等,也有生活中常见的狮、龟鱼、蜜蜂、蝴蝶等;植物类有传统文人喜好的“岁寒三友”松竹梅,有生活中常见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也有海中的珊瑚、佛教圣物菩提树、灵芝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荔枝等。丰富的雕刻题材,既为雕刻师提供了创作、表现空间,又表达了苏村人民平淡而不平庸的生活品质,寄托了他们对安全、安逸、多子多福幸福生活的珍惜与向往。
  (二)文化价值
  苏村古建筑雕刻艺术,是当时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结晶,同时也是苏村人民的意愿反映,还是当时文人、艺人、商人等各个阶层共同参与创造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社会现象,体现了苏村劳动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民俗等多重文化的思考与取向。
  1.儒、道文化
  苏村的先辈是从河北保定迁居今广东南海市高明区榴边村,明末兄弟俩来到灵山经商而落户苏村。在其家族中不乏游历宦海之辈,清代康熙后期苏村刘仕俭的五子十四孙中,有知府1人,知州2人,盐场大使、盐运司各1人,这些为官之辈无不熟读四书五经,道、儒文化底蕴深厚。因而苏村的建筑文化不可避免地被打上老庄文化思想的烙印。在儒家思想中“仁”“礼”是其奉行的核心内容,也是当时苏村人所遵循的道德标准,是影响苏村古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重要思想。在苏村古建筑雕刻艺术的题材里,有大量体现“中庸”“忠”“孝”“节”“义”的题材。如司训第“女花厅”用整块大理石雕凿的巨型金鱼缸,正面以传统故事“孟母择邻”、民间传说“腾龙引鲤”做主图案,表达女主人恪尽职守相夫教子之责,以助郎儿能在科场一展所学,博取“锦绣前程”“平步青云”的深情祝福。
  2.宗教文化
  中国的宗教文化具有包容性与丰富性,在漫长历史中,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是构成中国宗教文化的主要内容,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无不影响着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中国封建社会当中,宗教文化往往是统治者为统治服务的重要工具,在明朝就实行“三教合一”的政策,这一政策与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在苏村装饰雕刻艺术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本土宗教和体现佛教文化的题材,如“(姜)太公骑麟”“麻姑拜兽”“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长纹样、“万”字符号、八吉祥、莲花纹样等,反映了苏村人有着追求福禄、富贵、多子、吉祥、长生不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地方民间文化
  苏村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有着其丰富、独特的地方民间文化,如“跳岭头”“七月十四”“五月五”“四月八”等传统节日文化。使用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是苏村古建筑雕刻艺术的一大特色。如“荫祉堂”头座二厅,前轩两条方石柱半空上架酸枝木矩料三步轩梁,仰面中门梁雕饰直接使用了当地“荔枝”为题材的浮雕,“荔枝”即为“来子”,以荔枝谐音借代,这是灵山一带民间一直相传的习俗。在人的传统观念中,人多力量大,既表达了苏村人期盼家族日益庞大、多子多福、香火永继的美好愿望,也是灵山的地方特色,植根人心的传统文化的艺术形象,体现的是苏村人对“人丁兴旺”“生生不息”等质朴的幸福生活向往。
  (三)社会价值
  1.教化作用
  苏村建筑雕刻艺术是美术的范畴,美术的教化作用有时比单纯文字的教化更为有效果。张彦远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特别是在当时老百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苏村的古建筑雕刻不仅仅有装饰美化的作用,还具有教化族人的功能。如用鲤鱼造型隐喻着“鲤化龙”“跃龙门”告诫后人要勤奋、要奋斗,不能安于现状。如二尹第的龟鹤、青鹿雕饰等向后人隐喻着要保持庄老的思想,健康的平常心态,才能延年益寿。
  2.優秀传统美德传承的载体
  儒家信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苏村的雕刻艺术的很多作品中,很多体现“中庸”“忠”“孝”“节”“义”的传统儒家思想题材,如“(姜)太公骑麟”“麻姑拜兽”“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等,这就成为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结语
  灵山县苏村古建筑独特的雕刻艺术特征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受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审美观以及当地的民间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苏村的雕刻艺术以其丰富的题材和内容、精湛的雕刻工艺、纯朴的色彩式样、生动传神的造型语言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它们历经几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与风雨的侵蚀后仍栩栩如生地呈现于今人,成为专家学者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的财富与资源。
  参考文献:
  [1]陈秀南.灵山县苏村刘氏祖宅雕饰的民俗事象.灵山文献.
  [2]廖恒.广西灵山县古建测绘分析[J].山西建筑,2007.
  [3]中共钦州市委宣传部.民间风情[J].民间风情,2008.
  [4]高山,徐百佳.论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图形遗产”的价值[J].江淮论坛,2009.
  [5]罗小平.析五音与五脏关系研究[J].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
  [6]乐爱国.道教生态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黄国存.广西灵山大芦村建筑群特征及其审美意识探微[J].传承,2016.
其他文献
期刊
时隔一年半,再次来到了博山下恶石坞,一个明朝时期为避战乱而由难民创建的小山村。今人很难想象,那时的人是怎样在深山里用一块块石头,建起这一间间小房子,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的粮田,在那里繁衍生存。  时至今日,城市文明的进程,打通了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式的山村,蜿蜒崎岖的水泥路通到了村子里,过厌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年轻人,纷纷下山进入城市打工、创业,为了能过上火热的城市生活而去拼搏。整个村子
期刊
期刊
摘 要:我国建筑行业在快速的发展,在建筑行业逐渐发展的今天,住宅建设中的暖通施工工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暖通工程的施工需要满足质量和舒适度这两大要求,尤其是在住宅建设逐渐发展的今天,暖通工程的施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暖通工程的施工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住宅建设;暖通工程;施工问题;解决措施  暖通是建筑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尤
期刊
摘 要:自动化仪表作为原油管道管理中不可少的一项,在原油管道工艺中引用十分广泛,包括了管道工艺的等方面的应用,本文从具体方面入手,通过分析自动化仪表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提出了自动化仪表在原油管道工艺中的运用,在分析过程中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动化仪表的重要性,旨在为原油管道管理与输送提供有效借鉴,积极提高我国原油长输管道的发展。  关键词:自动化仪表;原油管道;工艺;应用  引言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以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