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澳认为:“问题解决”是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原理和法则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高类型。“解决问题”的问题来自于数学与其他情景中,但多数来自于学生有关学校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中,尤其是低年级,教学要找好的数学问题。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一般应具备三个特征:首先它是有点难的问题,有地方有待解决而且解决方法不太明显:第二,从数学角度看,它是有挑战性的和有趣的;第三,它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相关,这样学生就能应用目前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有尝试和检验、画图、实际操作、找规律、制表、从简单的情况入手、整理数据、反方向思考、列方程、逻辑推理等。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侧重于前四种。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帮助学生明确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要求
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都要坚持具有“读、找、想、算、答”五步,即:一要准确地读三遍题:二要找出条件和问题;三要想好算法;四要正确地列式计算;五要答题。
为了使学生养成习惯,课上只要讲应用题,我自己都坚持按五步去做,给学生做示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要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要能准确地读题,正确理解题意。我要求学生每读一遍题,就在题的前边画一道,读完三遍,画出“△”。然后用单横线画出两个条件,分别注明①和②,用双横线画出问题,边画边小声读出条件和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我还经常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去做了。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或减,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或除,我让学生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进行练习。我把全班49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小组指定一个组长。当拿出一道应用题时,就让小组讨论基本数量关系,每人说一遍,会的教不会的,以好带差。还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把所想的那句话写下来。如:分析了“做一个书包要用2尺布,有8尺布可以做几个书包”后,要写出“8尺里面有几个2尺”;分析了“大船有2 0只,小船的只数是大船的5倍,有小船多少只”,要写出“20只的5倍是多少只”。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知道在列式前必须分析数量关系。
三、教给学生审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较灵活题的能力
所谓灵活题,一种是语言结构与普通提问不同,如:“小荣认识50个字,小光认识45个字”,普通提问是“小光比小荣少认几个字”;如改为“小光再认几个字就和小荣认的同样多”,有的学生就不懂了。
另一种灵活题就是“逆向叙述题”,其叙述顺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学生对这种题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灵活题的能力,我帮助学生掌握几种理解题意的方法:
1、实物演示法。如:我常用一摞本子演示“发了→还剩→原有”的关系,或用一把粉笔演示“用了→还剩→原有”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借助实物演示来理解题意。
2、用改变说法理解较难懂的语句。如:上面说的“小光再认几个字就和小荣认的同样多”,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懂它的意思。就是“小光比小荣少认几个字”。再如:“食堂买来白菜、萝卜各7筐”,就是“白菜有7筐,萝卜也有7筐”。
3、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教一年级时,我帮助学生学会看线段图;教二年级时,我就帮助他们学会画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注明条件和问题,以此来帮助他们分析数量关系。
4、借助生活经验理解题意。有的学生对“吃了一还剩一原有”等逆向叙述题不理解,我就举学生熟悉的事——“你吃了3块糖,桌子上还剩4块糖,你原来有几块糖”,来帮助学生理解。
5、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应用题的叙述进行想象。如:读了“育红小学有两排房子,其中一排有4个教室,另一排有5个教室,一共有几个教室”之后,脑子里应当出现“两排房子,一排有4个教室,另一排有5个教室”的一幅图画,这样就可避免列成2+4+5的错误。又如:读了“有人在车站上等车,车来了,上去10人,还有8人没上去,车站原来有多少人等车”,学生脑子里就应浮现出车站上等车及上车的情景。
四、让学生经常进行判断和分析
我发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因个别词或巧合数字的干扰,选择了错误的算法。
如:“学校买来粉笔5 4盒,每天用去6盒,几天用完?”结果,个别学生看到“用去”这个词,就用减法解答。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都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正确解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原题怎么改变,才用减法解答。
又如:“缝纫组要做72套衣服,已经做了8套,再做多少套可以全部做完?”因为那一段时间常做除法,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见到72和8,马上列出72÷8的式子。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学生知道错了。我接着提问学生:这道题条件和问题怎么变一下。才用除法解答呢?
这样的判断和分析,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五、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培养学习自主性
改革后的应用题教学强调应用题教的内容应该取自于孩子们周围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里,孩子们学习如何通过教学的帮助来了解周围世界的真相是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在传统的数学课里,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给出一组必不可少的信息,使学生求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作为改进,第一,应用题设计上留出让学生自己选取、补充信息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己收集组织有关信息。例如:20元钱可以买多少斤桔子,这种是按传统观点无法解决的,是信息、数据不全的题。学生要完成这道题必须首先在学校或家附近的商店或超市去收集桔子的价格信息,然后挑选价格最便宜的和价格最贵的。再算出可买桔子斤数的范围,这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应用题不设问,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设问,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设问中看出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和处理能力。第三,设计问题时考虑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发散性思维,探求不同的答案。
《新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有尝试和检验、画图、实际操作、找规律、制表、从简单的情况入手、整理数据、反方向思考、列方程、逻辑推理等。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侧重于前四种。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帮助学生明确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要求
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都要坚持具有“读、找、想、算、答”五步,即:一要准确地读三遍题:二要找出条件和问题;三要想好算法;四要正确地列式计算;五要答题。
为了使学生养成习惯,课上只要讲应用题,我自己都坚持按五步去做,给学生做示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要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要能准确地读题,正确理解题意。我要求学生每读一遍题,就在题的前边画一道,读完三遍,画出“△”。然后用单横线画出两个条件,分别注明①和②,用双横线画出问题,边画边小声读出条件和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我还经常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去做了。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或减,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或除,我让学生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进行练习。我把全班49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小组指定一个组长。当拿出一道应用题时,就让小组讨论基本数量关系,每人说一遍,会的教不会的,以好带差。还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把所想的那句话写下来。如:分析了“做一个书包要用2尺布,有8尺布可以做几个书包”后,要写出“8尺里面有几个2尺”;分析了“大船有2 0只,小船的只数是大船的5倍,有小船多少只”,要写出“20只的5倍是多少只”。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知道在列式前必须分析数量关系。
三、教给学生审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较灵活题的能力
所谓灵活题,一种是语言结构与普通提问不同,如:“小荣认识50个字,小光认识45个字”,普通提问是“小光比小荣少认几个字”;如改为“小光再认几个字就和小荣认的同样多”,有的学生就不懂了。
另一种灵活题就是“逆向叙述题”,其叙述顺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学生对这种题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灵活题的能力,我帮助学生掌握几种理解题意的方法:
1、实物演示法。如:我常用一摞本子演示“发了→还剩→原有”的关系,或用一把粉笔演示“用了→还剩→原有”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借助实物演示来理解题意。
2、用改变说法理解较难懂的语句。如:上面说的“小光再认几个字就和小荣认的同样多”,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懂它的意思。就是“小光比小荣少认几个字”。再如:“食堂买来白菜、萝卜各7筐”,就是“白菜有7筐,萝卜也有7筐”。
3、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教一年级时,我帮助学生学会看线段图;教二年级时,我就帮助他们学会画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注明条件和问题,以此来帮助他们分析数量关系。
4、借助生活经验理解题意。有的学生对“吃了一还剩一原有”等逆向叙述题不理解,我就举学生熟悉的事——“你吃了3块糖,桌子上还剩4块糖,你原来有几块糖”,来帮助学生理解。
5、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应用题的叙述进行想象。如:读了“育红小学有两排房子,其中一排有4个教室,另一排有5个教室,一共有几个教室”之后,脑子里应当出现“两排房子,一排有4个教室,另一排有5个教室”的一幅图画,这样就可避免列成2+4+5的错误。又如:读了“有人在车站上等车,车来了,上去10人,还有8人没上去,车站原来有多少人等车”,学生脑子里就应浮现出车站上等车及上车的情景。
四、让学生经常进行判断和分析
我发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因个别词或巧合数字的干扰,选择了错误的算法。
如:“学校买来粉笔5 4盒,每天用去6盒,几天用完?”结果,个别学生看到“用去”这个词,就用减法解答。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都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正确解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原题怎么改变,才用减法解答。
又如:“缝纫组要做72套衣服,已经做了8套,再做多少套可以全部做完?”因为那一段时间常做除法,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见到72和8,马上列出72÷8的式子。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学生知道错了。我接着提问学生:这道题条件和问题怎么变一下。才用除法解答呢?
这样的判断和分析,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五、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培养学习自主性
改革后的应用题教学强调应用题教的内容应该取自于孩子们周围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里,孩子们学习如何通过教学的帮助来了解周围世界的真相是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在传统的数学课里,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给出一组必不可少的信息,使学生求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作为改进,第一,应用题设计上留出让学生自己选取、补充信息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己收集组织有关信息。例如:20元钱可以买多少斤桔子,这种是按传统观点无法解决的,是信息、数据不全的题。学生要完成这道题必须首先在学校或家附近的商店或超市去收集桔子的价格信息,然后挑选价格最便宜的和价格最贵的。再算出可买桔子斤数的范围,这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应用题不设问,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设问,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设问中看出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和处理能力。第三,设计问题时考虑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发散性思维,探求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