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教学目标将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纳入课程教学目标之中,“双基”也因此转化为“四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授工作,还要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激情,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思考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策略
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小学数学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取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一、以生活为起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知识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将实际生活内容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既是数学教师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措施。数学教师将实际生活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突破学生的认知局限,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1]。
比如,在“初步认识分数”这节内容教学中,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引入“分月饼”的游戏,将月饼分成一大一小两块,然后找两个学生上台,让他们一人选一块。两个学生在选的过程中感觉到十分困难,笔者就询问学生原因,两个人纷纷表示,谁先选择月饼就比较划算,这种分配方式对后选的人不公平。笔者继续提出疑问:“为什么对后选的人不公平?”这两个学生一致认为,因为这两块月饼一大一小。结合这个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数学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平均分”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刚好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融入生活化元素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讲解以下题目过程中,进行这样的整理。第一题:一张长方形彩纸,长16分米,宽4分米。用它最多能剪出多少个直径是2分米的圆片?第二题:一张长方形纸,长26分米,宽16分米。用它最多能剪出多少个半径是1.5分米的圆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进行解答。对于第一个题目,学生可以顺利解答,到了第二个问题,学生碰到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让学生发挥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对比两个题目:对比两者的不同点。学生发现,这两个题目最大的区别就是:第一,第一个题目已知直径,第二个题目已知半径。第二,第一个结果是整数,第二个结果产生余数。学生最终发现了有效解题方法,先算出圆的直径,计算结果出现了余数,采用去尾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利用活动经验解决了问题。
二、以操作为载体,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对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思考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及体验数学学习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科学组织具有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以此启发学生不断拓宽学习思路,多角度、全方位获取多样化的信息,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2]。笔者认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具有足够的时间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操作,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相互碰撞,在此基础上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相关内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学生利用两个同底等高的圆锥体、圆柱体以及砂纸等工具探究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思维在相互合作操作的过程中发生碰撞,并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借鉴他人的观点,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以合作交流为依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的观点。这也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其他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合作交流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经历比较、思考、观察的过程,再從数学现象和数学事实中将一些非本质的、个别的属性舍去,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同时如果在班级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比如在教学“商和余数”有关教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这个过程,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若干个火柴棒。然后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40÷3”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火柴棒摆三角形,摆出的三角形就是“商”,而余下的火柴棒数量就是“余数”。通过这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操作交流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从而能够很清楚地明白“商”“余数”的概念。
又比如“认识大数”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农村学生从小可能更多听到的是“亩”,对公顷、平方千米并没有实际的理解。笔者首先教学1公顷的概念: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然后分组让学生用步子量一下操场,计算一下面积;再分组让学生去附近的田地里,与土地主人协商好一亩是多大,然后让学生量出数据;最后让小组学生自己量出1公顷面积的大小,并且在纸上按照比例画出1公顷、1亩、1平方米的图形作比较。如此一来,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实际操作中对这些概念有了明确的理
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学习。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数学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各种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最具有价值的、最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翁倩蕾.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60-61.
[2]高其鹏.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与方法[J].学周刊,2017(6):106-107.
编辑 张珍珍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策略
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小学数学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取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一、以生活为起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知识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将实际生活内容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既是数学教师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措施。数学教师将实际生活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突破学生的认知局限,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1]。
比如,在“初步认识分数”这节内容教学中,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引入“分月饼”的游戏,将月饼分成一大一小两块,然后找两个学生上台,让他们一人选一块。两个学生在选的过程中感觉到十分困难,笔者就询问学生原因,两个人纷纷表示,谁先选择月饼就比较划算,这种分配方式对后选的人不公平。笔者继续提出疑问:“为什么对后选的人不公平?”这两个学生一致认为,因为这两块月饼一大一小。结合这个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数学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平均分”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刚好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融入生活化元素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讲解以下题目过程中,进行这样的整理。第一题:一张长方形彩纸,长16分米,宽4分米。用它最多能剪出多少个直径是2分米的圆片?第二题:一张长方形纸,长26分米,宽16分米。用它最多能剪出多少个半径是1.5分米的圆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进行解答。对于第一个题目,学生可以顺利解答,到了第二个问题,学生碰到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让学生发挥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对比两个题目:对比两者的不同点。学生发现,这两个题目最大的区别就是:第一,第一个题目已知直径,第二个题目已知半径。第二,第一个结果是整数,第二个结果产生余数。学生最终发现了有效解题方法,先算出圆的直径,计算结果出现了余数,采用去尾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利用活动经验解决了问题。
二、以操作为载体,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对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思考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及体验数学学习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科学组织具有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以此启发学生不断拓宽学习思路,多角度、全方位获取多样化的信息,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2]。笔者认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具有足够的时间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操作,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相互碰撞,在此基础上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相关内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学生利用两个同底等高的圆锥体、圆柱体以及砂纸等工具探究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思维在相互合作操作的过程中发生碰撞,并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借鉴他人的观点,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以合作交流为依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的观点。这也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其他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合作交流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经历比较、思考、观察的过程,再從数学现象和数学事实中将一些非本质的、个别的属性舍去,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同时如果在班级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比如在教学“商和余数”有关教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这个过程,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若干个火柴棒。然后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40÷3”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火柴棒摆三角形,摆出的三角形就是“商”,而余下的火柴棒数量就是“余数”。通过这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操作交流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从而能够很清楚地明白“商”“余数”的概念。
又比如“认识大数”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农村学生从小可能更多听到的是“亩”,对公顷、平方千米并没有实际的理解。笔者首先教学1公顷的概念: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然后分组让学生用步子量一下操场,计算一下面积;再分组让学生去附近的田地里,与土地主人协商好一亩是多大,然后让学生量出数据;最后让小组学生自己量出1公顷面积的大小,并且在纸上按照比例画出1公顷、1亩、1平方米的图形作比较。如此一来,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实际操作中对这些概念有了明确的理
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学习。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数学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各种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最具有价值的、最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翁倩蕾.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60-61.
[2]高其鹏.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与方法[J].学周刊,2017(6):106-107.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