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0.3%。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根据不同的兴趣、目的而成为不同的网络群体,在群体之中交流、行动。网络是虚拟的空间,不同于人类学以往的研究,网络群体的研究时间没有那么严格,地点也不再受地理限制,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都有所不同,对研究者也提出了很多更多要求。网络人类学作为人类学新的发展方向,应该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有更多创新。
关键词:网络群体行为;人类学;网络人类学
作者简介:张伟(1990-),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一、网络与人类学
网络空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系统为中心的硬件设备构成,更是包括人类思想等在内的虚拟社会。网络人类学是近些年来人类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它的研究对象是虚拟网络中的人以及文化,它是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阿图罗·埃斯科瓦尔等发表文章《欢迎来到网络世界: 有关网络文化的人类学笔记》,首先提出了进行“网络文化的人类学”研究的设想。
网络带给人的不仅是对于人类文化的显像,更是在另一个空间领域把文化的一种再建构[1]。首先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的空间,人们不像传统的社区一样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来交往,网络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甚至超越了国家、种族、语言、地理这些因素[2]。第二,网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另一种程度上又反映了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虽然与现实社会有所不同,但是呈现的结果确是人类通过网络对于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表达[3]。第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种互动,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人类学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的转变,更是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对研究方法的更灵活运用。
二、网络群体行为
有学者说,网络是网络中的人共同构造的虚拟世界或者说是网络世界[4]。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特征。从进入到网络开始,帐号注册、网络名字的起用、头像的设置、角色的确定,人们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来确定自己的定位。不管是游戏、交友、还是搜素浏览,作为个体的身份认定已经完成。这样的身份也将作为一种符号,参与到以后的互动中去[5]。
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由于不同的进入网络的目的、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性格特征可能会进入到不同的团体当中,从而形成网络群体。网络群体的内部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心理特质,虽然可能文化程度,个性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兴趣点和话题会将他们聚集在一起。人们或者因为某个喜欢某个明星,或者因为玩同一款游戏,或者因为对一个事情的关注,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各种贴吧,社区,以及话题分组。比如,天涯、网易这种大型综合性社区,百度贴吧还有微博。
网络群体的行为就是在人们在网络空间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过程中,作为群体直接或者间接利用网络操作,并造成一定结果的行为。
三、网络群体行为的特征
1.起因的间接性。
一个话题的激发往往不一定是发生在群体内的每个个体之中,但是往往又或多或少地与这些个体的利益相关。这些事情或是激起了群体的情感共通,或是有群体内部成员的利益诉求。
2.时间的延续性和范围的扩展性。
一方面,时间上网络具有时间上不断传播的功能,另一方面,从传播范围来说,随着网络媒体的宣传和相关网民的转发,其影响群体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广 [6]。
3.角色的多样性。
在起始、传播、高潮、落幕的一系列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也分别有发起者、推动者、话题关注者和被关注者以及最后的矛盾解决的相关人员。
4.进展的即时性。
因为网络的快捷、方便,人们可以实时上传时间的最新进展,关注的人们也可以即时的看到事情的发展过程。
5.结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掌握的信息是经由网络的传播而获得的,很少有人去探寻真正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群体又特别容易被情感或者其他参与者所导向,其结果也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参考文献:
[1]卜玉梅.网络人类学的理论要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9).
[2]刘华芹.网络人类学:网络空间与人类学的互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2).
[3]郑永廷,昝玉林.论网络群体与人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4]张之沧.第四世界论[J].学术月刊,2006(2).
[5]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7(9).
[6]邓文双,李皓.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科技信息, 2011(8).
关键词:网络群体行为;人类学;网络人类学
作者简介:张伟(1990-),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一、网络与人类学
网络空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系统为中心的硬件设备构成,更是包括人类思想等在内的虚拟社会。网络人类学是近些年来人类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它的研究对象是虚拟网络中的人以及文化,它是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阿图罗·埃斯科瓦尔等发表文章《欢迎来到网络世界: 有关网络文化的人类学笔记》,首先提出了进行“网络文化的人类学”研究的设想。
网络带给人的不仅是对于人类文化的显像,更是在另一个空间领域把文化的一种再建构[1]。首先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的空间,人们不像传统的社区一样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来交往,网络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甚至超越了国家、种族、语言、地理这些因素[2]。第二,网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另一种程度上又反映了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虽然与现实社会有所不同,但是呈现的结果确是人类通过网络对于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表达[3]。第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种互动,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人类学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的转变,更是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对研究方法的更灵活运用。
二、网络群体行为
有学者说,网络是网络中的人共同构造的虚拟世界或者说是网络世界[4]。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特征。从进入到网络开始,帐号注册、网络名字的起用、头像的设置、角色的确定,人们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来确定自己的定位。不管是游戏、交友、还是搜素浏览,作为个体的身份认定已经完成。这样的身份也将作为一种符号,参与到以后的互动中去[5]。
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由于不同的进入网络的目的、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性格特征可能会进入到不同的团体当中,从而形成网络群体。网络群体的内部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心理特质,虽然可能文化程度,个性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兴趣点和话题会将他们聚集在一起。人们或者因为某个喜欢某个明星,或者因为玩同一款游戏,或者因为对一个事情的关注,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各种贴吧,社区,以及话题分组。比如,天涯、网易这种大型综合性社区,百度贴吧还有微博。
网络群体的行为就是在人们在网络空间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过程中,作为群体直接或者间接利用网络操作,并造成一定结果的行为。
三、网络群体行为的特征
1.起因的间接性。
一个话题的激发往往不一定是发生在群体内的每个个体之中,但是往往又或多或少地与这些个体的利益相关。这些事情或是激起了群体的情感共通,或是有群体内部成员的利益诉求。
2.时间的延续性和范围的扩展性。
一方面,时间上网络具有时间上不断传播的功能,另一方面,从传播范围来说,随着网络媒体的宣传和相关网民的转发,其影响群体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广 [6]。
3.角色的多样性。
在起始、传播、高潮、落幕的一系列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也分别有发起者、推动者、话题关注者和被关注者以及最后的矛盾解决的相关人员。
4.进展的即时性。
因为网络的快捷、方便,人们可以实时上传时间的最新进展,关注的人们也可以即时的看到事情的发展过程。
5.结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掌握的信息是经由网络的传播而获得的,很少有人去探寻真正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群体又特别容易被情感或者其他参与者所导向,其结果也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参考文献:
[1]卜玉梅.网络人类学的理论要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9).
[2]刘华芹.网络人类学:网络空间与人类学的互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2).
[3]郑永廷,昝玉林.论网络群体与人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4]张之沧.第四世界论[J].学术月刊,2006(2).
[5]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7(9).
[6]邓文双,李皓.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科技信息,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