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教师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ahabook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震中距成都约100千米。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时,共发生余震4045次,3级以上余震103次,最大余震5.7级,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千米。截至2013年4月26日18时,地震已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万人受伤。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给广大群众生命带来巨大威胁,使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多少次生离死别的悲切,多少人流离失所的苦楚,都深深印记在每个人的心中。地震中,最受害的是学生,最柔弱的是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他们是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群体。此次芦山地震,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无畏和坚毅下,孩子们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据四川省雅安市教育局消息,截至2013年4月23日上午11点30分,此次芦山地震导致雅安市辖区伤亡师生65人。其中,死亡学生14人,教职工受伤9人,受伤学生42人)。尽管如此,此次地震还是给震区教育带来了巨大损害。在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面对无法预报的地质灾害,在提高防震设施等级的基础上,教师们唯有普及地震知识、积累防震避震经验、学习自救互救方法等才能最大限度保护自己、保护学生,学生们亦能更好地自保。
  一、最需要了解的知识
  地震作为自然灾害,有其不确定性和巨大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灾难。对于普通人来说,有时感觉地震很遥远,而一旦发生也许就近在咫尺。目前,我国对于国民的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工作推进还比较落后。民众地震知识的普及以及防震避震和自救技能的掌握也相对滞后。综合国外经验,应急工作最重要的是从娃娃抓起,对于知识的传播者——教育工作者来说,做好地震知识的传播,运用好地震知识尤为重要。
  1.它是咋回事——地震的释义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它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2.你在震区吗——地震多发区域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参见下图。
  3.真的无法预报吗——地震预报与预警
  (1)为何无法预报。地震预报到如今还是探索性研究项目,特别是中期、短期或临震前的预报尚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地震预报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是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的变动过程,不同于实验室中单纯的可控条件下进行的样品试验,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量,这种观测通常是不完全的和不完善的。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深层介质的物理状态 ,因为测量过程本身就将打破原有的状态。而所能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还不能确知。这就是地震预报研究之所以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要得到预测地震所需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强度)就有些强人所难了。当然,现代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预报地震发生的大致区域和可能的时间段(几年到几个月内),而这是不能公布的,这是从国家和社会角度出发的。
  1996年11月,伦敦召开的“地震预测框架评估”国际会议,达成了一个广泛的共识:地震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不仅现在没法预测,将来也没法预测。
  (2)如何及时预警。“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两者不属同一概念。“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也称作“震时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千米,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快速评估结果,就可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根据预警原理,在距离震源50千米内的地区,会在地震前10秒收到预警信息;90~100千米内的地区,能提前20多秒收到预警信息。在日本,目前对地震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地震预报”转向了“地震预警”。2005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建立“全民危机警报系统”。利用地震波传导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挽救更多外围居民的生命。
  我国已经在部分地震易发区域建立了预警机制。作为地震易发区域的教师,应该及时针对预警做出准确判断和有效防震避震。
  二、最直接管用的经验
  大量震例表明,地震中学校最容易遭受灾难。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要做好学校的防震准备,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教师和学生们掌握避震经验,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师生伤亡和损害。   1.避震原则
  地震发生时要就近躲避,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对策,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2.避震要点
  (1)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主要是指以下地方: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2)地震时如果在上课,教师要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迅速贴屋角趴下,脸朝下,头近墙壁,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两眼之间的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这样即使房子倒塌,由于有残墙和家具可支撑,以免伤亡或窒息。如果处于房门附近,无危房或狭巷、可立即跑出室内,已冲出室外的人在短的时间内,不要急于返回室内。
  (3)在高楼区域,严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4)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3.自救须知
  如果被埋,搬动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尽量靠近管道,敲击管道传递求教信息最有效,有时还会有水出现;保存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三、最迫切重要的援助
  在地震灾害的救灾任务陆续告一段落之际,漫长的灾后心理社会复健的工作更是重建家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位居教育岗位第一线的教师,在地震中,你或许是直接受害者,或许是间接受害者,但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孩子们的保护伞,当你回到校园,你就应该是学生最重要的援助人。孩子的心理复健远比身体康复更重要,更困难。熟知孩子灾后心理,掌握心理复健技能,此刻显得弥足珍贵,意义深远。
  (一)灾后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反应
  经历过地震大灾难,孩子们不论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反应。一般而言,这些情绪反应并不会持续很久,但当时看起来状况很好的孩子也有可能在灾难发生数周后才逐渐地表现出来。由于儿童与青少年对灾变事件(例如:死亡)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因此反应也稍异于成人。
  不同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典型反应:
  1.学龄前(1岁~5岁)
  ·吸手指头,尿床
  ·害怕黑暗或动物,黏住父母
  ·畏惧夜晚,大小便失禁,便秘
  ·说话困难(例如:口吃),食欲减退或增加
  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以往所处的安全的世界,因灾变而遭受破坏,会特别显得脆弱,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处理紧急压力的语言和思考能力,而期望家人来帮助或安慰他们。
  2.学龄儿童(5岁~10岁)
  ·易怒,哭诉
  ·黏人,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
  ·明显地与弟弟妹妹竞争父母的注意力,畏惧夜晚、做噩梦、害怕黑暗
  ·逃避上学,在同伴中退缩,在学校失去兴趣或不能专心
  退化行为几乎是这个年龄层的典型反应,失去宠物或有价值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是特别难处理的。
  3.青春期前(11岁~14岁)
  ·睡眠失调,食欲不振
  ·在家里造反,不愿意做家事
  ·学校问题(例如:打架、退缩、失去兴趣、寻求注意的行为)
  ·生理问题(例如:头痛、不明原因的痛、皮肤发疹、排泄问题等)
  ·失去与同侪社交活动的兴趣
  同侪活动在年龄层特别明显,孩子需要觉得他的恐惧是适当的并和别人一样的,反映以减低紧张和焦虑及可能的罪恶感为目标。
  4.青春期(15岁~18岁)
  ·身心症状(例如:排泄问题、气喘),头痛
  ·食欲与睡眠失调,月经失调与月经困难
  ·烦躁或减低活动、冷漠,对异性的兴趣降低
  ·不负责或犯法的行为,对父母控制、想要解放的反抗减少
  ·注意力不集中,虑病症(不断担心自己有病痛,但无医学上的根据)
  大部分青春期的青少年活动与兴趣都集中在与他(她)同年龄的同侪,他们特别容易因同侪活动的瓦解,以及共同努力时失去大人的依靠而悲伤、难过。孩子在灾难中失去亲人,是最常见的压力,也是最急需处理的危机。
  (二)灾后教师心理援助学生特则
  1.对学前阶段的儿童
  此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身边赖以生存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坏,会显得特别敏感,反应也极脆弱,他们通常无法有效地以口语能力来表达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边亲近的大人能给予积极与适当安慰。我们建议用以下的一些活动,在“再保证”的过程中,重建学生的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
  提供他们足够的玩具、道具,鼓励他们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多给予孩子身体的拥抱与接触,或提供需相互碰触的团体游戏。
  提供孩子绘画经验,最好有一张大的墙报纸,让孩子集体在纸面上尽情表达他的感受,之后再团体分享,需要提醒的是,此时要鼓励孩子画出具体的东西。
  孩子此时的胃口可能并不是那么好,建议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们在生理与情绪上的补充。
  用一些不具威胁性或低威胁性的活动来鼓励他们玩保护自己的游戏,如“假如怕狗狗的小英碰到一只狗狗,她要怎么办”“假如家里突然停电了,要怎么办”。   告知家长,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动,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2.对小学阶段的学生
  此阶段的儿童虽已能表达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但他们往往缺乏具体且完整陈述的能力,此外,若他们失去心爱的宠物或物品,他们难过的心情也需要相当重视与安抚。以下是一些活动上的建议: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安排足够的玩具、道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他们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仍然相当重要,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给孩子一面墙(贴好墙报纸),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地震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陈述每个人的经验。
  让学生编故事,也可以用绘画或用接龙的方式提高大家的兴趣,以便于整理与回馈。
  以脑力激荡的方式,让大家来面对这次灾难发生后的身心症状并进行调适,学生可以想出许多方法来解决,教师在整理后给予回馈。亦可以脑力激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室内及家中的防灾预防计划演练。
  3.对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
  此阶段的学生大都以能充分表达他们的经验与反应,唯处于同侪认同的阶段,他们往往最关心的是别人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已是个小大人,因此,我们建议可安排以下的活动:同学间的团体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抒发与合理化他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教师可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向他们保证,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甚至是“疯狂想法”在此灾难中都是正常的。
  让班级分为几个小团体,让他们谈谈救灾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园重建的工作,这可协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感或对灾难的支配感,这也可让他们建立社会参与的成就感。
  设定专题讨论,如“小区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题,让学生有系统地搜集数据后,加以报告与讨论。
  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对大自然的现象做有科学根据的了解与认识,避免听信坊间的不实传说,以建立科学家实事求证的态度。
  认识“创伤后的心理重建”的意义与价值,这需要透过学校较专业的教师,进行专题演讲,或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文章的阅读,进行讨论。
  艺术活动的表达,可以鼓励学生从事绘画、音乐、话剧等活动,将这次的灾难经验转化为具有创造力的方向。
  编后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党和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教师职业虽然是普通的,但也是崇高的。在文明的传承上,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情操的培养上,教师是学生的塑造者;在人生的成长上,教师是学生的护卫者。让学生远离危害,健康成长,是每个教师心底最真诚的希冀,更是每个家庭最真切的期盼。于是乎,在每次灾难中,我们的教师诠释着最美的情操,无私和大爱直抵人的灵魂,展示着真善美的意境。无论是什么灾害,社会希望学生平安,也希望教师无险。掌握防灾避灾等知识,我们教师应该走在最前面,给我们的教育穹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注: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信息网、《地震教师手册》。)
  (策划编辑:刘认军)
其他文献
8月中旬,虽然距“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爆发已一月有余,但泥石流强大的破坏力对阿坝造成的创伤还是能从山体滑坡的痕迹上窥见一斑。然而,乐观的阿坝人并不畏惧自然灾害,而且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总结出了属于阿坝的自救抗灾经验。  抗灾自救 泥石流冲不垮阿坝  7月7日至11日,阿坝州普降大到暴雨,导致全州山洪泥石流多点群发,各主要河流水位、流量积聚上涨,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给全州经济社会造成沉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