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多聚物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来源 :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SBR反应器活性污泥好氧颗粒化过程中,分析不同时期污泥EPS主要成分的变化、污泥表面特性的变化及二者相关关系.不同时期污泥样品胞外蛋白的SDS—PAGE表明,蛋白分子量条带主要分布在(31.0—97.4)×10^3,与种泥相比,颗粒污泥在形成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新蛋白条带,且条带颜色逐渐变深,定性表明蛋白种类及含量的增加.定量测定也表明,胞外蛋白分泌量随颗粒污泥的形成逐渐从49.4mg·g^-1增至148.3mg·g^-1,多糖则无明显变化,蛋白/多糖值也从2.3逐渐增至4.9
其他文献
草酸、甲酸和乙酸是催化湿式氧化过程3种最主要的小分子羧酸类中间产物.比较了ZnF30.25Al1.75O4催化剂降解这3种物质时的催化活性和铁离子溶出量的大小.160℃下草酸是唯一可被
研究了pH值对4-氯酚在厌氧颗粒污泥上的生物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4-氯酚的吸附影响很大,pH值与吸附量呈负相关.随着pH值的升高,颗粒污泥对4-氯酚的吸附能力降低.pH为2.25
应用实验室培养法现场研究了3—5月东海硅藻赤潮发生前后10个站位的营养盐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交换,并应用连续函数拟合法计算了营养盐的界面交换速率.结果显示,NO3^-N在赤潮前向
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算法应用于固体渗硼的研究,在对人工神经网络训练的基础上,建立了固体渗硼工艺与渗层性能预报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性能预报神经网络模型的可靠性
利用自制的一炉双流连续定向凝固设备,以纯铝为原料,进行了工艺研究。考察了各工艺参数对一炉双流连续定向凝固过程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晶器出口温度、结晶器形状与位
研究和开发了连铸凝固传热过程数值模拟程序,并以圆铸坯为研究对象,计算了铸坯表面温度分布和凝固壳厚度,用该模型处理了凝固时相变所产生的结晶潜热。结果表明,计算出的表面
应用A/O中试试验装置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研究了在线过程控制对微生物种群活性和结构的影响,分子生物学FISH检测表明,污泥种群的优化是可能的也是有效的,基于DO、pH传感器在线信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