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对幼儿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中,浅析幼儿园如何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提问,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 关于教师的提问
关于教师提问,如果从源头上来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苏格拉底是一位提问高手,“精神产婆术”是他最为著名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找出学生回答中的缺陷,使其意识到自己回答中的荒谬之处,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问是“精神产婆术”的核心。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我国的孔子也是一位提问大师,提问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教学应该是“循循善诱”,要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面去探求知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对教师提问行为进行了大量观察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问题
2.1 提问主体主要是教师,师生在课堂提问中地位不平等
教师潜在地倾向于提问喜欢的幼儿,面向群体的提问略多于面向个体的提问,下面笔者截取一段课上的教学案例《巨人的脚印》来说明这一问题(“生”后无数字为集体回答)师:往那个大厅地上看一看。今天大厅地上有一串脚印是吧?
生:是。
师:这个脚跟我们小朋友的脚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师:小朋友大声地说哪里不一样?
生:脚可大。
师:脚可大是不是?
生:是。
师:猜一猜那是谁的脚印?
生 1:老師的脚印。
生 2:或者是大象的脚印。
生 3:或者是老虎的脚印。
生 4:爸爸的脚印。
生 5:是巨人的脚。
从这段对话中可见,从提问主体来看都是老师发起问题,没有小朋友自己提出的问题。小朋友被动地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指定的问题。
2.2 教师提问后的候答时间太短,导致幼儿无法充分的思考
在上述两个课堂的例子中,幼儿教师提问后的平均等候时间大部分都为1~2秒,基本上教师在提问完之后接着叫幼儿来回答,导致幼儿回答的结果趋于浅层次,没有更深入更具体的描述。
2.3 幼儿回答后教师的理达方式比较单一
教师的理达方式主要有简单的肯定、否定、不置可否三种情形。在目前的幼儿园中课堂上,教师给出的反馈多为简单的肯定如“真棒”、“真好”等,教师要求幼儿进一步解释的现象很少出现。很多教师预设问题答案,在提问后简单地以预设答案来评判幼儿的回答,幼儿回答符合老师的预设答案,教师就高兴而简单地肯定“真棒”,幼儿的回答偏离了老师的预设范围,老师或重复问问题,或不置可否同时另叫一名学生回答,直到符合教师预设答案,教师不再要求幼儿解释。观摩课《小狗的一天》片段: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小狗都去哪里玩了?
生 1:去泥地里头了。
师:哦,小狗去泥地里玩哈。
生2:小狗在水坑里。
师:哦,小狗在水坑里。A你说。
生3:小狗在院子里。
师:小狗在院子里。
在这段对话中,教师提问目的很明显是在检查幼儿的记忆。但是纯事实性和记忆性的问题让整个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幼儿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声音小,这与教师提问问题的类型单一封闭性和反馈的简单化有关。
3 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3.1 灵活多变的提问
提问不只是追求幼儿知识的增多,更多的是促进其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让其在理解中促进自身知识经验的增长。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灵活多变,在多变的提问中,让幼儿产生好奇、探究的欲望和动力。采取直问、曲问、反问、激问、引问、追问、评论、强化、延伸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我们以中班教学《沉下去,浮上来》为例,来体会灵活多变的提问。
教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做了,看到有些东西沉下去,有些东西浮上来了。好,那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动脑筋,用什么方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把浮上来的东西沉下去。
教师:小A,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把钉子放在泡沫上。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1:因为钉子是沉下去的,把沉下去的东西放在浮上来的东西上面。
教师:好,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
3.2 幼儿教师应作出有针对性的、积极而有效的反馈评价和指导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对于幼儿就应该多鼓励,少批评,这无可厚非,让幼儿在赏识中得到进步并进行有兴趣的学习。但是,如果一味地无论回答对错与否,都给予模式化的表扬与称赞,那孩子势必会收获的很少。在教师提问这一环节,也是如此。有些教师在表扬或称赞时,甚至连用语都没什么变化,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这是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的不恰当的反馈,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弱化的表现之一。这种评价和反馈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教师对幼儿的反馈意见不应该是简单的评价,而应该是进一步的具体指导。肯定正确的观点,继续延伸问题,激发幼儿再思考。再者,也要巧妙地、艺术地纠正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的思考方向。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1 关于教师的提问
关于教师提问,如果从源头上来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苏格拉底是一位提问高手,“精神产婆术”是他最为著名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找出学生回答中的缺陷,使其意识到自己回答中的荒谬之处,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问是“精神产婆术”的核心。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我国的孔子也是一位提问大师,提问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教学应该是“循循善诱”,要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面去探求知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对教师提问行为进行了大量观察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问题
2.1 提问主体主要是教师,师生在课堂提问中地位不平等
教师潜在地倾向于提问喜欢的幼儿,面向群体的提问略多于面向个体的提问,下面笔者截取一段课上的教学案例《巨人的脚印》来说明这一问题(“生”后无数字为集体回答)师:往那个大厅地上看一看。今天大厅地上有一串脚印是吧?
生:是。
师:这个脚跟我们小朋友的脚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师:小朋友大声地说哪里不一样?
生:脚可大。
师:脚可大是不是?
生:是。
师:猜一猜那是谁的脚印?
生 1:老師的脚印。
生 2:或者是大象的脚印。
生 3:或者是老虎的脚印。
生 4:爸爸的脚印。
生 5:是巨人的脚。
从这段对话中可见,从提问主体来看都是老师发起问题,没有小朋友自己提出的问题。小朋友被动地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指定的问题。
2.2 教师提问后的候答时间太短,导致幼儿无法充分的思考
在上述两个课堂的例子中,幼儿教师提问后的平均等候时间大部分都为1~2秒,基本上教师在提问完之后接着叫幼儿来回答,导致幼儿回答的结果趋于浅层次,没有更深入更具体的描述。
2.3 幼儿回答后教师的理达方式比较单一
教师的理达方式主要有简单的肯定、否定、不置可否三种情形。在目前的幼儿园中课堂上,教师给出的反馈多为简单的肯定如“真棒”、“真好”等,教师要求幼儿进一步解释的现象很少出现。很多教师预设问题答案,在提问后简单地以预设答案来评判幼儿的回答,幼儿回答符合老师的预设答案,教师就高兴而简单地肯定“真棒”,幼儿的回答偏离了老师的预设范围,老师或重复问问题,或不置可否同时另叫一名学生回答,直到符合教师预设答案,教师不再要求幼儿解释。观摩课《小狗的一天》片段: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小狗都去哪里玩了?
生 1:去泥地里头了。
师:哦,小狗去泥地里玩哈。
生2:小狗在水坑里。
师:哦,小狗在水坑里。A你说。
生3:小狗在院子里。
师:小狗在院子里。
在这段对话中,教师提问目的很明显是在检查幼儿的记忆。但是纯事实性和记忆性的问题让整个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幼儿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声音小,这与教师提问问题的类型单一封闭性和反馈的简单化有关。
3 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3.1 灵活多变的提问
提问不只是追求幼儿知识的增多,更多的是促进其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让其在理解中促进自身知识经验的增长。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灵活多变,在多变的提问中,让幼儿产生好奇、探究的欲望和动力。采取直问、曲问、反问、激问、引问、追问、评论、强化、延伸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我们以中班教学《沉下去,浮上来》为例,来体会灵活多变的提问。
教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做了,看到有些东西沉下去,有些东西浮上来了。好,那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动脑筋,用什么方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把浮上来的东西沉下去。
教师:小A,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把钉子放在泡沫上。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1:因为钉子是沉下去的,把沉下去的东西放在浮上来的东西上面。
教师:好,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
3.2 幼儿教师应作出有针对性的、积极而有效的反馈评价和指导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对于幼儿就应该多鼓励,少批评,这无可厚非,让幼儿在赏识中得到进步并进行有兴趣的学习。但是,如果一味地无论回答对错与否,都给予模式化的表扬与称赞,那孩子势必会收获的很少。在教师提问这一环节,也是如此。有些教师在表扬或称赞时,甚至连用语都没什么变化,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这是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的不恰当的反馈,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弱化的表现之一。这种评价和反馈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教师对幼儿的反馈意见不应该是简单的评价,而应该是进一步的具体指导。肯定正确的观点,继续延伸问题,激发幼儿再思考。再者,也要巧妙地、艺术地纠正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的思考方向。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