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本就是一座网红城市,但电影《我的姐姐》却挖掘出它喧嚣过后的另一面——重工业。
青白江,成都的另一面
青白江本不存在于成都地图中,只是新都、金堂下辖的一块泥地,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工业建设的风吹向西南,圈中了这块地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在西南地区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于是, 1960年成都便有了青白江区。
在重工业时代,青白江的风头一时无两,说是“成都的经济龙头”也丝毫不为过。攀成钢、川化撑起了青白江,几代人的生活围绕着这两家工企开展,“机器轰鸣、热火朝天,万人骑车出厂门”成了青白江独有的一景。最辉煌的时候,这两大工企曾占据了青白江区工业总产值70%以上,同时还拥有着4万余名职工和家属。
彼时,天南地北的钢铁工人齐聚青白江。工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谈资便是“建厂45天出铁,108天出钢,181天出钢材”,连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杆子也曾是“青白江造”,彻底结束了成都平原“有粮无钢”的历史。到了1990年,青白江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成为成都市首个财政突破亿元大关的区(市)县。
成都人,不缺工业基因
如果说在“一五计划”里,成都只小试牛刀,那么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则是 “大后方城市的黄金时代”。在鼎盛时期,成都东郊这块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挤满了253家工厂,从业人员达到了15.3万人。人们从东北、从沿海赶来,投身到红光电子管厂(773廠)、国营锦江电机厂(784厂)、西南电子管厂、无缝钢管厂、四川化工厂、川棉一厂、四川制药厂等东郊厂房,造出了 “无缝钢管产量居全国第一、电缆产量居全国第一、光学玻璃产量占全国的60%”的工业奇迹。如今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红砖厂房、直插天空的烟囱、笨重的生产设备,再也无法告诉你,这里曾生产过中国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原子弹、神州系列飞船的零部件。
往前走不远,便是位于成都东郊双子桥的420厂,这里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军工企业之一,代号420,生产飞机发动机。420厂可谓是“从沈阳搬来的东北城”,抗美援朝时期,沈阳厂房的位置已然暴露,不得不随着“三线建设”计划迁来成都。鼎盛时期,这里的工人达到两三万人,只是后来,招牌从“成发集团 ”(成都发动机集团)换成了“华润二十四城”。
工业的时代过去了,工业的基因除了靠遗址保留了下来,还融合在了成都人的身上。
从工业的角度,或许你更能了解这座城市的内核。
(据《新周刊》 黄加宝/文)
青白江,成都的另一面
青白江本不存在于成都地图中,只是新都、金堂下辖的一块泥地,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工业建设的风吹向西南,圈中了这块地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在西南地区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于是, 1960年成都便有了青白江区。
在重工业时代,青白江的风头一时无两,说是“成都的经济龙头”也丝毫不为过。攀成钢、川化撑起了青白江,几代人的生活围绕着这两家工企开展,“机器轰鸣、热火朝天,万人骑车出厂门”成了青白江独有的一景。最辉煌的时候,这两大工企曾占据了青白江区工业总产值70%以上,同时还拥有着4万余名职工和家属。
彼时,天南地北的钢铁工人齐聚青白江。工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谈资便是“建厂45天出铁,108天出钢,181天出钢材”,连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杆子也曾是“青白江造”,彻底结束了成都平原“有粮无钢”的历史。到了1990年,青白江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成为成都市首个财政突破亿元大关的区(市)县。
成都人,不缺工业基因
如果说在“一五计划”里,成都只小试牛刀,那么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则是 “大后方城市的黄金时代”。在鼎盛时期,成都东郊这块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挤满了253家工厂,从业人员达到了15.3万人。人们从东北、从沿海赶来,投身到红光电子管厂(773廠)、国营锦江电机厂(784厂)、西南电子管厂、无缝钢管厂、四川化工厂、川棉一厂、四川制药厂等东郊厂房,造出了 “无缝钢管产量居全国第一、电缆产量居全国第一、光学玻璃产量占全国的60%”的工业奇迹。如今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红砖厂房、直插天空的烟囱、笨重的生产设备,再也无法告诉你,这里曾生产过中国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原子弹、神州系列飞船的零部件。
往前走不远,便是位于成都东郊双子桥的420厂,这里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军工企业之一,代号420,生产飞机发动机。420厂可谓是“从沈阳搬来的东北城”,抗美援朝时期,沈阳厂房的位置已然暴露,不得不随着“三线建设”计划迁来成都。鼎盛时期,这里的工人达到两三万人,只是后来,招牌从“成发集团 ”(成都发动机集团)换成了“华润二十四城”。
工业的时代过去了,工业的基因除了靠遗址保留了下来,还融合在了成都人的身上。
从工业的角度,或许你更能了解这座城市的内核。
(据《新周刊》 黄加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