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政委的“雷锋事业”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_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的名片上印着雷锋头像,他总是这样“推销”自己:“我叫孙茂芳,遇到麻烦事儿找我……”本是含饴弄孙之年,不打麻将、不出国度假,他还在照顾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家庭,他的足迹伴随着“雷锋精神”传遍大半个中国,古稀老首长孙茂芳感动千家万户。
  传说中的“雷锋爷爷”感动晚辈
  2013年以前,孙茂芳从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的岗位退休,就定下特别计划——为“学雷锋事业”倾尽所有,实现“雷锋精神万里行”。
  “京城雷锋”孙茂芳助人爱心善举并非一路平坦,面对那些“想出名宣传炒作”的不良质疑,孙茂芳淡然以对,他的一番话令人惊讶: 60年代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现在就是要出名,要出好名,才能形成好的社会风气,人人都以做雷锋为荣,正是我所希望的!
  一次,孙茂芳陪盲人丁翠平乘出租汽车去同仁医院看病。出租车司机为多挣钱,故意绕远路走。孙茂芳发现了,当即提出质问。出租车司机不认错,还说:很正常,社会风气就是这样……
  这时,盲人丁翠平说:“师傅,你这样说可不对,这位大叔与我素不相识,他不求名利,几年来一直义务照顾我,京城活雷锋孙茂芳,好人呐……”
  司机瞪大了眼睛,孙茂芳这个名字,听来一点都不陌生,他听到过一个故事:一年夏季,退休老干部孙茂芳因慢性老年病在医院治疗,认识了患糖尿病的13岁女孩卫丽娜。她家生活困窘,为了给她治病,女孩父亲在水泥地上打地铺在病房陪床。孙茂芳看了十分心疼,当即拿出300元钱为孩子买药。出院后,从家里煮好鸡蛋送到病房,还亲自为孩子的父亲安排好住处。
  出院稍事休息后,孙茂芳应邀到中国政法大学作报告,讲到卫丽娜的情况,全校师生无不为之动容,自愿发起救助小丽娜的捐款活动,几天时间内就将6000多元捐款送到医院。
  女孩出院后,为防止病情复发,孙茂芳将一张跟踪服务卡交给卫丽娜,上面有他家的地址和电话,还每月资助孩子100元生活费。孩子的父亲送来“爱心重如山,倾心救病女”的锦旗。孙茂芳把锦旗转赠中国政法大学,他的鼓励让京城大学校园掀起学雷锋热潮。
  老首长救助陌生小病友的故事感动社会,司机在一次接送乘客的路上听到过,他还听到过很多关于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的善举,没想到这位可敬的老人近在眼前,羞愧难当。司机红着脸,掉转车头向同仁医院开去,一个劲儿道歉。付车费时,司机拒绝了,他说:“我今儿要是收钱,还算人吗?”
  陪盲人朋友看完病,司机还在医院门口等候,他朝着孙茂芳说:“爷爷,我送您吧。”路上,孙茂芳给这位司机说了自己学雷锋的体会。临分别时,小伙子掏出笔来,请孙茂芳为他签名,还留下电话说:“亲眼看见您这位雷爷爷,晚辈学习了,长见识了!以后您有事随时招呼!”
  孙茂芳说,学雷锋,欢迎多宣传,我就是希望宣传深入人心,人人都来做好人好事。
  “亲人”幸福,我才幸福
  孙茂芳1942年出生在浙江,7岁那年,母亲临终前拉着孙茂芳的手,对他说:“儿啊,你要做好人。”孙茂芳长大入伍当兵后,做的好事数不胜数。退休后,他把单位分配的60多平方米房子,改成“学习雷锋活动站”,利用从医专长,接待上门求助的人们。孙茂芳说,做好事,有小辛苦,更有大幸福。
  当年,孙茂芳在东四偶遇患病孤寡老人王妍,便对老人说:“从今天起我就是您的儿子,我会赡养您一辈子。”脾气古怪的老人不仅不领情,还冷言冷语,充满敌意。他给卧病老人端来便盆,老人骂道:“缺德,再冲一遍。”还有一次嫌洗脚水太热,老人一脚踢翻,热水溅了孙茂芳一脸。虽然内心很委屈,他还是下决心,用温暖感化老人:房间东西杂乱,他就动手打扫;老人说在家里烦闷,他就送去电视、收音机,陪老人看电视、听评剧;寻医问药、买吃送穿更是胜过亲儿女……老人患白内障住院孙茂芳陪护,老人摔伤骨折卧床孙茂芳喂饭喂药,端屎端尿。一声“娘”叫了17年,终于感化了老人,重病中的王大妈把孙茂芳拉到身边,亲切地说:“宝贝,17年来我没有说过一句好话,不是我无情无义,我心里都明白。”说着从床底下取出一本“好人日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孙茂芳17年来为她做的一切,有的还是用英文写成。从老人的讲述中,孙茂芳才知道,王妍大妈解放前曾是协和医院的护士,在战争年代被国民党官兵侮辱,身心受到很大伤害,孑然一身终老,不敢相信任何人。孙茂芳听了非常心痛,王大妈说:“我那样对你,你咋就不烦呢?”孙茂芳说:“在我心里,您就是我娘,无论怎么发脾气,儿子都该孝顺娘。”王大妈拉住他的手,喊着“宝贝”,眼泪不住地流。老人要把一张12万元的存折和她的有12间房子的四合院留给孙茂芳,被他谢绝。几天后,90岁老人含笑辞世。孙茂芳把老人的千万房产交给了民政部门。
  宣讲雷锋精神,也是孙茂芳退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有一年,孙茂芳到北京市六一小学的大礼堂作报告,讲到“几年前,把一个误吞笔帽的小孩急送医院就医,救了孩子一命”时,一位六年级男生走向主席台,拉着孙茂芳的双手说:“爷爷,您救的孩子就是我,我叫赵都……”说着,情不自禁哭出了声。全校师生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场景感动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孙茂芳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学雷锋做好事,孩子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新闻系。孙茂芳闪着泪花说:“想起这些,觉得特别幸福。”
  雷锋家庭“统一战线”
  从1997年开始,孙茂芳带领全家建立“家庭助困基金”,每月全家拿出250元资助残疾人和特困生。现在,“家庭助困基金”每月的支出额有上千元。
  多年来,家里洗衣做饭、买米买面所有内务外务,都是爱人叶宝娣负责,多忙多累也不烦,她说:“老伴儿在做好人好事,我们心里乐着呢。”孙茂芳喜欢这样幽默地介绍自己的学雷锋家庭:“爱人是我学雷锋的助手,儿子是我学雷锋的秘书,女儿是我学雷锋的会计……”
  孙茂芳一家和孤寡老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住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近的高志云阿姨,四个儿子都去世了,老人生活很孤苦,孙茂芳就对老人说:“您记着,您还有个儿子活着,叫孙茂芳,他会照顾您一辈子。”从那以后,孙茂芳上门照顾老人细致入微。老人说,在家里很闷。孙茂芳和儿子把电视搬到老人家,连续8年陪老人看春节晚会;11年来给老人按摩、送饭。为了完成老人看北京、看天安门的愿望,2011年国庆节,孙茂芳和爱人推着轮椅走上北京街头,陪老人看天安门,女儿负责给高奶奶拍照。一家照顾非亲老人,其乐融融,引来国外媒体关注,老首长“陪着老妈看京城”的大照片被发表在《纽约时报》,堪称感动世界。高奶奶90多岁去世后,遵照老人遗愿,孙茂芳把她的骨灰埋在八达岭东山坡的小松树底下。每年清明,他都带着妻子儿女给老人扫墓、祭母 。孙茂芳说:“老人活着我当她的儿子,老人走了,我还是她的儿子。” 有位受帮扶的九旬老人得知孙茂芳是位领导,含着泪深情地对他说,“你别管我了,像你这样的高级干部为老太太我洗衣洗脚,会影响你的形象,你也不要叫我娘了。”孙茂芳买了水果去看老人,敲门老人不开, 孙茂芳高声说:“娘,我已叫了您8年的娘,怎么因为我是领导,您就不认我这个儿子了呢!”老人感动之下开了门,他为老人做完按摩,清理好卫生后,老人拍拍孙茂芳的肩膀说:“你是天下最好的儿子。”
  2012年,女儿教孙茂芳学会上网、开微博,他通过网络解决了全国三十多位患者的燃眉之急。为西部地区捐药、为修路捐款,先后照顾18位孤残老人,为8位老人穿衣送终,从家庭助困金中拿出39万元资助38位失学儿童和特困家庭……年过七旬的孙茂芳,把传承雷锋精神当作责任,把孤寡老人、贫困者当作家人、亲人,在他心里“家人安康,我才安心”。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学雷锋活动中,孙茂芳非常欣慰,他说:“学雷锋做好事是项幸福事业,我愿全身心努力,在带动大家做好人做好事中体验幸福。”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冬季是一年四季进补的最佳时节,而冬令进补,又以膏方最佳.又到了年末的膏方时节,不少家庭把膏方作为冬季提升健康质量、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选择.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膏方、懂得
期刊
近期,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本市生产和销售的电饭锅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在所有抽查的30批次产品中,判定不合格的为3批次,抽样总体合格率为90.0%.
期刊
剪割碑拓并编辑成书始于唐代。重要拓片常会制作相应的剪裱本,包括方册、卷轴、线装等多种册页体式,其效果相当于各式剪裱书籍,其制作情况反映了书籍编纂出版过程。剪裱本既
据《新西兰先驱报》2007年4月23日报道:英国近日来关于在学校使用Wi-Fi技术的争议和担忧已经传到了新西兰.
郏宗培(以下用△代替)孙欢(以下用○代替)○余华的《兄弟》上部面世快一年了,下部也于近期出版,它的销量(上、下部)业已突破百万册大关。郏总,你们是如何做到让《兄弟》畅销
广西少数民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娃崽背带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产品,娃崽背带由背带帽、背带手、背带臀和背带心所组成,它极具特点的样式表现出广西
我校开展了“三定帮教”活动。其宗旨是“全员德育”,人人都必须以育人为己任,个个都应该做育人的模范。下面具体说说我们的想法和做法。 Our school has carried out the
北京开放大学顺应北京学习型城市需要而生,以服务北京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宗旨,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发展战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首都人民满意的新型大学”。  办学理念: 学有所教,有教无类  —出自《论语·卫灵公》,体现了“开放、灵活、优质、全纳、终身”的办学宗旨和价值追求,希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一切求学者提供更为灵活便捷接受优质教育的平台。
身处造货亿元出版社的位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特别是那些造书量超过亿元不是很多的出版社,榜位更是岌岌可危。数据表明,每年都有一些出版社将在排行榜上消失。2003年就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