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田间迅速传播蔓延。水稻受害后在稻叶、叶鞘和稻穗上形成许多不规则形病斑,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水份、养分输送,造成瘪谷、死孕穗、白穗等多种症状,严重时水稻可大面积倒伏,影响水稻产量,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一、症状。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到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叶鞘受害,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斑点,后渐渐扩大成边缘淡褐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的椭圆形,病斑多时,常数个相互结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面的叶片发黄枯死。湿度低时边缘暗褐色,湿度大时,病部长出黄白色蛛丝状菌丝,后扭集成白色菌丝团,形成深褐色菌核,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易脱落。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但形状不规则,重者最后枯死。茎杆受害,初生灰绿色斑块,后绕茎扩展,可使茎杆一段组织呈黄褐色坏死。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变成白穗。
二、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
1.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及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
2.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早稻上发生迟早和晚稻上终止的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3.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了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一味地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村病的发生流行。
4.水稻纹枯病的危害
水稻纹枯病致病菌为真菌,其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杂草等寄主上越冬。翌年夏季灌溉,菌核随水流水面粘附至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再度通过菌丝侵入水稻叶鞘组织,通过形成病斑而长出气生菌丝,继而侵染附近植株。水稻于拔节期病情逐渐加重,病害横向、纵向扩大,抽穗前主要危害叶鞘,抽穗后开始向水稻叶片、穗颈部扩展。一般情况下水稻纹枯病存在以下的发病规律:插秧过密、长期深灌,氮肥单一施用或过量、过迟,缺少钾、磷、锌肥,会造成水稻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害发生扩展,水稻纹枯病很可能会大发生。老稻区发病重,新稻区发病轻;越冬菌核残留量越大,发病越重;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重、流行快,而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则发病慢甚至停止。中后期若遇到高温高湿天气,气温达到28~32℃,病情急速加重,若高温干燥则不利于病情发展。
5 防治措施
5.1消灭菌源,打捞浪渣
育秧播种时,一是施用土壤灭菌剂;二是改稻草覆盖为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减少幼苗感染纹枯病菌,移栽本田彻底打捞浪渣,减少菌源。浪渣带出田外集中晒干焚烧,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有病稻草回田。
5.2 加强药剂防治
老稻田发病早而重的,在分蘖末期当病穴率达10%~15%時即施药防治。第1次施药后隔7~10d再施第2次药。发病一般的田块,在拔节至孕穗期当病穴率达20%时施药防治。若水稻已进入乳熟期或气温下降到25 ℃以下时,即使病穴率已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也不必防治。药剂可选用井冈·嘧啶苷、苯甲·丙环唑、井冈·丙环唑、井·蜡芽等[5-6]按使用剂量喷药液750~1 125 L/hm2。
5.3科学管水
纹枯病发生和稻丛间的湿度关系较大。用干干湿湿的湿润灌溉结合晒田,比水层灌溉发病率大大减轻,成穗率高。采取湿润灌溉的早稻田发病株率为14.7%,30cm 左右水层灌溉的田块发病株率达44.7%。晒田时稻丛间相对湿度比不晒田可下降4%~5%,有些田块下降20%左右,即降至75%以下;而不晒田的相对湿度变动在92%~96%之间。因此,晒田的田块纹枯病发病丛率为12%,不晒田的达42%,一般来说,晒田比不晒田的病情减轻20%~30%。晒田方法是在分蘖末期先轻晒1~2 天,再在圆秆枝节期晒至“田边丝麻裂,田中不陷脚,田面翻白根,叶尖刺手掌”的程度为宜。
5.4合理施肥
5.4.1施肥要防止稻苗“一路青” 在发病稻田观察,纹枯病从分蘖盛期开始发生,并随稻苗分蘖增加和田间温度的提高,逐渐从茎部叶鞘向叶片蔓延,直到上部茎秆、穗梗、谷粒。夏季高温多雨,一旦染上此病,发展更快。尤以追肥不合理,施肥量少次多,封行过早,无效蘖多,“一路青”的禾苗发病严重。凡掌握了“攻头,控中,保尾”的合理施肥方法,以及不偏施、重施氮素化肥的稻苗则生长稳健,并有节奏的叶色变化(叶色黑黄相间变化),不见纹枯病或较少发生。
5.4.2增施钾素肥料。稻苗撒施草木灰或氯化钾化肥,表现稻根粗壮,茎秆坚硬,中期叶色浓绿不过度。后期蜡色金黄,抗病力增强,能减轻甚至避免发生纹枯病,效果显著。施用方法:分蘖初盛期,结合耘田除草,在露水未干时亩施新鲜草木灰50~60kg 或氯化钾9~12kg。杂交早稻和优质稻田地宜重施钾肥。
一、症状。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到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叶鞘受害,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斑点,后渐渐扩大成边缘淡褐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的椭圆形,病斑多时,常数个相互结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面的叶片发黄枯死。湿度低时边缘暗褐色,湿度大时,病部长出黄白色蛛丝状菌丝,后扭集成白色菌丝团,形成深褐色菌核,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易脱落。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但形状不规则,重者最后枯死。茎杆受害,初生灰绿色斑块,后绕茎扩展,可使茎杆一段组织呈黄褐色坏死。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变成白穗。
二、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
1.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及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
2.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早稻上发生迟早和晚稻上终止的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3.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了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一味地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村病的发生流行。
4.水稻纹枯病的危害
水稻纹枯病致病菌为真菌,其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杂草等寄主上越冬。翌年夏季灌溉,菌核随水流水面粘附至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再度通过菌丝侵入水稻叶鞘组织,通过形成病斑而长出气生菌丝,继而侵染附近植株。水稻于拔节期病情逐渐加重,病害横向、纵向扩大,抽穗前主要危害叶鞘,抽穗后开始向水稻叶片、穗颈部扩展。一般情况下水稻纹枯病存在以下的发病规律:插秧过密、长期深灌,氮肥单一施用或过量、过迟,缺少钾、磷、锌肥,会造成水稻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害发生扩展,水稻纹枯病很可能会大发生。老稻区发病重,新稻区发病轻;越冬菌核残留量越大,发病越重;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重、流行快,而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则发病慢甚至停止。中后期若遇到高温高湿天气,气温达到28~32℃,病情急速加重,若高温干燥则不利于病情发展。
5 防治措施
5.1消灭菌源,打捞浪渣
育秧播种时,一是施用土壤灭菌剂;二是改稻草覆盖为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减少幼苗感染纹枯病菌,移栽本田彻底打捞浪渣,减少菌源。浪渣带出田外集中晒干焚烧,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有病稻草回田。
5.2 加强药剂防治
老稻田发病早而重的,在分蘖末期当病穴率达10%~15%時即施药防治。第1次施药后隔7~10d再施第2次药。发病一般的田块,在拔节至孕穗期当病穴率达20%时施药防治。若水稻已进入乳熟期或气温下降到25 ℃以下时,即使病穴率已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也不必防治。药剂可选用井冈·嘧啶苷、苯甲·丙环唑、井冈·丙环唑、井·蜡芽等[5-6]按使用剂量喷药液750~1 125 L/hm2。
5.3科学管水
纹枯病发生和稻丛间的湿度关系较大。用干干湿湿的湿润灌溉结合晒田,比水层灌溉发病率大大减轻,成穗率高。采取湿润灌溉的早稻田发病株率为14.7%,30cm 左右水层灌溉的田块发病株率达44.7%。晒田时稻丛间相对湿度比不晒田可下降4%~5%,有些田块下降20%左右,即降至75%以下;而不晒田的相对湿度变动在92%~96%之间。因此,晒田的田块纹枯病发病丛率为12%,不晒田的达42%,一般来说,晒田比不晒田的病情减轻20%~30%。晒田方法是在分蘖末期先轻晒1~2 天,再在圆秆枝节期晒至“田边丝麻裂,田中不陷脚,田面翻白根,叶尖刺手掌”的程度为宜。
5.4合理施肥
5.4.1施肥要防止稻苗“一路青” 在发病稻田观察,纹枯病从分蘖盛期开始发生,并随稻苗分蘖增加和田间温度的提高,逐渐从茎部叶鞘向叶片蔓延,直到上部茎秆、穗梗、谷粒。夏季高温多雨,一旦染上此病,发展更快。尤以追肥不合理,施肥量少次多,封行过早,无效蘖多,“一路青”的禾苗发病严重。凡掌握了“攻头,控中,保尾”的合理施肥方法,以及不偏施、重施氮素化肥的稻苗则生长稳健,并有节奏的叶色变化(叶色黑黄相间变化),不见纹枯病或较少发生。
5.4.2增施钾素肥料。稻苗撒施草木灰或氯化钾化肥,表现稻根粗壮,茎秆坚硬,中期叶色浓绿不过度。后期蜡色金黄,抗病力增强,能减轻甚至避免发生纹枯病,效果显著。施用方法:分蘖初盛期,结合耘田除草,在露水未干时亩施新鲜草木灰50~60kg 或氯化钾9~12kg。杂交早稻和优质稻田地宜重施钾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