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2013年广德县誓节镇少数早播的直播稻田褐飞虱重发的情况,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在高温条件下,直播类型稻田褐飞虱因早播秧苗长势嫩绿对害虫迁入的影响、化防造成直播稻田生物群落的破坏、化防药剂选择的不当及高温遏害作用的减弱等因子的综合作用下,造成了褐飞虱暴发。
关键词:水稻;直播;褐飞虱;重发;原因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94-02
广德县是半山区半丘陵地区,常年水稻种植以一季杂交中籼稻为主。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导致劳动力缺乏,加之农技部门新型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水稻轻型化栽培技术得以大面积的推广和普及,特别是水稻直播得到了广大农户的青睐。如处于广德县城西片的誓节镇,直播面积占该镇水稻种植面积的30%以上,原来大多是空闲田直播(5月初),现正向麦(油)茬水稻田直播发展。这既解决了农村劳力少的问题,又节约了农本,且直播田产量与移栽田不相上下。但直播水稻生产中也存在病虫发生危害较重的问题,如2013年誓节镇直播稻田褐飞虱发生严重,成为危害水稻生产的一大重要因素。
1 广德县2013年褐飞虱发生情况
2013年,褐飞虱于6月24日、7月5日(迁入量较大)、7月19日分3次迁入广德县,以7月5日为主迁峰,总体迁入量与往年相似。而7~8月又逢100a不遇的高温干旱,35℃高温持续超过40d,超过40℃的酷暑连续有9d。8月5日调查始发现短翅成虫,随后短翅成虫量小幅上升。全县六(4)代褐飞虱总体偏轻发生,田间虫量与近几年类似。但8月27日、8月29日在誓节镇阮村社区、余枫村发生少量“冒穿”直播田块,100丛虫量达8 400~21 000头,且主要是高龄若虫,为害重、损失大。
2 重发原因分析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褐飞虱为单食性害虫,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且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皖南地区不能越冬,一般于每年7月上中旬北迁到广德县。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栽培制度的变化,高产耐肥品种尤其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稻飞虱的为害逐年加重,1987、1991、1997、2005、2006年曾连续多次大暴发,造成了极大损失,至20世纪70年代末已成为亚洲水稻产区的头号害虫。
根据以往的经验,若迁入早,虫量大,气候及食料条件适宜,天敌和人为控制力不足,则褐飞虱常暴发成灾。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范围为26~28℃,高于30℃或低于20℃对成虫繁殖及若虫孵化和若虫的生存率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一般盛夏不热,晚秋(9~10月份)温度偏高,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按此条件,2013年在广德县褐飞虱不可能出现重发田块,但事实却与此相反。结合大气候和田间小环境综合考量,主要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
2.1 早播直播稻秧苗的嫩绿长势对褐飞虱二次分布的影响 据调查,重发田块均为直播稻田,5月初播种,前期管理较好,水稻长势较好,到6月中下旬,秧苗分蘖多,嫩绿郁闭。而褐飞虱迫降后进行二次选择,趋绿、趋嫩的习性,使得直播稻田成虫拥有量要高于一般迟栽田块。不同田块迁入量的多寡是后代次发生轻重的基本要素。3次迁入叠加发生,经过1~2代的增殖,才完成基数的积累,造成六(4)代的暴发。
2.2 直播稻田中生物群落稳定性的破坏对控害的影响 广德县水稻移栽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移栽前习惯“带药下田”,大田前期一般年份不用药。2013年6月1~7日是广德县水稻的集中栽插期,一般栽前3d秧田狠治一次,而5月26日至6月12日的18d中下了15d雨,秧田防治无法进行或即使防治过,防效也不理想。这从2013年1代二化螟在移栽田较重为害也能得到佐证。全县单季稻在7月14-16日进行了第一次总体防治,防治药剂以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为主,此时稻田生物群落已稳定,天敌损失少,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增殖;而直播稻田由于播种早,1代二化螟为害重,在6月中旬普治一遍,且普治的药剂主要以三唑磷为主,防治时褐飞虱尚未大量迁入,但药剂对天敌为害大,对生物群落的破坏性大。当害虫迁入后,自身控害能力差,导致褐飞虱能安全增殖。
2.3 对路药剂选择的决定性作用 由于褐飞虱对吡虫啉的超高抗,这几年在防治褐飞虱的药剂中,重点推广吡蚜酮和噻嗪酮。但总有少数农户图省钱或农药零售商为一己私利,在褐飞虱的防治中仍推荐使用吡虫啉或干脆不用防治飞虱的药剂。2013年调查的直播稻田“冒穿”的都是多次使用吡虫啉的结果,这也证明了吡虫啉对褐飞虱的防效差。
2.4 高温遏害作用的减弱 2013年夏季高温100a不遇,从7月1日(最高气温37.6℃)至8月20日,这段时间水稻正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阶段,最高气温超35℃的有43d,其中8月5~13日持续9d出现超40℃的极端高温。这与2007年褐飞虱暴发时的气候条件类似——条件更恶劣。2006年8月份广德县出现长时间的晴热天气,平均气温较常年高1~3℃。但在此种恶劣环境下,褐飞虱依然能暴发,昭示着褐飞虱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2013年更加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直播稻田仍然有褐飞虱“冒穿”现象,这2a的特殊情况说明,褐飞虱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丁锦华,尹楚道,林冠伦,等.农业昆虫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90-198.
[2]祝春强,胡长安,刘明熙,等.安徽省广德县迁飞性水稻害虫发生的新特点与影响因子[J].昆虫知识,2004(6):578-582.
[3]桂永清,张萍,杨勇.2006年广德县褐飞虱暴发特点及化防对其消长效应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198-199.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水稻;直播;褐飞虱;重发;原因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94-02
广德县是半山区半丘陵地区,常年水稻种植以一季杂交中籼稻为主。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导致劳动力缺乏,加之农技部门新型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水稻轻型化栽培技术得以大面积的推广和普及,特别是水稻直播得到了广大农户的青睐。如处于广德县城西片的誓节镇,直播面积占该镇水稻种植面积的30%以上,原来大多是空闲田直播(5月初),现正向麦(油)茬水稻田直播发展。这既解决了农村劳力少的问题,又节约了农本,且直播田产量与移栽田不相上下。但直播水稻生产中也存在病虫发生危害较重的问题,如2013年誓节镇直播稻田褐飞虱发生严重,成为危害水稻生产的一大重要因素。
1 广德县2013年褐飞虱发生情况
2013年,褐飞虱于6月24日、7月5日(迁入量较大)、7月19日分3次迁入广德县,以7月5日为主迁峰,总体迁入量与往年相似。而7~8月又逢100a不遇的高温干旱,35℃高温持续超过40d,超过40℃的酷暑连续有9d。8月5日调查始发现短翅成虫,随后短翅成虫量小幅上升。全县六(4)代褐飞虱总体偏轻发生,田间虫量与近几年类似。但8月27日、8月29日在誓节镇阮村社区、余枫村发生少量“冒穿”直播田块,100丛虫量达8 400~21 000头,且主要是高龄若虫,为害重、损失大。
2 重发原因分析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褐飞虱为单食性害虫,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且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皖南地区不能越冬,一般于每年7月上中旬北迁到广德县。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栽培制度的变化,高产耐肥品种尤其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稻飞虱的为害逐年加重,1987、1991、1997、2005、2006年曾连续多次大暴发,造成了极大损失,至20世纪70年代末已成为亚洲水稻产区的头号害虫。
根据以往的经验,若迁入早,虫量大,气候及食料条件适宜,天敌和人为控制力不足,则褐飞虱常暴发成灾。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范围为26~28℃,高于30℃或低于20℃对成虫繁殖及若虫孵化和若虫的生存率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一般盛夏不热,晚秋(9~10月份)温度偏高,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按此条件,2013年在广德县褐飞虱不可能出现重发田块,但事实却与此相反。结合大气候和田间小环境综合考量,主要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
2.1 早播直播稻秧苗的嫩绿长势对褐飞虱二次分布的影响 据调查,重发田块均为直播稻田,5月初播种,前期管理较好,水稻长势较好,到6月中下旬,秧苗分蘖多,嫩绿郁闭。而褐飞虱迫降后进行二次选择,趋绿、趋嫩的习性,使得直播稻田成虫拥有量要高于一般迟栽田块。不同田块迁入量的多寡是后代次发生轻重的基本要素。3次迁入叠加发生,经过1~2代的增殖,才完成基数的积累,造成六(4)代的暴发。
2.2 直播稻田中生物群落稳定性的破坏对控害的影响 广德县水稻移栽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移栽前习惯“带药下田”,大田前期一般年份不用药。2013年6月1~7日是广德县水稻的集中栽插期,一般栽前3d秧田狠治一次,而5月26日至6月12日的18d中下了15d雨,秧田防治无法进行或即使防治过,防效也不理想。这从2013年1代二化螟在移栽田较重为害也能得到佐证。全县单季稻在7月14-16日进行了第一次总体防治,防治药剂以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为主,此时稻田生物群落已稳定,天敌损失少,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增殖;而直播稻田由于播种早,1代二化螟为害重,在6月中旬普治一遍,且普治的药剂主要以三唑磷为主,防治时褐飞虱尚未大量迁入,但药剂对天敌为害大,对生物群落的破坏性大。当害虫迁入后,自身控害能力差,导致褐飞虱能安全增殖。
2.3 对路药剂选择的决定性作用 由于褐飞虱对吡虫啉的超高抗,这几年在防治褐飞虱的药剂中,重点推广吡蚜酮和噻嗪酮。但总有少数农户图省钱或农药零售商为一己私利,在褐飞虱的防治中仍推荐使用吡虫啉或干脆不用防治飞虱的药剂。2013年调查的直播稻田“冒穿”的都是多次使用吡虫啉的结果,这也证明了吡虫啉对褐飞虱的防效差。
2.4 高温遏害作用的减弱 2013年夏季高温100a不遇,从7月1日(最高气温37.6℃)至8月20日,这段时间水稻正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阶段,最高气温超35℃的有43d,其中8月5~13日持续9d出现超40℃的极端高温。这与2007年褐飞虱暴发时的气候条件类似——条件更恶劣。2006年8月份广德县出现长时间的晴热天气,平均气温较常年高1~3℃。但在此种恶劣环境下,褐飞虱依然能暴发,昭示着褐飞虱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2013年更加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直播稻田仍然有褐飞虱“冒穿”现象,这2a的特殊情况说明,褐飞虱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丁锦华,尹楚道,林冠伦,等.农业昆虫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90-198.
[2]祝春强,胡长安,刘明熙,等.安徽省广德县迁飞性水稻害虫发生的新特点与影响因子[J].昆虫知识,2004(6):578-582.
[3]桂永清,张萍,杨勇.2006年广德县褐飞虱暴发特点及化防对其消长效应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198-199.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