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正值第40届无线港姐评选,“素颜评选”“请专家鉴定整形”等都作为新鲜噱头拉拢观众,电视台更推出投票民选港姐政策,希望与市民生活渐行渐远的这项赛事能够重获民意,凤凰涅。但实际上港人却早已看清“香港小姐”没落的现实——港姐早已不能代表香港的女性之美了。
港姐评选开始于1946年。6月23日,在当时最负盛名的香港丽池花园夜总会的宴会厅,11位港佳丽身着连体式泳装姿态端庄地站立在镁光灯下。经过台下几位“评委”综合评议,一位名叫李兰的妙龄女子当选为历史上首位“香港小姐”。
“香港小姐”这一称号并没有很快让李兰成名,因为在当时刚经历过抗战洗礼的香港,政治局势动荡起伏,物质条件也极度贫乏,人们为养家糊口整日劳碌,根本无暇关心“审美”。
1946至1973年这28年间,“香港小姐”评选一直断断续续举办着,但公众对此却一直兴趣不大。
经历近30年低迷徘徊后,上世纪70年代电视时代的到来终于掀开“香港小姐”这一赛事的黄金时期。在经济腾飞的香港,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同步提升。当时,电视已经深入到香港的千家万户,人们每天放工回家面对着彩色电视,就仿佛获得了一天最大的满足和最佳的娱乐。特别是邵逸夫创办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TVB)占据了媒体市场半壁江山。
1973年,港姐评选正是顺应潮流,搭乘着“无线”的电波,开始将她们的动人魅影,展现在数百万香港市民面前。打着“媒体与智慧并重”口号的首届无线港姐评选,成功将这项选美赛事确立成为一年一度广受普通大众青睐的审美嘉年华。同时,当届港姐殿军赵雅芝也因此加入无线电视台,成为“电视女神”,影响了几代华人的审美。 借助电视转播,港姐从小众娱乐瞬间化为了大众议题。在当时港人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小姐选举几乎成为全港岛的盛事。普通民众欣赏女性之美的意识被第一次启蒙。
对于港人,港姐选美绝不仅仅只是肤浅的审美活动,它还使得公众能够参与诸多女性权利和女性议题的讨论。1970年代初期,因香港世风保守,对于泳装展示加冕的质疑迫使主办方顺从民意改为旗袍加冕。而摇摆于智慧与美貌之间的审美天平也一直困扰着几十年间港姐选举中的民意走向,从1978年首位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港姐冠军陈文玉,到1986年的硕士港姐冠军李美珊,再到199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双硕士学位港姐冠军郭蔼明,男权观念绑架社会审美的议题被公众和媒体一次次质疑和讨论,直至1993年高学历港姐莫可欣的当选,宣告这一话题的全民论战进入高潮,并创造出“你比港姐还丑”这句流行语来。
绯闻和谣言接踵而至。1981年港姐冠军罗佩芝被称为“一夜港姐”,获选第二天她就因谎报年龄被大会取消冠军资格。1987年,邱淑贞因被曝整容承受不住舆论压力无奈退赛。赛事虽因各种负面话题饱受关注,但观众显然难掩对选美活动背后所呈现的女性被动地位的深深不满。
进入1990年代,香港开始向商业化社会飞驰。面对收视率的节节下滑,无线只得利用商业运作模式重新包装港姐选举。与商业联姻后,几乎每次港姐选举都伴随着黑幕传闻,1997年,港姐被爆以5万元到20万元的价格陪富商吃饭;2000年港姐冠军刘慧蕴被爆是TVB附属公司高层人士的侄女;2003年,李诗韵获得“最上镜小姐”奖,亦被外界认为是金钱交易。尽管各赞助厂商和无线电视台投入巨资,但公众对于港姐的反应似乎越来越冷淡。香港的公众似乎已经看破了电视上那满屏美女的背后只是商业利益无形的操控。市民只得通过拒绝收看来表达对于漠视女权,沿用男权眼光看待女性美的反感与厌恶。
近20年来香港女性的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不断提高,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资料显示,过去20年,香港女性晋升公务员首长级职位人数增加了约八倍,各行各业的月收入也不断增加。香港女性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平均每年增加3.5%,而香港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亚洲最高,而且自主权更较欧美等西方国家高。香港女性欲出人头地,也早已不需靠卖弄姿色加入娱乐圈这一途径了。
张曼玉、赵雅芝、钟楚红、郭蔼明、陈法蓉……这些昔日港姐背后是她们曾经建立的香港社会审美标准,但时至今日,香港的女性美,早已不能站在舞台上选出来了。港姐不再,也因此成为了必然。
港姐评选开始于1946年。6月23日,在当时最负盛名的香港丽池花园夜总会的宴会厅,11位港佳丽身着连体式泳装姿态端庄地站立在镁光灯下。经过台下几位“评委”综合评议,一位名叫李兰的妙龄女子当选为历史上首位“香港小姐”。
“香港小姐”这一称号并没有很快让李兰成名,因为在当时刚经历过抗战洗礼的香港,政治局势动荡起伏,物质条件也极度贫乏,人们为养家糊口整日劳碌,根本无暇关心“审美”。
1946至1973年这28年间,“香港小姐”评选一直断断续续举办着,但公众对此却一直兴趣不大。
经历近30年低迷徘徊后,上世纪70年代电视时代的到来终于掀开“香港小姐”这一赛事的黄金时期。在经济腾飞的香港,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同步提升。当时,电视已经深入到香港的千家万户,人们每天放工回家面对着彩色电视,就仿佛获得了一天最大的满足和最佳的娱乐。特别是邵逸夫创办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TVB)占据了媒体市场半壁江山。
1973年,港姐评选正是顺应潮流,搭乘着“无线”的电波,开始将她们的动人魅影,展现在数百万香港市民面前。打着“媒体与智慧并重”口号的首届无线港姐评选,成功将这项选美赛事确立成为一年一度广受普通大众青睐的审美嘉年华。同时,当届港姐殿军赵雅芝也因此加入无线电视台,成为“电视女神”,影响了几代华人的审美。 借助电视转播,港姐从小众娱乐瞬间化为了大众议题。在当时港人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小姐选举几乎成为全港岛的盛事。普通民众欣赏女性之美的意识被第一次启蒙。
对于港人,港姐选美绝不仅仅只是肤浅的审美活动,它还使得公众能够参与诸多女性权利和女性议题的讨论。1970年代初期,因香港世风保守,对于泳装展示加冕的质疑迫使主办方顺从民意改为旗袍加冕。而摇摆于智慧与美貌之间的审美天平也一直困扰着几十年间港姐选举中的民意走向,从1978年首位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港姐冠军陈文玉,到1986年的硕士港姐冠军李美珊,再到199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双硕士学位港姐冠军郭蔼明,男权观念绑架社会审美的议题被公众和媒体一次次质疑和讨论,直至1993年高学历港姐莫可欣的当选,宣告这一话题的全民论战进入高潮,并创造出“你比港姐还丑”这句流行语来。
绯闻和谣言接踵而至。1981年港姐冠军罗佩芝被称为“一夜港姐”,获选第二天她就因谎报年龄被大会取消冠军资格。1987年,邱淑贞因被曝整容承受不住舆论压力无奈退赛。赛事虽因各种负面话题饱受关注,但观众显然难掩对选美活动背后所呈现的女性被动地位的深深不满。
进入1990年代,香港开始向商业化社会飞驰。面对收视率的节节下滑,无线只得利用商业运作模式重新包装港姐选举。与商业联姻后,几乎每次港姐选举都伴随着黑幕传闻,1997年,港姐被爆以5万元到20万元的价格陪富商吃饭;2000年港姐冠军刘慧蕴被爆是TVB附属公司高层人士的侄女;2003年,李诗韵获得“最上镜小姐”奖,亦被外界认为是金钱交易。尽管各赞助厂商和无线电视台投入巨资,但公众对于港姐的反应似乎越来越冷淡。香港的公众似乎已经看破了电视上那满屏美女的背后只是商业利益无形的操控。市民只得通过拒绝收看来表达对于漠视女权,沿用男权眼光看待女性美的反感与厌恶。
近20年来香港女性的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不断提高,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资料显示,过去20年,香港女性晋升公务员首长级职位人数增加了约八倍,各行各业的月收入也不断增加。香港女性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平均每年增加3.5%,而香港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亚洲最高,而且自主权更较欧美等西方国家高。香港女性欲出人头地,也早已不需靠卖弄姿色加入娱乐圈这一途径了。
张曼玉、赵雅芝、钟楚红、郭蔼明、陈法蓉……这些昔日港姐背后是她们曾经建立的香港社会审美标准,但时至今日,香港的女性美,早已不能站在舞台上选出来了。港姐不再,也因此成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