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好,国学讲堂又和大家见面了。《三国演义》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文学名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三国时期吴国的故事,叫做“孙权喻吕蒙读书”。先来读一读原文吧。
初1,权谓吕蒙曰:“卿2今当涂3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4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5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6!”蒙曰:“士别三日,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3.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
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
5.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6.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今天的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
这个故事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为后人所加。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身居高位,不能不读书学习啊。”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由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去研读经典,读成个教书匠吗?只是让你稍加涉猎,懂点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难道还能比我忙?我都经常读书,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交谈,十分吃惊,说:“看你如今的才学,不再是当年吴郡的那个吕蒙了!”吕蒙回答:“读书人只分别三日,就要重新审视、认识对方。大哥你发现得未免太迟了。”于是鲁肃郑重地前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才离开。
吕蒙自幼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书,是凭借优秀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逐渐得到孙权的赏识和重用的。但孙权也知道,如果不读书,吕蒙永远只能是一个骁勇善战的莽夫,成不了统率吴国兵马的帅才。所以孙权劝吕蒙多读书,吕蒙也从善如流。几年后,就连名闻天下的大学者鲁肃都惊讶于吕蒙的进步,登堂拜母,正式与他结交。鲁肃是东吴的核心谋士,他的认可意味着吕蒙摆脱了人们对他的“文盲”“莽夫”的偏见,可以进入吴国的核心高层了。
吕蒙从目不识丁的“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看的将帅之才,这得益于他听从孙权的劝说,认真读书。正是读书学习,使得他脱胎换骨,成为被士族阶级认可的人才。古语有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读书学习从古至今就是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捷径,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万斯同,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清初著名史学家。他师从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黄宗羲,专攻古学,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万斯同还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以前明遗民自居,自绝仕途。康熙帝征召他前去修《明史》,他也坚持以布衣之身应召,对清廷许诺的官职不屑一顾。万斯同在史馆19年,以所学之长,撰成明史列传300卷、明史表13卷、宰辅会考8卷、河渠志12卷,最终手定《明史稿》500卷,为《明史》的修订耗尽毕生心血,也为最终的成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居京期间,万斯同屡开讲席,启导后学,学者尊称他“万先生”,而他每自署“布衣万斯同”。万斯同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卒于明史馆。另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黄宗羲评价他:“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梁启超对他更是盛赞有加:“清代史学极盛于浙,鄞县万斯同最称首出。……其以独力成《明史稿》,论者谓(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清代史学开拓于黄梨洲(黄宗羲)、萬季野,而昌明于章实斋(章学诚)。……三君之学不盛行于清代,清代史学界之耻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史学大家,年幼时却也是一个顽劣不堪的“熊孩子”。曾经有一次,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家里来访的宾客们面前出了洋相,受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直接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这番缺乏教养的举动激怒了万斯同的父亲,于是父亲把他关到书屋里反省。万斯同大发了一通脾气后,见无人理睬,便渐渐冷静下来。百无聊赖之下,他只好开始读书,没想到一读便停不下来了。他从《茶经》中受到启发,懂得了书的美妙和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闭门不出,读了很多书,性格也逐渐沉稳下来,父亲见状很欣慰,原谅了他之前的过错,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从书屋里出来以后,继续手不释卷,潜心读书。一次,万斯同的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万斯同听到后也想参加。大哥还以为他是从前那个调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笑着说:“你懂什么呢?”万斯同却很有自信:“看几位哥哥的学术造诣,不难达到啊。”大哥很惊讶,于是从经义书目中随机抽取很多题来考他,万斯同一一作答,毫无错漏。大哥震惊之下急忙告诉父亲:“差点错过了这么出色的弟弟!”父亲了解原委后也惭愧地感叹:“险些误了儿子终生!”他赶忙为万斯同购置新衣,送往书塾正式求学。过了一年,又把他送到黄宗羲那里去学习。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万斯同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
万斯同对《明史》修订的贡献和他在史学上的建树,历来备受推崇。但如果不是当初父亲把他关进书房,让他明白了读书的意义,他又怎么会从一个粗鲁无礼的孩童成长为一代史学大家呢?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此乃金玉良言,不可不信。
初1,权谓吕蒙曰:“卿2今当涂3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4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5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6!”蒙曰:“士别三日,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3.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
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
5.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6.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今天的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
这个故事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为后人所加。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身居高位,不能不读书学习啊。”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由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去研读经典,读成个教书匠吗?只是让你稍加涉猎,懂点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难道还能比我忙?我都经常读书,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交谈,十分吃惊,说:“看你如今的才学,不再是当年吴郡的那个吕蒙了!”吕蒙回答:“读书人只分别三日,就要重新审视、认识对方。大哥你发现得未免太迟了。”于是鲁肃郑重地前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才离开。
吕蒙自幼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书,是凭借优秀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逐渐得到孙权的赏识和重用的。但孙权也知道,如果不读书,吕蒙永远只能是一个骁勇善战的莽夫,成不了统率吴国兵马的帅才。所以孙权劝吕蒙多读书,吕蒙也从善如流。几年后,就连名闻天下的大学者鲁肃都惊讶于吕蒙的进步,登堂拜母,正式与他结交。鲁肃是东吴的核心谋士,他的认可意味着吕蒙摆脱了人们对他的“文盲”“莽夫”的偏见,可以进入吴国的核心高层了。
吕蒙从目不识丁的“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看的将帅之才,这得益于他听从孙权的劝说,认真读书。正是读书学习,使得他脱胎换骨,成为被士族阶级认可的人才。古语有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读书学习从古至今就是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捷径,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万斯同,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清初著名史学家。他师从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黄宗羲,专攻古学,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万斯同还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以前明遗民自居,自绝仕途。康熙帝征召他前去修《明史》,他也坚持以布衣之身应召,对清廷许诺的官职不屑一顾。万斯同在史馆19年,以所学之长,撰成明史列传300卷、明史表13卷、宰辅会考8卷、河渠志12卷,最终手定《明史稿》500卷,为《明史》的修订耗尽毕生心血,也为最终的成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居京期间,万斯同屡开讲席,启导后学,学者尊称他“万先生”,而他每自署“布衣万斯同”。万斯同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卒于明史馆。另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黄宗羲评价他:“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梁启超对他更是盛赞有加:“清代史学极盛于浙,鄞县万斯同最称首出。……其以独力成《明史稿》,论者谓(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清代史学开拓于黄梨洲(黄宗羲)、萬季野,而昌明于章实斋(章学诚)。……三君之学不盛行于清代,清代史学界之耻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史学大家,年幼时却也是一个顽劣不堪的“熊孩子”。曾经有一次,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家里来访的宾客们面前出了洋相,受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直接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这番缺乏教养的举动激怒了万斯同的父亲,于是父亲把他关到书屋里反省。万斯同大发了一通脾气后,见无人理睬,便渐渐冷静下来。百无聊赖之下,他只好开始读书,没想到一读便停不下来了。他从《茶经》中受到启发,懂得了书的美妙和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闭门不出,读了很多书,性格也逐渐沉稳下来,父亲见状很欣慰,原谅了他之前的过错,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从书屋里出来以后,继续手不释卷,潜心读书。一次,万斯同的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万斯同听到后也想参加。大哥还以为他是从前那个调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笑着说:“你懂什么呢?”万斯同却很有自信:“看几位哥哥的学术造诣,不难达到啊。”大哥很惊讶,于是从经义书目中随机抽取很多题来考他,万斯同一一作答,毫无错漏。大哥震惊之下急忙告诉父亲:“差点错过了这么出色的弟弟!”父亲了解原委后也惭愧地感叹:“险些误了儿子终生!”他赶忙为万斯同购置新衣,送往书塾正式求学。过了一年,又把他送到黄宗羲那里去学习。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万斯同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
万斯同对《明史》修订的贡献和他在史学上的建树,历来备受推崇。但如果不是当初父亲把他关进书房,让他明白了读书的意义,他又怎么会从一个粗鲁无礼的孩童成长为一代史学大家呢?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此乃金玉良言,不可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