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预测地铁列车延误发生后不同类型乘客可容忍候车时间以深化非正常运营情况下地铁乘客出行行为方面研究,引入生存分析理论并建模.首先明确乘客可容忍候车时间的定义并分析其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参数模型及Weibull分布构建考虑影响因素的乘客可容忍候车时间预测模型,最后通过行为(RP)和意向(SP)混合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标定并检验模型.结果表明:乘客放弃等待而选择出站的意愿会随候车时间增加而增加;乘客可容忍候车时间与每周地铁使用频率、日常出行地铁全程耗时、整个行程预留时间、本次出行地铁全程耗时显著正相关;乘客上下班
【机 构】
: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4;同济大学上海市轨道交通结构耐久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预测地铁列车延误发生后不同类型乘客可容忍候车时间以深化非正常运营情况下地铁乘客出行行为方面研究,引入生存分析理论并建模.首先明确乘客可容忍候车时间的定义并分析其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参数模型及Weibull分布构建考虑影响因素的乘客可容忍候车时间预测模型,最后通过行为(RP)和意向(SP)混合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标定并检验模型.结果表明:乘客放弃等待而选择出站的意愿会随候车时间增加而增加;乘客可容忍候车时间与每周地铁使用频率、日常出行地铁全程耗时、整个行程预留时间、本次出行地铁全程耗时显著正相关;乘客上下班、上下学时可容忍候车时间小于购物娱乐等其他出行目的;日常地铁上下班乘客可容忍候车时间在5.4 min以上的概率高于80%,但超过14.3 min的概率低于50%.
其他文献
为探究局部静荷载作用下加筋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利用铝棒相似土作为填料,设置4种不同的筋材布置方式,开展了平面应变活动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自重和局部静荷载作用下,筋材的使用明显地减少了土拱的退化.与无筋情况不同,筋材的存在使得土拱在卸载阶段仍继续退化.当筋材总刚度基本相同时,垫层上、下方铺设两层筋材的方式有利于土拱的发展.另外,提出了预测不加筋活动门上方或筋材挠曲段上方由于局部静荷载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工程建设过程中,信号设备供应商需要将业主设定的总体运营安全指标分配给信号系统的各个子系统.首先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体系架构、安全功能和安全指标,然后针对设计的三种安全指标分配方法,分析这些方法的具体要求和原则,结合系统架构、安全逻辑模型和具体工程建设参数,利用三种不同方法,将整个系统总体安全指标分配到各个设备,最后比较不同分配方法计算出的分配结果.从分配结果的比较来看,三种分配方法得出的结果均处于同一数量级,均为可行的分配方法,但从系统安全性的角度而言,基于系统复杂度的分配方法最优,
利用透明土技术开展不同锚固长度抗滑桩加固均质边坡可视化模型试验,并结合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展现抗滑桩加固均质边坡内部位移场演化及其滑移破坏过程,以揭示锚固长度对均质边坡滑动面和抗滑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抗滑桩加固边坡的滑动面深度随抗滑桩锚固长度的增加而加深,同时抗滑能力得到提高,但当锚固长度超过其最优锚固长度后滑动面变浅,表现为越顶破坏,使得抗滑桩抗滑能力大幅降低;当抗滑桩锚固长度达到其最优锚固长度时,出现靠近桩底端位置和越顶的两个深浅不一的滑动面;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加,抗滑桩上部外侧受拉区
针对列车丢失卫星信号无法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的列车平顺度信息匹配的方法.借助传感器对列车的在线的平顺度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基于DTW-KF(卡尔曼滤波)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规整匹配.基于列车自身速度传感器等的数据作为模板变量与在线测量数据作为测试数据进行匹配,根据DTW的最优匹配路径、失真度和匹配结果可以在列车在丢失卫星信号,无法定位的情况下给出列车离线定位信息.对模板数据进行分块处理(二均分,四均分)与测试数据进行实时匹配,根据DTW算法匹配结果对惯性导航系统(I
提出以剪切板扭矩评价土仓内渣土状态,然后通过模型试验明确该指标在土仓内黏性渣土堵塞前后的变化特征,最后建立实时判别土仓渣土堵塞的方法.研究表明:黏土层内盾构隔板附近渣土绕中轴线流动角速度出现差异后,渣土黏附趋势逐步向刀盘发展,同时土仓顶部发生渣土脱空.最终引发渣土堵塞.渣土堵塞风险可通过土仓顶部和下侧的渣土剪切扭矩的幅值差异来实时判别.
提出将人工智能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理论与方法集成融入智能交通系统及其应用,探索“人工智能+交通”的交叉创新领域,在交通物理与信息空间映射、网络通信与时空数据规约、交通安全与可信可控关联等关键问题上形成相关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推进实现交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及其应用的精准治理.
针对山地城市核心区特殊的地形地质、区位价值、建设现状等条件,利用三维精细化评价基本单元体划分城市地下空间,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并建立敏感因子–模糊–变权复合模型作为评价计算方法,实现了山地城市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三维评价,可为地下空间开发三维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获得其0~150 m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三维立体分区及深度–适宜性分区占比变化关系,并选取典型区块对评价方法可靠性进行验证.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过程中的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票卡和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行车数据以及乘客走行时间参数数据,提取乘客乘车方案行程时间阈,分析乘客实际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基于行程时间阈的乘客乘车方案多维匹配推定模型.该模型实现了逐位票卡乘客推定至最可能的乘客方案上,并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最后通过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实际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为了准确预测地铁车站的空调负荷,首先通过地铁车站能耗监测平台的历史数据分析,识别得到客流量和室外气象参数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利用车站CO2体积浓度逐时监测数据建立客流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与闸机数据对比,预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可达0.87.以客流量预测为基础,建立了车站空调负荷预测模型,并比较了不同时间尺度训练数据下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的预测效果,两种算法的R2达到了0.95以上,均方根误差在70~90 kW之间,预测精度较高,但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运算时间是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的3
基于巴拿马运河四桥研究了公轨合建斜拉桥在地震下的主?引桥相对位移响应与控制问题,分别建立了漂浮抗震设计方案、仅塔梁固结方案和固结方案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三种约束方案的相对位移响应.基于单自由度振子研究了相邻结构周期比和阻尼特性对结构相邻位移的影响.结合理论与参数分析,研究了主?引桥相对位移的控制方法.结果显示:主、引桥纵向首阶振型周期比、等效阻尼比之比以及阻尼机制对相邻结构的相对位移影响显著,其中周期比对相对位移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粘滞阻尼器布置方案对主?引桥梁端相对位移的减震效果不同,直接在主、引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