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摄影中特殊镜头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y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拍摄完成,至此中国电影事业正式拉开序幕。时代背景、科技进步、思想变化都影响着各时代导演的拍摄风格。“镜头”作为电影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丰富着影片的整体思想,影响着观众的情绪。本文结合当前摄影技术的发展,探究特殊镜头的应用。
  关键词:影视摄影 特殊镜头 应用探究
  影视艺术的发展源于对社会的真实记录,是时代文化思想的映射。电影发展初期,画面没有任何美感,仅仅依靠固定镜头、现场钢琴配乐来丰富画面内容,那时所谓的电影最多仅仅算作短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拍摄设备的发展,摄影爱好者开始创新特殊镜头的拍摄,并在影视作品中对其进行应用,不但满足了影视画面的发展,也满足了观众与时俱进的观影需求。本文仅从以下几点入手,浅谈特殊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一、模拟主观视角,还原环境真实感
  “主观镜头”转场是影视剧中经常会使用到的艺术手法。在拍摄过程中,依托设备的推拉摇移,模拟第一视角,真实还原主人公所处心境,推动故事发展。但常规的固定镜头拍摄,画面单一,机械化操作痕迹明显。“鱼眼镜头”的应用就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
  1.呈现画面更立体,真实感更强。“鱼眼镜头”主要是通过模拟人眼的主观视觉来呈现。画面效果整体呈月牙状弯曲,上下向中聚集,类似眼球状突起。这种镜头运用于模拟第一人视角,可真实还原现实场景,更准确地表达人物心境,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網剧《赘婿》中,穿越回到武朝的宁毅,在长期昏迷,睁开眼睛之后的第一瞬间,透过镜头,看到了变形的家具和墙壁,周围环境成球形,这就增加了现实的真实感。
  2.在特殊的拍摄环境下,突出画面主体。镜头中所包含的元素有很多,对主体部分就需使用技术手法给予重视。《舌尖上的美食》以平民化美食题材、多线索并叙、多色彩运用的拍摄手法,受到大家的喜爱。拍摄泡菜研制的过程就运用了“鱼眼镜头”,拉伸了镜头的间距,且突出了缸体中间饱和的部分,满足了人们的观影需求,也强化了画面的主体。
  3.注重自然环境营造,烘托紧张氛围。在天文探测中,对宇宙无尽的探索就要求在拍摄的过程中,大面积地拓展天空的拍摄范围;而在晚间森林世界中,也需要依托强化特殊氛围的营造。此时,“鱼眼镜头”能够最大限度地对电影画面进行空间的延伸,烘托周围复杂恐怖的环境。
  4.借助特殊介质,增强故事的悬疑感。以刑侦案件为题材的影片,常常使用凸面反射镜来拓展视野,增强故事的悬疑性。例如,在《看不见的客人》中,主人公透过门上的“猫眼”来查看门外的来客,强化了访客的神秘性;再如《追凶十年》中,为保留凶手身份的神秘性,常常借助道路转弯的凸面镜来还原公路上的作案过程。模糊的镜面以及对凶手形体的突出,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二、丰富影视剧细节刻画,提高整体画面质感
  传统的镜头拍摄都是以大全景为主,旨在交代故事情节,缺乏细节的刻画。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对“符号学”元素相对重视的影片,更加注重对道具寓意的刻画和表达,此时微距镜头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强化故事细节,留下关键线索。人们对刑侦题材影片的喜爱从未递减,真实案例的还原、扣人心弦的剧情以及严谨的推理逻辑都成为该类影片的核心亮点。这类影片对细节的刻画尤其是对关键线索的重视,都会引发观众的联想,成为案情破获的关键。如在《心灵法医》中,一根细微的头发,就为案情的发展推动提供了有限证据;在《盗梦空间》中,旋转的陀螺代表着时空的转变,带动着整个剧情,此时微距镜头的拍摄,就发挥了很大作用。
  2.提高色彩还原度,增强感官体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高质量网络自制影视剧则满足了年轻化观影团队的要求。《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引爆了美食题材短剧的制作。食材的拍摄,涉及肉质的纹理、配料的质感以及厨具的材质,都需要用微距的方法,对其色彩进行高度还原,能拉近荧幕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整体感官体验。
  3.尊重自然环境,增强画面动感。与常规的影视作品相比,微距的使用在自然纪录片中尤为重要。所谓纪录片,核心主旨在于对环境的还原、对时间的尊重以及对生物习性的探索,具有拍摄周期长、不可复制率高、偶然性强等创作特点。在对个体较小的生物体拍摄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触角、翅膀甚至肢体进行真实的记录,此时,微距镜头可使得细小的肢体逐步放大,满足了影片的拍摄需求,也提高了影片的动感。
  三、降低画面的变形程度,透视拍摄空间
  摄影镜头产生的畸变,是拍摄时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但合理运用变形,也可以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1.真实还原画面主题,弱化变形程度。在拍摄高大建筑物时,拍摄者与拍摄主体因不在同一水平位置,导致画面出现下宽上窄的效果。当然,为突出大城市压抑的环境,这个镜头是可以使用的。但如若用于做交代环境的空镜头,就显得比较怪异。此时“移轴镜头”的出现,就恰巧解决了这一难题。摄像机镜头不动,仅通过机身上下左右的移动进行拍摄,画面稳定的基础上,还能利用光透射的原理,最大限度地还原建筑物,弱化变形程度。
  2.保证透视关系,保证全景后期合成质量。在拍摄全景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距离的原因,限制拍摄范围。此时,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原地不动,通过镜头的平移,将三张不同的照片,后期进行合成,形成整体。但由于拍摄角度和透视光感的不同,三张照片的角度和范围都有影响。此时通过固定镜头,移动机身,即可保持透视关系,实现后期合成的一体化。这样的拍摄方式,运用于影视剧中,可呈现城市的整体环境,拓展全景空间。例如,在《蜗居》的开头,就用这种方式交代了高楼林立的城市环境。
  四、提升镜头的连贯程度,节省叙事时间
  “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可以突出主体的引导,增强视觉的融入感,从而节省叙事时间。这种方式通常运用于商业广告的拍摄中,对现场人物的调动和占位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1.一镜记录连续感强,节约叙事时间。“一镜到底”的专业术语为“滑行者”镜头,强调一气呵成。《辛德勒的名单》在主人公刚开始出场时,观众就跟随主人公的背影进入宴会厅,从服务员开门到主人公拿起香槟,再到入座,整套动作一气呵成,节约了荧幕叙事时间,也为主人公神秘的身份埋下伏笔。
  2.跟踪主体位置变动,突出连贯动作。在枪战片中,为了突出对抗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加影片的紧张氛围,通常使用“滑行者”镜头来跟踪拍摄运动主体的位置。例如在《战狼2》中,镜头先是拍摄吴京跑到遮挡物的动作,紧接着衔接吴京躲在遮挡物后继而跑入下一个主体的镜头。这种拍摄的方式,使镜头之间的衔接更为顺畅,且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
  3.借助视觉为镜头,提升画面冲击性。《中国机长》是继《紧急迫降》之后的又一航空题材影片。飞机天然具有滑行的特性,在影片拍摄中,可借助這一特性,丰富视觉冲击力。例如在《中国机长》中,飞机因为失衡,需要应对迎面而来的低温,此时,通过机长的第一视角,直接还原冷空气冲击过程,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感和紧迫感,提升了画面的冲击性。
  五、降低夜间拍摄难度,节约拍摄成本,营造艺术氛围
  夜间拍摄对设备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夜间拍摄需要依靠人工铺设光源来满足,人员成本大,且布光不均匀,画面质感不强,还容易造成画面失真。“夜间镜头”由此诞生,其不但可以还原场景的真实性,还可以达到突出影片主题的目的。
  1.模拟自然光,还原真实环境。在以写实为主的纪录片中,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有涉及捕鱼的真实场景,此时如果运用人工补光,则固定性较差,且光照较强,会影响整个捕鱼环节,而如果纯自然光,又使得画面噪点过高,影响画面质感。这时,夜间镜头的使用便可综合自然光与人工光的优势,使整个光线更加柔和,在不影响真实度还原的情况下,还能起到夜空中星芒的点缀作用。
  2.突出主体身份,提升艺术造影。在夜间拍摄,主体的造影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在《伍佰》中,大部分都是聚焦夜戏,此时如何巧妙地规避周遭环境对人物主体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夜间镜头”可以重点对主体进行弱光补充,与周围的环境打开差异化补光,这样不仅能迎合整个影片的基调,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主体的细节,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
  六、结语
  综上所述,镜头是影视制作的重要叙事单元。传统的蒙太奇手法主要依托镜头的链接实现整体的展示,但在摄影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多种特殊镜头的运用则满足了影视发展的各种需求。此时的镜头语言不再仅仅承担叙事的作用,而是将艺术环境的营造和主人公情绪融入其中,赋予了影片更加丰富的内涵,带给观众更生动的体验。相信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之下,影视艺术的呈现形式将会更加多元化,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聪.影视摄影创作中特殊镜头的功能与运用[J].文海艺苑,2013(5).
  [2] 王辉.摄影在多媒体影视创作中的运用[J].祖国,2017(17).
  [3] 姜莹.影视作品中反常规镜头的运用及其审美意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2).
  作 者: 陈楠,文学学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影视摄影与后期。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摘要:《呐喊》《彷徨》一直以来被视为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重要文本,关于“国民性”的探讨亦成为鲁迅小说研究的焦点。然而,鲁迅小说对“国民性”的展现不仅在于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更在于揭示当时国民作为“人”的一种最深刻而普遍的痛苦——从“国民之弊”到“国民之痛”。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深入小说人物的肉身和心灵世界,在“痛苦”这一核心视域之下重新阐释鲁迅小说对“国民性”的表现及其超越时代的真正意涵。  关
摘 要:相较于《牡丹亭》 ,《长生殿》 的闹热性主要体现在演出排场、剧本结构和主题思想三方面。在演出排场方面,《长生殿》 比《牡丹亭》 更为热闹;在剧本结构方面,《长生殿》 的双线结构更为紧密,戏剧冲突也伴随双线的交织展开而层出不穷;在主题思想方面,《长生殿》 继承并丰富了《牡丹亭》 的“至情”思想,把忠孝之情也纳入“至情”范畴;在描写李、杨悲剧情缘之时,融入了浓厚的兴亡之感;对于“情”,洪昇又有
摘 要: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一则志人小说。对于小说的阅读,如果只是关注人物形象,而完全忽视小说的叙事与虚构,未免有失偏颇。笔者从“铺垫与递进”“虚与实”“小与大”三个角度分析了这则志人小说的艺术特色,发现了文本更加丰富的内容与趣味。  关键词:志人小说 叙事 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
摘 要: 从唐代三大爱情传奇来看,唐代文人的婚恋观大体上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追求自由恋爱的审美爱情观;二是回归封建礼教的妥协婚恋观;三是追求高门贵女的现实婚姻观。  关键词:爱情传奇 唐代文人 婚恋观  科举制度的成熟,使得唐代知识分子群体迅速扩大。唐代三大爱情传奇的作者都是士大夫,《莺莺传》的作者元稹是唐朝宰相、著名诗人;《李娃传》的作者白行简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之弟,贞观末年(805)进
摘 要:李白作为被冠以“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其诗词作品在整个文学体系当中属于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纵观李白诗词大集,“酒”元素大量出现,频次之高数不胜数,已成为与李白诗词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一种精神文化符号。在很大程度上,“酒”元素作为李白诗词意蕴的催生载体之一,无论对于作品的思想内涵传达,还是对于作者的个人情感体现而言均有着重要意义,所包含的艺术价值更是广为后世称道。因此,现通过抓取李白诗词当中的
摘 要:在所有中国人都处在麻木不仁的时候,鲁迅先生依然清醒地走在变革国家之路上。他是第一批使用白话文的作者,因此出现了很多词汇、语法使用不当的问题,那是否意味著鲁迅先生写作手法不值得借鉴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的作品淡出中小学生课本,但鲁迅先生的精神是否还具有当代意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斗士 孤独者 反抗者 当代意义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于1918年
摘 要:迟子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对迟子建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域情缘、人文关怀、乡土书写、意象叙事、死亡书写等方面,而其家庭叙事往往被研究者忽视。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家庭叙事来探讨迟子建小说的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而分析迟子建小说家庭叙事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 和谐典雅 浮躁凌厉 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 家庭叙事  迟子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至今已有三十
摘 要:村上春树《且听风吟》中的语言艺术,为作家们的创作思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风格上,村上春树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运用幽默的手法让读者在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中来回切换,通过重复语句表达来强调人物性格;同时采用比喻、夸张、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勾勒出丰满的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的演进。在表达方式上,借鉴美国意识流的叙事方式,打破传统的叙事逻辑,使得全篇充满鲜明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对我总是很严厉,以至于在我心里总感觉他并不爱我。  小學四年级时,刚学会骑车的我,还骑得不稳,又想图快,结果连人带车,摔得满地找牙,膝盖破了一层皮,伤口渗出了血。我嚎叫着喊爸爸,未曾想,爸爸将手背在身后,严厉地说:“自己起来,自己处理!你得学会独立!”我只好忍着刺痛站起,扶起自行车。一个无情的背影,一句冰冷的话,让我彻底崩溃,愤恨的泪水夺眶而出。  晚饭后,我径直回到房间。不一会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对古代文学中独具意味的“游”的内涵作了补充,游至逍遥、逍遥以游。本文把《庄子》中涉及的“游”划分为游玩、游世、游心、游于无穷,并论述了如何达至逍遥以游的状态,以探求“逍遥游”背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庄子 《逍遥游》 唯道集虚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社会动荡混乱,群雄逐鹿,整个的文人圈也是鱼龙混杂,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如何在这个社会中安身立命、坚守道家信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