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婚姻都是人生中的大事,《礼记·昏义》上说“昏礼,礼之本也,”《易》上也说“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婚姻是延续种族为人类社会建立正常社会秩序提供统一的行为模式,夫妇婚姻关系是其他各种关系的基础和来源。由此可看出古人对于婚姻的态度是格外地重视和庄严的。
《诗经》作为反映周代到春秋时代社会生活的诗歌总集,有大量的婚恋诗存在,甚至可以说婚恋诗是《诗经》最为让人醉心和感动的闪光点。在这里我所关注的是结婚之前的环节,也就是上古时代的男女是如何互相倾慕进行求婚的。
“二南”即是《周南》《召南》,两者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诗大序》)。按程俊英先生的《诗经译注》上的考证,方玉润的说法,即周与召都是地名,在雍州岐山之阳,周南与召南是指周与召以南的江汉之间较准确。因而周南召南基本沿袭有周人的风俗礼仪,属于周代的礼节范畴,故《周南》与《召南》是周人的诗歌,其中反映出来的是周代的礼仪。
研究诗经的婚恋诗,我们不难发现,与汉代的婚礼习俗相似,当时已经有了求婚定情的习俗。但是因为属于不同的礼仪风俗系统,所以在《邶风》《鄘风》《卫风》中求婚定情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和定情信物与《周南》《召南》不甚一致。由二南和卫风诗组的比较可以看成周代和商代在求婚方面的差别,更全面地了解古人的婚恋世界。
首先来看二南中的求婚定情。
《周南·关雎》五章脍炙人口,作为诗三百篇中的首篇,描写了以为君子对于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
本篇的首章表现的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男子的角度出发,描写一个君子爱上了一个采集荇菜的拥有美好品德的女子,想要追求她。接着描写男子的心里动态,想要追求到求之不得,然而心中仍是难以忘怀,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最后到在在惆怅和痛苦中想象和所爱之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纵观全诗,以男子的心理为叙述中心,刻画细腻,一波三折,表现了他对于所爱女子求婚的执着和坚定和求之不得的痛苦。强调的是“君子好逑”至于淑女是怎样的心理态度则没有表现。
而《召南·摽有梅》以女子的口吻描写。既然站在女子的心理角度描写,似乎与前面的两首以男子口吻的诗篇颇有不同。细看全诗,以梅子成熟表现时间流逝,也以成熟的梅子比喻芳龄当嫁的自己,流光容易把人抛,青春无多,因而发出了心底的渴盼。“求我庶士”年轻人赶紧追求我吧,“迨其吉兮”趁着良辰吉时来迎娶我,“迨其今兮”趁着今天定婚期,“迨其谓之”趁着仲春好同居。全诗虽然以女子的口吻叙述,然而女子所想要的是男子去追求她。女子心底渴盼,但是在行动上仍然是处于被动,需要男子去求婚示好,去定下良辰吉日,归根到底,仍然是男子居于主动地位。由此看来,《摽有梅》与《关雎》《汉广》在求婚方式上有相似性。
与《关雎》以男子口吻叙述,《摽有梅》以女子口吻叙述相比,《野有死麕》则是以第三人的角度客观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求婚,颇似恋爱见证人的感觉。“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开篇描写的是郊外有一位大鹿的猎人遇到了芳心已动的美丽姑娘,接着小伙子则是上前把话挑,在这里很明显男子主动向女子示好。“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小伙子砍下木头当柴烧,拾起猎物,白茅捆扎,送给女子当做礼物,男子主动送礼物定情。很幸运,女子欣然接受,男子获得了爱情。
由以上几篇,我们可以看出在二南的求婚定情中,无一例外的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也说明在周代求婚礼仪中,男子的主动性较大,享有主动权,即是“发议于男子”,女子只能选择同意或者不同意。定情信物也是由男子赠送。二南产生于周地附近,这与周代的礼仪制度有一定关系,周代礼制等级森严,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就是要恢复周代礼制的盛况。森严体制下男女关系不平等,这也是“成妇礼,明妇顺”(《礼记·昏礼》)的体现。
《静女》是一首典型的男女幽会诗。
分析约会的过程,首句便说“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一个美丽的姑娘在城门楼里等着“我”,女子等男子,而且这位姑娘也非常可爱狡黠,故意藏起来,不让心上人找到,看到心上人“搔首踟蹰”的样子,自己心里欢喜。接着静女“贻我彤管”,送给男主人公定情信物彤管,彤管非常漂亮,男主人公心里十分甜蜜。这首诗虽然以男子口吻写幽会,但是不难发现在这次约会中女子似乎更有主动性。女子积极活泼,主动向男子示好,无论是在约会中的捉迷藏还是送信物,都显示出了主动的一面。这与二南中“发议于男子”的求婚方式很不同。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两人互动的场景,甜蜜而有趣,“踟蹰”“搔首”“贻”“爱”等细节描写生动细腻。这样的场景在二南中很难见到。
如果说商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更为强烈,那么《鄘风·柏舟》则更加印证了这一点。此诗为女子自誓。少女泛舟河中,看到了潇洒美少年,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直截是“髧彼两髦,实维我仪”髧是头发下垂,两髦是指男子未成年的发型,在这里女子说这样的少年郎就是我想要的伴侣,多么痛快!“之死矢靡它”女子发誓自己不会改变心肠,非他不嫁,高呼“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希望父母体谅自己也支持自己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女子对于爱情和自己婚姻的态度非常直接,毫不掩饰,并且希望父母支持。很明显,女子是定情求婚的“发议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殷商礼俗下的诗歌中求婚的发议者多是女子,与二南中发议于男子形成对比。在周人大胆追求的都是男子,而在商人则大多是女子,女子在形象上得到了极大丰富,在求婚定情的地位上面居于主导,有主动性。
值得玩味的是,周人和商人的女子结婚之后命运各不相同,在《周南》《召南》除了《江有汜》一首之外没有其他弃妇诗,结婚之后多有思妇诗,反映妻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痴情而痛苦地等待,如《周南·卷耳》《周南·汝坟》《召南·草虫》等。而在卫风诗组中描写婚后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约10首诗中有5首是弃妇诗,3首思归诗,思妇诗只有2首。商人女子则表现出对不幸婚姻的批判,对不忠丈夫的指责,对婚姻情况十分清晰,如《邶风·谷风》《卫风·氓》,再如《邶风·日月》中也是弃妇申诉怨愤的诗,“胡能有定?宁不我顾!”“胡能有定?宁不我报!”反复问天,抒发自己的苦闷。
由此也可看出无论是求婚还是婚后,商人和周人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差别很大。商人女子较主动,周人女子较被动。婚恋礼俗存在很大差别。由此可以推测,商人女子比周人女子所受的约束要小一些。
在定情信物上,由二南我们可知,多是男子赠送,《野有死麕》中男子赠送的是被自己猎杀的小鹿,拿白茅包裹,表现的是一种刚勇和力量,彰显的男性的阳刚;而在卫风诗组中定情信物多是由女子赠送,如彤管或是美玉或是水果,非常美丽柔弱,是自己纯洁爱情和温柔美丽的象征彰显了女性的阴柔。
究其原因,褚少孙在《梁孝王世家》补编中说“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亲亲者是同母,认为弟弟与自己关系亲,多少有母系的感觉,而周代尊尊,父子相继,完全是父系社会。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殷商多少还有些母权的因素存在,而周代则是完全的父权。因而诗歌的礼俗表现也不相同。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诗经》作为反映周代到春秋时代社会生活的诗歌总集,有大量的婚恋诗存在,甚至可以说婚恋诗是《诗经》最为让人醉心和感动的闪光点。在这里我所关注的是结婚之前的环节,也就是上古时代的男女是如何互相倾慕进行求婚的。
“二南”即是《周南》《召南》,两者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诗大序》)。按程俊英先生的《诗经译注》上的考证,方玉润的说法,即周与召都是地名,在雍州岐山之阳,周南与召南是指周与召以南的江汉之间较准确。因而周南召南基本沿袭有周人的风俗礼仪,属于周代的礼节范畴,故《周南》与《召南》是周人的诗歌,其中反映出来的是周代的礼仪。
研究诗经的婚恋诗,我们不难发现,与汉代的婚礼习俗相似,当时已经有了求婚定情的习俗。但是因为属于不同的礼仪风俗系统,所以在《邶风》《鄘风》《卫风》中求婚定情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和定情信物与《周南》《召南》不甚一致。由二南和卫风诗组的比较可以看成周代和商代在求婚方面的差别,更全面地了解古人的婚恋世界。
首先来看二南中的求婚定情。
《周南·关雎》五章脍炙人口,作为诗三百篇中的首篇,描写了以为君子对于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
本篇的首章表现的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男子的角度出发,描写一个君子爱上了一个采集荇菜的拥有美好品德的女子,想要追求她。接着描写男子的心里动态,想要追求到求之不得,然而心中仍是难以忘怀,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最后到在在惆怅和痛苦中想象和所爱之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纵观全诗,以男子的心理为叙述中心,刻画细腻,一波三折,表现了他对于所爱女子求婚的执着和坚定和求之不得的痛苦。强调的是“君子好逑”至于淑女是怎样的心理态度则没有表现。
而《召南·摽有梅》以女子的口吻描写。既然站在女子的心理角度描写,似乎与前面的两首以男子口吻的诗篇颇有不同。细看全诗,以梅子成熟表现时间流逝,也以成熟的梅子比喻芳龄当嫁的自己,流光容易把人抛,青春无多,因而发出了心底的渴盼。“求我庶士”年轻人赶紧追求我吧,“迨其吉兮”趁着良辰吉时来迎娶我,“迨其今兮”趁着今天定婚期,“迨其谓之”趁着仲春好同居。全诗虽然以女子的口吻叙述,然而女子所想要的是男子去追求她。女子心底渴盼,但是在行动上仍然是处于被动,需要男子去求婚示好,去定下良辰吉日,归根到底,仍然是男子居于主动地位。由此看来,《摽有梅》与《关雎》《汉广》在求婚方式上有相似性。
与《关雎》以男子口吻叙述,《摽有梅》以女子口吻叙述相比,《野有死麕》则是以第三人的角度客观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求婚,颇似恋爱见证人的感觉。“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开篇描写的是郊外有一位大鹿的猎人遇到了芳心已动的美丽姑娘,接着小伙子则是上前把话挑,在这里很明显男子主动向女子示好。“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小伙子砍下木头当柴烧,拾起猎物,白茅捆扎,送给女子当做礼物,男子主动送礼物定情。很幸运,女子欣然接受,男子获得了爱情。
由以上几篇,我们可以看出在二南的求婚定情中,无一例外的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也说明在周代求婚礼仪中,男子的主动性较大,享有主动权,即是“发议于男子”,女子只能选择同意或者不同意。定情信物也是由男子赠送。二南产生于周地附近,这与周代的礼仪制度有一定关系,周代礼制等级森严,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就是要恢复周代礼制的盛况。森严体制下男女关系不平等,这也是“成妇礼,明妇顺”(《礼记·昏礼》)的体现。
《静女》是一首典型的男女幽会诗。
分析约会的过程,首句便说“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一个美丽的姑娘在城门楼里等着“我”,女子等男子,而且这位姑娘也非常可爱狡黠,故意藏起来,不让心上人找到,看到心上人“搔首踟蹰”的样子,自己心里欢喜。接着静女“贻我彤管”,送给男主人公定情信物彤管,彤管非常漂亮,男主人公心里十分甜蜜。这首诗虽然以男子口吻写幽会,但是不难发现在这次约会中女子似乎更有主动性。女子积极活泼,主动向男子示好,无论是在约会中的捉迷藏还是送信物,都显示出了主动的一面。这与二南中“发议于男子”的求婚方式很不同。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两人互动的场景,甜蜜而有趣,“踟蹰”“搔首”“贻”“爱”等细节描写生动细腻。这样的场景在二南中很难见到。
如果说商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更为强烈,那么《鄘风·柏舟》则更加印证了这一点。此诗为女子自誓。少女泛舟河中,看到了潇洒美少年,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直截是“髧彼两髦,实维我仪”髧是头发下垂,两髦是指男子未成年的发型,在这里女子说这样的少年郎就是我想要的伴侣,多么痛快!“之死矢靡它”女子发誓自己不会改变心肠,非他不嫁,高呼“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希望父母体谅自己也支持自己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女子对于爱情和自己婚姻的态度非常直接,毫不掩饰,并且希望父母支持。很明显,女子是定情求婚的“发议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殷商礼俗下的诗歌中求婚的发议者多是女子,与二南中发议于男子形成对比。在周人大胆追求的都是男子,而在商人则大多是女子,女子在形象上得到了极大丰富,在求婚定情的地位上面居于主导,有主动性。
值得玩味的是,周人和商人的女子结婚之后命运各不相同,在《周南》《召南》除了《江有汜》一首之外没有其他弃妇诗,结婚之后多有思妇诗,反映妻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痴情而痛苦地等待,如《周南·卷耳》《周南·汝坟》《召南·草虫》等。而在卫风诗组中描写婚后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约10首诗中有5首是弃妇诗,3首思归诗,思妇诗只有2首。商人女子则表现出对不幸婚姻的批判,对不忠丈夫的指责,对婚姻情况十分清晰,如《邶风·谷风》《卫风·氓》,再如《邶风·日月》中也是弃妇申诉怨愤的诗,“胡能有定?宁不我顾!”“胡能有定?宁不我报!”反复问天,抒发自己的苦闷。
由此也可看出无论是求婚还是婚后,商人和周人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差别很大。商人女子较主动,周人女子较被动。婚恋礼俗存在很大差别。由此可以推测,商人女子比周人女子所受的约束要小一些。
在定情信物上,由二南我们可知,多是男子赠送,《野有死麕》中男子赠送的是被自己猎杀的小鹿,拿白茅包裹,表现的是一种刚勇和力量,彰显的男性的阳刚;而在卫风诗组中定情信物多是由女子赠送,如彤管或是美玉或是水果,非常美丽柔弱,是自己纯洁爱情和温柔美丽的象征彰显了女性的阴柔。
究其原因,褚少孙在《梁孝王世家》补编中说“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亲亲者是同母,认为弟弟与自己关系亲,多少有母系的感觉,而周代尊尊,父子相继,完全是父系社会。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殷商多少还有些母权的因素存在,而周代则是完全的父权。因而诗歌的礼俗表现也不相同。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