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问题和策略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70780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使谁来种田以及怎样来种田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农广校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与各县(市、区)农广校一起,结合达州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使农民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帮助农民提升效益。本文针对四川省达州市的具体情况,探究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所显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60931068
  前言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为了新农村的发展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需要逐步扩大,但是从实际上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只占整个农户中很小的一部分,支撑不起新农村的发展建设。所以有必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且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这不仅是开展农村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升农村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显露出的一些问题
  1.1 培训对象瞄准出现偏差
  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瞄准策略,造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发生很多的问题,其中培训对象偏差情况较为突出——不能明确培训对象的界定方法。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其主要生活经济来源为农业收入,在集镇或者是农村地区长期居住,主要职业是农业生产或者是经营,同时了解并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方法的农民,而在实际情况中,存在将广义上的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相混淆这一情况,导致很多的长时间脱离农业生产,比如说在外多年的农民工等也归入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的范围中;教育培训对象存在很强的身份性限定,也就是拔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限定要求,要求只有持有农村户口才可以参与到培训中,造成众多的非农人员不能接受培训,再加上现在我国的城乡劳动力呈现出双向流动情况,若过于注重农业经营人员的身份,过于重视农村户口,并将此视为产于教育培训的前提,是缺乏合理性的。
  1.2 农民培训机制和农民需求存在差异
  当前现代农业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民致富的意愿也在不断提升,新型农民教育工作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形式、内容均已经达不到农民的需求,现在专门针对于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机构数量较少,力量薄弱;我国农业正在向着市场化、科技化、规模化以及产业化的方向前进,这就会出现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造成学了的用不上或者是想学的学不到,导致供需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在教育培训内容方面也出现了过于重视技术的培训,而忽视了农产品的经营管理、产品的存储物流以及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教育,导致农民只懂技术不懂销售;师资问题,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投入众多的师资力量,但是师资不足情况较为突显,由于教师的知识层次以及理论水平存在参差不齐这一情况,很多教师属于兼职培训人员,造成培训教师更换频繁,导致教育工作出现“空堂断档”情况,教育培训工作没有系统性以及连续性,则培训质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1.3 岗位类别多样性
  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来划分职业农民的不同就业方向,大致的划分即可以划分出农机、种植、畜牧业等多个领域,若是细分则会产生众多繁杂的小岗位,从培训内容上来看,现在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内容划分并不能向大学学科一样划分非常详细,这可能会造成农民接受的教育内容和其工作业务存在一定差异,培训内容并不能真正投入到工作中。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
  2.1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环境,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发展
  为了使新型职业农民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需要对以下3个方面的环境加以优化:社会环境。农村劳动力的失缺,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以及生产价值相对薄弱所造成的;为此需要使人们重新认识农民,意识到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农村同样可以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只有使社会上的偏见得到转变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留在农村。双向流动环境。不能只将农村的年轻一代看做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对象,很多愿意留在农村,到农村工作、打拼的年轻人也可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城镇以及农村之间双向流动,但实现双向流动的前提是打破城镇以及农村之间的壁垒,不能通过农村户籍对人们加以过多的限制,使农村年轻人与城镇的年轻人可以平等的往来、交流,这样可以使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素质水平不断上升,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能力以及文化程度有所保障;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环境。很多农村人希望到大城市打拼,不愿意留在农村除了有上述几种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在达到规定年龄之后城市人群可以退休,同时每月领取一定的养老金,而农村很难做到这一点,农民需要持续、不断的劳动,没有退休概念同时缺乏养老体系制度,所以为了免除人们的这一后顾之忧,农村地区也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使农民免除该忧虑。
  2.2 优化培训方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
  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优化,要求培训内容符合农民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使学习内容可以达到通俗易懂,有利于农民的掌握,不可过于追求高深的理论分析或者专业化的研究,培训内容的编制要易于农民理解、便于农民学习;需要重实训,推行使用学员参与式教学方式,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更为注重实训教学,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由于农民职业的多样化,所以在培训内容的确定上也需要考虑到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比如说达州区的宣汉县结合自身情况,深入考察了宣汉县主导产业的具体分布情况,以使培训班可以有针对性的分布到各个乡镇地区,如土黄以及樊哙等乡镇属于是宣汉县重要的茶叶生产乡镇,基于综合考虑在樊哙镇建立了茶叶生产班;三墩以及渡口片区有一定的中药材发展前景,所以在三墩乡建设开办中药材生产班;由于君塘镇地区的食用菌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所以在达州区开设食用菌生产班,这样可保证农民学到有用的知识,真正可以使用的知识。
  2.3 注重人员的管控
  新型职业农民的选取目光不能只放在农民身上,可以考虑由中等职业学校或者是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的,同时有意向投入三农并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属于农业技术人才,是新型职业农民未来的重要构成人员,通过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育以及引导工作,积极鼓励这部分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使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另外农民需要本着自愿的态度参加教育培训活动,不可要求所有的农民均返回农村参与农村经济活动,而是需要通过各种激励政策的制定、有效的引导,并对培训机制进行不断的优化,从而使农民愿意回到农村,使农民得到合理的分流。四川省达州市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要不断努力,在培训方面应当立足长远并做到统筹兼顾,不能只注重短期利益。
  3 结语
  达州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找准方法,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结合农民需求明确培训内容,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环境的优化,科学确定、注重人员的管控等,才能有效地促进达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更好地开展,才能让受训农民成为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朱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2]樊英.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3]梁双.十堰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举措与做法[J].农民科技培训,2014(7):21-22.
  [4]蔡云凤.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实施路径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5]卫言.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6]康静萍,汪阳.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短缺及其原因分析——基于安徽省寿县的调查[J].当代经济研究,2015(4):73-81.
  作者简介:何莉(1973-),女,四川达州人,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
其他文献
以英额门镇中药材种植为例,讲述了中药材生产环节所遇到的困难,为解决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研发了一系列适合本地区的农机具,为中药材生产实现机械化做出努力。
通过将水稻机械化生产中的整地、育秧、插秧、收获和烘干等关键技术综合组装配套,发挥技术整合优势,确保农艺技术实施效果,水稻生产科学有序,切实解决我省水稻种植方式粗放、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农机管理服务旨在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化管理,面对的是农村经济,连接的是农用机械与农民,事关重
详细论述了5T-700型玉米脱粒机的安装与调整方法,对提高机器的作业效率,延长使用寿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通河县耕地面积和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面积,研究耕地资源状况和分析中低产田所占比例,指出现 有农业机械与-些作物品种、作物栽培技术、耕作制度等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助推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借此东风,新型农业主体快速充电,积极学习种植技术,农机技术,改变种植模式;积极外出参观学习,整合资源,强强联合重组,壮大规模;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也大大增加,有关的惠农政策也收到了一定的发展效果,然而其中却也依然存在有许多问题,诸如部分政策会限制农业规划化经营,延缓农村居民的市民化进程,所惠及到的农民数量有限以及相关的农村公共服务短缺问题长时间难以改善。而要进一步增强惠农政策的惠农力度,便应当将保护农民利益作为政策及实施的出发点,以进城务工人员的市民化为突破口,对惠农政策的实施
摘 要: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很多高科技技术应用到了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而气象服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中,基层公共气象服务涉及农村、农民、农业以及基层政府部门行为决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本地气象台站发展情况对这一话题展开具体的论述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服务;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P4
摘 要:气象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灾减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滇南人工影响天气的外场试验基地进行了探究,就滇南人工影响天气外场试验基地的规划原则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滇南人工影响天气外场试验基地的保障措施,从而促进滇南人工影响天气外场试验基地的建设更加科学合理,促进气象事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滇南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外场试验基地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