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行为干预对新发糖尿病的效果分析,以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方法:2012.1-2014.1在我社区站所辖居民中选300位新发糖尿病患者参与此项目,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糖尿病规范管理,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社区行为干预。结果:两年后发现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lc)均低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为显著;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社区行为干预能够促进患者更好的参与糖尿病社区管理,增加依从性,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发糖尿病社区行为干预效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189【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22-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肾、神经、皮肤等多种器官受损,出现严重并发症。[1]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行为习惯、膳食结构、缺乏体育锻炼等等密切相关,[3]因此社区干预对于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我社区300名新发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社区新发糖尿病患者300例参与此项目,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血糖控制,男94例,女56例,年龄在43—76岁,平均(55.32±10.46)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男96例,女54例,年龄在42—78岁,平均(54.85±11.13)岁。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临床表现以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为主;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排除心、肝、肾功能疾病,认知障碍及精神异常的患者;排除继发性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
1.2方法。
1.2.1随访人员、形式及时间。社区干预者由具备一定临床专业知识,并经过心理学知识培训的人员组成。
(1)观察组:由社区干预者采取上门或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随诊、组织干预对象集体上课等形式对新发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社区行为干预,每一个月随访1次,并详细记录血糖情况。每三个月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一次,随访时间不少于24个月。
(2)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管理,包括医务人员在社区门诊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每年免费给患者测量四次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1.2.2干预内容。
1.2.2.1健康教育。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对患者定期进行健康指导;定时组织健康讲座,通过宣传海报、小册子等形式,内容包括饮食和运动对糖尿病治疗的的重要性,常用食物成分表和食物成分交换应用法,向新发糖尿病患者普及关于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并发症的急救护理知识,合理用药的必要性,使其意识到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倡导患者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使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饮食指导:应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根据患者体重和活动量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按1/5、2/5、2/5分配三餐,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调整三大营养比例,水果应计算在总热量内作为加餐用,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加餐,但摄入总量不变。社区干预者可以采取交流、观察、倾听等方式评估患者存在的具体问题,因人施教地选择干预项目。饮食指导要做到量化、细化、具体化,指导患者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制定相应的方案,使患者能够愉快的接受。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跑步、太极拳等等。建议患者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一般运动时间为餐后2小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减重,将患者的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内。
心理干预:由于糖尿病的的长期性、终身性及复杂性,一旦患病患者会感到恐惧、抑郁,糖尿病患者的身心会受到重大的影响。糖尿病患者会比健康人更内向,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这就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社区干预者应发挥社区优势,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如转移患者注意力、参加户外运动、听音乐等等,帮助患者从焦虑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渐消除患者的精神压力,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使其保持乐观心态,可以有效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1.2.2.2血糖测量。第一次初筛时监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以后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每一个月一次,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每三个月一次。两年后终末监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1.3观察指标。定时监测患者血糖变化,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lc);并记录患者不良行为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数据处理。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见表1。
表1观察组在初筛和终末监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时间FBG(mmol/L)2hPBG(mmol/L)HbAlc(%)干预前8.43±1.2712.32±2.438.97±1.89干预后6.82±1.868.39±2.176.68±1.632.2见表2。
表2对照组在初筛和终末监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时间FBG(mmol/L) 2hPBG(mmol/L)HbAlc(%)干预前8.51±1.4313.10±2.318.89±1.76干预后7.93±1.5211.27±2.198.74±1.57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lc)均低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糖尿病指的是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周围环境或遗传因素等使得血中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机体内血糖过高、进而导致机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的代谢异常综合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一旦患病,必须及时给予治疗。此项目的研究对象选取的是我社区两年内新发生的糖尿病患者,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管理基础上,加强社区行为干预,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全方位运动等方面,可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其配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有效预防和改善糖尿病的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出现。[2]
3.2本次研究表明:通过社区行为干预两年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比干预前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并发症的出现也明显佳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通过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可以改善患者体内的脂类代谢及糖类的摄入,以此控制患者血糖的变化,对防止病情的反复有重要意义;通过坚持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使患者血糖降低;通过对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意识到糖尿病并非不好控制,并引起患者的重视,使患者正视现实。因此通过对患者进行规范的饮食控制、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轻糖尿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4结论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新发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行为干预,可以维持患者血糖平稳,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基层社区进行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张晓燕.糖尿病社区护理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318—319
[2]王爽,吕明月.某区糖尿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294—295
[3]刘凤静.糖尿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8(9):125—126
[4]陈知.2型糖尿病社区药学监护的效果评价[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6):46—60
关键词:新发糖尿病社区行为干预效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189【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22-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肾、神经、皮肤等多种器官受损,出现严重并发症。[1]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行为习惯、膳食结构、缺乏体育锻炼等等密切相关,[3]因此社区干预对于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我社区300名新发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社区新发糖尿病患者300例参与此项目,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血糖控制,男94例,女56例,年龄在43—76岁,平均(55.32±10.46)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男96例,女54例,年龄在42—78岁,平均(54.85±11.13)岁。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临床表现以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为主;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排除心、肝、肾功能疾病,认知障碍及精神异常的患者;排除继发性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
1.2方法。
1.2.1随访人员、形式及时间。社区干预者由具备一定临床专业知识,并经过心理学知识培训的人员组成。
(1)观察组:由社区干预者采取上门或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随诊、组织干预对象集体上课等形式对新发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社区行为干预,每一个月随访1次,并详细记录血糖情况。每三个月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一次,随访时间不少于24个月。
(2)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管理,包括医务人员在社区门诊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每年免费给患者测量四次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1.2.2干预内容。
1.2.2.1健康教育。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对患者定期进行健康指导;定时组织健康讲座,通过宣传海报、小册子等形式,内容包括饮食和运动对糖尿病治疗的的重要性,常用食物成分表和食物成分交换应用法,向新发糖尿病患者普及关于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并发症的急救护理知识,合理用药的必要性,使其意识到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倡导患者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使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饮食指导:应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根据患者体重和活动量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按1/5、2/5、2/5分配三餐,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调整三大营养比例,水果应计算在总热量内作为加餐用,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加餐,但摄入总量不变。社区干预者可以采取交流、观察、倾听等方式评估患者存在的具体问题,因人施教地选择干预项目。饮食指导要做到量化、细化、具体化,指导患者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制定相应的方案,使患者能够愉快的接受。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跑步、太极拳等等。建议患者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一般运动时间为餐后2小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减重,将患者的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内。
心理干预:由于糖尿病的的长期性、终身性及复杂性,一旦患病患者会感到恐惧、抑郁,糖尿病患者的身心会受到重大的影响。糖尿病患者会比健康人更内向,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这就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社区干预者应发挥社区优势,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如转移患者注意力、参加户外运动、听音乐等等,帮助患者从焦虑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渐消除患者的精神压力,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使其保持乐观心态,可以有效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1.2.2.2血糖测量。第一次初筛时监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以后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每一个月一次,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每三个月一次。两年后终末监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1.3观察指标。定时监测患者血糖变化,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lc);并记录患者不良行为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数据处理。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见表1。
表1观察组在初筛和终末监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时间FBG(mmol/L)2hPBG(mmol/L)HbAlc(%)干预前8.43±1.2712.32±2.438.97±1.89干预后6.82±1.868.39±2.176.68±1.632.2见表2。
表2对照组在初筛和终末监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时间FBG(mmol/L) 2hPBG(mmol/L)HbAlc(%)干预前8.51±1.4313.10±2.318.89±1.76干预后7.93±1.5211.27±2.198.74±1.57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lc)均低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糖尿病指的是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周围环境或遗传因素等使得血中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机体内血糖过高、进而导致机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的代谢异常综合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一旦患病,必须及时给予治疗。此项目的研究对象选取的是我社区两年内新发生的糖尿病患者,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管理基础上,加强社区行为干预,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全方位运动等方面,可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其配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有效预防和改善糖尿病的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出现。[2]
3.2本次研究表明:通过社区行为干预两年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比干预前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并发症的出现也明显佳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通过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可以改善患者体内的脂类代谢及糖类的摄入,以此控制患者血糖的变化,对防止病情的反复有重要意义;通过坚持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使患者血糖降低;通过对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意识到糖尿病并非不好控制,并引起患者的重视,使患者正视现实。因此通过对患者进行规范的饮食控制、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轻糖尿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4结论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新发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行为干预,可以维持患者血糖平稳,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基层社区进行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张晓燕.糖尿病社区护理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318—319
[2]王爽,吕明月.某区糖尿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294—295
[3]刘凤静.糖尿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8(9):125—126
[4]陈知.2型糖尿病社区药学监护的效果评价[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6):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