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互动教学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有效的互动是教学成功的保障,教师应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沟通的方式方法,并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理解、接纳、平等的关系,从而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本文深入论述了有效互动前提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旨在优化语文教学,赋予其新的魅力。
一、打破思维定式,增加沟通机会
传统的教学思维下,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能否充分理解、掌握自己传授的知识,是否具备完善的学习技巧,致使教学长期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此,教师需要驱散传统教学的阴影,打破思维定式,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学更具开放性和接纳性,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种开放式学习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都会乐于倾听彼此,诉说心声。
例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如果采取传统教学思路,教师只会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钻探”。但是,这种教学太过枯燥,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清明上河图》的名扬中外,也不能对这幅艺术作品产生情感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搜集《清明上河图》相关资料,同时大屏幕呈现《清明上河图》全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画作,并且试着选取画上某一处景色进行解说。教师可以举办一个“我是小导游”的课堂活动,看看谁能用最简洁有力、最准确到位的语言进行描述,谁就是当日的“明星导游”。教师可给出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创作解说词,在学生完成以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模拟“小导游”的身份分享自己的解说词。有的学生注意到画中描绘了汴河上拱桥的热闹,桥上行人摩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的画面,因此进行了这样一番精彩的解说:“各位看官,您知道这画的是何地?您肯定猜不出来,这可是数百年前大宋都城汴梁——换言之,也就是大宋首都开封。您看看这个地方,这条河可不得了,是开封汴河,水利运输极为便利。您看这来来往往的人群,多热闹啊,我们好像都能听到那热闹的叫卖声。”通过学生生活化的描述,《清明上河图》仿佛活了过来。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向学生提出指导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彼此的互动交流,还激发了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探索之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开拓意识,要明白教学不是一个机械劳动,而是一个艺术活动,它需要创新,而不是满足于单一的模式。只有开放教学,才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根据学生反应,把握沟通时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障师生之间沟通的通畅性。一方面,教师需要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接收学生给出的反馈信息,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意思。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反应势必不同。为了提高师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控制课堂的节奏和沟通时序,密切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动作,分析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反馈,作出相应的判断,从而把握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时机。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先粗略谈谈对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然后观察学生对此的反应,看看学生是否存在不同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不喜欢父亲,认为他搞“一言堂”的做法,完全不尊重家人表达自己心声的权利;有的学生認为,整篇课文只写了父亲对花生的感受,却没有写出其他人对花生的看法,感觉哥哥、姐姐、母亲就像背景人物一样太过模糊。教师从这两个学生的回答中分析了解到,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父亲只是表达自己对儿女的期许,而不是压抑儿女的自由意志。之所以文章会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原因在于文章叙事有详有略,不能将所有人物表现的具体可感。于是,教师要求学生重新阅读文本,用心去感受父亲形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年龄、阅历、经验的不同,自然会对文章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为了提高互动的通畅性,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知。
三、注重提问技巧,提高互动效果
在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并不是说了什么,而是用怎样的方式去说。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积极提问、主动增加互动交流,但是所取得的成效却并不高。笔者认为,良好的表达方式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提高互动效果。特别是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注重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展开师生间的对话。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桂花雨”是什么意思?在没有阅读文本以前,很多学生会望文生义,认为这是形容桂花多得像下雨。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桂花飘落的样子吗?”很多学生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于是,教师可以顺利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激发,不仅对文章内容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期待,而且还很好奇到底什么是“桂花雨”,作者又会如何描绘这一美丽的景象呢?作者描写“桂花雨”的目的何在呢?在这些疑问的驱使下,学生和教师之间将产生高效、深入的对话。当学生怀揣着好奇心走入文本时,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教学,而且要善于提问。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文本学习产生期待。因此,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提问技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四、促进生生互动,扩展学生认知
互动,在教学领域中的意义并非单纯指向师生互动。事实上,互动同样也包含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害怕破坏课堂纪律,不愿意开展小组合作;有的教师是没有小组合作的教学意识;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认知有限,小组合作交流是浪费教学时间,还不如多讲一些课文,因此剥夺了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事实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打开学生思维和视野具有积极意义,只有生生互动,才能带来多元化认知。
例如,在教学《池子与河流》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同时让学生思考:“你更偏向池子还是河流的观点呢?请和你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互动,谈谈彼此的看法,试着从生活经验出发表达你的见解。”有的小组成员提出,他比较倾向于河流的看法。为此,他还列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他有一个姨妈,因为早早做了家庭主妇,所以和社会脱节很严重。可见,人不能有安逸思想,必须时刻保持“流动”,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还有的小组成员认为,池子的看法也没有错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有限,如果可以享受当下的生活,珍惜生活中的点滴进步,不也是幸福吗?为什么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胸有大志呢?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了热烈甚至激烈的互动交流,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举措,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聆听他人观点的机会,有利于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
总之,互动不仅是教学手段,更是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打开话匣子主动表达,体验语文学习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打破思维定式,增加沟通机会
传统的教学思维下,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能否充分理解、掌握自己传授的知识,是否具备完善的学习技巧,致使教学长期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此,教师需要驱散传统教学的阴影,打破思维定式,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学更具开放性和接纳性,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种开放式学习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都会乐于倾听彼此,诉说心声。
例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如果采取传统教学思路,教师只会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钻探”。但是,这种教学太过枯燥,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清明上河图》的名扬中外,也不能对这幅艺术作品产生情感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搜集《清明上河图》相关资料,同时大屏幕呈现《清明上河图》全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画作,并且试着选取画上某一处景色进行解说。教师可以举办一个“我是小导游”的课堂活动,看看谁能用最简洁有力、最准确到位的语言进行描述,谁就是当日的“明星导游”。教师可给出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创作解说词,在学生完成以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模拟“小导游”的身份分享自己的解说词。有的学生注意到画中描绘了汴河上拱桥的热闹,桥上行人摩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的画面,因此进行了这样一番精彩的解说:“各位看官,您知道这画的是何地?您肯定猜不出来,这可是数百年前大宋都城汴梁——换言之,也就是大宋首都开封。您看看这个地方,这条河可不得了,是开封汴河,水利运输极为便利。您看这来来往往的人群,多热闹啊,我们好像都能听到那热闹的叫卖声。”通过学生生活化的描述,《清明上河图》仿佛活了过来。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向学生提出指导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彼此的互动交流,还激发了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探索之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开拓意识,要明白教学不是一个机械劳动,而是一个艺术活动,它需要创新,而不是满足于单一的模式。只有开放教学,才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根据学生反应,把握沟通时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障师生之间沟通的通畅性。一方面,教师需要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接收学生给出的反馈信息,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意思。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反应势必不同。为了提高师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控制课堂的节奏和沟通时序,密切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动作,分析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反馈,作出相应的判断,从而把握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时机。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先粗略谈谈对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然后观察学生对此的反应,看看学生是否存在不同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不喜欢父亲,认为他搞“一言堂”的做法,完全不尊重家人表达自己心声的权利;有的学生認为,整篇课文只写了父亲对花生的感受,却没有写出其他人对花生的看法,感觉哥哥、姐姐、母亲就像背景人物一样太过模糊。教师从这两个学生的回答中分析了解到,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父亲只是表达自己对儿女的期许,而不是压抑儿女的自由意志。之所以文章会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原因在于文章叙事有详有略,不能将所有人物表现的具体可感。于是,教师要求学生重新阅读文本,用心去感受父亲形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年龄、阅历、经验的不同,自然会对文章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为了提高互动的通畅性,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知。
三、注重提问技巧,提高互动效果
在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并不是说了什么,而是用怎样的方式去说。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积极提问、主动增加互动交流,但是所取得的成效却并不高。笔者认为,良好的表达方式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提高互动效果。特别是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注重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展开师生间的对话。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桂花雨”是什么意思?在没有阅读文本以前,很多学生会望文生义,认为这是形容桂花多得像下雨。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桂花飘落的样子吗?”很多学生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于是,教师可以顺利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激发,不仅对文章内容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期待,而且还很好奇到底什么是“桂花雨”,作者又会如何描绘这一美丽的景象呢?作者描写“桂花雨”的目的何在呢?在这些疑问的驱使下,学生和教师之间将产生高效、深入的对话。当学生怀揣着好奇心走入文本时,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教学,而且要善于提问。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文本学习产生期待。因此,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提问技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四、促进生生互动,扩展学生认知
互动,在教学领域中的意义并非单纯指向师生互动。事实上,互动同样也包含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害怕破坏课堂纪律,不愿意开展小组合作;有的教师是没有小组合作的教学意识;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认知有限,小组合作交流是浪费教学时间,还不如多讲一些课文,因此剥夺了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事实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打开学生思维和视野具有积极意义,只有生生互动,才能带来多元化认知。
例如,在教学《池子与河流》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同时让学生思考:“你更偏向池子还是河流的观点呢?请和你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互动,谈谈彼此的看法,试着从生活经验出发表达你的见解。”有的小组成员提出,他比较倾向于河流的看法。为此,他还列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他有一个姨妈,因为早早做了家庭主妇,所以和社会脱节很严重。可见,人不能有安逸思想,必须时刻保持“流动”,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还有的小组成员认为,池子的看法也没有错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有限,如果可以享受当下的生活,珍惜生活中的点滴进步,不也是幸福吗?为什么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胸有大志呢?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了热烈甚至激烈的互动交流,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举措,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聆听他人观点的机会,有利于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
总之,互动不仅是教学手段,更是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打开话匣子主动表达,体验语文学习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