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镐翻飞

来源 :清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ccc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岳父站在院子里,抬头看见我从院门走进去,就停下手中的活计,跟我打招呼。我回应岳父的招呼,走进小院,注意力早已向客厅右手边的屋子蔓延过去。屋门敞开,屋里亮着灯,没有声音,也没觉察到有何异样,我胸口稍稍一松。回过头,看清了岳父手里的活计,他正用一页砂纸打磨一把新镐的柄。新鲜物件突然出现在平常的日子里,它是一个鲜明的告示:有不平常的事情即将在平常的日子里发生。只是,眼前这个告示的内容,在前一天晚上的电话交谈中已被提及,“家里买了新镐”这样的状况,加上“奶奶已不行了”这样的共识,已经不是很鲜明了。我注意到岳父在打磨镐柄时,有些心不在焉,砂纸摩擦栗木镐柄,沙——沙——声音有一下没一下的,单一,枯燥,忽长忽短,飘忽不定,就像岳父的眼神——他间或瞟向亮灯的屋子,想确认什么,又不愿确认什么。额头的皱纹里,除了汗漬和细碎的木屑,还有重重的心事,蛇一般蜿蜒游走。对岳父的同情在心底暗暗生出来。奶奶于我,是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长辈;于岳父,则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奶奶与岳父之间,即将发生的是,血脉相连的两个人永不相见的阴阳之隔。虽然,这样的事每时每刻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着,但轮到岳父的头上,岳父肯定有另一种感受。院门边的花台上还靠着一把一模一样的镐和两把锄头。镐和锄头漆着深绿色的漆,镐尖和锄尖处均裸露出一截金属色,灰亮亮的。相较于一般的土石来说,这样的灰亮是极致的冷硬和锋利,只要有力气抡起它,它就能轻易凿开坚硬的泥土和石块。我拎起那把镐,分量比我想象中要沉。栗木镐柄致密结实,还未经砂纸打磨,镐柄上有明显的棱角,硌手。镐尖还有未被铁匠打磨掉的铁屑,虽然时下已是春天,我却感到有一股寒意从镐尖的灰亮处席卷过来,从胸口卷了进去,穿透脊背。
  把镐放回去,镐柄与花台撞击,“嗒”的一声,就看见花台上的一丛万年青后闪过一团灰影。细看之下,是那只灰猫,奶奶养了十余年的老猫。不知道是老猫本身寿命将终,还是因为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冷得凶,老猫整个儿缩小了一圈,周身差不多只剩下皮和骨头。最近每次看到这只老猫,我都仿佛看到寒冷刮起一阵阵漩涡风,从老猫身上卷走大部分血肉,甚至毛须。被我惊扰后,窄小的灰影摇摇晃晃地穿过院子,径直向亮灯的屋子走去。上台阶时,它踉跄了一下,差点跌下来,我心头没来由地一紧。以灵巧敏捷风光了多年的强壮灰猫,跨上半尺高的台阶时,完全没了往日的灵便与轻松,竟然会这么吃力。这样的情况是从去年开始的吧?一年之间,奶奶垮了,老猫也不行了,她们像是约好了似的,一起急剧衰老。奶奶下不了床后,岳母接手照顾老猫,用心程度比奶奶更甚,可老猫的情况并没有所好转,活动越来越少,吃得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是看见老猫要么趴在奶奶的枕头边酣睡,除了喘气,几乎没有其他动静;要么趴在奶奶睡的床对面的电视机上,蜷伏在一个绿色塑料壳的小闹钟旁,胸腹部鼓胀起来又塌陷下去,表明它是个活物。周遭有较大响动时,它才微微睁开眼,然后又闭上了。老猫不在的时候,我曾摸过电视机的顶部,温热的,老猫把电视机当成取暖器了。它喜欢待在电视机上,除了取暖,我猜它是对小闹钟的“咔嗒”声产生了某种依赖。小闹钟是侄女两年前买的,放在电视机上,就生了根,没挪过半步。在昏暗的屋子里,小闹钟作为装饰品的意义早被昏暗吞噬了,弱弱的“咔嗒”声,才让我注意到它的存在。去床边看奶奶,有时奶奶睡着了,我就坐在床边,等奶奶醒来。这时,小闹钟的“咔嗒”声便从昏暗处冒出来,滞涩,微弱,若有若无。我盯着小闹钟,仔细地看,微弱的“咔嗒”声似乎不是来自小闹钟,而是来自某个一直处于游走状态的存在。我不能确定这微弱的“咔嗒”声来自哪一个角落。奶奶醒来,被子发出细微的声音,我按部就班地询问奶奶吃饭没有,奶奶的回答如公式一般,总是说吃过了。相同的问题,我还会再问岳母一遍,岳母也会再对我说一遍。从岳母近半年里的回答中,我感到无奈的分量越来越重。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压抑氛围,却不知道如何将它褪洗干净。
  跟着老猫进到屋子里,看见岳母躺在竹椅上打盹,膝盖上盖着叠成双层的毛毯。老猫果然已经趴在电视机上了,看过去,就像一张长着稀疏毛发的灰色薄皮覆盖在一小堆骨头上。我看手机,是7点17分,小闹钟的指针却显示4点半。或者是它有气无力的“咔嗒”声,让它负责显示的那部分时间掉队了;或者是它不小心将一部分时间遗忘在某处,怎么也找不回来。看着小闹钟,我总觉得它在我们的时空之外。不过,我倒是更愿意相信,小闹钟生出了灵性,故意错误显示,以扰乱残酷而切合实际的认知,减少一些时间方面的准确暗示——将时间对于即将逝去的奶奶的残忍减到最小。半年前,奶奶的情况一天不如一天,运转了九十余年的身体终于要罢工了。岳母辞去了外面的活计,回家专职照顾奶奶,半年来从没睡过一次安稳觉。奶奶先是卧床不起,后来双腿浮肿,再后来,全身浮肿,遍布水疱。每隔一个小时,岳母都要给奶奶翻一次身。岳母身材比较魁梧,力气足,一个人就能完成翻身的工作。在岳母的照料下,九十多岁的奶奶成了一个婴儿,翻身、喂水、喂饭、换纸尿裤、擦洗身体,任由岳母摆布。
  我不小心弄出一些响动。岳母睁开眼,看见我,就小声地喊我的名字,说,你来了。我点头。说话间,岳母的目光已习惯性地转到屋角的床上。顺着岳母的目光,我见奶奶瘦小的躯体蜷曲在床的一头,只睡了床的一半。老猫不知何时离开了电视机,来到床上,蜷伏在枕头旁边,仍然是闭着眼睛。稀疏的皮毛下,棱角分明的肋骨一起一伏,喉咙里呼噜、呼噜一阵乱响。老猫旁边,奶奶瘦小的头颅靠在枕头上,半睁半闭的眼睛里,灰色的眼珠偶尔转动一下。我俯下身子,在奶奶耳朵旁边轻轻地唤了一声。奶奶转头稍稍向上,似乎看了我一眼,但我没有感到奶奶的目光焦点落在我的脸上。奶奶的喉咙里呼噜了几声,终于听清了,是小段吗?我说,是的,您吃了点东西没?过了一会儿,也没听见回应。岳母在身后说,不久前吃了一个荷包蛋。接着又说,可能你奶奶没听见你说什么,这种情况已经有好几天了。我无奈,直起身。灯光下,奶奶剪得只剩半寸长的头发贴在薄薄的头皮上,白晃晃的。这样的白发,在黑暗的地底会不会仍然是白色的?其实,前一天晚上岳父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类似的问题。岳父在电话里说,明天是周末了吧,你有空吗?我说有。岳父就说,那你来帮我们干一天活儿吧。我说,做什么呢?岳父说,你奶奶的情况你也清楚了,家里在营盘山买了一块地。地比较平,没必要请挖掘机来挖,我打算叫几个亲戚帮忙,给你奶奶修块墓地。我说好。挂了电话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虽然冷静地与岳父通话,却早已被通话的内容带进了一种奇特的状态里。这是一种无数念头在脑海里交织混杂,却理不出一个头绪的混乱状态,悲痛,怜悯,祈祷,救赎,希望,无奈,放弃……奶奶,是真的要走了吗?   深吸几口气之后,岳父的喘息逐渐平缓下来,他指着一个地方说,你奶奶的位置大概在这里。顺着岳父的手指看过去,稀疏的小草覆盖着灰黄色的泥土,裸露出一部分石头。我知道岳父指的位置不在地表,而是在地表之下的某处。
  奶奶与我所在的世界的连接点,是一个仪式的符号——一座用石头做成的、固定在地表某个位置的墓碑。眼下,为了建造这个连接点,岳父带着我们,要对这个位置的地表的形状进行修改,要将这层地表的自然而原始的风貌,改变成我们需要的形状。这样的改变,发生在看不见首尾的无尽洪流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起始与终止,只是洪流无数个切片中的一个。这样的改变,从来没有停止过,过去一直进行着,现在正在进行着,将来也不会停止。往洪流涌来的方向看过去,我看见关于这片山坡在时光洪流中的无数切片,如无数幻灯片在飞速替换。地表在急剧地变幻着风貌,雨水冲刷它,山风吹拂它,阳光炙烤它,蚂蚁在山坡上生活,兔子从山坡上掠过,牧童吆喝着觅食的牛羊踩着它,拾菌子的村民背着背篓踩着它……各种因素、各种力量一刻不停地发挥作用,把它梳理、雕刻成我面前的风貌,直到这一天,这种风貌被数把锄头和镐终结。灰亮、冷硬的镐尖从洪流的切片中呼啸而下,刺穿空气,刺穿草丛,凿进泥土,反反复复中,无数块泥土离开原来的位置,跳起来,飞起来。原来的位置,泥土被空气替换,黑暗被明亮替换。凿起来的泥土堆放在场边,一块平整的场地在山坡上逐渐成形。我们用手中尖利的锄和镐,让这片山坡的地表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全新的风貌。夕阳缓缓下落,越来越挨近西方群山的山顶,我们也基本完工。岳父和亲戚们坐在新建好的墓地边上休息,我站在平整的场地上,感受着面前这种充满魔幻色彩的改变。原来的地表,在我的腰部位置,而我站立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新的地表。在不久之前,这片新的地表,对我来说还是未知的世界。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把空间分成了地上和地下两个世界,一个是我所站立的世界,我能看到能听到能触摸到的世界;另一个是地表之下的世界。我一直很清楚,地表下是泥土,是石头,可还是不可遏制地想象地表下有一个空旷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我所在的世界之间仅仅间隔着一层薄薄的地表,这层薄薄的地表在无穷无尽的洪流里,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变幻,却仍然是地表,完整的地表。比如,我用手中的镐和锄头改变了某一处地表的形状,但是,被我改变之后的土地,马上变成新的地表,新的地表仍然是两个世界的分界,依然阻隔着两个世界。无论我挖得多宽广,挖得多深远,我永远也凿不穿两个世界之间的壁障——地表,这两个世界永远也不会连通,除非,以死亡作为通道。
  现在,这个通道就要被奶奶打通了。
  抬起头,山下的小县城在夕阳中喧嚷着,来与去,新与旧,生与死,无时无刻不在交替着。我感到身处的這股洪流突然加速,在洪流的前端,奶奶在某一切片处停止了呼吸,被亲朋们殓入棺木,送到营盘山里,来到我站立的地方,被安放在泥土里。一座石头坟墓建立起来。洪流仍旧没停,继续向前奔涌。风来,云来,雷来,雨来,阳光照下来,在漫长的无尽洪流中,石头墓碑被冲刷、磨损,棱角被磨圆,大块的石头碎裂成小块,小块的石头被风化成虚无。墓地被冲刷、填充,逐渐被洪流改造成原来的荒草坡,埋在里面的奶奶化成泥土。她的名字被洪流冲淡,被后人忘记。山坡上又有小草和小树长出来,小草枯死,再长出来,再枯死,再长出来,小树在摇曳中长成大树,大树长成古树,古树在某一天轰然倒塌,化成枯木,化成泥土,又有小树从地面上长出来,再长成大树,长成古树。埋葬奶奶的那个位置,已经悬在半空,当年我们费力挖掘的泥土,都消失不见。那些泥土,有的已经移动到山脚,有的已经躺在河床上,有的已经沉淀在水库底,有的已经随江流到达大海,而包裹着这一切的洪流,不知疲倦,继续向前奔涌……


  “这地足够宽,除了你奶奶的位置,我和你妈的位置也有,你们也有,在那边。”岳父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身旁,把我从洪流的极远处拉了回来。岳父指着这块地,语调平静,像在说一件很平常的事,于我而言却是个惊雷。关于最终去向的问题,我也思考过多次: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到博南山最南端的澜沧江边,回到故乡,终老故土。不过岳父在这个春天的下午,给了我这样一个具体的安排,着实让人意外和吃惊。
  我的父亲和母亲,曾经用锄头和镐在故乡的土地里觅食,从土地里源源不断地摄取营养,让我们兄妹仨的身体一天天结实起来。后来,我带着父母和故乡的土地给予我的躯体,带着父母和故乡的气息,外出到城市里求学,工作,生存,日复一日地用从异乡的土地里摄取来的物质,替换着我从故乡带来的身体的组成部分。多年以后,我总是怀疑,我从故乡带来的身体,是否已经完全被替换,我是不是已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当我端详自己手掌的时候,抚摸自己身体的时候,总有一种背叛故乡的念头,我甚至不敢与从故乡来城里看我的父亲和母亲坐得太近,怕他们觉察到我身上的气息,已经与他们的气息格格不入,与故乡的气息格格不入。而岳父做出在我死后葬在县城周边的营盘山这样的安排时,难道他也参透了其中的玄机?不应该是这样,以岳父的认知,他仅仅知道他在买地的时候占了便宜,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了一块宽敞的土地,一块可以容纳三代人的墓地,仅此而已。
  这样想的时候,我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我该感到幸运,新陈代谢的对象是物质,不是灵魂,它的替换之力对人的记忆无效,我与故乡的联系,并未随着肉体被新的组成物质替换而断开。古人早就总结好了,落叶归根。人在年轻的时候,总对这样的观念嗤之以鼻,总认为自己飘零天涯都无所谓,其实那是因为他还没有沉入内心审视过自己,没有真正面对过自己。对故乡的趋向性和归属感,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一直藏在身体的最深处,平常难得见,只有面对生死的时候,才能逼其现出原形来。所以,我只能尴尬地对岳父笑笑,并没有回应他的话,转过头,看着远处的县城,看着我生活了十多年的临时居所,感到有一种陌生感从那些大街小巷里升腾起来。这种陌生感轻易地击中了我,将我击成一丛随波逐流的浮萍,浮萍漂漂悠悠,一直漂到故乡的玉米地,漂到院子旁边的小菜园里。有时,我会蹲在一株青菜旁边,长时间地发呆;有时,我会将某株菜拔起来,仔细地看它的根须如何与泥土纠缠在一起。我很想看懂它是如何从泥土里汲取生长所需要的东西,又制造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可惜的是,无论我把眼睛睁得多么大,却怎么也看不清。某一天,我可能会恰好经过某片菜园,看见茁壮成长的茎和叶,看到原本属于我的身体的一部分,已经在另一个生命体里,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活着的时候,我是一个通道,当我化成一抔黄土后,我又进入别的事物的通道。组成我身体的那些东西,可能会被一株小草或一棵小树吸收,然后,镶嵌在一朵花上,或躲在一颗果实里,再被一只小雀吞食;组成我的骨头的钙质,会渗进一块石头里,几百年或几千年后,被人们开采出来,变成一粒钙片,又来到某个小孩的身体里,固定在他的脊椎或头骨上;我的血液里的铁分子,将来被锻造在某把刀子的刀刃上,去切割某个生命,割出另一个生命的血液来;我的一部分还会变成气体,被某棵树吸进去,经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又被一个人或一只狗吸进去,帮他或它完成一次氧化过程,提供给他或它生命的能量……
  如此看来,万事万物都是一个通道。我其实不需要在最终落脚点的选择上过于纠结。
  从营盘山上看下去,我看不清小县城的细节,但它的内部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悲欢离合。那洪流的切片里,有更为宏大、更为复杂的画面。奶奶和我,以及所有人,只是正在穿过小县城这个通道的一个分子。城市里的居民们一批批老去,营盘山以及像营盘山一样的山(或者说是大地)就如收割庄稼一般,收割着山脚的村庄及县城不断逝去的居民,将其重新纳入自己的怀抱,在无尽的洪流中,将其打回原形——变成泥土。此时,我似乎明白了自己的本质。所有的人,都是大地种植在城市里的庄稼,都是大地放养在城市里的畜禽。我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团泥。泥土,才是人类真正的亲属。营盘山,以及所有山,所有土地,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才是永久的安息地。既然如此,终老故乡或他乡,似乎也没什么区别,一切结束后,回到故乡,还是飘零天涯,一点也不重要了。
  “时候不早了,回家吧。”休息了一阵,岳父招呼大家收拾锄镐往回走。走了几步,我回头望,夕照中,我们平整的那块地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色,是一层仪式感极强的金黄色。我预见得到,一场关于大地收割庄稼的仪式,即将在这里举行。
  责任编辑 刘鹏艳
其他文献
刘篾匠当然是个篾匠。  刘篾匠住在南官厅。南官厅地形起伏有致,风景不错,县太爷喜欢来看看,带一壶酒,带几个文人,吟几句诗,然后,醉醺醺地回去。来得多了,县太爷便在官道边建了个亭子,这个地方的人就很骄傲,地名也改叫南官厅了。亭子不大,但结实,一直没倒。民国了,还没有倒。行人走累了,进去歇歇;卖货郎走困了,进去坐坐。孩子们也去,他们不坐,在柱子上写字,写王××是个大坏蛋,写×他妈。刘篾匠家就在亭子不远
字条  有个朋友过生日,我在网上给她买礼物,我跟老板说:“可不可以帮我写张条子,生日快乐!”朋友收到礼物后,给我打电话:“张条子是谁?”宝贵建议  老婆挺喜欢我外甥,经常给他买东西,两人关系特别好。  今天我们三人乘电梯,我和老婆斗嘴,她举起榴梿假装要砸我的头。外甥一下抱住她的腿阻拦,我心想,终究是血浓于水啊!然而外甥卻说:“舅妈,别在这儿动手,有监控。”停车位  天黑了,小静老师坐在车里仰望美丽
爱是从哪里开始的?什么样的人在看另一个人的时候会在他的脸上看到森林和大海?有没有过这样的一天,你筋疲力尽,拖着食物回家,胳膊上伤痕累累,而你突然看到了黃色的野花,于是你想也不想地采了它们,不为别的就因为我爱你?  (节选自《到灯塔去》人民文学出版社)
冬日的夜来得早,风从窗户缝里钻进屋,暗下来的房间突然变得好大好冷清。吴老师偎在被子里,正在点艾灸的手,划着火柴的一瞬间不自主地抖动着。火柴梗很长,是宾馆里自制的那种。儿子经常出差,会带回这样的火柴,现在人都用打火机了,火柴很少见,商店买不到了,可吴老师还是习惯用火柴。火柴杆快烧到头了,拇指粗的艾灸还没有点燃。人老了,腿脚不好,长了骨刺,她除了经常到南干渠边上的中医诊所做理疗,就是自己在家熏艾灸,用
当青春流逝,似乎才觉出它的好来。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二十出头的时候在一所学校当教师,听到总务处的一个老头说,只要是年轻的姑娘都是漂亮的。他的话令当时的我大为不解。后来我年纪慢慢大了,才明白了他说的话。但凡看到青春的少女,她们年轻的身体就会吸引我的目光,让我愉悦,也让我惆怅。我知道自己是老了。只有老人,才会对青春产生这样的情愫,才会有无比怅惘苦涩的感慨。谁没有年轻过呢?但并不是谁都会在年轻的时候懂
意粉来问:  亲爱的作家您好,我是一名大学生,按理说,我平稳度过了高考,目前生活安逸,现在应该没什么烦恼了,可是我目前最大的烦恼就是——安逸,其实是一种虚无的痛苦,我每天按时上下课,成绩一般,也没有一技之长,我觉得生活平淡如水,想要每天做计划,但是总是三分钟热度。我该怎么强迫自己前进?  你的问题其实是大多数人的问题,想要做点什么事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总是坚持不了多久。你埋怨自己不够自律、三分钟热度
第一节:白色  我确信,这不是白日梦。我已经将那封电子邮件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为了确定这不是梦,我将这封简信打印了出来。当打印机吐出那张A4,纸时,我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慌张与羞涩,但我还是故作镇定,不想在镜子面前失控。这么多年以来,我所追求的一直是稳定与平衡的生活。是的,我不能让这封邮件扰乱自己的生活。  窗外下着雨,我重新坐到椅子上面。对着白纸上的黑字,又重新默念起来:以梦,你好,今年的6月1
前不久,一段直播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视频中,一名网络主播在试吃黑蒜的过程中因无法忍受其独特的口味而多次反胃干呕,发出“yue”的声音,其表情搞怪又夸张,于是网友们纷纷开始用“yue”来形容呕吐的声音。  它可以和其他词语相互搭配,来表达个人的喜恶。当看到一张十分滑稽的图片或者听到一个幽默笑话时,我们可以说“笑yue了”。當得知一件令人愤懑不平的事情或是一桩丑闻时,我们也可以用“yue了”来表达不
校服,常年居于青少年“暗杀榜”Top10。走在大街上既不够拉风,也不够时髦,偶尔改个裤腿撸个袖子还会被教导主任扣上违反校容校貌的帽子。  不过,对一个东西的怀念往往会在失去它之后开始泛滥,在多数校服怀念党心里,相比于情感因素,校服带来的实用功能才是独一无二的。校服的可塑性,远超你的想象  “自打高中毕业,我发现没有一件外套比得上校服。”刚上大学时,每天走在街上都像裸奔,春秋天觉得少件外套,冬天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