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原因造成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子女呈现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的突变,他们面临着亲情缺失与教育失衡的问题,心理发展容易发生偏差,行为易出现某种缺陷。如何针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进行切实可行的疏导与教育,本文尝试通过个案分析,浅探这个特殊的心理健康领域。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失衡;干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更是儿童心理和生理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不仅与孩子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际交往的进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个个体都有一种渴望交往的需要。通过思想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沟通,从而促进个体得个性健康发展。而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也有提及,归属与爱的需求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一旦出现缺失,便容易产生心理偏差,从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但是,当父母的婚姻走到终点时,孩子便往往成为了父母单亲的“苦命人”。这些孩子往往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缺乏家庭的關爱而导致心理上的失衡,出现诸如自卑、叛逆、固执、冷漠,甚至敌视等不良性格的表现。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
(一)自卑自闭型
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存在的一种消极暗示,进而否定自我。在遭遇父母单亲后,他们主观上会觉得被至亲之人“遗弃”,不安感与痛苦感愈发强烈。这类型的孩子,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虽有美好的愿望,但总是担心会遭受到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做事缺乏自信心;既想得到他人的肯定,又会过分地强调自尊,缺乏安全感,不太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叛逆对抗型。
而叛逆型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较为压抑的环境中(如父母激烈争吵、冷战等),缺乏家庭完整的关爱,因而,常常会通过在家庭或学校的对抗性行为,来突显自己的存在价值,以换取他人对自己更多的关注。产生这类型心理失衡的孩子,一般而言冲击性较强,情绪起伏较大,常出现辱骂、打架等破坏性行为。
二、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失衡问题的干预研究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依赖于周围的环境,更离不开社会、学校及家庭的三方合力。同样的,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失衡问题的教育及干预,也应该从这三个维度着手,综合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社区干预
伴随着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加,也引发了社会对单亲家庭的重视和关注。家庭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社区可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各项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如技能培训、就业咨询等,对困难的单亲家庭伸以援手,减轻他们在经济上的压力;同时,社区可以利用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与家长共同探讨子女的教育问题,引导其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处理亲子关系间的矛盾。
(二)家庭干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更是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而单亲家庭的家长由于生活压力繁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耐心或疏于辅导,更倾向于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亲子间的矛盾。然而,往往正是这种暴力的手段,更进一步地拉大了孩子与家长心的的距离,也会在潜意识里给孩子做了反面的示范。即便此刻孩子表面是顺从了,但内心的不满却在堆压,尤其单亲家庭子女往往对归属与爱的情感需求又尤为强烈,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失衡,在特定环境中更是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破坏行行为。家庭的残缺已成事实,作为家长,更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理解,营造和睦平等的家庭氛围,重塑可信赖的亲子关系。
(三)学校干预
1.完善个人档案,建立心灵加油站
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建立完善的学生个人档案,有利于教师对心理失衡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跟踪,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心灵加油站”(心理咨询室),满足心理失衡学生倾诉与交流的愿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私密的情感疏导场所。
2.建立规范化家访制度,加深家校联结
家访,可以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尤其对于单亲家庭,规范有效的家访制度,可以增进教师和家长彼此间的信任,也有助于教师高效地了解和处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失衡问题。
3.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与联系
家庭与社会彼此交融,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社区力量更是不可或缺。学校可通过与所在社区的交流与联系,促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如,我校与农林社区合作,每周委派两位教师,对社区单亲家庭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和情感疏通。只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促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4.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一线作用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教师更是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把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尤其面对着这些情感缺失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教师更应该从“爱”出发,用平等的目光看待他们,用真挚的情感来感染他们。
四年级时,笔者第一次见到小静,就觉得这个女孩好忧郁。忧郁的眼神,深锁的眉头,从她脸上难以找到笑容。下课时,她极少跟同学交往,上课时更少见她举手发言,作业书写马虎,成绩也平平。但笔者在学校校运会记录里,看到了她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学校女子100米、200米的记录保持者。这是一个“背着包袱”在跑的“小飞人”,这不禁使笔者惊觉。后来,通过交流才知道,小静从小父母离异,一直是在爷爷身边长大,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她愈发地封闭自我,不甚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形成孩子这样的性格,主要是因为她自小缺乏母爱,长时间跟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虽爱孩子,但毕竟年纪大了,只是保证孩子不冻、不饿而已,哪里还想到跟孩子谈谈心,交流一下感情呢?难得回来一次的父亲也疏于引导,难得带她外出游玩和培养感情。童年应有的快乐她甚少享受过,又怎么会有笑容呢?她唯有把想说的话都放在心里,选择了沉默。找到了原因,笔者也就找到了“开锁的钥匙”。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失衡;干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更是儿童心理和生理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不仅与孩子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际交往的进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个个体都有一种渴望交往的需要。通过思想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沟通,从而促进个体得个性健康发展。而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也有提及,归属与爱的需求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一旦出现缺失,便容易产生心理偏差,从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但是,当父母的婚姻走到终点时,孩子便往往成为了父母单亲的“苦命人”。这些孩子往往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缺乏家庭的關爱而导致心理上的失衡,出现诸如自卑、叛逆、固执、冷漠,甚至敌视等不良性格的表现。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
(一)自卑自闭型
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存在的一种消极暗示,进而否定自我。在遭遇父母单亲后,他们主观上会觉得被至亲之人“遗弃”,不安感与痛苦感愈发强烈。这类型的孩子,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虽有美好的愿望,但总是担心会遭受到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做事缺乏自信心;既想得到他人的肯定,又会过分地强调自尊,缺乏安全感,不太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叛逆对抗型。
而叛逆型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较为压抑的环境中(如父母激烈争吵、冷战等),缺乏家庭完整的关爱,因而,常常会通过在家庭或学校的对抗性行为,来突显自己的存在价值,以换取他人对自己更多的关注。产生这类型心理失衡的孩子,一般而言冲击性较强,情绪起伏较大,常出现辱骂、打架等破坏性行为。
二、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失衡问题的干预研究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依赖于周围的环境,更离不开社会、学校及家庭的三方合力。同样的,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失衡问题的教育及干预,也应该从这三个维度着手,综合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社区干预
伴随着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加,也引发了社会对单亲家庭的重视和关注。家庭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社区可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各项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如技能培训、就业咨询等,对困难的单亲家庭伸以援手,减轻他们在经济上的压力;同时,社区可以利用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与家长共同探讨子女的教育问题,引导其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处理亲子关系间的矛盾。
(二)家庭干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更是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而单亲家庭的家长由于生活压力繁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耐心或疏于辅导,更倾向于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亲子间的矛盾。然而,往往正是这种暴力的手段,更进一步地拉大了孩子与家长心的的距离,也会在潜意识里给孩子做了反面的示范。即便此刻孩子表面是顺从了,但内心的不满却在堆压,尤其单亲家庭子女往往对归属与爱的情感需求又尤为强烈,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失衡,在特定环境中更是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破坏行行为。家庭的残缺已成事实,作为家长,更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理解,营造和睦平等的家庭氛围,重塑可信赖的亲子关系。
(三)学校干预
1.完善个人档案,建立心灵加油站
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建立完善的学生个人档案,有利于教师对心理失衡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跟踪,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心灵加油站”(心理咨询室),满足心理失衡学生倾诉与交流的愿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私密的情感疏导场所。
2.建立规范化家访制度,加深家校联结
家访,可以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尤其对于单亲家庭,规范有效的家访制度,可以增进教师和家长彼此间的信任,也有助于教师高效地了解和处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失衡问题。
3.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与联系
家庭与社会彼此交融,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社区力量更是不可或缺。学校可通过与所在社区的交流与联系,促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如,我校与农林社区合作,每周委派两位教师,对社区单亲家庭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和情感疏通。只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促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4.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一线作用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教师更是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把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尤其面对着这些情感缺失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教师更应该从“爱”出发,用平等的目光看待他们,用真挚的情感来感染他们。
四年级时,笔者第一次见到小静,就觉得这个女孩好忧郁。忧郁的眼神,深锁的眉头,从她脸上难以找到笑容。下课时,她极少跟同学交往,上课时更少见她举手发言,作业书写马虎,成绩也平平。但笔者在学校校运会记录里,看到了她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学校女子100米、200米的记录保持者。这是一个“背着包袱”在跑的“小飞人”,这不禁使笔者惊觉。后来,通过交流才知道,小静从小父母离异,一直是在爷爷身边长大,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她愈发地封闭自我,不甚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形成孩子这样的性格,主要是因为她自小缺乏母爱,长时间跟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虽爱孩子,但毕竟年纪大了,只是保证孩子不冻、不饿而已,哪里还想到跟孩子谈谈心,交流一下感情呢?难得回来一次的父亲也疏于引导,难得带她外出游玩和培养感情。童年应有的快乐她甚少享受过,又怎么会有笑容呢?她唯有把想说的话都放在心里,选择了沉默。找到了原因,笔者也就找到了“开锁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