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习新课程的认识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普遍强调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增强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这些方面对于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这些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从而体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可见《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正是注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中的作用,加强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更加关注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沟通师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认知体验与书本知识的连结。正是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使我们从学术殿堂步入了每一节课堂,步入师生的心灵,步入了实践的乐园。从而真正实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过程。
二、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勤于实践的习惯
新课程是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自然与社会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结论与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在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播种春天》一课时,让学生根据平时观察和教材提示来互相交流播种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学生进行分小组实际操作,第六组播种的是向日葵的种子,爱动脑筋的乔一凡同学竟好奇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播种向日葵时是头向下还是尾向下?”我并没有直接给答案,让全班同学互相讨论,同学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大家想办法,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对比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在花盆里播种,让学生在花盆上粘贴上标签,标明播种植物的名称,播种的日期、方法和姓名等。再以小组和个人为单位,轮流当好小园丁,以保证植物有效生长,我还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提醒学生每天注意观察植物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或形态,对植物进行观、闻、问、记,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十多天过去了,同学们播种的种子都先后冒出了小芽,尤其是做向日葵发芽对比实验的第六组也得出了结论“无论是哪种播种方法,向日葵种子都能长出小芽,现在向日葵长的比同学们都高了,同学们高兴极了。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了科学结论(现在我们已录制下了这一宝贵的实验过程)。
每当我上课时,都让同学们看着那些茁壮成长的小苖,说上一两句话,有的同学谈体会,有的竟也能作上小诗一首,有的谈小苖生长过程。播种了一粒种子,不仅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培养学生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观察能力、管理能力,并能形成生命意识。
三、优化评价机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我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评价方法,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在活动时,我把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和体会写成的活动感受、自编手抄、粘贴、收集环保资料、自我生活照片、书画作品以及一年的成长变化和不同奖励都装入成长记录袋中,定期让学生自己打开成长记录袋看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有时也让他们相互交流,看彼此之间的进步,再谈感受。在教学活动时,我还采用了学生自评与他评及家长评价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逐步学会评价,使主体教育、赏识教育、激励性教育、愉快教育等落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与孩子互动的评价之中。例如,我在讲《想一想、评一评》这节活动课时,采用了自评与他评及家长评价方式,效果非常好。
四、教学中的困惑与存在问题
课堂激励性语言并不是多多益善,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等进行评价,无论學生对问题回答的如何都会得到表扬,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因而课堂上鼓掌不能滥用,也不能被动去用,表扬要去伪存真。
大胆超越教科书,开展富有生机的教学方式。教材中的内容,必然丰富。但有很多知识内容书中还是涉及很少,于是,我在充分把握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地区的状况带领学生开展富有生机的教学实践。如:我校门前就是一片稻田地,于是到插秧季节,我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让同学们感受一下农民劳动的辛苦,教育他们要珍惜粮食等。又如:教材中只有《感受春天》一课,我在夏天到来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共同感受夏天,真正的体会到春天和夏天里动、植、物和人等各方面的不同变化。
我想,每名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被教材知识内容所束缚,大胆地采用求活、开放的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普遍强调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增强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这些方面对于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这些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从而体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可见《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正是注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中的作用,加强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更加关注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沟通师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认知体验与书本知识的连结。正是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使我们从学术殿堂步入了每一节课堂,步入师生的心灵,步入了实践的乐园。从而真正实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过程。
二、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勤于实践的习惯
新课程是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自然与社会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结论与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在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播种春天》一课时,让学生根据平时观察和教材提示来互相交流播种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学生进行分小组实际操作,第六组播种的是向日葵的种子,爱动脑筋的乔一凡同学竟好奇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播种向日葵时是头向下还是尾向下?”我并没有直接给答案,让全班同学互相讨论,同学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大家想办法,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对比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在花盆里播种,让学生在花盆上粘贴上标签,标明播种植物的名称,播种的日期、方法和姓名等。再以小组和个人为单位,轮流当好小园丁,以保证植物有效生长,我还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提醒学生每天注意观察植物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或形态,对植物进行观、闻、问、记,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十多天过去了,同学们播种的种子都先后冒出了小芽,尤其是做向日葵发芽对比实验的第六组也得出了结论“无论是哪种播种方法,向日葵种子都能长出小芽,现在向日葵长的比同学们都高了,同学们高兴极了。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了科学结论(现在我们已录制下了这一宝贵的实验过程)。
每当我上课时,都让同学们看着那些茁壮成长的小苖,说上一两句话,有的同学谈体会,有的竟也能作上小诗一首,有的谈小苖生长过程。播种了一粒种子,不仅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培养学生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观察能力、管理能力,并能形成生命意识。
三、优化评价机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我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评价方法,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在活动时,我把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和体会写成的活动感受、自编手抄、粘贴、收集环保资料、自我生活照片、书画作品以及一年的成长变化和不同奖励都装入成长记录袋中,定期让学生自己打开成长记录袋看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有时也让他们相互交流,看彼此之间的进步,再谈感受。在教学活动时,我还采用了学生自评与他评及家长评价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逐步学会评价,使主体教育、赏识教育、激励性教育、愉快教育等落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与孩子互动的评价之中。例如,我在讲《想一想、评一评》这节活动课时,采用了自评与他评及家长评价方式,效果非常好。
四、教学中的困惑与存在问题
课堂激励性语言并不是多多益善,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等进行评价,无论學生对问题回答的如何都会得到表扬,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因而课堂上鼓掌不能滥用,也不能被动去用,表扬要去伪存真。
大胆超越教科书,开展富有生机的教学方式。教材中的内容,必然丰富。但有很多知识内容书中还是涉及很少,于是,我在充分把握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地区的状况带领学生开展富有生机的教学实践。如:我校门前就是一片稻田地,于是到插秧季节,我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让同学们感受一下农民劳动的辛苦,教育他们要珍惜粮食等。又如:教材中只有《感受春天》一课,我在夏天到来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共同感受夏天,真正的体会到春天和夏天里动、植、物和人等各方面的不同变化。
我想,每名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被教材知识内容所束缚,大胆地采用求活、开放的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