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结构处于核心地位。目前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项目化,工程化不足,课程中贯穿素质教育内容不够重视,所以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并重下的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结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段。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81-02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能根据一定目标,运用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创造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形或无形产品的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教育方针、内容、方法等的不同,都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同的影响。所谓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在培养人才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近年来,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在中国教育界达成共识,呼声已很高,但“创新教育”步履艰难,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效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各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有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开设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师资力量不足,普遍采取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较强;实验课学时偏少,学生人数多,指导教师少,实验效果较差等,根据现有形势,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很大差距。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改革的探索,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如何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整合电气信息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目前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改革指导思想
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思想必须创新,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和知识性教育观,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创新型教育观,建立适应新形势下课程体系及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精心设定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搭建实基础、强能力的,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新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原有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课程和教学内容必须科学、合理,能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课程教学内容上,强调以能力为主线,加强重点、提炼核心,要把企业案例、发展前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教学实际,深化教材改革,顺应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以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以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构建立体交叉式的理论实践教学精品课程新体系,真正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2.建立创新型教师人才队伍,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成败的生命线,尤其对于知识更新、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的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更是如此。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新的知识产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和原动力,因此建立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3.基于电气信息学科知识更新特别快这一显著特点,要十分重视让电气信息类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认为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本科生研究活动要扩展到更多的学生以及更多的学科领域。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是指教学要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而且是指教學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提升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竞争能力优势。
三、具体措施
1.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设有与企业需求同步的新课程,采用课程综合化,构建教学模块等方式;初步建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实行一体化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整合现有课程体系,压缩课内学时,精选课程门类,加强素质类课程,重视素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坚持“五要”原则。一要紧跟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二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原则;三要研究教学内容的专业适用性,使之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四要注重整体优化,建立科学的内容体系;五要积极开展系列课程改革,在内容上既能衔接又避免重复。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学现代化。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将课内与课外教学有机配合,不断改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观察和新知识探求的思维能力。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放手让他们在探究中、实践中、协作中自主地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素质。在常规讲授型模式的教学基础上,采用主题探究型模式、小组协作型模式、案例教学型模式等。贯彻以用促学、以用导学的思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传统,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立项化教学环节,学生根据课程中知识点,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方案的论证、实施,并最终完成实物。改革学生课程期末成绩评定机制,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2.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增设专业综合实践课。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也是衡量整个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方面。本项目拟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具有指定性的实践教學活动,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及综合集成演练等,同时根据学生自己兴趣特长而开展的自主实践活动,对电气信息类专业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实践基地内进行授课,边授课边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此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实践、研究工作。
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学院电信学院电气信息专业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将工科大学生“领入”工程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投入大量的精力完成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刚完成的实践基地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平台。以单一课程为点,以相关课程为线,以完成某一实际的项目所需的课程群为面,通过设置符合点、线、面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项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设计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实现网络自学,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物化为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新教学体系的教学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3.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把科学研究全面渗透到本科教学,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科学研究渗入本科教学包含两个方面,即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高等学校的教师的科学研究是与教学密切是相关的,所传授的知识是处在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目前,高等学校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科研创新,教师进行科研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独特自己的观察视角;更加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使授课富有新内容、富有生命力,结合实际,让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内容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科学、师德高尚的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为有更高水平的科学成果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开展创新项目的探索和研究,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将其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此举将有效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为其继续深造和更好的就业进行奠定基础。
总结
面向世界,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企业所需要,学生所需为课程教学出发点,精心设定课程体系结构,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做到以“用”导“学”,以“用”促“学”,搭建实基础、强能力的教学新体系,精心提炼单门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实践教学,探索和实践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2]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1):21-23.
[3] 姜慧,王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77-78.
[4] 殷惠光,姜慧.论工程造价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J].华东经济管理,2003,(1):81-82.
[5] 刘武成,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09-112.
[责任编辑 魏 杰]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81-02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能根据一定目标,运用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创造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形或无形产品的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教育方针、内容、方法等的不同,都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同的影响。所谓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在培养人才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近年来,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在中国教育界达成共识,呼声已很高,但“创新教育”步履艰难,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效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各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有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开设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师资力量不足,普遍采取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较强;实验课学时偏少,学生人数多,指导教师少,实验效果较差等,根据现有形势,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很大差距。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改革的探索,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如何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整合电气信息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目前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改革指导思想
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思想必须创新,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和知识性教育观,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创新型教育观,建立适应新形势下课程体系及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精心设定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搭建实基础、强能力的,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新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原有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课程和教学内容必须科学、合理,能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课程教学内容上,强调以能力为主线,加强重点、提炼核心,要把企业案例、发展前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教学实际,深化教材改革,顺应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以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以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构建立体交叉式的理论实践教学精品课程新体系,真正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2.建立创新型教师人才队伍,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成败的生命线,尤其对于知识更新、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的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更是如此。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新的知识产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和原动力,因此建立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3.基于电气信息学科知识更新特别快这一显著特点,要十分重视让电气信息类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认为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本科生研究活动要扩展到更多的学生以及更多的学科领域。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是指教学要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而且是指教學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提升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竞争能力优势。
三、具体措施
1.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设有与企业需求同步的新课程,采用课程综合化,构建教学模块等方式;初步建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实行一体化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整合现有课程体系,压缩课内学时,精选课程门类,加强素质类课程,重视素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坚持“五要”原则。一要紧跟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二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原则;三要研究教学内容的专业适用性,使之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四要注重整体优化,建立科学的内容体系;五要积极开展系列课程改革,在内容上既能衔接又避免重复。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学现代化。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将课内与课外教学有机配合,不断改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观察和新知识探求的思维能力。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放手让他们在探究中、实践中、协作中自主地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素质。在常规讲授型模式的教学基础上,采用主题探究型模式、小组协作型模式、案例教学型模式等。贯彻以用促学、以用导学的思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传统,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立项化教学环节,学生根据课程中知识点,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方案的论证、实施,并最终完成实物。改革学生课程期末成绩评定机制,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2.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增设专业综合实践课。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也是衡量整个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方面。本项目拟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具有指定性的实践教學活动,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及综合集成演练等,同时根据学生自己兴趣特长而开展的自主实践活动,对电气信息类专业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实践基地内进行授课,边授课边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此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实践、研究工作。
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学院电信学院电气信息专业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将工科大学生“领入”工程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投入大量的精力完成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刚完成的实践基地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平台。以单一课程为点,以相关课程为线,以完成某一实际的项目所需的课程群为面,通过设置符合点、线、面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项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设计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实现网络自学,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物化为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新教学体系的教学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3.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把科学研究全面渗透到本科教学,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科学研究渗入本科教学包含两个方面,即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高等学校的教师的科学研究是与教学密切是相关的,所传授的知识是处在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目前,高等学校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科研创新,教师进行科研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独特自己的观察视角;更加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使授课富有新内容、富有生命力,结合实际,让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内容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科学、师德高尚的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为有更高水平的科学成果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开展创新项目的探索和研究,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将其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此举将有效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为其继续深造和更好的就业进行奠定基础。
总结
面向世界,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企业所需要,学生所需为课程教学出发点,精心设定课程体系结构,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做到以“用”导“学”,以“用”促“学”,搭建实基础、强能力的教学新体系,精心提炼单门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实践教学,探索和实践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2]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1):21-23.
[3] 姜慧,王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77-78.
[4] 殷惠光,姜慧.论工程造价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J].华东经济管理,2003,(1):81-82.
[5] 刘武成,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09-112.
[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