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做好实验准备,创新原有实验, 并把改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补充有关的实验,进行探究式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从中能懂得如何去学习,获得知识和信息。
关键词: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生成过程”
新教材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氛围。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通过探究性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学生探索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辩证地理解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生物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一、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实验课前,除了编写好教案,设计好板书,准备好实验材料外,教师还应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进行反复的研究。在保证实验科学性的前提之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中的可创造性环节,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开发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有限的45分钟内顺利达到实验目的,而且可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充分发挥创造性。如,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影响不同,学生观察到水蚤在酒精的刺激之下能够死亡这一现象之后非常震惊。通过活生生的动物实验,他们知道了酒精对人的危害。一些学生还溶解了香烟中的尼古丁和焦油,还有从家中抽油烟机中抽取的油烟,当学生把这两种有害物质滴到水蚤的心脏中,水蚤迅速死亡。看到此情景,学生感触颇多,烟和酒的危害有多大,一目了然,这比很多的说教要好得多。很多学生当堂就对我说:“老师,我们长大了一定不吸烟,不酗酒。”“老师,我回家一定劝我的爸爸戒烟。”作为生物教师,我的感触更深,自己只是多动动脑子,就收到了这么好的实验效果,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这一堂探究课,师生都有沉甸甸的收获。课堂气氛十分融洽,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知道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他们是多么的重要。
二、创新原有实验,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在激发学生兴趣、构建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内容,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并没有照搬照做,而是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如观察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运动得快?我让学生带各种材质的平面进行实验探究,其中有的组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得快,这一结论显然与我们的预测不一致,我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结论的原因,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影响蚯蚓运动快慢的因素很多,如平面的粗糙程度(太粗糙,运动得也慢)、温度、身体的湿润程度等,多种实验现象的出现,使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之中,而且使他们有一种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无形中会加深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实验探究最看重过程,属于教与学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部分,它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也意味着新奇、执着和成功。教师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将有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构思,去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如验证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在教学中我认为该实验从选材、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大多数教师在上课时是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参与意识不强,而我则把该实验改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历。待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一半要遮光,一半不遮光?为什么要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来检验淀粉的产生?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并在此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可进一步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和二氧化碳”等实验,进一步培养探究意识。
四、补充有关实验,进行探究性教学
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以及许多比较深奥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如果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揭示的话,对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化解难点等方面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在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原理一直是教学中抽象性强、难理解、易错解的难题,直接切入主题会接受困难。所以我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巧设小实验,探究气体扩散时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让学生用空气清洁剂在教室里喷几下,一会儿教室里后排也有空气清洁剂的香味,让学生分析,前排清洁剂的浓度大于后排清洁剂的浓度,气体会扩散,而且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进而理解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交换时也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从而完成气体交换。学的内容具体,做的方法灵活,无疑会使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理解得到升华。
对“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活动我将其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制酚酞琼脂块,切成边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正方体,放在烧杯里,向烧杯里滴加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氢氧化钠扩散的速率是否相同,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得出的结论记忆深刻,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大大提高了实验能力。
在“苔藓植物”小节中,对其结构的学习,我增加了“对比探究”实验;对自然界的意义的探究,我增加了“保持水土探究实验”和“监测空气污染的探究实验”,使学生看得真,体味深,记得牢,理解透。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生物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等探究内容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性思维,在活动中探究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反思,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只有多做、多动手才能多动脑,才有创新的机遇。
关键词: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生成过程”
新教材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氛围。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通过探究性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学生探索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辩证地理解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生物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一、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实验课前,除了编写好教案,设计好板书,准备好实验材料外,教师还应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进行反复的研究。在保证实验科学性的前提之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中的可创造性环节,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开发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有限的45分钟内顺利达到实验目的,而且可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充分发挥创造性。如,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影响不同,学生观察到水蚤在酒精的刺激之下能够死亡这一现象之后非常震惊。通过活生生的动物实验,他们知道了酒精对人的危害。一些学生还溶解了香烟中的尼古丁和焦油,还有从家中抽油烟机中抽取的油烟,当学生把这两种有害物质滴到水蚤的心脏中,水蚤迅速死亡。看到此情景,学生感触颇多,烟和酒的危害有多大,一目了然,这比很多的说教要好得多。很多学生当堂就对我说:“老师,我们长大了一定不吸烟,不酗酒。”“老师,我回家一定劝我的爸爸戒烟。”作为生物教师,我的感触更深,自己只是多动动脑子,就收到了这么好的实验效果,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这一堂探究课,师生都有沉甸甸的收获。课堂气氛十分融洽,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知道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他们是多么的重要。
二、创新原有实验,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在激发学生兴趣、构建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内容,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并没有照搬照做,而是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如观察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运动得快?我让学生带各种材质的平面进行实验探究,其中有的组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得快,这一结论显然与我们的预测不一致,我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结论的原因,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影响蚯蚓运动快慢的因素很多,如平面的粗糙程度(太粗糙,运动得也慢)、温度、身体的湿润程度等,多种实验现象的出现,使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之中,而且使他们有一种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无形中会加深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实验探究最看重过程,属于教与学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部分,它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也意味着新奇、执着和成功。教师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将有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构思,去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如验证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在教学中我认为该实验从选材、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大多数教师在上课时是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参与意识不强,而我则把该实验改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历。待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一半要遮光,一半不遮光?为什么要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来检验淀粉的产生?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并在此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可进一步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和二氧化碳”等实验,进一步培养探究意识。
四、补充有关实验,进行探究性教学
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以及许多比较深奥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如果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揭示的话,对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化解难点等方面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在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原理一直是教学中抽象性强、难理解、易错解的难题,直接切入主题会接受困难。所以我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巧设小实验,探究气体扩散时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让学生用空气清洁剂在教室里喷几下,一会儿教室里后排也有空气清洁剂的香味,让学生分析,前排清洁剂的浓度大于后排清洁剂的浓度,气体会扩散,而且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进而理解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交换时也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从而完成气体交换。学的内容具体,做的方法灵活,无疑会使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理解得到升华。
对“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活动我将其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制酚酞琼脂块,切成边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正方体,放在烧杯里,向烧杯里滴加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氢氧化钠扩散的速率是否相同,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得出的结论记忆深刻,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大大提高了实验能力。
在“苔藓植物”小节中,对其结构的学习,我增加了“对比探究”实验;对自然界的意义的探究,我增加了“保持水土探究实验”和“监测空气污染的探究实验”,使学生看得真,体味深,记得牢,理解透。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生物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等探究内容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性思维,在活动中探究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反思,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只有多做、多动手才能多动脑,才有创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