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国区域种养结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来源 :自然资源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格局及演变趋势是优化种养结构的重要基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2000年和2017年335个地市的种养业生产数据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主要作物和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显示:(1)近17年,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空间格局上均无显著变化,肉类产出的优势区域呈扩散趋势;(2)饲料粮(玉米和大豆)生产的优势区域与精饲料消耗为主的牲畜(猪、禽类)优势区域并不匹配。为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种养结合水平,提出以下建议:区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构需进行
其他文献
针对D2D多播通信网络中可复用信道数量的时变性和用户接入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社会域和物理域的自适应D2D多播分簇算法(SD-AMC).根据信道数量和信道状态信息,以分段函数方式自适应产生一个簇成员亲密度阈值,并在选取簇成员用户时通过亲密度阈值对簇成员进行筛选,使最终的分簇数量与可复用信道数量尽量匹配,进而提高D2D多播用户的接入率.仿真结果显示,提出的SD-AMC分簇算法的D2D多播通信用户的接入率比贪婪迭代算法可以提高约10%.
在神经生成式摘要任务中,由于输入文档与参考摘要之间不存在显式的对齐关系,通常会导致重复生成相同单词的问题以及生成的摘要与输入文档语义不相关、准确性低的问题.为更好解决该问题,提出了混合过滤编码网络(HFEN)并在HFEN中集成混合过滤编码机制(HFEM)、注意力机制、指针生成器.HFEM分为管道过滤编码机制(PFEM)、特征融合过滤编码机制(FFFEM).其中,FFFEM具体通过添加特征融合层实现.在中文摘要领域基准数据集(LCSTS)上的实验结果表明:HFEN相较于基线模型生成了准确性更高、重复单词更少
假设技术分析师关注多个时期的历史价格信息,建立了一个图表分析师、基本面分析师和技术分析师相互作用的金融市场模型.该模型动力学行为由n维不连续分段线性模型驱动,根据DUTTA应用的方法,对n维金融市场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周期和二周期轨道存在的一般性条件.然后以一个具体的三维金融市场模型为例来探讨了该方法的应用.
位索引显式复制(BIER)组播网络中交换机的位索引转发表(BIFT)是组播报文转发的核心所在.基于提出的考虑组播报文接收者的组播路由子树分类模式,设计的BIFT生成算法C3-BIFT通
针对X射线图像裂纹缺陷的分割问题,研究了基于图像灰度变换的OTSU阈值优化算法.通过引入灰度变换函数,建立图像灰度变换与最大类间方差之间的关系,解决由灰度分布不均匀产生的图像分割问题.通过OTSU阈值优化问题的设计,在图像灰度变换与图像分割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策略,找到使类间方差达到最大的阈值及对应的灰度变换函数,由此得到了一种将分段灰度变换和OTSU阈值优化相结合的适合于X射线图像裂纹缺陷分割的方法
针对低分辨率人脸图像信息严重缺失而导致的人脸识别能力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感知特征增强学习的低分辨率人脸识别网络.设计的整体网络包含两个通道,其中一个通道为低分辨率人脸识别子网络,顺序执行对输入的低分辨率人脸的超分辨率重构、深度特征提取与识别;另一通道为高分辨率人脸识别子网络,顺序对输入的高分辨率人脸进行深度特征提取与识别,在网络训练阶段辅助低分辨率人脸识别网络的学习.联合低分辨率人脸的超分辨率损失
为了提高政务领域实体链接任务的准确率,降低响应时间,提出了一种基于伪孪生网络的实体链接模型.模型通过伪孪生网络框架解耦问句和候选实体的特征提取过程,并预先计算候选实体的向量表示,显著地提高了模型在大规模数据集上的性能.同时,通过引入候选实体在知识图谱中的上下文信息,增强实体链接模型的语义匹配能力,从而提高链接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现有基于统计学的政务实体链接模型,所提模型在准确性和响应速度上具有综合优势,可满足交互式政务问答应用场景需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以及“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要求。通过文献调研和总结归纳法,系统梳理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研究进展。总结发现,现有工作主要从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比较优势等角度开展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研究。但由于对“三生空间”科学内涵的认识不足、定量识别方法与分类体系的构建不完善,目前“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技术途径存在诸多问题尚待明晰。未来“三生空间”统筹
林地具有多重功能,在生态优先区和生产生活区承担不同功能。传统林地分类难以兼顾区域主导功能和开发保护定位,且对不同功能区内林地的时空特征尚缺乏定量刻画。建立基于“生产—生活—生态”视角的林地分类,利用土地利用图、功能区划、植被物候特征和统计数据,使用专题图叠加、遥感识别和决策树分类技术,提取林地各类型。结果表明:2018年中国林地遥感面积为228.18万km2,1990—2018年生态优先区域林地减少2.49万km2,2000年后降速变缓;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和
设立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举措。“半个地球”愿景提出将50%的面积纳入保护地,并有效保护85%的物种,是全球生态保护的目标。IUCN保护地分类系统是国际通用的标准,一系列优先保护模块研究则对保护地的识别进行着探索。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模块的保护目标、识别标准等进行分析,为保护地科学识别提供合理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物种、栖息地与人类活动是各模块的主要考虑要素,识别标准包括物种丰富度、生境转变率、人类活动强度等;(2)各模块对生境转变率的考虑有“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两种思路,对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