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穷养”和“富养”这两个词,是子女教育中长久热议的话题,不过至今我对“穷养”和“富养”的定义还不完全明晰。时光如梭,理论问题还没来得及想明白,孩子就已经长大了。现在回头看,弄清楚这两个词的概念已经丝毫不重要,,唯有爱才会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起走过的艰难岁月
大女儿5岁时我们来到美国。那时,全家仅凭丈夫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再加上身份和工作的不稳定,让我对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深深的不安全感,甚至是恐慌感,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几半花。我迅速适应了从国内的小资生活迅速滑入过紧张日子的状态,不夸张的说自己的确是成功转型的典范。那时的生活圈子里都是大学里的学生,所以我得以和大家交流在美国生活的省钱秘籍。那段时间为了节省开支,我就连沃尔玛都不常去,专门去大家口口相传的墨西哥人和希腊人开的便利店买东西。不过那时大家的状况都差不多,倒也没什么压力。出去郊游,家家户户带着茶叶蛋,拌凉面,从没想过午餐去饭店,那真是一段既清苦又快乐的日子。
这种苦日子,对于和我们一起生活的女儿也未能幸免,生活水准跟着我们一落千丈。还记得第一次去逛美国人卖旧货的yard sale买衣服,我们就满载而归,买了一袋毛绒玩具,一袋小孩衣服,用洗衣机洗了以后,女儿却也穿着高兴,玩得开心。可是当我在越洋电话里得意洋洋地向我妈汇报成果时,却被训了一顿:“怎么能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的确,在国内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妈妈就差为他们“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了。女儿在国内过生日时朋友送的都是几百块钱的玩具和衣服,此一时彼一时,如今陪父母“洋插队”的“小公主”也得跟着接受“再教育”。
我很庆幸,女儿很懂事,我们一起走过了一段最艰难的岁月。记得那会去中国便利店买菜,她的眼睛总是被花花绿绿的小食品吸引,可是她记住了我曾经对她“每次只能挑一个,不能超过一块钱”的嘱咐,所以在超市里看到喜欢的玩具她会拿起来先看价签,然后自言自语的说:“哦,太贵了,等到降价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再喜欢的她也会放回架上。至今想起她当时的样子,我的心都会酸酸的。
从小酷爱读书的女儿童年时好像没有几本属于自己的新书,因为十美元一本的书对当时的我是一笔大钱。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她的成长,因为一到美国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最好的地方——图书馆。女儿每周十几本甚至几十本的借,借回来如饥似渴的读,读完就催着我们去图书馆继续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新书的女儿却成了最爱读书的孩子。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随着我先生找到稳定工作,我们有了绿卡,再后来我也有了工作,家里的日子不再那么紧巴,我花钱的手也慢慢地松了起来。我不再给孩子买人家的旧衣服,而是去百货商店赶降价的时候买。等到女儿上了初中,对穿衣戴帽有了自己的想法时,我就带着她一起去商店让她自己挑选,后来更多的时候是她和朋友一起去买。
守住底线 宽严适度
孩子小的时候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等到逐渐长大,看到周围的人和事,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面对这些疑问,我知道不能回避敷衍,只能正面地去和女儿交流。记得上初中时女儿说:“有的同学家住公寓,自己都没有单独的卧室,可是她们却背着coach包,穿着coach鞋。”我说:“我们和人家一样都不是富人,只是每家的父母把钱花在不同的地方,我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学钢琴、长笛、滑冰、网球、游泳上,你说哪种做法更值得呢?”一次我给钢琴老师写支票时女儿在旁边说:“妈妈,我从四岁开始学钢琴,到现在花了很多钱,这些钱够买一辆汽车了吧?”我笑了:“够买一辆宝马车了,不过,看到你在舞台上弹琴,妈妈的心会紧张、兴奋、激动;听到掌声,妈妈会特别骄傲,这些都让妈妈感觉比坐宝马车幸福多了。”
我一直都没有富养还是穷养的概念,也没有为此纠结过。跟着家里的收入走,跟着孩子的需要走,边走边把自己的金钱观、价值观灌输给孩子,这样孩子也不会纠结,不会为物质所累。我让女儿知道:你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家里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每一块钱都是父母辛苦工作挣来的。我们对你物质需求的满足是有限度和有选择的,更不会超越我们能力所及的;我让女儿知道:帮助做家务是没有报酬的义务劳动。秋天扫树叶,冬天铲雪,平时倒垃圾,推垃圾筒,在家里带妹妹,都是你做女儿、做姐姐的本分;我让女儿知道:考试得了好成绩,比赛得了奖是你为自己做的,爸爸妈妈会为你高兴,全家会出去吃饭庆祝,可是我们不会事先悬赏,也不会事后现金物质奖励;我让女儿知道:一个女孩子打动人的是健美的身材,自信的眼神和阳光般的笑容,没有这些,穿再贵的衣服人们在心里也不会给你打高分。
守住这些底线,并不意味着我是个在金钱上苛待孩子的妈妈。高中时女儿去外州参加国际科学大赛,去华盛顿领奖,我都会带她去买漂亮的衣服,去买好的化妆品。女儿和朋友在节假日里去逛街、看电影、吃饭,如果她需要二十美元,我会给她三十美元,回来后她会主动把剩的钱还给我。
特别是女儿上高中以后,校内外参加的各种活动都要花很多钱,有时我们也会私底下唠叨一句:“这真是花钱如流水啊!”可是该花的时候我们从不犹豫。记得九年级女儿试着组织学校的辩论俱乐部的时候,她对我说:“妈妈,要加入一个全国的组织,需要交200多块钱的会费,可是现在还没有几个人,而且他们几个都犹犹豫豫的。”我说:“你不用担心这个钱,需要交的时候我们为你付。”尽管最后俱乐部没有办起来,可是女儿知道爸爸妈妈一直在支持她。
看到关于穷养还是富养的讨论,我问大女儿怎么看,她说:“最少在小孩懂事之前不该富养。”看来小时候的苦日子在她的身上没有成为负能量,而是让她懂得了父母给予孩子的无限的爱和有限的物质之间是不矛盾的。我相信女儿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比我们好,她一定会有不同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可是我也相信,有些东西是会代代传承下去的。
一起走过的艰难岁月
大女儿5岁时我们来到美国。那时,全家仅凭丈夫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再加上身份和工作的不稳定,让我对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深深的不安全感,甚至是恐慌感,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几半花。我迅速适应了从国内的小资生活迅速滑入过紧张日子的状态,不夸张的说自己的确是成功转型的典范。那时的生活圈子里都是大学里的学生,所以我得以和大家交流在美国生活的省钱秘籍。那段时间为了节省开支,我就连沃尔玛都不常去,专门去大家口口相传的墨西哥人和希腊人开的便利店买东西。不过那时大家的状况都差不多,倒也没什么压力。出去郊游,家家户户带着茶叶蛋,拌凉面,从没想过午餐去饭店,那真是一段既清苦又快乐的日子。
这种苦日子,对于和我们一起生活的女儿也未能幸免,生活水准跟着我们一落千丈。还记得第一次去逛美国人卖旧货的yard sale买衣服,我们就满载而归,买了一袋毛绒玩具,一袋小孩衣服,用洗衣机洗了以后,女儿却也穿着高兴,玩得开心。可是当我在越洋电话里得意洋洋地向我妈汇报成果时,却被训了一顿:“怎么能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的确,在国内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妈妈就差为他们“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了。女儿在国内过生日时朋友送的都是几百块钱的玩具和衣服,此一时彼一时,如今陪父母“洋插队”的“小公主”也得跟着接受“再教育”。
我很庆幸,女儿很懂事,我们一起走过了一段最艰难的岁月。记得那会去中国便利店买菜,她的眼睛总是被花花绿绿的小食品吸引,可是她记住了我曾经对她“每次只能挑一个,不能超过一块钱”的嘱咐,所以在超市里看到喜欢的玩具她会拿起来先看价签,然后自言自语的说:“哦,太贵了,等到降价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再喜欢的她也会放回架上。至今想起她当时的样子,我的心都会酸酸的。
从小酷爱读书的女儿童年时好像没有几本属于自己的新书,因为十美元一本的书对当时的我是一笔大钱。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她的成长,因为一到美国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最好的地方——图书馆。女儿每周十几本甚至几十本的借,借回来如饥似渴的读,读完就催着我们去图书馆继续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新书的女儿却成了最爱读书的孩子。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随着我先生找到稳定工作,我们有了绿卡,再后来我也有了工作,家里的日子不再那么紧巴,我花钱的手也慢慢地松了起来。我不再给孩子买人家的旧衣服,而是去百货商店赶降价的时候买。等到女儿上了初中,对穿衣戴帽有了自己的想法时,我就带着她一起去商店让她自己挑选,后来更多的时候是她和朋友一起去买。
守住底线 宽严适度
孩子小的时候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等到逐渐长大,看到周围的人和事,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面对这些疑问,我知道不能回避敷衍,只能正面地去和女儿交流。记得上初中时女儿说:“有的同学家住公寓,自己都没有单独的卧室,可是她们却背着coach包,穿着coach鞋。”我说:“我们和人家一样都不是富人,只是每家的父母把钱花在不同的地方,我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学钢琴、长笛、滑冰、网球、游泳上,你说哪种做法更值得呢?”一次我给钢琴老师写支票时女儿在旁边说:“妈妈,我从四岁开始学钢琴,到现在花了很多钱,这些钱够买一辆汽车了吧?”我笑了:“够买一辆宝马车了,不过,看到你在舞台上弹琴,妈妈的心会紧张、兴奋、激动;听到掌声,妈妈会特别骄傲,这些都让妈妈感觉比坐宝马车幸福多了。”
我一直都没有富养还是穷养的概念,也没有为此纠结过。跟着家里的收入走,跟着孩子的需要走,边走边把自己的金钱观、价值观灌输给孩子,这样孩子也不会纠结,不会为物质所累。我让女儿知道:你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家里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每一块钱都是父母辛苦工作挣来的。我们对你物质需求的满足是有限度和有选择的,更不会超越我们能力所及的;我让女儿知道:帮助做家务是没有报酬的义务劳动。秋天扫树叶,冬天铲雪,平时倒垃圾,推垃圾筒,在家里带妹妹,都是你做女儿、做姐姐的本分;我让女儿知道:考试得了好成绩,比赛得了奖是你为自己做的,爸爸妈妈会为你高兴,全家会出去吃饭庆祝,可是我们不会事先悬赏,也不会事后现金物质奖励;我让女儿知道:一个女孩子打动人的是健美的身材,自信的眼神和阳光般的笑容,没有这些,穿再贵的衣服人们在心里也不会给你打高分。
守住这些底线,并不意味着我是个在金钱上苛待孩子的妈妈。高中时女儿去外州参加国际科学大赛,去华盛顿领奖,我都会带她去买漂亮的衣服,去买好的化妆品。女儿和朋友在节假日里去逛街、看电影、吃饭,如果她需要二十美元,我会给她三十美元,回来后她会主动把剩的钱还给我。
特别是女儿上高中以后,校内外参加的各种活动都要花很多钱,有时我们也会私底下唠叨一句:“这真是花钱如流水啊!”可是该花的时候我们从不犹豫。记得九年级女儿试着组织学校的辩论俱乐部的时候,她对我说:“妈妈,要加入一个全国的组织,需要交200多块钱的会费,可是现在还没有几个人,而且他们几个都犹犹豫豫的。”我说:“你不用担心这个钱,需要交的时候我们为你付。”尽管最后俱乐部没有办起来,可是女儿知道爸爸妈妈一直在支持她。
看到关于穷养还是富养的讨论,我问大女儿怎么看,她说:“最少在小孩懂事之前不该富养。”看来小时候的苦日子在她的身上没有成为负能量,而是让她懂得了父母给予孩子的无限的爱和有限的物质之间是不矛盾的。我相信女儿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比我们好,她一定会有不同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可是我也相信,有些东西是会代代传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