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陈薇是我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专与病毒“恶魔”打交道的人。
“与毒共舞”30年
2020年1月,新冠疫情集中暴发。农历新年初一,陈薇和她的团队进驻武汉,开启了“忙到飞起”模式,经过4个昼夜的赶工,一座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陈薇和她的同事们自主研发的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走进人们的视线: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
陈薇专门研究烈性病的抗病毒药物。炭疽、鼠疫、天花、非典、埃博拉……这些骇人听闻的传染性病毒,陈薇却与它们共“舞”了许多年。
陈薇1966年2月出生于浙江兰溪,1988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后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硕士毕业,后取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全军“生物武器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1年硕士毕业的她,签约了深圳一家生物公司,过上高薪白领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帮导师取一份抗体,走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那里尖端的研究课题和先进的科研设备震撼了她,也吸引了她。她主动找上门,要求参军。同年4月,她被特招入伍。
2003年,“非典”在全国各地陆续爆发,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对SARS病毒展开研究,率先分离出非典病毒的元凶。非典肆虐时,她和同事到广州一线采集非典标本,在实验室每天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随时都有感染的可能。
经过五十多天的连续奋战,陈薇团队研制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4万名预防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32岁那年,陈薇当了妈妈,一个月的产假过后,她又回到了实验室。非典时,因为与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被隔离了起来。一百多天没有见到家人,四岁半的儿子思母心切,看到妈妈在电视上出现,他忍不住隔屏亲吻。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陈薇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队进驻20个主要场馆,成功处置多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并向欧美国家扩散,全世界谈“埃”色变。已研究埃博拉病毒10年的陈薇,发现病毒发生了变异。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西非一线去,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在西非塞拉利昂,传染病特别多,面对未知的风险,陈薇主动走进志愿者中,查看疫苗的接种情况。她甚至还去了一家孤儿院,那里的48个孩子全都因为埃博拉病毒失去了亲人。
经过多个夜以继日的攻关、多次的疫苗临床试验,陈薇团队研发的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成功了。她为疫区的无数生命,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为此,她成为电影《战狼2》的女主角原型。
2016年,陈薇与屠呦呦一起,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9年,53岁的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女人的别名叫“浪漫”
陈薇不仅有着闪耀的军功章,更有着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陈薇的先生为了她,放弃了青岛的优厚待遇,只身来到北京。从最初的物质匮乏到现在的家庭圆满,陈薇和丈夫共同抵御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现在,陈薇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如她所说:“要在工作中尽量忘掉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做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做一个幸福女人,这种生活状态,是大家应该追求的。”是的,幸福的陈薇,她做到了。
她的婚姻与爱情,始于一次浪漫邂逅。23岁时的陈薇去泰山旅游,在北京开往济南的一列火车上,因为没买到坐票,有一个乘客腾出了一点儿空位,招呼她去坐。这个人叫麻一铭,后来成了她的丈夫。
临下车前,麻一铭要了陈薇的电话号码,后来就对她展开了追求。
麻一铭比陈薇大12岁,两人走到一起,遭到了方方面面的反对。后来的事实证明,陈薇没有嫁错人。婚后,丈夫承包了家里的全部事务,让陈薇一心一意搞科研,没有后顾之忧。
他甘心做陈薇“背后”的男人,坚持不让陈薇做家务,认为做家务是对她才能的“浪费”。陈薇经常工作到忘记时间,丈夫既心疼又无奈。他就在能看到妻子实验室灯光的对面楼里,默默地守护和等待。
无论春夏秋冬,一到晚上11点,麻一铭就雷打不动地等候在办公室外,接上刚结束工作的妻子,两人手牵着手,一路说说笑笑着回家。有了爱人的深情支持,陈薇心无旁骛地冲在科研的道路上。
“在工作中淡化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陈薇科学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在和丈夫相识相知十年时,陈薇写过随笔,其中一段这样写道:“十年前,我与一见钟情的丈夫常常情不自禁地牵手相视而笑。十余年后,十指相扣的默契依旧,笑靥依然,只是相牵的手多了一双小手,而儿子灿烂的笑,更是我前进的源泉。”
割舍不了的亲情
“由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闻令即动、日夜兼程,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2020年3月3日晚,在央视《新闻联播》中看到这段报道,84岁的陈薇父亲陈李坤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第二天一大早,重温了一遍央视相关报道后,陈李坤照例到屋外走路、散步。看到马路两边柳枝抽出了新芽,迎春花在迎风绽放,墙角处的一丛蔷薇花也已经含苞欲放,他便特别高兴:“春天已经来了,我希望疫情能早点结束。”在他心里,只有疫情结束了,女儿才能回来看他。
老人家清楚地记得,女儿最近一次来看他还是两个月前,也就是2020年元旦前。当时,陈薇在兰溪待了两天,也让陈李坤满意地享受了两天的天伦之乐。临走,父亲问她:“啥时再回来?”陈薇说是年三十。哪里想到1月25日大年初一,陈薇就率领军队专家组乘专机奔赴武汉前线紧急驰援。从那天起,陈李坤便盼望着疫情早点结束。因为他知道,一心撲在事业上的女儿只有等疫苗研究有眉目了才会坐下来喘口气。
之后女儿的行踪,陈李坤都是断断续续从新闻里得知的。1月30日,陈薇团队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已经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陈薇在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时说:“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
与陈薇一样,陈李坤也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份信心,来自他对女儿的了解。
“以前我也会去女儿家小住一段时间。但她工作一直非常忙,常常是深夜一两点钟回家,等早上我起床,她又早早去上班了。”陈李坤说,“女儿一心扑在科研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我们都很理解。”他又说,“我女儿从事的事业很崇高,很伟大,所以我要支持她!”
实验室是她的第二个家
由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自抵达武汉开始,就集中力量展开在疫苗研制方面的应急科研攻关。3月16日20时18分,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
自1月26日抵达武汉以来,陈薇院士团队联合地方优势企业,在埃博拉疫苗成功研发的经验基础上,争分夺秒开展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快速完成了新冠疫苗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GMP条件下生产制备,以及第三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和质量复核。陈薇表示,按照国际的规范、国内的法规,疫苗已经做了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
3月22日,首批108名志愿者已注射国产新冠疫苗,一些志愿者在3月20日接种的那天得知,疫苗的研究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是疫苗的第一个接种者。陈薇院士的勇气,让志愿者们叹服。有志愿者说,像陈薇院士这样的研发人员才是真正的“探路者”。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全球肆虐,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举世瞩目。据不完全统计表明,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至少有27家医学机构、生物医药公司,投入到了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中,都在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工作,而陈薇团队已经率先抢占了这个制高点,正在研制重组新冠疫苗,推向临床应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支撑。
责编/昕莉
“与毒共舞”30年
2020年1月,新冠疫情集中暴发。农历新年初一,陈薇和她的团队进驻武汉,开启了“忙到飞起”模式,经过4个昼夜的赶工,一座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陈薇和她的同事们自主研发的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走进人们的视线: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
陈薇专门研究烈性病的抗病毒药物。炭疽、鼠疫、天花、非典、埃博拉……这些骇人听闻的传染性病毒,陈薇却与它们共“舞”了许多年。
陈薇1966年2月出生于浙江兰溪,1988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后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硕士毕业,后取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全军“生物武器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1年硕士毕业的她,签约了深圳一家生物公司,过上高薪白领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帮导师取一份抗体,走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那里尖端的研究课题和先进的科研设备震撼了她,也吸引了她。她主动找上门,要求参军。同年4月,她被特招入伍。
2003年,“非典”在全国各地陆续爆发,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对SARS病毒展开研究,率先分离出非典病毒的元凶。非典肆虐时,她和同事到广州一线采集非典标本,在实验室每天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随时都有感染的可能。
经过五十多天的连续奋战,陈薇团队研制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4万名预防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32岁那年,陈薇当了妈妈,一个月的产假过后,她又回到了实验室。非典时,因为与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被隔离了起来。一百多天没有见到家人,四岁半的儿子思母心切,看到妈妈在电视上出现,他忍不住隔屏亲吻。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陈薇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队进驻20个主要场馆,成功处置多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并向欧美国家扩散,全世界谈“埃”色变。已研究埃博拉病毒10年的陈薇,发现病毒发生了变异。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西非一线去,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在西非塞拉利昂,传染病特别多,面对未知的风险,陈薇主动走进志愿者中,查看疫苗的接种情况。她甚至还去了一家孤儿院,那里的48个孩子全都因为埃博拉病毒失去了亲人。
经过多个夜以继日的攻关、多次的疫苗临床试验,陈薇团队研发的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成功了。她为疫区的无数生命,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为此,她成为电影《战狼2》的女主角原型。
2016年,陈薇与屠呦呦一起,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9年,53岁的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女人的别名叫“浪漫”
陈薇不仅有着闪耀的军功章,更有着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陈薇的先生为了她,放弃了青岛的优厚待遇,只身来到北京。从最初的物质匮乏到现在的家庭圆满,陈薇和丈夫共同抵御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现在,陈薇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如她所说:“要在工作中尽量忘掉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做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做一个幸福女人,这种生活状态,是大家应该追求的。”是的,幸福的陈薇,她做到了。
她的婚姻与爱情,始于一次浪漫邂逅。23岁时的陈薇去泰山旅游,在北京开往济南的一列火车上,因为没买到坐票,有一个乘客腾出了一点儿空位,招呼她去坐。这个人叫麻一铭,后来成了她的丈夫。
临下车前,麻一铭要了陈薇的电话号码,后来就对她展开了追求。
麻一铭比陈薇大12岁,两人走到一起,遭到了方方面面的反对。后来的事实证明,陈薇没有嫁错人。婚后,丈夫承包了家里的全部事务,让陈薇一心一意搞科研,没有后顾之忧。
他甘心做陈薇“背后”的男人,坚持不让陈薇做家务,认为做家务是对她才能的“浪费”。陈薇经常工作到忘记时间,丈夫既心疼又无奈。他就在能看到妻子实验室灯光的对面楼里,默默地守护和等待。
无论春夏秋冬,一到晚上11点,麻一铭就雷打不动地等候在办公室外,接上刚结束工作的妻子,两人手牵着手,一路说说笑笑着回家。有了爱人的深情支持,陈薇心无旁骛地冲在科研的道路上。
“在工作中淡化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陈薇科学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在和丈夫相识相知十年时,陈薇写过随笔,其中一段这样写道:“十年前,我与一见钟情的丈夫常常情不自禁地牵手相视而笑。十余年后,十指相扣的默契依旧,笑靥依然,只是相牵的手多了一双小手,而儿子灿烂的笑,更是我前进的源泉。”
割舍不了的亲情
“由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闻令即动、日夜兼程,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2020年3月3日晚,在央视《新闻联播》中看到这段报道,84岁的陈薇父亲陈李坤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第二天一大早,重温了一遍央视相关报道后,陈李坤照例到屋外走路、散步。看到马路两边柳枝抽出了新芽,迎春花在迎风绽放,墙角处的一丛蔷薇花也已经含苞欲放,他便特别高兴:“春天已经来了,我希望疫情能早点结束。”在他心里,只有疫情结束了,女儿才能回来看他。
老人家清楚地记得,女儿最近一次来看他还是两个月前,也就是2020年元旦前。当时,陈薇在兰溪待了两天,也让陈李坤满意地享受了两天的天伦之乐。临走,父亲问她:“啥时再回来?”陈薇说是年三十。哪里想到1月25日大年初一,陈薇就率领军队专家组乘专机奔赴武汉前线紧急驰援。从那天起,陈李坤便盼望着疫情早点结束。因为他知道,一心撲在事业上的女儿只有等疫苗研究有眉目了才会坐下来喘口气。
之后女儿的行踪,陈李坤都是断断续续从新闻里得知的。1月30日,陈薇团队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已经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陈薇在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时说:“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
与陈薇一样,陈李坤也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份信心,来自他对女儿的了解。
“以前我也会去女儿家小住一段时间。但她工作一直非常忙,常常是深夜一两点钟回家,等早上我起床,她又早早去上班了。”陈李坤说,“女儿一心扑在科研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我们都很理解。”他又说,“我女儿从事的事业很崇高,很伟大,所以我要支持她!”
实验室是她的第二个家
由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自抵达武汉开始,就集中力量展开在疫苗研制方面的应急科研攻关。3月16日20时18分,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
自1月26日抵达武汉以来,陈薇院士团队联合地方优势企业,在埃博拉疫苗成功研发的经验基础上,争分夺秒开展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快速完成了新冠疫苗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GMP条件下生产制备,以及第三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和质量复核。陈薇表示,按照国际的规范、国内的法规,疫苗已经做了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
3月22日,首批108名志愿者已注射国产新冠疫苗,一些志愿者在3月20日接种的那天得知,疫苗的研究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是疫苗的第一个接种者。陈薇院士的勇气,让志愿者们叹服。有志愿者说,像陈薇院士这样的研发人员才是真正的“探路者”。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全球肆虐,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举世瞩目。据不完全统计表明,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至少有27家医学机构、生物医药公司,投入到了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中,都在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工作,而陈薇团队已经率先抢占了这个制高点,正在研制重组新冠疫苗,推向临床应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支撑。
责编/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