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教育在积极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如下现象:很多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语文基础较差,与初中所学知识衔接不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原因
在农村中学,七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不管成绩怎么样,只要能坚持把初中三年熬到头,参加中考,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就会让他们及格,让他们毕业,成绩好坏都无所谓。另外,由于实行义务教育,小学时成绩不管好坏,一律都升入初中。少数学生到了初中,虽然想学习,也认真过、努力过,但因为基础太差,成绩提高不明显,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破罐子破摔。
(二)出现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
首先是教育教学体制、方式的原因。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现90%以上的教师仍然热衷于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考核标准,迫使教师们搞题海战。本来进入初中后,课程就增加了,再经这样折腾,致使一部分学生力不从心,学习跟不上,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和兴趣。
其次是教学手段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配套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我们农村多数中学都没有普及运用电视、VCD、幻灯机等先进的设备,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了。完成教学任务,多数是采用最原始的教学工具——小黑板、粉笔等。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多浓?
最后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教的学生比小学多、课时多,工作量很大,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时间少。有的学生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
(三)出现语文基础差的原因
一是部分小学只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忽视文化知识的教学,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直升初中,造成目前的学习现状。二是农村的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水平都不
高,很难辅导自己的孩子;同样,在农村,学生接触的人大多数知识水平不高,他们课堂上得不到的内容,在社会中也不容易学到。三是由于教学条件差等种种原因,语文教师大多逼迫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差。
(四)出现语文知识层次脱节的原因
现在,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有一种过细过繁的倾向,不分主次轻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着眼基础知识的掌握、语文素养的提高。由于课程的增加、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比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基础性知识只能一带而过,有的甚至要让学生自学掌握。再加上教师的课外辅导少,造成了语文知识层次脱节,以致学生入初中后对语文学习普遍感到不适应。
(五)出现学习方法不科学的原因
由于中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同,教师教学时所用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学生的学习的方法也不同。学生在刚入初中后调整学习方法又需一段时间。小学到初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时期,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处理。初中语文教师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教学研究而轻学法研究,导致七年级新生不能尽快地掌握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从而出现效率差的学习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给学生分析落后的原因:落后是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因而没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适应高科技迅速发展的能力,当然就要落后。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父母挣钱养家糊口的艰辛等方面给学生分析。只要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态度端正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难形成。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加强双边情感交流,以情动情是激发兴趣的秘诀。对刚刚跨入七年级的新生,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其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其次,笔者发现,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学《看云识天气》时可让教室迁至田野;学《春》时可进行朗读比赛;讲授《乡愁》时,先放几遍这首抒情诗的朗读录音,让学生通过音乐去体味诗的优美。再如,讲授《美猴王》之前,放一段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学生的兴趣肯定会大增。
(三)打好基础,做好知识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学习基础很有可能成为语文学习的瓶颈。在接新班前,作为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初中部分的要求外,还要领会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把初中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与小学进行比较,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和联系。
七年级教学开始,教师不要急于上新课,应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加以诊断,摸清学生是否达到或接近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发现未达到或接近要求,可采用集中授课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对旧知识加以补充完善,使初中新生能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慢脚步,降低学习难度,在教法上应适当保留一些小学高年级的教法,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含量,增大理解记忆的比重,在教法上完成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认知坡度,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逃避,顺利过渡到初中的语文学习中去。
(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有,而无定法。首先要教给学生适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怎样学习古文、怎样阅读现代文等。其次要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教给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题材要教给不同的方法,并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最后,要循序渐进,注意掌握学习方法的阶段性,因为七年级的学习方法和八九年级是迥然不同的。
以上是本人关于农村七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浅显的认识。学生如果在这方面还存在问题,如对课文不重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等,解决办法当然也很多,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原因
在农村中学,七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不管成绩怎么样,只要能坚持把初中三年熬到头,参加中考,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就会让他们及格,让他们毕业,成绩好坏都无所谓。另外,由于实行义务教育,小学时成绩不管好坏,一律都升入初中。少数学生到了初中,虽然想学习,也认真过、努力过,但因为基础太差,成绩提高不明显,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破罐子破摔。
(二)出现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
首先是教育教学体制、方式的原因。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现90%以上的教师仍然热衷于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考核标准,迫使教师们搞题海战。本来进入初中后,课程就增加了,再经这样折腾,致使一部分学生力不从心,学习跟不上,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和兴趣。
其次是教学手段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配套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我们农村多数中学都没有普及运用电视、VCD、幻灯机等先进的设备,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了。完成教学任务,多数是采用最原始的教学工具——小黑板、粉笔等。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多浓?
最后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教的学生比小学多、课时多,工作量很大,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时间少。有的学生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
(三)出现语文基础差的原因
一是部分小学只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忽视文化知识的教学,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直升初中,造成目前的学习现状。二是农村的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水平都不
高,很难辅导自己的孩子;同样,在农村,学生接触的人大多数知识水平不高,他们课堂上得不到的内容,在社会中也不容易学到。三是由于教学条件差等种种原因,语文教师大多逼迫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差。
(四)出现语文知识层次脱节的原因
现在,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有一种过细过繁的倾向,不分主次轻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着眼基础知识的掌握、语文素养的提高。由于课程的增加、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比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基础性知识只能一带而过,有的甚至要让学生自学掌握。再加上教师的课外辅导少,造成了语文知识层次脱节,以致学生入初中后对语文学习普遍感到不适应。
(五)出现学习方法不科学的原因
由于中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同,教师教学时所用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学生的学习的方法也不同。学生在刚入初中后调整学习方法又需一段时间。小学到初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时期,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处理。初中语文教师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教学研究而轻学法研究,导致七年级新生不能尽快地掌握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从而出现效率差的学习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给学生分析落后的原因:落后是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因而没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适应高科技迅速发展的能力,当然就要落后。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父母挣钱养家糊口的艰辛等方面给学生分析。只要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态度端正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难形成。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加强双边情感交流,以情动情是激发兴趣的秘诀。对刚刚跨入七年级的新生,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其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其次,笔者发现,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学《看云识天气》时可让教室迁至田野;学《春》时可进行朗读比赛;讲授《乡愁》时,先放几遍这首抒情诗的朗读录音,让学生通过音乐去体味诗的优美。再如,讲授《美猴王》之前,放一段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学生的兴趣肯定会大增。
(三)打好基础,做好知识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学习基础很有可能成为语文学习的瓶颈。在接新班前,作为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初中部分的要求外,还要领会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把初中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与小学进行比较,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和联系。
七年级教学开始,教师不要急于上新课,应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加以诊断,摸清学生是否达到或接近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发现未达到或接近要求,可采用集中授课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对旧知识加以补充完善,使初中新生能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慢脚步,降低学习难度,在教法上应适当保留一些小学高年级的教法,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含量,增大理解记忆的比重,在教法上完成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认知坡度,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逃避,顺利过渡到初中的语文学习中去。
(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有,而无定法。首先要教给学生适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怎样学习古文、怎样阅读现代文等。其次要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教给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题材要教给不同的方法,并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最后,要循序渐进,注意掌握学习方法的阶段性,因为七年级的学习方法和八九年级是迥然不同的。
以上是本人关于农村七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浅显的认识。学生如果在这方面还存在问题,如对课文不重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等,解决办法当然也很多,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