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厝”——用雕刻艺术塑造起凝固的故乡魂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24224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闽南泉州湾畔的惠安,是我的故乡,她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港、澳同胞的祖籍之一。
  出自惠安工匠营造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五间张“古大厝”,通常被人们称为“皇宫式”或“双燕归脊”。她遍布在闽南语系的各个乡村,是这一带民间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闽台语言相通,本是一家。台湾的民居也多仿照。她也成为海外侨胞和外出乡人思念故土、追寻根祖的寄托。远望这一座座红瓦屋面、红砖白石相映衬的屋宇,都有高啄的檐牙、长龙似的凌空欲飞的雕甍和双燕归脊的厝脊;近瞻一家家白石门廊,都镶满镏金石刻的题匾、门联、书画卷轴。精美的木雕和各种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的青石浮雕,青石透雕窗棂的红砖拼砌花墙,墙基柱础也尽是珍禽异兽、花草鱼虫浮雕,就连那檐部也缀满一出出白垩泥彩戏文塑像,更使人大有满目琳琅、美不胜收之感;登堂入室,则见雕梁画栋,“雕玉填以居楹,裁金壁以饰铛”,“发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不但梁木斗拱雕工十分精细,厅堂门屏窗饰尽都镂空雕花,而且一式是大红砖地,一式是石砌的庭阶栏杆,真可谓“朱门绮户”、“雕栏玉砌”。每一座“古大厝”,简直都是一件凝固着典雅华贵的时代精神之作品,是用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写成的一首感人肺腑的诗,是一曲使人心感激荡的赞歌,是用雕刻艺术塑造起凝固的故乡魂。
  “古大厝”的典雅华贵、精美绚丽,是任何地方的民居建筑都不能比拟的。那么“古大厝”为什么会这样精美?
  


  一、惠安人倔强的意志、创美的本性、精湛的技艺,是“古大厝”的创作源泉
  
  人类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艺术最高成就的产生都需要该种艺术的群众性艺术行为作为它的基础土壤,大的艺术氛围环境培养和孕育了其中的佼佼者。世界现代建筑大师莱特也指出:“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
  建筑在生成过程中凝结了意念与追求,它的实体形态绝非自然界中的任意物象,而是经过设计者的立意构思,并通过某种方法表达出人的精神愿望、理想追求和审美意境,使人通过对建筑的解读而有所感悟。因此,一座卓越的建筑决不是建筑师胸无感触的东西,它必然出自时代精神和建筑师的灵魂深处,它是有感而发的诗。这是一种直接的、不可抗拒的和无法躲过的视觉语言符号。它出自内心,所以才能进入千百万人的内心。只有第一等的襟抱、第一等学识和第一等激情,才会有蓝天之下、大地之上第一等的建筑艺术,即便是一堵墙、一扇门或窗,也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贫瘠的土地造就了惠安人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勤俭节约的风尚。先民们迫于生计,为了养家糊口、建家立业,他们带上“灶心土”辞亲别祖,或背井离乡,或飘洋出海。怀着思乡的情结,流着相思的泪水,过着“日头炎爆爆,石头硬鹄鹄,饮糜稀漉漉,菜脯咸笃笃”的艰苦生活,不忘“摇篮血迹”地记挂着父母、妻儿,挣得“当夫卖囝钱”寄回家。广大的惠安工匠经过长期的生活磨练,锻炼了倔强的意志,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激发起创美的本性,练就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推李周为“宗师”的五峰石雕、尊王益顺为“大木匠师”的溪底木雕和靠着祖传技艺远走他乡的龙西泥水匠为代表的惠安崇武建筑三匠。深入人心的“起厝功,居厝福”,使得他们用不断发展的高超技艺建筑起来的“古大厝”美轮美奂,流光溢彩,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二、“古大厝”是传统民居中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有机结合的一朵奇葩
  
  建筑艺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门技术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建筑装饰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与建筑造型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建筑造型也含有建筑装饰的内容,为建筑装饰提供了条件,而建筑装饰是建筑造型的发展和深化。建筑作为艺术的形式出现,建筑装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如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也引起人们的感情反应,但它只能表达一定的气氛,或是庄严雄伟,或是明朗轻快,或是神秘恐怖等等,这也是建筑和其它艺术的不同之点。”人们从视觉体验中感受到建筑的形式、建筑的横向体量和竖向发展,其形体的比例、尺度、色彩或给人以和谐优美、开朗、自信、亲近,或者以庄严、肃穆、崇高、权威、气势、分量给人以威慑,或者以神秘、不安、恐怖的形象和气氛令人心惊肉跳。而优秀的雕塑作品仿佛是一个能量团,总是在向周围辐射能量,使空间充溢着运动气息,弥漫着生命活力。
  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的结合,可以通过人们的视觉唤起人对事物表面的视觉经验,唤起知觉记忆,唤起美感,于是人对事物的形象特征就有了视觉以外的意象。
  “古大厝”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用其独特的造型语言,通过视觉传达表现情感,唤起情感。它超越实用,以美观理想的视觉形象与高品位的艺术环境感化人,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生活的美好想象,提高环境的生存质量和民众的素养。
  


  (一)凌空疾返的“双燕归脊”
  利用各种屋顶的形式和屋脊的变化,使得建筑的天际轮廊线丰富多姿是我国传统民居的一大特点。喜用灰塑雀鸟的屋脊装饰,有如真鸟栖息,生动有趣。这种屋面装饰手法,是汉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在我国各地民居中,至今仍采用龙、凤、鱼和雀鸟装饰或作为鸱吻。但以“归燕”作为厝角者,即是故乡“古大厝”极为独特的所在。
  用泥灰塑造的双燕凌空疾返所形成优美柔和的曲线,其中间低而两侧逐步向上弯曲高高翘起的“双燕归脊”,大大地丰富了“古大厝”的天际轮廊,使得立体感更加丰富强烈,其“如翬斯飞”的形象更加发人深思。被专家、学者们誉为“翘脊文化”,这优美柔和的曲线也常为建筑师们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加以运用。
  为什么要用与众不同的“归燕”呢?为什么屋脊要起翘呢?又为什么要叫“双燕归脊”呢?经过多年苦苦思索,终于通过对故乡亲人深厚的感情体验和对民情风俗进行探讨,得到一个大家比较认同的答案。
  用泥灰塑造栩栩如生的双燕是对外出亲人的人性化比拟。用“双燕归脊”来表达在家父母、妻儿以一种“意恐迟迟归”的特殊心情,期盼着外出亲人能够早日平安回归,凌空疾返所形成的曲线具有强劲的力量,如同那远在他乡的亲人归心如箭的思乡之情。由一座座“双燕归脊”的“古大厝”组成的村落,屋顶起伏的曲线与那万顷碧波、那起伏连绵的山岗融为一体,互为呼应,相映成趣。这村落,这“古大厝”镶嵌在山水之间,与大自然彼此紧密结合,形同山水的儿子,这都显示了外出亲人对故土的眷恋。
  


  (二)典雅华贵的面前堂(正立面)
  在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大门位于人们的视线最为集中的部位。因此“门”是中国传统民居最讲究的一种形态构成。“门第”、“门阀”、“门当户对”,传统的世俗观念往往把具有使用功能的门精神化了。
   故乡的“古大厝”,不仅沿袭传统民居重视大门入口的装饰,而且更加注重面前堂的装饰,这就使得“古大厝”更具感染力,更富风采。从而成为夸富争荣之处,以其“露富”而有别于其他地方“藏富”的风俗。
  “古大厝”的大门,称为塌寿式的“门屋路”。从它的表现形式,就可分辨出厝宅所有者的身份、族系、地位及财力的厚薄。“古大厝”在“门屋路”内设仅供重大典礼使用的正大门和供日常家居进出的两边角门。大门一般采用花岗岩雕制而成,并镌刻对联,多数嵌有起厝者名字的冠头联。大门之上,另雕横匾一方,上面镌刻厝主姓氏之郡望、人望或意望,且有兴建年月的上下款。大门楣的两侧,各嵌一枚雕花短圆柱体的“门乳”(在宫庙或祠堂即多称五员目)。
  从前墙凹进大门这片小天地的塌寿式“门屋路”,这里有大门、两角门和门屋路壁垛,通常用石板或木材雕刻花鸟或名人诗词及人物故事。也有用水灰、剪五色瓷片粘成花卉图案。这个“门屋路”是古大厝夸富斗巧之处,有钱人常花巨资雇请石木名匠精工雕刻。
  


  “门屋路”的装饰,有全用石雕的或木雕的,也有下部用石上部用木雕的(即在角门前方转角石柱上,用两段短木柱衔接,上面挑出木制半拱,半拱末端垂下两段精雕加工的木吊筒[如同北京四合院垂花门上的垂花],上面雕刻花瓣或人物,然后油漆贴上金箔),极为华丽,使得“门屋路”更为精湛华丽,令人叹为观止。
  这“皇宫式”的古大厝,不仅以塌寿式“门屋路”的这种独特的精湛雕刻装饰艺术而享誉海内外,面前堂的整体装饰更是令人赞不绝口。典型的“五间张古大厝”,由檐部、墙壁和须弥座的垂直三段和以“门屋路”居中的水平五段组成,其立面的划分和黄金比例的几何尺寸,似乎也和西方文艺复兴的古典建筑甚为相似,其中有些柱子甚至采用了欧洲的古典柱式。尽管这样,采用各种独特的雕刻艺术装饰起来的“古大厝”面前堂,依然是那么具有传统的古色古香。
  壁垛是位于“古大厝”正面须弥座以上和檐部下面的砖壁。由于穿斗木构的“古大厝”其墙体仅仅是围护结构,能工巧匠们充分利用这非承重外墙的结构特点,利用当地独特的红砖,发挥其精湛的技艺。在这里,工匠们对红砖封垛的外墙采用拼、砌、嵌工艺创作出古钱花垛、海棠花垛、梅花封垛、葫芦塞花、龟背、蟹壳以及人字体、工字体等花样,展现其追求吉祥如意、富贵长寿的期盼。而在角牌(壁柱)上的红砖壁柱即常用红砖錾砌成隶书或古篆书的对联。整垛墙壁用几种不同规格的红料,经泥水工横、竖、倒砌筑,白灰砖缝粘合成红白线条优美的拼花图案,其色泽古雅艳丽,光洁可爱,常为专家、学者们赞誉为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
  


  (三)雕梁画栋的厅堂
  厅堂是家族最主要的室内公共活动场所,也是举行婚丧寿庆和佳节盛会宴请宾客的重要场所,集中体现“古大厝”文化的核心。因此,为了显耀主人的社会地位、财力、文化教养等,人人常常把所有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荣誉财富……统统堆集在厅中。有名人题写的匾额诗词,有松鹤延年、牡丹富贵、福禄寿喜、盛世升平的年画挂图,还有家谱、神位、佛龛,作为供奉祖先神灵的祭坛,也是满目生辉、堂皇高雅。对于厅堂中的木梁枋、椽头、托拱、柱础、门窗扇,甚至家具陈设也都尽力地精雕细刻,表现他们通过勤奋努力“报得三春晖”、光宗耀祖的孝心。
  
  (四)含情遥望的“绣球狮”
  惠安石雕技艺源于黄河流域,又融汇糅和了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技艺的精华,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历史上被誉为“南匠”的惠安石雕艺人,经受长期外出谋生的苦难生活,情感受到极大的冲击,将期望寄托在所有雕刻作品中,使得作为守护狮的由原本的北狮变为独具特色的惠安蹲座石雕南狮(绣球狮)。
  


  北狮在外貌神态上虽然有异于唐宋蹲坐狮,但还是威然蹲坐在石座上,脚长爪利,呲牙裂嘴,低眉怒目,眼不斜视,头部微侧,两耳长垂,神态肃然,依然保留凶悍本色,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势,就连雌狮对爪下戏耍的幼仔也未流露出温顺的仪容。而南狮(绣球狮)中的雄狮蹲坐在雕花石座上,胸披彩带,前足抱一彩球,头部向右仰侧,双目含笑斜视着遥遥相对的雌狮;雌狮前爪抚摸着两只衔尾戏耍的幼仔,头向左仰侧,默默含情地望着“郎君”。
  
  三、弘扬“古大厝”的传统建筑文化,再创建筑艺术的辉煌
  
  故乡的“古大厝”以其优美柔和的曲线、富于变化的层次、吉祥艳丽的色彩和精湛华丽的装饰所形成的独特风格而备受赞誉。这其中,惠安的工匠们匠心独运的石雕、木雕、砖雕、泥塑和红砖拼砌等堪称一绝的技艺,充分展现了先民们亲身的感受而创造这颇富文化内涵的“古大厝”。
  尽管受到文化交融、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新建的民居已不再是“双燕归脊”的“古大厝”,但不管是合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洋楼”,还是既注重美观又注重实用的现代建筑,它们也无不仍然保存着传统砖石结构的精湛技艺,仍然保留着喜饰石刻题匾、门联的风习,依然激励着人们勤奋拼搏,依然唤起人们的怀念故土的乡思。
  “古大厝”是用雕刻艺术塑造起凝固的故乡魂。她是一首用建筑艺术的特殊语言的诗,就像孟郊(唐)笔下的《游子吟》,是一曲崇尚忠孝、仁义、吉祥、平安、富贵、和睦的千古绝唱。(第十届中国雕塑论坛论文选刊)
其他文献
随着水利工程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施工队逐渐增多,同时,出现了一些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要求的施工队,致使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相关管理者密切关注。加强对水利工程管
水是生命之源,因而水利工程与人类生活与未来息息相关。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并且水系状况复杂多样的现状,水利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
实施灌浆工程时,其控制系统是非常繁杂的,牵涉的方面也比较多。因此在灌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首先要控制好上述内容,其次就是选择施工时的具体控制措施、方式及参数,只有
城市雕塑既是城市建设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既需要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去抓,也需要文化、建设、园林等管理部门参与,更离不开雕塑家们的精心创作.它是一门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最基础的是要把握好建设工作,关键还要做好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最后发挥水利工程的使用功能。所以,做好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注重管理工作细节,保障整个工程在安全
2003年上半年,经建设部党组研究确定,重新组建了新一届城雕委,具体负责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工作.一年多来,新一届城雕委在建设部直接领导下,制定了工作计划,在完善内部建设
建筑和雕塑是姊妹艺术.建筑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凝固的音乐”.雕塑是文化艺术历史的教科书.建筑最基本的条件是满足功能的需要,但又具有体现文化的外在表现,优美的建筑造型实
一、雕塑与建筑现象扫描rn梁思成先生在其开篇中提到:“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艺术发展至今,不仅以独立艺术发展,而且渗透到建筑艺术,使建筑更加美观,并从影响建筑的
由于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土地的规划区域不断扩展,架空线路建设的空间逐渐减小,线路的路径选择困难大,设计困难逐渐增加,这也抑制了我国电力输电线路的发展。因此,如何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灌浆技术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装置把我们事先配置好的浆体注人到我们需要加固的一些建筑裂缝中,进而起到相应的加固作用,灌浆技术的施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