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地震

来源 :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t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
  5月12日,尼泊尔再次发生7.5级地震;
  5月12日,中国汶川8.0级地震7周年。
  三个信息点仿佛三颗炮弹,在人们平静的5月生活中“轰炸”出三股火热的议论波。三次“轰炸”过后,在我们印象中,留下了哪些记忆?是如何抗震,抑或是如何灾后重建,还是如何科学防震。
  每一场地震后,人们往往从报道中了解到哪里地震了、灾后损失是多少,细心一点儿的还可能会关注灾后重建以及灾区人民心理恢复……地震后如何拯救受灾的群众,这是我们时常考虑的,但,我们是否还想过,应该如何“拯救”地震。
  所谓“拯救”地震,就是做好防震工作,譬如,房屋能抗几级地震,是否是地震多发地,是否具备地震应急能力。如果对于上述问题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许我们自然就会将注意力从“下次地震在哪里”转到“地震来了我会做什么”。
  被放错重点的地震
  4月25日尼泊尔地震后,统计我国媒体报道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几大方向:从新闻消息角度出发,震区基本情况实时汇报,珠峰大本营遭遇雪崩,国航为受灾中国公民保驾护航等。从文化角度,人们关注到作为佛教圣地,尼泊尔大量旅游资源被摧毁。从科学角度,地震自救知识再一次广为传播。还有类似于“世界进入地震活跃期”的信息以擦边球的姿态吸人眼球。
  这一事件一度成为4月、5月交接时候的新闻热点,加之汶川地震7周年纪念,地震成为5月甚至是2015年的新闻热词。对于地震这一“热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每次地震完了,就把这个作为热点(来讨论)是不正常的。”他认为地震应该成为一个长效话题被人们认识,而非只是将眼光局限于某场地震,只保留三分钟热度。
  提高房屋抗震能力是重点
  “尼泊尔地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尽快把我国城乡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提高。”相比较一场地震,高孟潭更加注重中国应对地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重点就是震前预防工作,尤其是提高房屋抗震能力。
  为什么高孟潭特别强调“要提高我国城乡重大工程抗震能力”?他认为,从国家层面上看,这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现实支撑。其次,如果我国城乡工程具备了相应的抗震能力,就能保证小地震对城市、居民基本没有影响;工程建设能够承受中等、高等强度的地震,即使发生大地震,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原貌。“甭管地震是明天发生还是后天发生还是不发生,我们都有办法。”
  如何提高我国城乡重大工程抗震能力
  对于如何提高我国城乡重大工程抗震能力,高孟潭作了系统的阐释。
  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要提高这些图的科学性。判断什么地方发生大震的风险是多少,从而提高工程决策的科学性。”高孟潭所说的“这些图”是贴在他办公室的两张地震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规划图”。
  他认为,工程建设没必要都以能抗8级地震为标准,而是应该根据地震烈度区划图,有针对性地设置工程抗震能力。但明确“针对性”的前提要保证区划图的准确性。因此,高孟潭等人一直在研究调整区划图的时效性,贴在他办公室的两张图是今年5月15日刚刚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证的地震区划图。
  其次,是集中国家重要安全目标、国家重点区域开展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强化国家未来灾害情景构建。“如果发生8级地震,我们能尽快搞清楚,这次的8级地震是什么性质,震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什么影响,甚至可以细致地评估,地震对城市重点单元部分造成什么样的危险。这样便可以找出隐患点,有针对性地应对。”
  除此之外,建设有针对性的预警系统也是科学防震必不可少的工作。地震预警也称作震时预警,指的是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与地震波赛跑,多赢一秒钟,便可以大大减少人员、财产损伤。
  我国也正在进一步铺展预警系统的多维运用。据新华社5月26日消息,我国在四川、云南两省的多个县镇及学校已经完成地震预警应急广播的安装启用。据悉,系统在接收到地震预警后将通过广播实现“秒级”响应播出,这也是我国在川滇地区率先启用地震预警应急广播。
  提高公众地震安全素养
  如果强化了硬件而不武装软件,科学防震也只是一纸空谈。从公众角度,要从多个角度提高其地震安全素养。首先,从认知上,要有了解自己居住房屋抗震能力的自觉意识,保持地震预警意识,提升地震应急与急救能力。同时,还要转变“地震与我无关”的错误理念。
  很多人看到自己并非处在地震带或者地震多发地区,便以为高枕无忧,地震意识松懈。“地震区划图中,(烈度)颜色浅(的地方),并不代表没有地震。”高孟潭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均发生在西部少人地区,东部几乎没有发生6.5级以上地震。这一点,也好也不好。”高孟潭担忧,人们会因此而产生“我国东部不会发生地震”的错误认识,同时会不自觉地对地震掉以轻心。
  中国是多地震国家
  中国是全球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句话是《地震概论》中描述中国地震状况的第一句话。历史已经通过详实的案例来证明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
  我国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仅就中国大陆地区统计(1900年-1996年),5级以上地震发生过1992次,平均每年20.8次;7级以上地震70次,平均1年零4个月地震1次。20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的7级以上强震占全球范围发生强震的35%;全球3次8.5级以上巨大地震,有2次发生在中国大陆。
  “从某种程度来看,中国比日本的地震更危险。日本是海岛国家,很多地震发生在海洋里,但中国是内陆国家,只要发生地震就是在陆地上。加之,中国人口密度高,地震所带来的人员伤亡更加严重。”为此,高孟潭以中国历史上三次大地震的罹难人数为例来说明,分别是1976年发生在河北唐山市的7.8级地震,死亡人数27万;1920年发生在甘肃海原县的8.5级地震,死亡28万人;以及有历史记载伤亡人数最多的华县地震,1556年发生在陕西华县附近,有姓名记载死亡83万人。   重读历史,我国的确是地震多发国,地震频度高、强度大。但似乎很多人对此并不敏感,而且总感觉地震离自己很遥远。原因或许要归因于上文提到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地震的区域,让很多人认为地震多发地集中在西部地区,而且有种“东部不会发生地震”的错觉。
  东部没有地震吗?显然不是。1966年河北邢台6.8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都是有力的反驳证据。
  “反驳”不是为了给大家造成恐慌,而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关心、关注自己所处地区的自然灾害情况,都可以有防灾减灾意识。
  那么,你所在的地方地震发生频繁吗?一旦发生地震,强度大约是多少?
  以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为例,细心的人会发现,图中显示的地震带多与一些山脉走向一致,如中国造山带分布图所示,由西向东蜿蜒最长的一条地震带,便对应了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秦岭-太行山。所谓地震带,就是板块边缘。板块之间在碰撞时,会在碰撞最为直接的边缘产生大规模挤压,形成平行于板块边界的高耸绵延的造山带,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如地震。这也就解释了地震带与山脉走向一致的原因。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中桃红色圆圈代表1900年之后发生地震的地点,绿色圆圈是1900年之前的地点。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除了西部地区,我国东中部也是地震多发地,尤其是长江流域、太行山山脉周围,地震频率高、强度大,爆发多次8级以上地震。
  无论是否身处地震带、地震多发地区,全球是否在地震活跃期,每个人都要有防震意识。“我们控制不了地震,但可以控制灾害。”相比较告诉公众哪里地震、什么时候地震,高孟潭更愿意告诉大家“怎么做”,他更希望看到的是“房子该结实的结实了,(城市重点工程)避开了那些地震高强烈度区”。
  谣言震动
  有时候,相比较震动地壳的地震来说,让人恐慌与不安是一些震动的谣言。从能够预测地震的地震云、异常骚动的蛇虫鼠蚁,到地震中被人们奉为圭臬的“生命三角”,甚至是地震后,遇难者遗体会带来疾病等话题不断借地震之机甚嚣尘上。
  针对地震预测的“地震云”,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它的提出者——日本政治家,曾任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他在1956年日本福冈7级地震之前看到一条非常奇特的云带。之后他留意到,只要出现这样的云,某处就会有地震发生。于是他称这样的云为“地震云”。
  接下来,“地震云”的说法被“坊间理论”所验证。第一种是热能和水汽释放理论,具体原理是当板块运动时会从地表释放出大量的高温高压水汽,水汽上升在大气中形成狭长的“地震云带”。另一种理论是说地震之前地磁场以及电磁场都会发生变化,于是水汽或者尘埃受到影响而形成有序排列的“地震云”。
  不过,看似有理论依据的“地震云”始终没有被气象学家与地质学家所认可。其实,只要有物理学常识的人便会提出疑问:地表释放的水汽竟然能够“排队爬上”6000米的高空,然后形成一条“有序”的云带。这一点,无论是从地质角度还是气象角度,都很难找到现实依据。
  至于“提前感知地震而异常骚动的蛇虫鼠蚁”,则是人们的一种“心理聚焦效应”。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后,往往会将震前发现的所有异常反应归结联系起来,作为“原来如此”的蛛丝马迹。
  对于一直被人们所信奉的地震逃生的“生命三角”,并不是因为其不可信,而是因为,真正地震发生的时候,“生命三角”是可遇不可求的。地震发生时,人们无法预知地震的方式、房屋倒塌的方向,从而也就无法判断什么地方会有所谓的三角“求生空间”。而且,如果房屋是平塌,那你指望用来支撑“三角”的支撑物也就会跟着一起倒下。因此,“生命三角”不能够被奉为地震逃生的一致法则。
  很多人一定听说过“大震之后必有大疫”,原因是罹难者遗体如果不经消毒便会引发疫情。对于这个流言,国际红十字会(ICR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04年便已打破。其颁布的《灾后遇难者遗体管理应对手册》(Management of Dead Bodies after Disasters: A field Manual for first Responders)有明确表述:当大部分遇难者的死因是自然灾害时,尸体不会引发流行病。大部分病原体都会在遇难者死亡的48小时内自行死亡(除了HIV可以存活6天)。
  诸如此类的谣言还有很多,但这些谣言就好像“打地鼠游戏中的地鼠”,科学家与官方组织站出来破解一个,坊间便会流传出另外一个。借用高孟潭的一句话“我们控制不了地震,但可以控制灾害”。这其中的灾害应该还包括流言所带来的次生灾害。
  因此,如果每个人都有基本的防灾抗灾意识与能力,就好像掌握了抗震的矛与盾:地震来了,有盾可防;流言来了,有矛可击。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对漏误诊分析。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检查,并结合阴式超声、宫腔正性造影、诊断性刮宫综合检查。结果:37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的社会需求日益明显,社会对人才的英语听说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教师要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角度出发,重视英语的实用性,提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当下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
博物馆承载着服务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是大众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库。作为非营利性的机构,博物馆在互联网时代,要积极应用新媒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满足大众对文化
N95口罩最多使用半小时,  否则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  “根据德国劳保条例,工人每次佩戴N95口罩不能超过半小时;半小时后,必须摘下口罩正常呼吸半小时以上,否则,有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  “氢氧酸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化学物质。又名二零醚、正氧烷、氧乙烯、脱碳甲醛、氢化超氧酰、脱氰零醛肟、二聚氢氧酸酐、氢化脱磺硫酸、氧化脱羧乙酸、氢化脱苄苯甲醇、氢化脱硝硝酸、氢化脱氰氰酸
【正】四月,是一个让人读起来都温暖的词汇,太阳渐渐北移,冬天终于过去,清明、谷雨接踵而至,万物开始生长、鲜花娇艳绽放、杨柳如烟如雾,大地一片热闹景象。四月的北半球是春
在PLC电梯控制系统中,充分利用PLC的内部资源,优化组合I/O量,在不影响性能的民政部下在节省系统PLC的I/O量,使整个电梯控制系统成本降低,更加经济实用。该方法在其它领域的PLC控制系统中,具有推广的价
百香果是近年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水果,市场广阔,具有前期投入少、周期短、技术要求低等优势。其主要种植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可以榨汁或直接食用,市场经济形势良好。本文
【正】"1982年6月13日,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蒋筑英因公前往成都出差。他和妻子路长琴以及女儿告别。未过几天,路长琴接到长春光机所的通知,得知丈夫因病住院,急需她去成都护理